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奧託·瓦拉赫的成才過程極富傳奇色彩。在他上初中的時候,父母為他選擇了文學道路,和化學沒有一點關係。一個學期之後,老師對他的評價是:「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美的品德,也絕不可能在文字上有所建樹。」父母一見這條路行不通,又讓瓦拉赫改學油畫。然而,他的油畫成績在班內排在倒數第一。面對這樣一個「笨拙」的學生,大部分老師都覺得他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發現他做事一絲不苟,具有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素質,於是就建議他改學化學。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瓦拉赫的智慧之火一下子就被點燃了,這位文學藝術的「不可造就之才」突然間變成了化學領域中「前途無量的高材生」。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瓦拉赫並沒有選錯道路。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只要我們能夠找到發揮自己優勢的方向,輔之合理有效的學習,就能取得應有的成績。後人將這種現象叫做「瓦拉赫效應」。
「瓦拉赫效應」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啟示尤為重大:在孩子中間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差等生」。關於這一點,瓦拉赫就是最好的證明。起初的瓦拉赫是人們眼中「名副其實」的差生,但因為化學老師的慧眼識人,終使「鐵樹開花」,著實令人欣慰。所以說,任何一個人都不是無能的人,只是潛能分布在不同的地方而已。如果我們能找出潛能存在的地方,加以挖掘深化,那必然會開闢出成功的途徑。
曾經有一個學生因發揮失常,高考落榜了。此後,他久久不能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整日無精打採,對學習與未來毫無信心。
直到一天,他的爸爸拿出了一張白紙與一支鉛筆,讓他思考一下自己的不足與缺點,每想到一處就在紙上畫一個黑點。
孩子拿起了筆,在白紙上畫了好久。當他畫完後,爸爸拿起那張白紙,問他看見了什麼。
孩子答道:「黑點,全都是令人討厭的缺點!」
爸爸笑了笑,說:「你難道沒看見黑點以外的那些空白處嗎?」
孩子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爸爸繼續問:「當你在這張紙上寫字時,你是會在空白處寫還是在黑點上寫?」
孩子有些不解地答道:「當然是在空白處寫了。」
爸爸若有所思地對孩子說:「當你在紙上寫滿字時,黑點說不定剛好就被蓋住了,就算沒蓋住,人們也只會看上面寫的內容,而非黑點。」
此時,孩子恍然大悟,並從那時起刻苦學習,不再意志消沉了。
其實,只要能發揮自身的優點,便能彌補缺點與不足。現在,大部分老師與家長只是教導孩子要改正缺點,而不善於觀察、發現孩子的優點。人們說「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認為一個人只要肯下苦功,早晚會有成功的一天。然而事實上,就算下了工夫,長年累月磨出來的最多也只是一根粗糙的針而已,根本就不能用來繡花,而且與所付出的不成比例。其實,社會也同樣需要鐵杵,為什麼我們不去做鐵杵擅長做的事情,而非要千辛萬苦地浪費時間和精力去變成一根粗糙的針呢?
如果置自己的優勢不顧,而選擇自己無法領悟的領域,找不準自己的位置,也就不可能真正實現自身的價值。瓦特無法畫出那期盼和平的《和平鴿》,畢卡索改良不出推動世界進步的「蒸汽機」,愛迪生也寫不出來一部《哈姆雷特》。他們之所以能成功地在歷史長河裡留下足跡以及讓後人仰慕的光輝,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浪費時間與精力在自己無法突破的領域中,而是充分結合自身的優勢,在一定的範圍內達到了普通人無法達到的高度。
成功學專家安東尼·羅賓曾在《喚醒心中的巨人》一書中誠懇地說道:「每個人身上都蘊藏著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猶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著我們去喚醒他……上天不會虧待任何一個人,他給我們每個人以無窮的機會去充分發揮所長……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藏著可以『立即』支取的能力,借這個能力我們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只要下決心改變,那麼,長久以來的美夢便可以實現。」由此,我們可以明白,只有找準了自己的最佳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自己的潛力,調動起自己身上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並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從而獲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