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獨自前往莫斯科求學,兩次報考繪畫建築雕塑學校卻兩次落榜!
他首創了幾何形繪畫,是備受敬佩的「至上主義」流派的先驅者,可這個流派卻只有他一個人!
他的理論體系曾一度走向巔峰,卻遭到了國內輿論界的強烈抨擊被捕入獄!
他就是俄羅斯畫家——馬列維奇。
(主人公馬列維奇自畫像鎮樓!)
究竟是天才的思維與乖張的行事風格讓人無法理解?
還是世人妒忌與怨懟畫家的才能而存心排擠?
讓我們步入時空隧道,和馬列維奇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吧。
和老馬面對面
(以下第一人稱為藝術家馬列維奇本人,括號內為小金的跨時空yy)
(馬列維奇先生,先來簡單的介紹一下自己吧)
我叫卡西米爾·塞文洛維奇·馬列維奇,來自俄國。1878這一年我出生,在烏克蘭基輔的小鎮上。我們家很貧困,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糖廠工人,他們掙錢也非常辛苦。
(在這樣困苦的環境下,您是怎麼對藝術萌生興趣的呢?)
我們家解決基本生計問題都很困難,所以我也沒有機會受到非常正規的藝術上的薰陶。
但是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小時候喜歡去看水塘中的映像或者爬上山眺望遠處的地平線。我在自己的自傳中也有提到哦。可以說是家鄉給了我潛移默化的藝術上的培養吧。
直到18歲我加入了一個綜合藝術工作室,在那裡我第一次近距離的感受著、接觸者藝術,那種神秘的氣息讓我非常嚮往。
從那時起我的夢想就是能夠去莫斯科學習。我就花了八年時間掙錢,然後去莫斯科學習繪畫、雕塑和建築。
(八年時間,這樣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對於一個剛成年的年輕人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可這段時間您都是在拼命掙錢,會不會覺得夢想真的很遙遠,有沒有想過要放棄?)
其實這八年時間我也有在不斷地更深入的了解藝術,而且藝術的魅力太大了,關於藝術的很多很多東西我都非常想去嘗試、接觸。所以我當時也沒有覺得生活很苦澀啊什麼的。
(您這麼辛苦的賺錢終於能夠去莫斯科考試,可是我們知道,您又遇到了一大挫折是嗎?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兩大挫折。)
畫外音:生活不易,要學馬列維奇一樣堅強的活下去!說不定就成為了大師畫手。
(馬列維奇輕鬆地笑著說)我去考莫斯科的繪畫雕塑建築學校,結果考了兩次,兩次都落榜了。我也很無奈。
不過這沒什麼的,在哪兒不是學藝術呢。我也因此徹底放棄進入學院體系,而選擇和先鋒藝術圈子裡的人打交道。
先鋒藝術圈子裡的都是有趣的人,活潑的靈魂,他們也讓我看到了俄國印象派的狂野和某種可能性吧,可以這麼說。那時我畫了挺多印象派的畫作的。
(是的,我了解到《一個女人的肖像》是當時你創作的最佳作品。)
畫外音:大家是不是覺得《一個女人的肖像》和他的自畫像色調很一致?
(所以您當時把自己定義成印象派畫家,但很快您又改變了自己的定位……)
對,其實我自己定位的轉折點就在一幅畫上吧。
畫外音:對方表示不想說話,並向我扔來了一個黑色正方形。原來這是一幅名畫——《黑色正方形》(或者稱為《黑色方形》或者《白底上的黑色方塊》),這幅畫標誌著至上主義的誕生!
《黑色正方形》
(您為什麼要用鉛筆將它塗成黑色呢?)
因為這是人類感情所能做的最粗簡的表演。
(那麼,襯託黑色方塊的白底又蘊含了什麼意義呢?)
它象徵了外在空間的無限寬廣,更象徵了內在空間的無限深遠。它是一片虛無空曠的「沙漠」,充滿非客觀感覺的精靈的「沙漠」。
(這就是所謂的「至上主義」嗎?)
