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人過六十,莫至二地」,究竟是哪2個地方?古人的經驗之談

2020-12-01 騰訊網

一切有生命力的東西,都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反過來說,那些能夠經受得住時間考驗的東西,往往也具備有足夠強大的生命力,比如說古老流傳下來的俗語文化。

俗語這個詞語在官方記載中最早出現,是在西漢司馬遷寫的《史記》中,在《滑稽列傳》中有著「民人俗語曰『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雲」的記載,可見俗語的誕生應該最早不晚於西漢初期,甚至於先秦時期就已經可能出現,畢竟要在民間流傳了很多年的話才能夠叫做俗語。

俗語通常為廣大勞動人們創造,絕大部分都是靠普羅大眾的口耳相傳,並沒有太多上《史記》的機會,只有大部分聽過的人,都覺得這句話確實有道理,他們才會繼續將這句話說給別人聽,因此俗語的生命力主要來自於它的實用性,比如說這句「人過六十,莫至二地」。

「人過六十,莫至二地」這句話相當的通俗易懂,意思就是說人過了六十歲以後,有兩個地方就就儘量不要去了。

首先當然是「是非之地」,可能很多沒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都會認為農村是一個人心淳樸的世外桃源,跟充滿勾心鬥角的城市不一樣。但其實城市套路固然很深,農村的路那也是非常滑的,一樣的充滿了各種是非,人情關係也會因為各種錯綜複雜的利益而非常複雜。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說「鄰居之間沒事兒就會因為宅基地而鬧鬧矛盾、打打架」,其實能夠引發鄰居之間矛盾的,遠遠不只是宅基地,還有像什麼倒垃圾、遮陽、地基、田基等等。

甚至於可能這戶人家丟了一隻雞,就會在那裡指桑罵槐地罵上好幾天,最後發現原來那隻雞一直都在自己家裡,只是不小心沒看到,這樣的事情太多了,這樣的是是非非也太多了。

對於六十歲的人來說,儘量不要去很容易發生這種是非的人家中,他們說起這其中種種是是非非,講另一戶人家如何如何不好的時候,也儘量不要聽,直接假寐過去,因為「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你若是不小心卷進其中,那麼沒過多久,你的很多是非都被他無中生有地給傳遍天下了。

到那個時候你怎麼辦呢?基本上什麼辦法都沒有,只能任由其毀壞你的名譽,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從一開始不要去到那種人的家裡,不去沾惹這些是非,那麼是非自然也就沾不到自己的身上。

其次是「競爭之地」,人在年輕的時候難免會有爭強好勝之心,想要在種種競爭中取得第一,但是年過六十以後,往往身體精力大不如前,同時大腦運轉的速度也很難再跟年輕時候相比,這個時候就不要事事都爭第一,不要各種競爭都去參加了,適當地讓讓年輕人,比如說村長競選之類的。

大家都要爭的東西,那就任由年輕人們去爭,畢竟這些競爭當中,往往充滿著種種的算計,有時候還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最少是得消耗很多的精力與時間,還會招來很多競爭對手的怨恨,最後還不一定能夠爭到,那這就是有著很多弊端,但好處卻很有限的事情了。

對於六十歲的人來講,首先第一位要考慮的,並不是自己在世俗中爭取到怎樣的資源,在世俗的競爭中獲取怎樣的勝利,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保養自己的精氣神,不要將寶貴的精氣神,徒勞地消耗在那些世俗事務中。

反正到了這個年紀,該做的事情早就已經做完了,其它的事情再怎麼操心勞累,能夠做的其實也很有限,那就好好放鬆下來,將所有的競爭都交給年輕人們去辦,自己好好享福就可以了。

