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我們在一起 | 界面文化編輯部2018私人書單

2020-11-26 界面新聞

[美]麗貝卡·特雷斯特 著 管燕紅 等 譯 理想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05

2018年可謂單身女性揚眉吐氣的一年,雖然在工作中、生活中仍然面臨種種壁壘和困境,但在兩部網劇《上海女子圖鑑》和《北京女子圖鑑》之中,逐漸從作為一種經濟捆綁關係的婚姻中解放出來的女性開始浮出水面,她們勇於面對和表達自己的欲望與野心,在光怪陸離的大城市中實現自己身的理想和價值。這種現象並非個例,有數據顯示,在北京,20歲到44歲的單身群體中,女性佔45%,並且正在逐年增長。凡此種種,都在為我們展示一幅全新的圖景——雖然異性戀專偶制婚姻仍然佔據主流地位,但越來越多女性開始偏離這一軌道,尋求婚姻之外的生活方式。

麗貝卡·特雷斯特的《單身女性的時代》可以為這種趨勢做一個精彩的註腳。作者從對近百位美國女性的訪談中,選取三十個女性的故事,寫成了這部反映美國女性最新生存狀況的紀實報告。這些女性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或選擇晚婚,或選擇不婚。作者首先從美國的政治、社會、歷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美國單身女性現象的興起。與此同時,作者也指出,除了獲取更好的經濟報酬和工作機會,如今也有越來越多的單身女性為了「尋歡作樂」來到大城市。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書中也用一章的篇幅探討女性與女性之間彼此勾連的複雜情感關係,這種遊走在姐妹情誼和同性情慾之間的微妙情感,也構成了大都會單身女性情感生活圖景的別樣景觀。(推薦人 傅適野)

《契訶夫書信集》

[俄]契訶夫 著 朱逸森 選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09 

契訶夫一生中留下了4000多封信件,在這些書信中,他明白無誤地表達自己的文學意見,並且不懼怕與人針鋒相對。他在二十三歲時就提出了對節制和簡潔的要求,也表達了對於「虛偽杜撰」的憎恨——契訶夫認為屠格涅夫筆下的女人全是杜撰的,裝模作樣、非常虛偽。文學意見之外,這些信件還體現出契訶夫與高爾基、託爾斯泰等作家的來往,他與高爾基之間的情誼尤為令人動容,他不遺餘力地向人推薦高爾基,還旁敲側擊地問別人是否喜歡高爾基,總是毫不吝惜他對高爾基的高度評價。更重要的是,這些信件還記錄了他人生之中的重大事件,比如為了極其艱苦的「人間地獄」薩哈林之行,他曾連續數月在家中足不出戶地閱讀當地材料,直到腦子再也容納不下其他東西。(推薦人 董子琪)

《做工的人》

林立青 著 賴小路 攝影 中國工人出版社 2018-06

作為一名監工,林立青可以接觸得到各個工種、工序,用獨特的觀察視角揭示出做工的人經歷的貧窮與黑暗。在本書中,他講述了工地勞動者的生命樣貌,比如工地的年輕一代「八嘎囧」,他們不求上進,卻建立了獨特的認同,講義氣,為家庭投注心力;比如那些愛喝酒的粗工,用酒精埋藏多餘的時間以及重複而無意義的對話。他看到,在受累受苦之外,工人也會通過行動進行抗爭,但有時,抵抗的方式會滑向背面,有些勞工會選擇再次越軌甚至犯罪……不僅如此,林立青也注意到了邊緣人中的邊緣人,也看到飽受歧視的「臺灣媳婦」、年齡偏大的「茶室小姐」,注意到工地附近的「檳榔西施「。

本書對工作環境、僱傭關係、勞動結構到借貸醫療、宗教信仰以及對政府的態度,勞動者生活情境中的方方面面,均有涉及,讀過之後更能夠體會人生疾苦。(推薦人 潘文捷)

