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畫家馬列維奇的幾何抽象作品與「世界感」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西方藝術圈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藝術中心的轉移,抽象藝術的出現,顛覆了觀眾以往對古典主義繪畫的認知。此時的俄國,響應西方世界的號召,在國內佔主導地位的以列賓等人為首的巡迴畫派退出舞臺,前衛藝術的風格與形式也愈見豐富。當時的前衛藝術主要以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為代表,透過奧地利藝術批評家阿洛伊斯·李格爾提出的藝術意志和「世界感」的概念,集中到馬列維奇至上主義風格時期,從而窺視這一代表風格形成的背景原因、相關理論研究,以及繪畫中的「世界感」。
馬列維奇第一次將他的至上主義作品帶到觀眾面前,是一場名為0.10的展覽,他的幾何抽象,不同於康定斯基的抒情抽象,也和蒙德裡安式的幾何抽象不同,他的至上主義繪畫風格被稱為純粹幾何抽象。根據對李格爾藝術意志的理解,藝術家的繪畫風格與藝術家的世界觀和情感表達方式息息相關,這裡以純粹這個形容詞來定義,可見人們心中理所當然的藝術觀並沒有成為馬列維奇的束縛,取而代之的是他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因此,純粹幾何抽象又稱為純粹感情至上。
簡單地模仿自然,是相對容易的事,而要以抽象的線條或結構將生活中的人或物的形象表現於平面之上,以此產生新的視覺效果,則是藝術家「世界感」發展的結果,如馬列維奇的作品《Black Circle》,在這幅作品中,顯而易見的是一張純白色的地面上繪有一個黑色的圓圈。
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主張,要把藝術從一切社會學的或唯物主義的聯繫中「解放」出來,去尋找一種新的象徵符號。這其中所謂新的象徵符號便是馬列維奇筆下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以及這三種符號的排列組合,在他那裡,白底象徵著純粹,紅方塊象徵著革命,而黑圓圈則象徵著永無止境。
黑色十字架、白底上的黑色方塊和紅色的方塊,看起來好像是從早期的農民服裝中複製出來的。白色帆布上的方塊圖形,刻意的凹凸不平的邊緣,使繪畫仿佛產生振動,除了像烏克蘭剛剛犁過的黑土領域,也像黑夜一樣暗示了什麼,馬列維奇自己會給出抽象的、至上主義的「文本」:廣泛的平原擁抱周圍的一切。
藝術家確實摧毀了地平線上的環,但他留下了這個強大無盡的世界的感覺。最後,他能夠離開這個城市,走向這個國家,進入他童年的寧靜空間。這些畫面偏離現實的精確度,接近立體未來主義和原始主義的美學,與未來的創新風格相呼應,便有了專屬於他的標誌——至上主義。
對於烏克蘭人來說,很容易理解馬列維奇如何從黑紅十字刺繡的無處不在以及原始白色村屋和灰泥壁爐和引人注目的直線外牆衍生出自己的本質。馬列維奇在他的自傳中詳細描述了他對村莊手工藝品和簡單房子的裝飾的運用。他在烏克蘭的童年經歷為他1910年代的農民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最終達到了至上主義的純粹幾何學。
1935年馬列維奇逝世後,他的繪畫精神繼續在世界各地的後現代主義傾向中徘徊,同時也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極簡藝術中得到認證。每一個時代都擁有受特定世界觀支配的「藝術意志」,每一位藝術家都有專屬自己的「世界感」,有各自的審美理想與審美標準,我們可能會不喜歡某個時代或某位藝術家的繪畫作品,但我們不應忽視作品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