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以色列、中國和美國先後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對於以色列和中國來說,這是這兩個國家首次發射火星探測器,是各自航天史上的裡程碑,而對於美國來說則是火星探索的後續計劃,因為它們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實現了首架火星探測器的發射。也就是說人類早在四十多年前就開始探索火星了,那麼現在可以在火星上建造移民基地了嗎?
顯然是不能的,因為現階段人類的航天實力還有限,連載人登陸火星都還沒實現,談何而來的建設火星基地呢?當然我們也可以研發出一批強人工智慧機器人代替人類去到火星建造基地,但筆者相信在這一天到來之前人類早就實現了載人登陸火星。雖然我們還對建造火星基地無能為力,但是提前構思好建設一個怎樣的基地,如何建設總是可以的。
那麼問題來了,人類要怎樣建設火星基地。科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要先改造火星的自然環境,讓它儘量和地球的情況靠近,這樣人類建起移民基地才不會那麼費力。關於改造火星基地,目前有兩派觀點,一派觀點認為要從頭開始改造火星,讓火星走上地球曾經發展的道路。另一派觀點認為,可以先在火星上建立一個小基地,然後將小基地逐漸擴大。
第一派的觀點認為火星可以走地球的老路,地球在生命出現之前是一顆大氣中存在大量二氧化碳的星球,在藍藻等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出現之後,地球大氣的成分逐漸發生變化,氧氣的比例明顯提高。如果按照這樣的思路去改造火星,就需要先在火星上營造一個充滿二氧化碳的大氣層,有科學家提出可以在火星上建設會產生溫室氣體排放的工廠。
等到火星大氣中存在充足的二氧化碳之後,再將藍細菌(也就是藍藻)帶到火星上去,然後利用它的光合作用來吸收火星大氣的二氧化碳,實現氧氣的供給。這樣看來,第一批建設火星基地的可能不是人類,而是微生物。第二派觀點的人則認為,如果按照地球早期的模式去改造火星,則需要造成巨大的時間成本,有可能是一百年甚至是1000年。
而他們的計劃有可能在短短100年內實現,那就是在火星表面選擇一個合適的地點,然後先建立起一個保護性的裝置,保護基地裡的人和生物不受到火星惡劣環境的影響。然後人類再在基地裡面種植植物、農作物,養殖家畜等等。就這樣,經過幾代人類的努力火星基地的土壤多多少少會發生變化,然後再將基地範圍擴大,這樣能夠容納的人口數量就增多了。
筆者認為這兩種改造火星環境的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夠為之後的火星基地建設提供方向,但都只是一個大概的思路,還有許多細節問題需要解決。幸運的是,現在擁有航天探索能力的國家越來越多了,這讓人類整體的航天實力逐漸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