《魚翅與花椒》

[英]扶霞·鄧洛普 著 何雨珈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07

在我閱讀過的外國作家寫的中國紀實作品中,《魚翅與花椒》是最特別的一本。作者從一個對川菜著了迷的留學生開始,踏上了中華料理的研習探索之旅。她對各地美食的描述生動異常,縱使我不算是個「吃貨」,也不自覺地在閱讀過程中兩眼放光口水直流。

杯盞鍋碗之間,俱是人生。在扶霞看來,飲食在中國社會和歷史中有著超然的中心地位,因此這也成了一扇觀察中國歷史、哲學、思想和生活的絕佳窗口。在與中國結緣的這20年裡,她親眼目睹了狂飆突進的經濟發展給城市、人與飲食帶來的巨大變化,也用文字記錄了中國的過去與現在。她曾在接受界面文化採訪時說,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是她最高的寫作目標,讓中國讀者了解外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人引以為傲的飲食文化、促進關於文化交流和東西方差異的討論,是她的期望。(推薦人 林子人)

《不鏽時光》

任曙林 著 新星出版社 2018-06

攝影師任曙林曾著有廣受好評的《八十年代中學生》,相比之下,《不鏽時光》更像是一部私人影集。從標題到內容,再到文字與影像交織的方式,《不鏽時光》似乎可以與上海作家金宇澄的《回望》相比,只不過金宇澄回望的是自己的父母一輩,《不鏽時光》講述的則是任曙林自己在歷史風波中成長的過程,尤其顯現了普通人在歷史重大時刻前的被拋擲感。——在1966年的北京三裡河大院、1969年的北京天安門還有北京月壇中學,照片的主角任曙林或是戴著紅領巾,或是頂著雷鋒帽,再或是和同學們站得筆直,一副那個年代的青少年最尋常的模樣,對即將到來的暴風驟雨渾然不覺。 (推薦人 董子琪)

《長樂路》

[美]史明智 著  王笑月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03

最近十年,我一直生活在上海的長樂路附近。對我的一些朋友來說,這是一條頗具風情的小路,在梧桐掩映下,路邊的小店非常適合閒逛。在我印象裡,這條路對於電動車騎手也非常友好,除了靠近婦產科醫院的那一段總是太過擁擠。美國記者史明智同樣居住在長樂路的一頭,他在這條路上看到了中國。

懷抱夢想的三明治店主、石庫門廢墟裡的釘子戶、街角花店的趙女士、熱衷於傳銷的傅姨……史明智以局外人的好奇和記者的敏銳,發掘出這條路上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也揭示了當代中國的世情百態。對於生活在其中的人來說,這些具體的敘述往往因為太過熟悉而會被忽視,但是細讀這些故事,它們和我們理所當然的想像又大為不同。這種真實,這種城鄉之間自然的穿插,恐怕在日常的中文報導,以及文學、影視作品裡面都是鮮見的。(推薦人 朱潔樹)

《紙上尋仙記》

錦翼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8-04

錦翼說,這本書是他在書寫志怪故事的邊角料。錦翼並不是專業作者,他是一位生活在河北邯鄲的銀行業工作者,寫作並非他的專業,也不能為他謀生,只是生活和工作之外的興趣。 就像他的「野生作家」身份一樣,這本書也顯示出生機勃勃的「野生」特色,它的題材雖取自中國博大精深的志怪傳奇小說,然而講述的方式不拘一格,思路也清奇跳躍,比如研究鬼吃飯的問題,從尋常家庭講到帝王將相的祭祀習俗, 最後得出的結論也令人發笑——帝王家裡拜祭,山珍海味吃不完,小戶人家的祖先估計也就只能喝一碗粥了。(推薦人 董子琪)

《鄰人之妻》

[美] 蓋伊·特立斯 著 木風 許諾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07

這不是一部色情小說,但它可能比色情小說更能滿足人們對性的獵奇心理,因為這是一部「所有人名、場景與事件全部屬實」的以色情為主題的非虛構作品。繼《被仰望與被遺忘的》之後,身為新聞記者的蓋伊·特立斯再次於《鄰人之妻》中展現了他對美國社會的精準洞察,這回,他將目光聚焦於人們避諱談及的私生活,試圖用一個個重新定義了倫理道德的人和事件,揭示美國近半個世紀以來的性愛發展史。

