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產業新方向:建立新生兒DNA庫,從源頭「打拐」

2020-12-08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2014年8月,蘇州平江區一女嬰在家熟睡時被人偷走,至今杳無消息。

時年9月,陳可辛導演的電影《親愛的》講述了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尋找被拐孩子的故事,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幾乎都會像筆者一樣痛哭流淚;同時也不禁讓人深思,如何幫助這些降臨人間的小天使們,讓初為人父人母的爸媽們不用時刻擔心自己的孩子被走丟、被拐騙……


古語有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今年兩會,不少政協委員也跟我們普通老百姓一樣,將關注點放在「打拐」這個社會問題上。

其中全國政協委員白鶴祥提交了《免費為新生兒建立臍帶血和DNA庫》的提案。他建議,免費為新生兒建立臍帶血和DNA庫,一方面為兒童生命健康提供保障,另一方從源頭來有效遏制拐賣兒童犯罪。

將DNA檢測納入新生兒出生後常規檢查?

WHO將出生缺陷的預防措施分為三級,其中進行新生兒遺傳病篩查屬於三級預防,主要對大分子病、小分子病等的篩查,對出生缺陷兒及早發現和治療,儘量改善其預後。當過爸媽的都知道,寶貝在出生後的 48小時內需要接受各種各樣的檢查。

去年12月份,一個關於「俄羅斯新生兒檢查」的視頻走紅了網絡,視頻中醫生給嬰兒做全身檢查動作著實簡單粗暴。

事實上,除了傳統的預防及物理性檢查外,從生物學的角度而言,新生兒的DNA可謂是最純淨的DNA。在美國,一個叫做「BabySeq Project」(新生兒測序計劃)的藍圖正在啟動,讓嬰兒降臨的基因測序數據將會陪伴著他的一生,致力於改善人類生活和助力個性化的治療,成為新生命成長過程中的「指南針」。不過這一技術在我國暫未開始行動。

「打拐」DNA資料庫 採集5類人員血樣

隨著中國貧富差距的加大,拐騙兒童、偷竊嬰兒的案例沒有得到根本遏制。

DNA(脫氧核糖核酸)檢驗技術,具有個體識別和親緣關係認定準確的特點,是確定被拐賣兒童最有效的技術手段之一。隨著近年來DNA檢驗技術的不斷進步,新的檢驗試劑、檢驗方法、檢驗手段被不斷引入,如Y-STR、線粒體DNA等,讓DNA信息深度挖掘應用成為可能。

早在2009年5月,我國公安部建立「全國公安機關查找被拐賣/失蹤兒童DNA資料庫」,並聯合微博等社會化媒體聯合打拐;在這個 「打拐」DNA資料庫的警用平臺上,DNA信息可以自動檢索「碰撞」,警方可以異地查詢,網上比對來幫助受害者查找到部分被拐賣兒童,至2013年,該平臺已經助力解救2700餘名被拐兒童。

在這個平臺上,有5類人員血樣採集入庫,具體包括:兩類父母——已經確認的被拐賣兒童的親生父母,自己要求採血的失蹤兒童親生父母;三類兒童——解救的被拐賣兒童,來歷不明、疑似被拐賣的兒童,來歷不明的流浪、乞討兒童。

然後將他們DNA信息自動檢索比對,重合的信息會自動跳出,能快速高效地讓被拐賣兒童找到親人,這一過程叫「DNA盲比」。

根據公安部的報導,這種「DNA盲比」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完善。具體包括個別信息的準確性有待提高(採集父母的基因信息沒有採集兒童自身的基因信息準確)、經費保障壓力大(由公安部執行採集工作量大)、檢驗技術還有改進提高,使得對全國「打拐」DNA資料庫進行升級改造,不斷提高其建設應用效益,已成為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目標。

建立全民新生兒DNA庫:防範於未然

在過去,採用父母的基因信息與疑似兒童的基因信息作比較,是基於人的基因序列可以通過父母的遺傳進行複製且終身不變的原理。但是一旦孩子走失,要將父母的DNA信息與海量的基因數據對比仍然是一件複雜的事情,且並不能完全保障所有信息都能收集。

全國每年新生兒申報戶口人數為1600萬至1800萬,如果能夠建立新生兒DNA庫,那麼在給被收買兒童上戶口時,公安機關就可以通過比對資料庫中的DNA信息,確認兒童的真實身份,及時解救被拐賣和被收買的兒童。

全國政協委員白鶴祥認為,採集DNA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通過口腔黏膜細胞提取DNA信息,每例的市場價僅為50元。全國每年新生兒申報戶口人數為1600萬至1800萬,按市場價每例50元計算,除了第一年適當添加設備外,每年投入的經費不超過9億元,在我國財政收入可承受範圍之內。

