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浙江警方打拐負責人:DNA庫助281名孩子回家

2020-12-06 浙江新聞

【摘要】自2000年起,浙江警方就將打拐作為一項常態性工作。雖然案件總量少於其餘涉拐重點省市,但由於浙江是被拐賣兒童的主要流入地之一,且近年來呈現出親生父母販賣子女等新趨勢,打拐工作依舊任重道遠。

      浙江在線杭州1月28日訊(浙江在線記者/俞雯褀 通訊員/吳亮輝 首席編輯/趙潔)前不久,一個在天津地鐵乞討的小女孩,由於神似兩年前在寧波失蹤的婷婷,牽動著浙江和天津兩地網友的心,也給了苦苦尋親兩年的婷婷一家久違的希望。然而,DNA對比結果出爐,最終是空歡喜一場。

  在國內,每年有上萬名兒童失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被拐賣或拐騙。臨近春節,原本是家人團聚的時候,卻有數以萬計的家庭因為孩子走失或被拐陷入困境,對於他們而言,孩子不見了將帶來一輩子的傷痛。

  自2000年起,浙江警方就將打拐作為一項常態性工作,不斷通過專項行動加大打擊力度。雖然案件總量少於其餘涉拐重點省市,但由於浙江是被拐賣兒童的主要流入地之一,且近年來呈現出親生父母販賣子女等新趨勢,打拐工作依舊任重道遠。

  父母販賣子女成新趨勢

  浙江703專案解救37名嬰兒

  近日,山東警方破獲一起販嬰大案,在山東省濟寧市郊區一個廢棄工廠發現已成規模的地下產房,孕婦在此生產後,竟把親生孩子當成商品賣掉。該案的披露讓整個社會震驚。

  無獨有偶,2014年年底,嘉興海鹽警方破獲了一起拐賣兒童案,解救出了4名女嬰。其中1名女嬰經證實是人販子的親生女兒,其餘3名同樣是被親生父母賣掉的。

  事實上,親生父母販賣兒童已經成了拐賣兒童犯罪的新趨勢,雖然數量不高,但所帶來的社會負面影響很大,也給警方破案增加了難度。

  「以前是孩子丟了父母會報案,但這些案子的嬰兒因為當初沒報案,給下一步尋找他們的親生父母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浙江省公安廳刑偵總隊二支隊隊長章宏慶告訴記者。

  除了親生父母販賣嬰兒外,網絡拐賣兒童犯罪也是新趨勢。傳統型的拐賣兒童犯罪主要採用哄騙、偷盜、搶奪等手段,但現在有不少人販子,打著民間收養的幌子,利用網際網路隱蔽的特點,進行拐賣犯罪。

  2014年年初,經公安部部署,全國27個省區市公安機關同步開展集中打擊網絡拐賣抓捕解救行動,各地共摧毀4個特大網絡販嬰團夥,抓獲犯罪嫌疑人1094名,解救被拐賣嬰兒382名。章宏慶介紹,此次行動中,浙江警方解救了37名兒童。其中1歲以下21個,1歲以上16個。由於解救的嬰兒中不少是親生父母販賣的,大多數送去了福利院。

  沒有買方 就沒有賣方

  買方入罪或能破解打拐難題

  近年來,警方打拐的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先後破獲了不少大要案。可為什麼拐賣兒童的犯罪活動卻屢打不絕?正如演員黃渤在電影《親愛的》裡所說的「沒有買方就沒有賣方,沒有賣方就不會有拐賣。」作為被拐賣小孩的主要流入地之一,浙江也需要直面這一命題。

  「全省一年報案的失蹤婦女、兒童有80起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兒童。」章宏慶說,失蹤的數據是可以有一個統計的,但買入的兒童卻是難以計算的。2011年,省公安廳曾花了一年時間摸排來歷不明兒童,結果發現數量高達2376名,目前這些孩子的DNA已經全部入庫。