書中調查採訪的對象有按摩店主、裸體模特、《花花公子》雜誌的創立者、裸體營的創辦者等等,其中最惹人爭議的,是特立斯親身參與到裸體營的各種活動中,並把體驗的細節以第三人稱如實書寫出來。這無疑是頗具風險的,但《鄰人之妻》最終以成功的出版向世人證明,性已不再是一個帶有「原罪」的話題了。而本書為今天的讀者帶來的震撼力則進一步說明,無論觀念如何變化,性、道德與人際關係始終是牽動人們敏感神經的母題。(推薦人 陳佳靖)

《最危險的書》

[美]凱文·伯明罕 著 辛彩娜、馮洋 譯  甲骨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10

《尤利西斯》是怎樣一本書?馬丁·艾米斯說它「讓貝克特顯得沉悶,讓勞倫斯顯得平淡,讓納博科夫顯得幼稚」,然而其偉大之處也並不在此,《尤利西斯》發動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抗擊陳詞濫調的戰爭」——這是一場與世界大戰幾乎同時爆發的戰爭,一場燒焦了舊世界也燃到了新大陸的戰爭,一場超出文學領域、捍衛基本人權和言論自由的戰爭。無論是那個一本一本堅持不懈從加拿大走私《尤利西斯》到美國的人,還是那個畢業於常青藤、道德高尚卻又死不悔改執意盜版《尤利西斯》的人,這些具體故事背後的抽象人性,無一不站在對言論自由的追求與渴望之上。不管是在19世紀還是在今天,淫穢都被認為是違法的,而改變的只是我們對它的定義、對善與惡的權衡、墮落與美的權衡。凱文·伯明罕在書中寫到,喬伊斯的著作通過探索淫穢的持續性改變了我們對淫穢的理解,也通過改變我們對自我的認知來改變淫穢。在《尤利西斯》之後,書籍似乎不太可能使我們「墮落和腐化」了,如果有的話,它們讓我們相信,最危險的小說是我們的天真。(推薦人 黃月)

《創水記》

[美] 賽斯·西格爾 著 陳曉霜、葉憲允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01

在今天世界上大部分的地方,很少有媒體關注水,公眾評論也難得提及水。但就在過去幾十年裡,全世界範圍內,原本需要數十萬或數百萬年時間才能填滿的蓄水層已經因為過度抽取而耗竭,或者被化學品汙染。依靠這些地下水庫的農民和城市很快就需要大幅度地減緩取用地下水,或者尋找其他水源。這是人類發展的必然代價嗎?如果農業往前走、經濟往前走,我們的水資源就只能等著被消耗殆盡嗎?在《創水記》這本書裡,作者賽斯·西格爾給出答案,絕非如此!這本前後採訪了220餘相關人士的非虛構作品,向我們展示了國土面積超過60%是沙漠的小國以色列,是如何高效利用水資源,並且利用水資源在這中間完成猶太復國夢的。(推薦人 姜妍)

《掃地出門》

[美]馬修·德斯蒙德 著  胡訢諄、鄭煥升 譯 理想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07

從大規模拆除城中村到長租公寓壟斷導致的租金上漲,過去一年,對於一線城市裡租房住的「外地人」來說,由「房子」引發的焦慮似乎一直沒有停止過;其中受到最大影響的,恐怕是那些在城市邊緣的合租甚至群租房裡蝸居,靠不斷降低居住條件讓自己活下來的外來打工者。但或許很少有人想到,這些城市裡最貧窮、最弱勢的人群,同時也是另一些人巨額財富的來源,他們的貧窮本身構成了一種可以不斷被利用、被剝削的資源。這就是美國人類學家馬修·德斯蒙德在《掃地出門》這本書裡提出的核心觀點,通過對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底層家庭所經歷的強行驅逐和顛沛流離所進行的紀錄片式的白描,德斯蒙斯向讀者解釋了,美國的強行驅逐政策是如何將一部分人的赤貧轉化為另一部分人的暴利的。能否在城市裡留下來,並不是一個適者生存的自然淘汰遊戲,貧窮不僅源於低收入,它更是商業市場巧取豪奪的產物,這是《掃地出門》在今天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推薦人 張之琪)