為此他建議,建立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通過立法,嚴格規範新生兒臍帶血、DNA的採集、管理及使用。初期先建立新生兒DNA庫,加大科研攻關力度,探索科學有效、費用合理的檢測和保存臍帶血的方法,逐步建立新生兒臍帶血庫。


相關焦點

  • 從源頭「打拐」:廣西首個新生兒及兒童DNA庫建立
    一旦孩子走失,通過將疑似被拐兒童的基因信息與DNA數據自動搜索和資料庫自動對比,能迅速幫助丟失的兒童找到自己的父母。今年南寧市兩會期間,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周碧燕建議,構建南寧市新生兒及兒童DNA資料庫,為兒童生命健康提供保障,並有效遏制拐賣兒童犯罪。日前,廣西首個新生兒及兒童DNA庫在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建立。
  • 建立深圳DNA庫 將打拐進行到底---深圳特區報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唐珊珊)「我建議從新生兒和父母開始,逐步建立深圳DNA庫,將打拐進行到底!」市政協委員鍾帆飛對拐賣兒童問題關注已久,並在今年市政協六屆二次會議上提交相關提案。 鍾帆飛是東方銀座集團董事局副主席,也是去年當選的市政協委員,她去年提交的《關於建立兒童安全警報系統的提案》引起多家媒體關注。
  • 宋禮華代表:建議籌建新生兒DNA檔案基因庫
    &nbsp&nbsp&nbsp&nbsp中安在線北京訊(特派記者 黃娜娜 汪喬 楊玥玥 王冰燕 李旭)目前在我國,國家層面的人口基因庫尚處在起步階段,地方性人口基因庫在很多省份還屬於空白。
  • 朱軍委員:建議建全民DNA資料庫實現網際網路打拐
    原標題:朱軍:建議建立全民DNA資料庫實現「網際網路+打拐」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14日電(記者 楊月)「長期以來我國存在著大量拐賣兒童的現象,據統計,每年我國約有20萬兒童遭拐賣,而能找回來的只佔其中的0.1%。」
  • 建兒童DNA資料庫 江西有了打拐「神器」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劉斐、楊靜)3月1日,記者了解到,我省兒童DNA資料庫在南昌啟動,該資料庫面向我省0至10歲年齡段的兒童,通過採集其DNA樣本進行專業檢測分析、數字轉化和存儲,並預留存兒童及其父母的一般信息建立DNA資料庫,在意外發生時或必要時,利用所存儲的信息,可有效預防拐賣兒童違法犯罪活動。
  • 周杰尋親續:警方建議採血輸入全國打拐DNA庫
    此事引起了許多讀者的關注,首府警方建議周杰到其所在地公安局進行採血,將化驗後的DNA鑑定輸入全國打拐NDA信息庫,方便日後比對尋找。17日一早,不少讀者就給記者打來電話,諮詢周杰尋親的詳細情況,很多人通過網絡微博等多種形式,關注此事。呼和浩特、通遼兩家媒體分別聯繫了記者,希望共同從媒體角度關注此事。
  • 中國北方基因庫在瀋陽正式啟動
    11月4日,「10萬例新生兒出生缺陷篩查與中國北方基因庫建設研討會」在瀋陽市和平區時代廣場舉行。經過前段時間試運行,中國北方基因庫當天在東網科技大數據中心掛牌並正式啟動,「10萬例出生缺陷篩查研究」項目進入全面實施階段,來自東北三省的35家三甲醫院參與該項目。
  • 揭秘國家基因庫
    這是我國首個且唯一的國家基因庫,也是目前為止世界最大的基因庫。這個被媒體稱為生命時代的「諾亞方舟」的基因庫的運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這個國家級基因庫無論是從基礎建設、設計、設備還是運營團隊都致力於打造世界一流的基因研究平臺,它的發展不僅讓我們了解世界萬物的過去,還將影響我們的未來。目前,基因「諾亞方舟」已正式啟航。
  • 全國打拐解救兒童尋親公告平臺」上線 寶貝們想回家
    《親愛的》、《失孤》兩部講述「打拐」的電影,模糊了很多人的眼睛。  事實上,它們背後折射出一個社會難題:如何打擊拐賣兒童犯罪,建立尋找失蹤兒童的渠道?  近幾年,不斷有專家學者提出設想:建立全國新生兒指紋、DNA基因庫。
  • 專訪浙江警方打拐負責人:DNA庫助281名孩子回家
    【摘要】自2000年起,浙江警方就將打拐作為一項常態性工作。雖然案件總量少於其餘涉拐重點省市,但由於浙江是被拐賣兒童的主要流入地之一,且近年來呈現出親生父母販賣子女等新趨勢,打拐工作依舊任重道遠。  自2000年起,浙江警方就將打拐作為一項常態性工作,不斷通過專項行動加大打擊力度。雖然案件總量少於其餘涉拐重點省市,但由於浙江是被拐賣兒童的主要流入地之一,且近年來呈現出親生父母販賣子女等新趨勢,打拐工作依舊任重道遠。
  • 國家為何不建立全民基因庫,發展基因檢索,原因讓人唏噓
    目前很多解救出來的被拐賣兒童,因為年齡小無法說出自己的家庭地址,只能寄養在福利院,在後續很長時間找到雙親,很多孩子可能一輩子都找不到,只能在福利院長大,而且這些孩子因涉及法律問題不能被別的人領養,因此如果建立基因庫,採用基因檢索可以輕鬆找出孩子的一切信息,讓被拐賣兒童迅速找到回家的路。