  章宏慶透露,兒童拐賣這類案件在偵破過程中面臨很多難題。首先,有些案子時間過去很久,細節少了,線索也就少了。其次,拐賣兒童都是買賣雙方你情我願,且不少是通過中間人進行,取證就很困難。最後,即便是抓了人,真正能嚴懲的不多,就目前的相關法律來說,犯罪成本還是過低。

  我國刑法第241條規定:「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但同時規定:「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按照被買婦女的意願,不阻礙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對被買兒童沒有虐待行為,不阻礙對其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這個條款的存在,客觀上導致很難追究買主的刑事責任。

  許多人認為,買家只存在於農村等地,但事實上,城市不少家庭因為礙於繁瑣的收養程序,或不滿足收養的條件,也參與了買賣。「即便在一線城市,也有家庭是通過買被拐的孩子來滿足多子的需求。」

  比較欣慰的是,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對相關條文作了修改,規定有此前免責情形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但一律作出犯罪評價。與此同時,2013年出臺的「國家反拐行動計劃」也把買方市場作為重點打擊的對象。

  全省已採集近4萬例DNA

  6年助281對兒童找到父母

  在上周剛結束的浙江兩會上,13位省人大代表聯名提議,藉助大數據逐步在全省範圍內建立居民DNA採集資料庫,來應對拐賣兒童婦女、追捕逃犯等刑事案件,以及搜尋失蹤人口等。

  事實上,浙江省公安廳早在2009年就已經建立了失蹤兒童DNA資料庫。「2009年,公安部建立DNA資料庫,省公安廳對應建立了二級資料庫,所有採集的數據通過聯網匯總到部裡。」

  截至目前,該資料庫已經採集了3.9萬例DNA(包含父母),幫助281名孩子找到了親生父母。最新比對成功的,是一位與父母失散16年的湖南江華籍女子蔣某。

  1999年11月19日中午,年僅3歲的小英,在老家湖南江華縣沱江鎮農貿市場附近被拐。2014年6月,湖南警方抓獲了一名人販子易某,該女子交代了15年前通過中間人張某(平湖市黃姑鎮人)將小英賣到了嘉興平湖。

  平湖警方接到線索後展開調查,但因為張某已經去世,案件偵破陷入僵局。隨後,警方只能陸續對1999年至2000年期間獨山港鎮(原來黃姑鎮)所有領養小孩進行了DNA採集。昨天上午,通過比對,終於找到了小英(現在改名為小娟)

  DNA資料庫在打拐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這其中也少不了民間公益組織「寶貝回家」的功勞。「有些家長丟了孩子以後沒有報案,反而求助於他們,志願者們就會引導他們來做DNA,並在尋孩子的過程中,不斷提供幫助、安撫和重要線索。」

  章宏慶認為,打拐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全民運動,熱心網友發揮了不少積極作用。比如,村裡多了個來歷不明孩子,公安可能不會那麼快發現,但村民覺查到後發到網上,丟了孩子的家庭也去網上找,最終發現是自己的孩子,案子就這麼破了。

  黃巖4歲男童家門口失蹤

  省市縣三級公安機關在行動

  2014年5月19日中午,深圳新航站樓接機大廳,來自溫州瑞安的母親蔡娟娟抱著失散了25年的女兒翁女士,兩人泣不成聲。這感人的一幕,令全國網友動容。

  從事打拐工作7年,章宏慶也見證了不少悲歡離合。像瑞安母女這樣的例子固然讓人動容,但在解救被拐兒童的過程中,常常也面臨尷尬和無奈的局面,十數載的養育之恩、濃於血的骨肉之情,該如何兩全?