《在上帝之城與魔鬼共舞》

[美]朱莉安娜·芭芭莎 著  吳緯疆 譯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8-05

2008年,裡約熱內盧贏得2016年奧運會的主辦權。這讓朱莉安娜·芭芭莎意識到是回家的時候了。裡約熱內盧是她出生的地方,此後她隨外交官父親週遊各地,最終在美國定居。當芭芭莎再次以美聯社記者的身份回到這裡,此時的家鄉顯得陌生而複雜。

她親臨了維和警察與貧民窟黑幫的激烈對峙,報導了造成千餘人死亡的山洪、目睹了南美洲最大垃圾填埋場的關閉,以及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同性戀婚禮,特別是其中有關拆遷、環保、貧富差距、申奧與其帶來的問題,對於中國讀者來說也並不陌生。

作者尤為擅長將宏大議題和個人經歷結合在一起,例如:因為房價暴漲的原因,她拿著美聯社提供的住房補貼,卻在裡約熱內盧找不到一處住得起的房子,其中流露的「白左」對世界的好奇和內心的脆弱讓人忍俊不禁。芭芭莎作為記者,她的著作或許是基於其採訪報導的基礎之上,因此在文化歷史等層面並未有深度涉及,但其對於熱點話題的把握以及在宏大和細小之間的迴旋,是非虛構作品的不錯的範例。(推薦人 朱潔樹)

《重讀八十年代》

朱偉 著 中信出版社 2018-05

這是一部以文學編輯的角度重現八十年代文學現場的現場記錄——它不是文學史,卻充滿了鮮活的史料;不是評論集,卻有著對眾多名家的著述梳理。更重要的是,作者朱偉,當年的文學期刊《人民文學》的文學編輯,本身就是當時文學生產中的一環;作為編輯,他要向作者約稿,要給作者反饋,見證了眾多作者從默默無聞、文筆稚嫩到建立風格、成名成家的過程。所以,這本書最為寶貴之處就在於作者的在場性,或者說,就在於作者不僅是個旁觀者、記錄者,還是一位熱情洋溢的參與者。就像臺灣的尉天驄創辦《筆匯》,與陳映真、王禎和等人十分熟識一般,朱偉與餘華、格非、史鐵生等人都有著早年結交的情誼。在1990年的夏天,他們還一起看過世界盃,餘華看得氣急敗壞,格非據說態度遊移。(推薦人 董子琪)