其實至上主義就是用最簡單的圖形來表達世界,徹底奉行少即是多的原則。越簡單的東西,越純粹。我把至上主義理解為創作藝術中純粹感情的至高無上。就好像這個黑色方塊,黑色是至高純粹的。
(在「從0到10」的展覽中,您把這幅作品掛在了展示兩面牆壁相交的一角,您這麼做有什麼獨特的意圖嗎?)
其實這個複雜的世界,只用一個正方塊就夠了。你看上去是一個黑色方形,其實它並非是一個空洞的方形,它的空無一物恰恰是它的充實之處,就是,它孕育著豐富的意義。
現在的人們看畫總是習慣於將畫視為自然物象的再現,而沒有理解藝術品的真正價值。但是藝術家畫畫不是為了寫實,而是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從這個角度來說,畫什麼東西都顯得多餘了,倒不如一個黑色正方形來的乾淨利落。
畫外音:《黑色正方形》在展出時,黑色的畫面上已經出現了白色的龜裂紋。其實當時馬列維奇在經濟上非常拮据,創作時用的材料很劣質,基本上就一支鉛筆吧…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卻留下了不朽的俄國繪畫先鋒派畫作,黑色方形正寓意著馬列維奇挑戰俄國傳統的決心。佩服老馬,給老馬點讚。
老馬和他的死對頭:塔特林
(我們還聽說,就因為這個特殊的位置,您還和當時的畫家產生了一點衝突?)
畫外音:這個位置有多特殊呢?小金來給大家解釋一下。上面也說過,《黑色正方形》被掛在一個接近房頂的高高的角落裡,斜挎在兩面牆角交匯的直角。
這個位置暗示著老馬這幅畫的偶像地位,因為這是俄國東正教家庭裡留給宗教圖像的地方。咱們的老馬可以說是搶佔了先機。但是!!!
沒錯,那個人,是我的死對頭(老馬氣的牙痒痒)。塔特林,他以為專門創作一件其貌不揚的雕塑作品就能夠配合那間屋子的那個角落嗎?
做夢!他想和我搶是沒用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從0到10」的展覽名字都是我的主意。(老馬氣得說不出話來)
畫外音:看來老馬提到提到這個人確實很生氣。那麼塔特林是誰呢?塔特林和老馬一樣都是俄國先鋒藝術中備受尊重的人物。他們都是青年聯盟裡有影響力的成員。但是這兩個人可不是省油的燈……
在展覽之前,老馬和塔特林就是死敵,嫉妒、競爭和藝術上的分歧讓他們倆勢如水火,彼此之間造成了白熱化的爭論和巨大的厭惡,以至於一見面就要開罵。
而在「從0到10」的展覽之前,他們各自悄咪咪準備將要展出的作品,唯恐對方搶走某個靈感。
結果!當塔特林發現老馬竟將《黑色正方形》掛在了那個角落裡。
塔特林暴怒了!
當看到自己的首要競爭對手,死對頭,偷走了他的點子,削弱他作品的影響力,即使是先鋒藝術家,也勢必會來一場不折不扣的互毆的!
不過,老馬的確搶了風頭。至上主義成功地開展起來,成為了整個展覽的明星。
採訪繼續
(那麼從印象派到至上主義,您為什麼會對自己的定位做出這樣的改變呢?)
從09年開始,我就熱切盼望著莫斯科藝術的快速革新,我自己也嘗試很多新的風格。
比如,我畫自畫像時就採用了非自然的色彩,靈感源自俄國象徵主義,這也是我對象徵主義時期的總結。
而之後,我又對法國印象主義大師,塞尚,提出的觀點很感興趣,他說:「一切形體都是由柱體、球體和錐體等幾種基礎形體組合而成的」。
我從小就生活在甜菜地裡,對勞動人民疾苦深有體會。正好我的好朋友岡察諾娃邀請我參加了莫斯科藝術60周年展覽,深受啟發。於是結合塞尚說的,我就嘗試我創作了和勞動人民有關的繪畫作品。
左圖為《伐木工》,右圖為《收割黑麥》
畫外音:《伐木工》和《收割黑麥》是馬列維奇立體民族風情的代表作,他運用了樸實的畫法,飽和的色彩來描繪出勞動場景。
現在我們來閉上眼睛,用心靈去感受一下《伐木工》的魅力吧。
在暴風雨之後的農村的早晨,伐木工拿起斧頭,鋒利的斧頭上滴落著幾滴水珠,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出雪亮的刺眼光芒。伐木工的周圍全是被砍斷的木塊,一個又一個截面突兀而明顯,置身其中,他仿佛是天地間孤獨的一人。白的透亮的白色,厚重粗實的黑色,與黃土地結合在一起的土黃色,熾熱而激烈的紅色,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多餘的顏色。
(之後,馬列維奇繼續說道......)