  章宏慶給記者舉了個例子,此前有一個大姐跑到派出所報案,稱兒子小兵十幾年前被拐賣了,後來調查以後才道出實情,是因為想要改嫁,把孩子託給老鄉帶走了。警方偵查後,終於追蹤到小兵被河南一對夫妻收養,如今已經是個出色的大學生,生活幸福愉快。當得知自己曾被親生父母「拋棄」,小兵痛苦不已,最終拒絕相認。

  和小兵不一樣的是,不少真正被拐的孩子即便得知親生父母的消息,也不願相認。「拐賣案最痛苦的莫過於此,即便是很多年以後,傷痛依舊無法抹平。」對此,公安機關能做的,就是盡最大努力阻止案件發生,只要接到兒童失蹤報警,就會立即開展堵截、查找工作,力求第一時間找到人。

  2014年12月3日上午,4歲男孩小樓在台州黃巖區十里舖下洋山家門口附近失蹤。父親陳林冬為了找孩子,辭去工作,開著一輛破舊的小麵包車找遍了台州、義烏、金華等地,變賣所有財產懸賞20萬徵集線索。前不久,他還專程跑去河南、福建尋人。

  記者了解到,該案件發生後,市、區公安機關已經組成專案組調查。前不久,省公安廳刑偵總隊也派專家支援。目前,專案組已經調集黃巖全區的監控,希望能找到孩子的蹤跡。

  警方提醒:

  外來務工人員需加強防範意識

  臨近春節,時常會有一些大型活動,浙江省公安廳也想藉此機會,提醒廣大家長,尤其是外來務工人員,提高防範意識。

  首先,要教育孩子,不吃陌生人東西,要學會撥打110,並熟悉背誦家裡父母電話和家庭住址。

  其次,不要讓孩子離開家長視線範圍,不要將孩子單獨留在家中或店鋪裡,也不要讓孩子獨自在門外玩耍。如果是外來務工人員,孩子年齡較小,居住在城郊結合部等人員流動比較密集的地方,孩子沒有固定人員看管,更應對此予以重視。