相關焦點

  • 閱讀時,我們在一起|界面文化編輯部2019私人書單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年末盤點時,我們照例以這一年的編輯部私人閱讀書單,拉開年度盤點的大幕。這已經是界面文化第四個年度書單了,這一年我們向大家推薦66本今年出版的新書。和往年一樣,我們團隊的每一位成員列出10本推薦書目,其中一本為重點推薦書目。之後合併同類項,就得出了這樣一個數字。
  • 閱讀時,我們在一起 | 界面文化編輯部2017私人書單
    面對著諸多未知和棘手難題,同屬東亞文化圈的鄰國日本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一些啟示。本書是精通中日兩國事務的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在1950年至1960年間以日本中產階級家庭為對象所做的一項研究寫成的。半個多世紀前日本家庭的幸福與憂慮,在當下的我們看來可以說頗有親切之感。
  • 如何寫讀書卡片和建立私人書單?
    如何寫讀書卡片和建立私人書單?讀寫力量百家號主筆:韋海生,原創文章。我以前選書時總有一些偏見,還有文人相輕的心理,於是在看到別人讀一些貌似沒品位的書時,就不自覺地產生一絲輕蔑和優越感。我們發現身邊不少人都喜歡去追求某個人的書單,當對方推薦某一本書時都迫不及待去買,倘若不買心裡就不舒服,好像自己落後別人一大截似的,實際上根本沒有必要。因為很多「他們都說好的書」不一定適合自己,就如有句話叫做「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許多人買書並不一定讀,只是尋求某種安全感罷了,即使真的花時間去讀,也不一定合自己胃口,浪費時間不說,還容易把自己的讀書方向帶偏了。
  • 「無字天書」怎麼讀,我們來教你 | 無字繪本書單
    不少家長在面對無字書時都無從下手,我們在整理書單的時候也在想是不是該有一個明確的方法去閱讀它們。所以這期我們嘗試給出一個閱讀無字書的教程,也許並不適合每一個人,但至少提供了一種思路。三、面對無字書,家長怎麼辦怎樣去帶領孩子閱讀一本無字書確實是個傷腦筋的問題,屁桃娘和編輯部想了很久,決定以大衛·威斯納的《海底的秘密》為例,給出一套無字書的閱讀教程。
  • 知乎2018 年度書單新鮮出爐 新知青年必讀盤點
    2018 年你看了多少書?年初的計劃都實現了嗎?你是否也在愁沒有好書看?你需要的可能是一份靠譜書單。臨近年末,知乎從今年站內新知青年討論、閱讀和收聽的書籍中,選出了五大榜單、共計 50 本優秀書籍,推出了「知乎 2018 年度書單」。
  • 2018青島小學課外閱讀書單:五年級上冊
    2018青島小學課外閱讀書單:五年級上冊   五年級上冊   必  讀:   1.《水滸傳》施耐庵著   2.《青銅葵花》曹文軒著   3.《伊索寓言》 [古希臘]伊  索著   4.
  • 《三體》入選教育部中小學生閱讀書單 科幻閱讀再獲重視
    劉慈欣《三體》入選高中階段文學書目▲《三體》十周年紀念版封面畫【進書單,科幻閱讀再獲教育部重視】《指導目錄》分為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其中小學110種、初中100種、高中90種。其中劉慈欣《三體》入選高中階段文學書目,同時進入書單的科幻作品還有小學階段張之路《非法智慧》和初中階段推薦的凡爾納《海底兩萬裡》。該目錄是由國家教材委、有關高校、研究機構和中小學校的110多人的專家團隊,經過基礎研究、專業推薦、深入論證多個環節,根據青少年兒童不同時期的心智發展水平、認知理解能力和閱讀特點,從浩如煙海的圖書中精心遴選出300種圖書。
  • 比爾·蓋茨2018年度書單出爐
    要聞 比爾·蓋茨2018年度書單出爐 2018年12月4日 16:49:58 智通財經網 智通財經APP獲悉,12月4日,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
  • 2018新京報年度好書88本入圍書單
    原標題:2018新京報年度好書88本入圍書單 又至一年歲末,我們的年度好書評選,如約而至。今年,《新京報·書評周刊》十五歲了。回頭望去,十幾份「年終總結」在一起,已然形成了一份關於文化和思想變遷的時代記錄。我們慶幸自己不曾缺席。
  • 36氪編輯部年度書單:告別意外又魔幻的2020
    以下便是一份特別的年末禮物----來自36氪編輯部記者、編輯們的年度精選圖書。正是在有太多意外發生的這一年裡,我們感到一種閱讀的迫切:或是追溯生命的奧秘和思考存在的價值;或是求諸於他人的言論訪談以加深對所處世界的理解;或是重新審視歷史和商業世界,力圖在無序中重建秩序;或是躲進文學的烏託邦,用幻想造夢的方式觀照當下......這些書籍題材各異,但在這異常困難的一年裡,這些書都曾帶給我們別樣的啟發、思考抑或慰藉。 在閱讀的路上你並不孤單,我們希望能與你作伴。