通過這些繪畫,我懂得了農民的感情世界,那是我很早就喜歡的,但那些作品也意味著我還沒有完全讀懂它們。所以我進而轉變了自己的立場、也就是後來的至上主義。
(《黑色正方形》展覽之後的後兩年,也就是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這會給您的藝術創作帶來影響嗎?)
俄國十月革命,當時我和其他的愛國藝術家們一樣都積極地投身於革命的熱潮中。我能做的就是利用畫筆,把自己熾熱的革命情感化成紅色方塊融入到我的畫作中。
就是這幅《至上主義構圖:紅黑方塊》
(一年後,您創作的《白上之白》徹底拋棄了色彩的要素,成為了至上主義終極性的作品。您當時又有怎樣的考慮?)
當時的心緒就像我在《論藝術的新體系》中寫的一樣,「我已衝破藍色格局的黑色而進入白色,在我們面前是白色的、暢通的太空,是一個沒有終極的世界」。
白色就是光的化身,在這裡所有關於空間、物體、宇宙規律的觀念都變得毫無意義。如果想成為真正的畫家,那麼畫家必須拋棄主題與物象。
畫外音:至上主義徹底拋棄了三維畫面的呈現,而保留了平面的幾何形。馬列維奇的畫作看上去如此的不合邏輯,但至上主義卻開闢了一條新路。
放棄愛情,放棄唯美,摒棄智慧的行囊。
《白上之白》
(俄國革命結束後,您的生活起伏挺大的……)
可以說從人生高潮一下跌倒了低谷吧。(老馬略帶苦澀的笑了)
我在柏林開了一場國際的回顧展,我的作品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可以說我是個明星吧哈哈。
但沒想到我回到家鄉時,我卻成為了史達林大清洗中的受害者,所有矛頭都指著我,批評我的畫太抽象,離經叛道,他們認為藝術必須代表社會現實。我的作品都被沒收了而且還禁止我進行其他的至上主義繪畫創作。
(而且我們了解到那時您創作也有點困難了......)
對,我視力有點衰弱了,於是我就進入了人物畫創作。我以為能安穩度日,可是這還沒完,三年後我還被指控說是德國間諜,被捕入獄,在監獄裡煎熬了兩個月。
哎。但這些和我的藝術創作理念比起來太微不足道了。
之後,我們的主人公馬列維奇,老馬,在1932年舉辦了他的最後一次展覽。次年,完成了他的自傳,一直呆在列寧格勒的寓所。直到1935年死於癌症。
我們的訪談也暫時告一段落。
老馬和阿蒙
在講到幾何畫法、抽象主義時,往往會介紹兩個人,一個是老馬,另一個就是蒙德裡安。
蒙德裡安是荷蘭畫家,他是幾何抽象畫派的先驅。他崇拜直線美,喜歡透過直角靜觀萬物內部的安寧。
阿蒙說:「我一步一步地排除著曲線,直到我的作品最後只由直線和橫線構成,形成諸十字形,各自互相分離地隔開。直線和橫線是兩相對立的力量的表現,控制著一切。」
那麼,同是創作幾何畫作的蒙德裡安,與馬列維奇之間又有著怎樣的異同呢?
先放上我們阿蒙的代表作給大家熟悉一下哦~
極致
老馬和阿蒙否定一些畫作對現實景象的反映,並且,都否定到了極致。
你看,他們一個選擇了黑方塊,另一個選擇了直線與三原色。
最基本
老馬的基本繪畫元素是方塊。他甚至以一個黑方塊作為一幅畫。
阿蒙以紅、黃、藍三色作為基本元素,以豎線和直線形成構圖。
最基本的,也是最簡單的,卻是最有深意的。
絕對的抽象
通過絕對的抽象還原宇宙的最終秩序以達到否定紛亂的、相對的和罪惡的現實的目的。
這種對於無物象抽象結構的熱情都帶有濃厚的神秘主義和烏託邦色彩。
(那麼問題來了,他倆有什麼不同點呢......)