  最後,儘量不要讓孩子離開自己視線範圍,長途出行、外出探親訪友、旅遊第一要務不是看好行李而是看好孩子,夫妻之間對管孩子要做好分工。

相關焦點

  • 周杰尋親續:警方建議採血輸入全國打拐DNA庫
    此事引起了許多讀者的關注,首府警方建議周杰到其所在地公安局進行採血,將化驗後的DNA鑑定輸入全國打拐NDA信息庫,方便日後比對尋找。17日一早,不少讀者就給記者打來電話,諮詢周杰尋親的詳細情況,很多人通過網絡微博等多種形式,關注此事。呼和浩特、通遼兩家媒體分別聯繫了記者,希望共同從媒體角度關注此事。
  • 基因產業新方向:建立新生兒DNA庫,從源頭「打拐」
    時年9月,陳可辛導演的電影《親愛的》講述了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尋找被拐孩子的故事,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幾乎都會像筆者一樣痛哭流淚;同時也不禁讓人深思,如何幫助這些降臨人間的小天使們,讓初為人父人母的爸媽們不用時刻擔心自己的孩子被走丟、被拐騙……古語有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 離散29載,DNA比對助父子團聚
    離散29載,DNA比對助父子團聚  □ 本報記者  鄧新建 鄧君  □ 本報通訊員 鍾紅  「這29年來一直在找,從來沒有停止過,如今他回家了就好,其他都不重要!」今年9月9日上午,一場催淚卻溫暖的被拐兒童認親儀式在廣東省肇慶市公安局端州分局刑偵大隊舉行。
  • 全國打拐解救兒童尋親公告平臺」上線 寶貝們想回家
    《親愛的》、《失孤》兩部講述「打拐」的電影,模糊了很多人的眼睛。  事實上,它們背後折射出一個社會難題:如何打擊拐賣兒童犯罪,建立尋找失蹤兒童的渠道?  近幾年,不斷有專家學者提出設想:建立全國新生兒指紋、DNA基因庫。
  • 神秘志願者微博打拐 協助解救56名被拐兒童
    56名、抓捕大批在逃嫌疑人。截至2011年1月份,「仔仔」已協助各地警方成功解救出被拐兒童56名,抓獲犯罪嫌疑人一大批,解救被騙傳銷人員2000多名,還資助貧困地區學生210人。羊城晚報記者與「仔仔」結緣於2009年7月11日,當時他成功勸阻一名父親賣掉三歲大的親生女。2010年2月8日,記者又現場目擊「仔仔」施計協助警方抓捕一名湖南籍在逃犯。
  • 建立深圳DNA庫 將打拐進行到底---深圳特區報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唐珊珊)「我建議從新生兒和父母開始,逐步建立深圳DNA庫,將打拐進行到底!」市政協委員鍾帆飛對拐賣兒童問題關注已久,並在今年市政協六屆二次會議上提交相關提案。 鍾帆飛是東方銀座集團董事局副主席,也是去年當選的市政協委員,她去年提交的《關於建立兒童安全警報系統的提案》引起多家媒體關注。
  • 從源頭「打拐」:廣西首個新生兒及兒童DNA庫建立
    一旦孩子走失,通過將疑似被拐兒童的基因信息與DNA數據自動搜索和資料庫自動對比,能迅速幫助丟失的兒童找到自己的父母。今年南寧市兩會期間,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周碧燕建議,構建南寧市新生兒及兒童DNA資料庫,為兒童生命健康提供保障,並有效遏制拐賣兒童犯罪。日前,廣西首個新生兒及兒童DNA庫在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建立。
  • 浙江有兒童DNA資料庫 已有四千餘名兒童數據入庫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主持人朱軍建議,在現有「打拐」DNA資料庫的基礎上,進一步創建包括新生兒和廣大兒童在內的全民DNA資料庫,並實現全國聯網。浙江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謝瑛是一位有著30餘年工作經驗的老公安,近日,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其實朱軍建議的這項工作,在浙江已經啟動了!2015年,浙江省人大會議提出建立DNA資料庫。
  • 騰訊優圖跨年齡人臉識別 助警方尋回被拐兒童
    十年間,父母和警方從未放棄過尋找。「小耗子」被拐時才3歲,十年中孩子成長過程中容貌變化巨大,尋找孩子的難度與日俱增!與千千萬萬被拐兒童的父母一樣,「小耗子」的父親桂宏正除了靠著「一張嘴兩條腿」走遍全國各地不斷尋找之外,幾乎沒有任何辦法能夠找回自己的孩子;這起案件也成為了所有參與辦案的民警的心結,任何相關消息都牽動著孩子親生父母的心弦。
  • 夫妻創建「寶貝回家尋子網」 各地打拐辦入駐
    2007年,她與丈夫秦豔友一同創建「寶貝回家尋子網」,專門幫助被拐賣、被遺棄和走失的孩子以及流浪乞討兒童回家。目前,在「寶貝回家」志願者組織登記註冊的志願者已逾1.4萬人,成功幫助80多名離散兒童與家人團聚。
  • 朱軍委員:建議建全民DNA資料庫實現網際網路打拐