  • 山東"打拐"行動計劃出爐 疑似被拐兒童血樣將入DNA庫
    近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山東省反對拐賣婦女兒童行動計劃(2015—2020年)》,敲定了今後幾年山東的「打拐」路線圖。據了解,山東將綜合整治拐賣婦女兒童犯罪活動重點地區和「買方市場」。在具體層面上,我省將採集失蹤兒童父母和來歷不明、疑似被拐兒童的血樣,檢驗錄入全國「打拐」DNA信息庫。
  • 中國國家基因庫將開幕 基因產業望迎進展(附股)
    據21世紀經濟報導9月9日報導,這是中國第一個、全球第四個國家級基因庫。據了解,國家基因庫已與國外多個國家級自然歷史博物館、挪威世界末日種子庫等機構建立合作,開幕之後也將正式開放數據共享平臺。國家基因庫主任、華大農業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梅永紅介紹,作為國家級平臺,基因庫的公共平臺屬性、功能非常明確,即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 浙江有兒童DNA資料庫 已有四千餘名兒童數據入庫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主持人朱軍建議,在現有「打拐」DNA資料庫的基礎上,進一步創建包括新生兒和廣大兒童在內的全民DNA資料庫,並實現全國聯網。浙江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謝瑛是一位有著30餘年工作經驗的老公安,近日,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其實朱軍建議的這項工作,在浙江已經啟動了!2015年,浙江省人大會議提出建立DNA資料庫。
  • 基因庫的建立——一把雙刃劍
    【西班牙華媒網訊】西班牙一名被領養的50歲女子,通過在網上測試基因找到了自己失散已久的家人。然而,人們在感嘆基因測試帶來的益處時,也應該意識到保護自己的基因隱私極其重要。基因信息若被用作武器,可能比細菌武器還可怕。
  • 世界三大基因庫落戶我國
    她於8月19日帶回國的三大基因庫是世界上最全的基因庫。此次由陳教授帶來我國的三大基因庫分別是人類基因克隆庫、人類基因探針庫和小鼠基因克隆及探針庫。它們是由美國加州大學教授JulieR?Korenberg和陳曉寧教授主持的洛杉磯塞達西納(Cedars-sinai)醫學中心分子遺傳實驗室建立的,美國政府投資一億多美元,共歷時7年多,數十位科學家為此付出了艱苦努力。
  • 遺傳學專家陳曉寧談三大基因庫 - 東方網-教科衛新聞
    8月19日晚,北京博寧基因遺傳研究中心陳曉寧教授按計劃從美國洛杉磯回到北京,她隨身攜帶了幾隻不起眼的箱子。沒有人料到,這些箱子裡裝的竟是目前世界上價值尚無法估量的三大基因庫。這三大基因庫的到來,標誌著我國已成為繼美國之後掌握頂級基因技術的又一個國家,將有可能掀開中國生物研究和產業開發新的一頁,這也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成果,第一次有可能讓中國的老百姓廣泛受益。
  • 國家基因庫為什麼會選擇華大基因來承建和運營?
    公開資料顯示,華大基因今年在與地方政府合作中總計完成27萬多個樣本檢測,包括無創產前、遺傳性耳聾、地中海貧血、新生兒遺傳代謝病、宮頸癌篩查等。這些數據都將在政策規範指導下通過數據共享中心向全國科研機構和人員、產業機構開放。
  • 西海岸引入國家級團隊建世界最大海洋基因庫
    由青島中德生態園與華大基因聯合主辦的2015青島國際基因科技峰會主題為「基因科技造福人類」,探討如何藉助基因科技優勢,搶佔海洋科技、海洋產業制高點,促進健康及醫療服務模式改革創新,推動科技應用和成果轉化,促進基因科技更好地保障、服務和改善民生,造福人類。    華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長楊煥明院士認為,基因同我們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的關係,例如糖尿病、肥胖症等。
  • 國內首個小麥近飽和突變基因庫在煙臺建立
    該基因庫的建立,對加快我國小麥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和分子育種步伐、保障國家種子和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煙臺大學東南角,鐵絲網圍起來的三畝地,幾間平房,就是宋建成的實驗田和實驗室。2011年,宋建成入選山東省「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並被煙臺大學聘為教授。為了方便其做研究,學校把這片準備蓋樓的地拿出來給宋建成做了試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