  • 「100本經典」書單(2020版)發布
    2018年4月,學校發布了「一百本經典」書單(2018版),倡導交大學子在大學裡「閱讀100本經典」,開展了一系列常態化的校園經典閱讀活動。兩年來,交大學子以書會友、以讀促悟,使讀書成為交大校園的新風尚。
  • 國慶書單:32位編輯在讀的127本書
    國慶書單:32位編輯在讀的127本書 澎湃訊 2014-10-02 18:51 來源:澎湃新聞
  • ...親子悅讀,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最適合父母們閱讀的繪本書單(二)
    原標題:【麥田書單】親子悅讀,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最適合父母們閱讀的繪本書單(二) 提示:點擊上方"的確,繪本中不但有孩子喜歡的有趣故事,還有值得父母學習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在陪孩子快樂閱讀的同時,我們也跟著不斷成長,受益良多。我們曾希望孩子跟《布朗家的天才寶寶》一樣, 現在總會提醒自己《別說你快點快點》,遇到生氣時會煮一鍋《生氣湯》會心一笑,學著《米莉的帽子變變變》,美好的夢想也一定能實現!
  • 六大語文名師發布寒假書單和實用閱讀攻略
    張老師有意識地增加了童謠、現代詩、微童話等元素,還有一些非文學類作品,家長拿到書單時可關注一下;面對網上瘋轉的各類書單,家長可多找幾份列印出來對照查看,尋找重合度比較高的書給孩子讀,一般都是好書,不會出錯;不要一看到書單就直奔網站下單,建議帶上書單和孩子一起去逛書店,看看封面、目錄、內容提要,選自己感興趣的書。
  • 「興·閱讀」 | 青年大學習,線上推好書~這份書單快快收好(一)
    「興·閱讀」 | 青年大學習,線上推好書~這份書單快快收好(一) 2020-04-23 16: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初學入門到博士開題,人大教授劉洋的國際公法閱讀書單
    我們在此為大家呈上劉洋老師的一份「有意思」的國際公法書單。正如推薦人所言,「書單多少有個人氣質,彰顯個人學術審美,包含價值指向」。同樣,一家大學出版社的書目也多少帶有出版社本身及其母體大學的學術氣質和價值觀念。我們在此將原書單中所有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學術書籍甄選呈現,其中既有國際法理論的經典之作,又有基於全球史視野的法學前沿討論。
  • 這份書單,是對心靈雞湯的反抗
    在濾鏡、快速剪輯的視頻、飛速遊過屏幕的彈幕之間,我們的認知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為了保護他人和自己,不得不戴著口罩的這一年,我們的情緒被怎樣地影響?在無數個性籤名裡聲稱要「做自己」的時代,我們對自己究竟了解多少?這是「冬日閱讀計劃」的第四期書單,心理/教育書單。
  • 一份犯罪學人的初階書單
    之前收到【青苗法鳴】編輯部鄭力凡師兄的約稿,誠惶誠恐,列出這份書單(初階),希望能為後來的學弟學妹省下些彎路,自己曾走過的彎路他們不必走,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對犯罪學、科學的犯罪預防多一份重視和理解。初階書單,個人認為關鍵在精不在多,多反而可能讓人產生畏懼心理。
  • 看見前面一有火焰放光,就去摸索丨作家書單·江汀
    隨身攜帶的閱讀史 江汀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寫詩,但與此同時,我也一直在閱讀。我樂於列出這份書單。 首先是那本泛黃的《裡爾克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綠原譯本。2005年秋天,我在網上讀到裡爾克的詩作,那是馮至譯的幾首短詩,其中有《秋日》和《沉重的時刻》。
  • 閱讀障礙症書單:他們都是地球上的星星
    整理|楊司奇對於更多的閱讀障礙「無名者」而言,因為不了解和誤解,當他們經歷孤獨與無助長大後,或許終於不再和讀寫所帶來的「恥辱」聯繫在一起,但同時也失去了自己的聲音,整個生命的狀態都發生了改變。雖然在閱讀上有障礙,但是他的一生都在努力與其抗爭,不斷學習,不斷發現。二戰後,他從數學轉到物理學;54歲時,他將研究領域轉到了電池;57歲時,他找到了鋰離子電池的陰極材質鈷酸鋰;75歲時,他做出了新的材料磷酸鐵鋰,比鈷更便宜也更穩定;90歲時,他又轉向液態電池的毒性汙染,開始研究固態電池以提升容量和安全性,以及如何用更廉價易得的鈉來取代鋰。閱讀障礙從來沒有限制他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