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蘇州平江區一女嬰在家熟睡時被人偷走,至今杳無消息。
時年9月,陳可辛導演的電影《親愛的》講述了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尋找被拐孩子的故事,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幾乎都會像筆者一樣痛哭流淚;同時也不禁讓人深思,如何幫助這些降臨人間的小天使們,讓初為人父人母的爸媽們不用時刻擔心自己的孩子被走丟、被拐騙……
古語有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今年兩會,不少政協委員也跟我們普通老百姓一樣,將關注點放在「打拐」這個社會問題上。
其中全國政協委員白鶴祥提交了《免費為新生兒建立臍帶血和DNA庫》的提案。他建議,免費為新生兒建立臍帶血和DNA庫,一方面為兒童生命健康提供保障,另一方從源頭來有效遏制拐賣兒童犯罪。
將DNA檢測納入新生兒出生後常規檢查?
WHO將出生缺陷的預防措施分為三級,其中進行新生兒遺傳病篩查屬於三級預防,主要對大分子病、小分子病等的篩查,對出生缺陷兒及早發現和治療,儘量改善其預後。當過爸媽的都知道,寶貝在出生後的 48小時內需要接受各種各樣的檢查。
去年12月份,一個關於「俄羅斯新生兒檢查」的視頻走紅了網絡,視頻中醫生給嬰兒做全身檢查動作著實簡單粗暴。
事實上,除了傳統的預防及物理性檢查外,從生物學的角度而言,新生兒的DNA可謂是最純淨的DNA。在美國,一個叫做「BabySeq Project」(新生兒測序計劃)的藍圖正在啟動,讓嬰兒降臨的基因測序數據將會陪伴著他的一生,致力於改善人類生活和助力個性化的治療,成為新生命成長過程中的「指南針」。不過這一技術在我國暫未開始行動。
「打拐」DNA資料庫 採集5類人員血樣
隨著中國貧富差距的加大,拐騙兒童、偷竊嬰兒的案例沒有得到根本遏制。
DNA(脫氧核糖核酸)檢驗技術,具有個體識別和親緣關係認定準確的特點,是確定被拐賣兒童最有效的技術手段之一。隨著近年來DNA檢驗技術的不斷進步,新的檢驗試劑、檢驗方法、檢驗手段被不斷引入,如Y-STR、線粒體DNA等,讓DNA信息深度挖掘應用成為可能。
早在2009年5月,我國公安部建立「全國公安機關查找被拐賣/失蹤兒童DNA資料庫」,並聯合微博等社會化媒體聯合打拐;在這個 「打拐」DNA資料庫的警用平臺上,DNA信息可以自動檢索「碰撞」,警方可以異地查詢,網上比對來幫助受害者查找到部分被拐賣兒童,至2013年,該平臺已經助力解救2700餘名被拐兒童。
在這個平臺上,有5類人員血樣採集入庫,具體包括:兩類父母——已經確認的被拐賣兒童的親生父母,自己要求採血的失蹤兒童親生父母;三類兒童——解救的被拐賣兒童,來歷不明、疑似被拐賣的兒童,來歷不明的流浪、乞討兒童。
然後將他們DNA信息自動檢索比對,重合的信息會自動跳出,能快速高效地讓被拐賣兒童找到親人,這一過程叫「DNA盲比」。
根據公安部的報導,這種「DNA盲比」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完善。具體包括個別信息的準確性有待提高(採集父母的基因信息沒有採集兒童自身的基因信息準確)、經費保障壓力大(由公安部執行採集工作量大)、檢驗技術還有改進提高,使得對全國「打拐」DNA資料庫進行升級改造,不斷提高其建設應用效益,已成為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目標。
建立全民新生兒DNA庫:防範於未然
在過去,採用父母的基因信息與疑似兒童的基因信息作比較,是基於人的基因序列可以通過父母的遺傳進行複製且終身不變的原理。但是一旦孩子走失,要將父母的DNA信息與海量的基因數據對比仍然是一件複雜的事情,且並不能完全保障所有信息都能收集。
全國每年新生兒申報戶口人數為1600萬至1800萬,如果能夠建立新生兒DNA庫,那麼在給被收買兒童上戶口時,公安機關就可以通過比對資料庫中的DNA信息,確認兒童的真實身份,及時解救被拐賣和被收買的兒童。
全國政協委員白鶴祥認為,採集DNA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通過口腔黏膜細胞提取DNA信息,每例的市場價僅為50元。全國每年新生兒申報戶口人數為1600萬至1800萬,按市場價每例50元計算,除了第一年適當添加設備外,每年投入的經費不超過9億元,在我國財政收入可承受範圍之內。
為此他建議,建立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通過立法,嚴格規範新生兒臍帶血、DNA的採集、管理及使用。初期先建立新生兒DNA庫,加大科研攻關力度,探索科學有效、費用合理的檢測和保存臍帶血的方法,逐步建立新生兒臍帶血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