「人過六十,莫至二地」這句話是古人的經驗之談,哪怕是到了現代依然適用,如果說我們能夠遵循這個告誡的話,想必生活能夠輕鬆很多。

參考資料:《雅言與俗語》

相關焦點

  • 俗語「雙頂女孩沒人要」,雙頂指的什麼?古人經驗之談是迷信嗎?
    文|楚何知(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大家關注並轉發分享)在農村老人的眼中,如果哪家的小孫子頭頂上有兩個發旋,那麼就會被認為「脾氣犟」;甚至還有這樣兩句俗語廣為流傳,分別是:「一個旋擰,兩個旋橫,三個旋打架不要命」以及「一旋好,倆旋壞,三旋孬,四旋是個笨老跳」。
  • 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下半句更經典,古人經驗之談
    其中,「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就道盡了一個長壽的秘訣,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存天理,滅人慾」,雖然這話聽起來有些誇張,但是這正是通過誇大的手法來達到警示的效果。正是因為古人發現,如果不對人的欲望做出適當的克制,任由欲望不斷的膨脹,那麼最終會害人害己,為了避免這一點,才需要克制自己無盡的欲望,而民間自然也有類似的說法,只不過更加直白罷了。
  • 古人云:「吃飯大汗,一生白幹」老祖宗這句經典俗語是什麼意思?
    ——明·袁白賓《楚江情》農村中至今還流傳著一些古人的俗語,這些俗語雖然聽起來並不複雜,基本上都是大白話,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其中的道理,雖然說是這麼說,但是知道俗語背後道理的人其實並不多。農村的俗語五花八門,這些俗語的內容也包羅萬象,大多是古人的經驗之談,比如老祖宗留下的這兩句俗語,就讓人受益終身。古人覺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養生。
  • 古人經驗之談
    看看古人經驗之談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7日,農曆六月十八日。如今距離立秋過去已經有幾天了,在今天早上筆者這裡下起了大雨,所以早上起來的時候,明顯感覺到天氣涼快了很多,並且還有種秋天來了的感覺。立秋節氣已過,中伏也過去了一大半了,現在農民最為關注的就是今年秋季的雨水多少了,還有即將到來的秋收了。
  • 古人講「縱有麒麟子,難敵化骨龍」,化骨龍是啥?古人經驗之談
    古人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縱有麒麟子,難敵化骨龍」,這句話到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句真言,同時隱含著古人對生活的理解和智慧。在神話傳說中,麒麟所到之處都會帶來好運,所以在人們心裡,麒麟就是一種擁有著祥瑞之氣的神獸,所謂麒麟子,說的則是有德有才的孩子。然而,縱有麒麟子,難敵化骨龍中的化骨龍,才是決定一個家庭的根本。
  • 俗語:「人過五十,莫管兩人」你知道是哪兩人嗎?
    人到中年,能夠知天命,懂人情,看是非。到了這個年紀,就明白了哪些人值得深交,哪些人需要遠離。老祖宗告訴我們,人過五十,莫管兩人。那麼是哪兩種人呢?見不得別人好的人古人有言: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這句話告訴我們,大樹處於最高的位置,必然會遭受狂風的摧殘。就像是人一樣,太過於優秀的人也總是會遭人嫉妒。
  • 俗語「東西有三不借,借了家敗亡」,是指哪三樣?古人經驗之談
    引言古人認為生活中這三樣東西借了,家裡面會敗亡。究竟是哪三樣東西呢?尋常居家過日子,尤其是在農村,朝鄰居借東西是很常見的事情。但是再融洽的鄰裡之間也不會借這三樣東西,具體是哪三樣呢?第一、嬰兒床古人覺得家族中,子孫後代的繁衍非常重要。當時無論普通百姓還是富人家庭都希望子孫越多越好。古人養育子女的成本並不高,有條件的可以讓孩子讀些書,沒有條件就算了。家中子嗣較多,意味著有更多的勞動力,日子也會越過越好。
  • 俗語「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是何意?為何古人會有這般覺悟?
    圖片來源於網絡:輾轉反側才能睡著那人們晚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有專家專門做過調查研究,表示有90%以上的人在睡前一定會對包括手機在內的電子產品「戀戀不捨」,尤其是在6.18或者雙11狂歡購物節的時候,大量的「剁手黨」緊守著手機等待時機搶奪商品。專家還表示,長期熬夜輕則會導致記憶力短暫性衰退以及注意力渙散,重則會導致身體的各大系統發生病變。
  • 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啥意思?古人的話有道理嗎?
    甚至,為了讓孩子能夠有個好命,還選日子剖腹產。事實上,這種「擇日」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但說實話,「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關於小孩子出生,到底是初一好、還是十五好呢?最為忌諱就是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五月初五、七月十五。正月初一,正逢春節。