    全國政協委員、央視著名主持人朱軍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他建議,在現有「打拐」DNA資料庫的基礎上,進一步創建包括新生兒和廣大兒童在內的全民DNA資料庫,並實現全國聯網。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主持人朱軍用「責任」二字詮釋了自己的五年履職感受。
  • 全國兒童DNA資料庫落戶青島 為更多孩子插上安全的翅膀
    有關專家表示,這將為兒童防拐、打拐提供有效的科學保障,為兒童撐起一把有力的「保護傘」。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中盾安民主任助理李宇飛,浙江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毛佳偉,青島市民營醫療機構黨建工作指導員、原青島婦女兒童醫院黨委書記、理事長任明法,首宏醫療控股集團CEO徐海波、全國兒童DNA資料庫項目負責人唐淼等領導,與醫療商會會員單位的代表以及首宏集團員工代表共同見證本次合作的授牌儀式。
  • 西安一男子2歲被拐今天回家了
    「兒子,答應媽再也別離開……」近日,陝西警方在四川警方支持配合下,經過32年不懈努力,成功找回一名2歲時被拐人員。今天(5月18日),陝西公安機關安排毛振平、李靜芝與被拐32年的兒子認親,一家人終得團聚。在認親現場,毛寅為父母準備了禮物,給媽媽準備了一隻銀手鐲,給父親送了一枚戒指。而李靜芝還專門帶來了兒子小時候最喜歡騎的小車車。
  • 建兒童DNA資料庫 江西有了打拐「神器」
    據介紹,公安部建立的全國打拐DNA資料庫,雖然對破獲嬰幼兒拐賣案件提供了有力支撐,但是DNA信息通常是在兒童失蹤後,才將被拐兒童父母的DNA入庫,有一定的滯後性。    「與其事後彌補,不如把工作做在前面,如果暫時無法全面鋪開,不如先把弱勢群體保護起來。」團省委少年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省兒童DNA資料庫是採集0至10歲兒童DNA入庫,從源頭防範拐賣兒童犯罪,預防為主,更具前瞻性。
  • DNA對比助力親人團聚:4歲走失 29年後父子團聚
    &nbsp&nbsp&nbsp&nbsp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於敢勇 通訊員鍾紅&nbsp&nbsp&nbsp&nbsp「這29年來一直在找兒子,從來沒有停止過,如今他回家了就好,其他都不重要!」
  • 廣東警方解救被拐兒童:孩子遭變故不願回家(圖)
    通過交談,這對老夫婦告訴警方,他們將小容介紹給他們的侄子,孩子被他的侄子買走了,侄子住在附近的同盂鎮。在警方的勸說下,這對老夫婦最終決定為警方帶路去同盂鎮孩子現在的住處。  (3月31日凌晨,1:30,汕頭市潮南區銅盂鎮新橋村)  警方告訴記者,考慮到安全穩妥,像這樣解救兒童的行動一般都是在晚上進行。
  • 全國兒童DNA資料庫落戶青島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中盾安民主任助理李宇飛,浙江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毛佳偉,青島市民營醫療機構黨建工作指導員、原青島婦女兒童醫院黨委書記、理事長任明法,首宏醫療控股集團CEO徐海波、全國兒童DNA資料庫項目負責人唐淼等領導,與一些新聞媒體屆的朋友、醫療商會會員單位的代表以及首宏集團員工代表共同見證本次合作的授牌儀式。
  • 完善DNA資料庫是打拐的最優路徑
    同樣,當年不過35歲的父親,20年後再一次摟緊孩子時,已然是年近花甲。故而,這起長達24年之久的悲喜劇,固然迎來了團圓的結局,卻依然讓人唏噓不已。因為,無論對於孩子還是父母,人生又有多少個24年可等? 其實,吳先生儘管尋親的路上淌幹了眼淚,分離的歲月更是足夠漫長,但終究是父子得以相聚,算得上苦盡甘來。然而,並非每一個失散孩子的家庭,都能有如此「好運」。
  • 山東"打拐"行動計劃出爐 疑似被拐兒童血樣將入DNA庫
    近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山東省反對拐賣婦女兒童行動計劃(2015—2020年)》,敲定了今後幾年山東的「打拐」路線圖。據了解,山東將綜合整治拐賣婦女兒童犯罪活動重點地區和「買方市場」。在具體層面上,我省將採集失蹤兒童父母和來歷不明、疑似被拐兒童的血樣,檢驗錄入全國「打拐」DNA信息庫。
  • 「天使童行」悅天使集團成立億元助童打拐基金
    孩子是最美的花朵,孩子是人類的未來。保護和關愛兒童是兒童節永遠不變的主題,也是人類社會永遠的責任。我們除了慶祝兒童節,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節日的同時,了解兒童節設立的初衷,從社會現實的角度給予孩子更深層次的關愛和保護,才能夠使這個節日更有社會價值和深刻意義。此次悅天使集團的公益行為,切實觸碰到了社會的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