色彩
阿蒙的繪畫多使用紅、黃、藍三原色而把黑、白、灰作為「非色彩」放在次要位置。
而老馬的作品中黑色正方形起著主導一切的作用。它代表了生氣勃勃的至上主義的理想境界。
畫面形式
蒙德裡安的畫面非常具有理性和秩序感。因為阿蒙他非常喜歡豎線和直線形成的直角,他可以透過直角看到萬物的內部。他把這稱為「新造型」。
而老馬的畫面呢,在理性中帶有一點活躍與生氣。比如《紅黑方塊》那幅圖,紅色的方塊中融入了他對革命的熊熊熱情。
老馬和他的時代
老馬一生跌宕起伏,命途多舛。
去莫斯科求學要花八年時間攢夠錢,創作時只能採用很劣質的材料……
而我們在了解他本人的過程中,總是將他和他所處的時代聯繫在一起。
當我們把老馬和他同時期的畫家列賓、鮑裡斯·庫斯託季耶夫進行比較時,自然不難看出每個畫家身上同時代的烙印。
列賓也將自己的創作點著力於窮苦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他的《伏爾加河上的縴夫》是我們十分熟知的一幅畫作。
列賓熟悉勞動人民的生活,他懂得,也非常的同情。住在伏爾加河旁邊,他對縴夫們的生活感同身受。
《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但這幅畫卻引發了一個醜聞,評論家認為這是對藝術的褻瀆。但這怎麼能稱為是藝術上的恥辱呢!這明明就是非常真實的、深刻的、鮮明的、偉大的畫作啊!
這是由於1860年代俄國農奴制度的瓦解,俄國的畫壇也孕育出了新的生機。現實主義畫作受到了青年畫家們的推崇。
我們再來看賓賓的學生庫斯託季耶夫。
(左邊是賓賓,右邊是庫庫,有點師生相耶~)
雖然庫斯託季耶夫是列賓的學生,但他的創作風格與他的老師很不一樣。打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如果將我們賓賓的創作風格比作憂國憂民的「杜甫」,那麼庫庫就是更具浪漫主義色彩的「李白」。
庫庫的油畫具有俄羅斯民間年畫的特點,充分顯示了他對俄羅斯小城和農村生活的熟悉和了解。他筆下的商人很像奧斯特洛夫斯基戲劇中的形象,在諷刺挖苦中帶有幾分愛戀。
《商人》和《商人之妻》
十月革命後,他發揮了更多方面的才能,他的畫作充滿了革命的激情。他的畫作《布爾什維克》、《烏裡茨基廣場上的示威運動》都是那個階段的代表作。
《烏裡茨基廣場上的示威運動》
這樣結合起來看,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裡,多多少少都會對處於之中的畫家產生創作上的影響。
回看老馬......
在老馬之前,批評家和觀眾看慣了具象的畫作,從來只是囫圇吞棗的接受畫面反應的實物,卻忽略藝術品的真正價值。
於是,就有了老馬的極簡黑方塊,重重砸在了人們的視線內。
俄國十月革命爆發,人民對於推翻傳統舊制度的急迫心理,推動了俄國前衛藝術的孵出。俄國的先鋒藝術家們積極否定傳統藝術,強調精神世界及內心的真實體驗。
於是,就有了老馬的《紅黑方塊》。他摒棄亂頭刷,拿起尖頭筆,致力於撰寫理論文章。
十月革命後,任何現狀都是自相矛盾的。對革命的反覆,同時也可能輕易被視作革命的對立面,不斷地削弱和動搖革命成果。
於是,就有了老馬被指責、被嘲笑、被沒收畫作的一幕。遭到了史達林主義的壓制和迫害,不得不創作一些二等的形象藝術。
馬列維奇展現的藝術史,實則是一種疾病史,一種人類的一切皆被「神聖暴力」的細菌所侵入和吞噬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