  • 「老牛吃嫩草,吃雞莫待老」,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在生活中最常聽到的就是老話,這些俗語老話已經融入到了農村人的生活點滴之中,如今雖然說這些俗語老話的人越來越少了,但是想起來句句朗朗上口,而且都含有非常實在的道理在其中,今天來給大家說這樣一句老話「老牛吃嫩草,吃雞莫待老」,什麼意思呢?
  • 俗語:「父不言子德,子不言父過」,啥意思?古人的話有無道理
    俗語:「父不言子德,子不言父過」,啥意思?古人的話有無道理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俗語,有的俗語讓人覺得說的非常的有道理。今天,我們就要來討論「父不言子德,子不言父過」,這句俗語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到底有沒有道理?關於父不言子德。
  • 農村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六人莫坐烏龜席」,是哪三盤菜?
    生活在農村的夥伴們應該都知道,農村很多地方的風俗習慣都特別多,色彩濃厚,雖然一代代傳承下來,不少風俗已經被簡化、被淡漠,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記憶,但還有一些確實代代人都在堅持著的。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句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六人莫坐烏龜席」。
  • 農村俗語『五十拜一,六十拜九,一百藏零』,啥意思,有啥講究?
    農村俗語流傳千年而不衰,自然有它真正存在的道理,有些俗語是關於農業生產,有的關於做人處事,有的卻是關于禁忌及忌諱,農村看似自由隨意,但實際有好多講究的事情,比如閏月給父母買紅衣服、出嫁回娘家夫妻不同床、大年初一不打掃垃圾等等,農村俗語『五十拜一,六十拜九,一百藏零』,又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 俗語「門前不栽樹,屋後不開窗」,是何含義?古人的經驗分享
    有些祖先的經驗和智慧凝聚在書中,有些凝聚在口頭傳播的俗語中。從一些俗語中可以理解人生的百態,理解人生的真諦,有時也可以理解俗語中生活的小道理。俗語門前不種樹,屋後不開窗是什麼意思?古人的經驗之談。門前不種樹。為什麼祖先說門前不種樹,屋後不開窗?從地理上說,農村對城市沒有那麼擁擠。城市用地非常緊張,可以說是寸土寸金,每個家庭之間的距離都很近。
  • 古人說:「寧在人前全不會,莫在人前會不全」道出為人處世的道理
    古人說:「寧在人前全不會,莫在人前會不全」道出為人處世的道理、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幾千年的沉澱,勤勞又智慧的老祖先在日常的生活中,用他們的所經歷過的,所走過的,所得到的教訓,融匯成了一句句具有教育意義的俗語。
  • 民間俗語「人貪三樣,一生白忙」,是什麼意思?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俗語在人們生活中仍然有著重要的作用,無可厚非它不像唐詩宋詞那樣優美高雅,但它的作用卻和詩詞不相上下。俗語的體裁相對還是比較少的,大多數都是勸人向善,教人學好的。好比「酒香不怕巷子深」、「芝麻開花節節高」等等無不包涵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祈願,雖然俗語的字數都很少,但字字珠璣,句句肺腑。都是古人總結的為人處世的智慧,尤其在物慾橫流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對古人的智慧加以理解和運用。就好比軍事家研究《孫子》,哲學家研究《老子》等等。能夠流傳下的肯定不會都是糟粕,我們應當看到其中的精華,這樣對於了解自身也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 農村俗語:「夫妻離婚莫眷戀,朋友生隙別再見」是啥意思?
    昨天,在與一位老農聊天的過程當中,小李子對老農訴說了近段時間以來自己的心路歷程,試圖通過訴說讓老農給自己說幾句寬慰的話,然而,老農卻說:我們農村有一句俗語,叫做「夫妻離婚莫眷戀,朋友生隙別再見」。你現在的心理狀態已經犯了忌諱,所以,你應該丟掉眷戀之情呢!
  • 俗語「宅子現四喜,家中出能人」,蜘蛛也是喜象?古人經驗之談
    俗語、民謠相較於詩詞歌賦,雖不及後者字句精妙、意蘊悠長,卻是信得過的粗道理。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智慧經驗,在許多傳承下來的俗語中,更是飽含著一種殷切的期望和祝願。 今天說的是「宅子現四喜,家裡出能人」,「四喜」聽起來玄妙,卻是家中常見事物。
  • 為什麼說「莫飲卯時酒,莫罵酉時妻」,後面兩句是什麼?
    為什麼說「莫飲卯時酒,莫罵酉時妻」,後面兩句是什麼?在明清時期的兒童啟蒙讀物《增廣賢文》之中,說到了「莫飲卯時酒,莫罵酉時妻」,你知道後面兩句是什麼嗎?原文是:莫飲卯時酒,昏昏醉到酉。莫罵酉時妻,一夜受孤悽。為什麼這麼說呢?
  • 俗語:「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老祖宗的經驗之談,是何意?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流傳於民間的老百姓們的經驗總結。不僅有對生活的思考,還有對季節變化的描述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比如今天霜降來臨,跟大家分享一句俗語「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