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是第一批改造火星的生物?並非人類,科學家認為是它們

2020-08-26 宇宙行者

今年夏天以色列、中國和美國先後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對於以色列和中國來說,這是這兩個國家首次發射火星探測器,是各自航天史上的裡程碑,而對於美國來說則是火星探索的後續計劃,因為它們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實現了首架火星探測器的發射。也就是說人類早在四十多年前就開始探索火星了,那麼現在可以在火星上建造移民基地了嗎?



顯然是不能的,因為現階段人類的航天實力還有限,連載人登陸火星都還沒實現,談何而來的建設火星基地呢?當然我們也可以研發出一批強人工智慧機器人代替人類去到火星建造基地,但筆者相信在這一天到來之前人類早就實現了載人登陸火星。雖然我們還對建造火星基地無能為力,但是提前構思好建設一個怎樣的基地,如何建設總是可以的。



那麼問題來了,人類要怎樣建設火星基地。科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要先改造火星的自然環境,讓它儘量和地球的情況靠近,這樣人類建起移民基地才不會那麼費力。關於改造火星基地,目前有兩派觀點,一派觀點認為要從頭開始改造火星,讓火星走上地球曾經發展的道路。另一派觀點認為,可以先在火星上建立一個小基地,然後將小基地逐漸擴大。



第一派的觀點認為火星可以走地球的老路,地球在生命出現之前是一顆大氣中存在大量二氧化碳的星球,在藍藻等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出現之後,地球大氣的成分逐漸發生變化,氧氣的比例明顯提高。如果按照這樣的思路去改造火星,就需要先在火星上營造一個充滿二氧化碳的大氣層,有科學家提出可以在火星上建設會產生溫室氣體排放的工廠。



等到火星大氣中存在充足的二氧化碳之後,再將藍細菌(也就是藍藻)帶到火星上去,然後利用它的光合作用來吸收火星大氣的二氧化碳,實現氧氣的供給。這樣看來,第一批建設火星基地的可能不是人類,而是微生物。第二派觀點的人則認為,如果按照地球早期的模式去改造火星,則需要造成巨大的時間成本,有可能是一百年甚至是1000年。



而他們的計劃有可能在短短100年內實現,那就是在火星表面選擇一個合適的地點,然後先建立起一個保護性的裝置,保護基地裡的人和生物不受到火星惡劣環境的影響。然後人類再在基地裡面種植植物、農作物,養殖家畜等等。就這樣,經過幾代人類的努力火星基地的土壤多多少少會發生變化,然後再將基地範圍擴大,這樣能夠容納的人口數量就增多了。

筆者認為這兩種改造火星環境的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夠為之後的火星基地建設提供方向,但都只是一個大概的思路,還有許多細節問題需要解決。幸運的是,現在擁有航天探索能力的國家越來越多了,這讓人類整體的航天實力逐漸增加。

相關焦點

  • 改造火星將成現實,未來移民火星的第一批「居民」,並非人類
    雖然我們還不知道火星何時會成為「第二地球」,但火星迷們都相信人類一定可以做到,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人類若想移民火星,都需要完成哪些任務?火星該如何改造?我們都知道,按照火星目前的情況,顯然它並不適合人類。但是,未來如果對它加以改造,火星還是有機會變成「第二地球」的。我們應該如何去做?
  • 第一批移民火星的生物被找到,人類不在行列,改造火星靠它們
    火星,如今儼然成為了天文愛好者心目中最喜愛的星球之一,除了今年「天問一號」等火星探測器陸續升空,讓火星再次火了一把以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在人們的心目中,火星一直都被認為是人類未來的「第二家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火星改造成「第二地球」並不容易,在上世紀末,科學家們曾經提出過一項火星改造計劃,認為大約需要200年左右的時間,火星上的氣候環境,才會適合地球生物生存。首先是第一步,在火星上通過化學燃燒來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不僅會讓火星的大氣層變得濃厚,同時也會將火星上的氣溫升高。
  • 改造火星將成現實,未來移民火星的第一批「居民」,並非人類
    ,冰冠可以提供一定水的基礎,但是這並非是長久之計,因為火星的冰冠是有時間存在,有時間不存在,並且極端條件下是很難開發出水資源,所以綜合「改造火星」,讓火星變成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地球」才是最為關鍵的。
  • 第一批移民火星的生物被找到,人類不在行列,改造火星靠它們
    像「天問一號」這樣的火星探測器的任務之一,就是去火星上尋找水源,尋找火星上可能存在的生命化石,如果真的找到了,那麼改造火星的計劃就有了先決條件,以後人類移居火星,或許也將指日可待。要把火星改造成「第二個地球」並非易事,在上個世紀末,科學家曾提出一個改造火星的計劃,他們認為大約需要200年左右的時間,火星上的氣候環境,才能使地球上的生物存活下來。第一個步驟就是在火星上進行化學燃燒,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這不僅會增加火星的大氣密度,而且還會提高火星上的溫度。
  • 小龍蝦或成火星的第一批居民!科學家要用它們來蓋房子
    科學家曾經提出過一項「火星改造計劃」,簡單來說,就是在火星上建造化工廠和核電站,通過大氣排放來讓火星上形成溫室效應,這個時候,火星上的大氣層就會越來越濃厚,並且伴隨著氣溫的升高,科學家也會在火星上來一場人工降雨。這樣一來,早期地球的氣候環境也就都會形成了——適宜的溫度和原始的海洋。
  • 200年後火星會成為第二地球?科學家制定火星改造計劃
    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對於能源的消耗會越來越大,人口壽命會越來越長,而地球資源是相對有限的,所以人類必須要尋找新的能源獲取地以及新的生存區域。科學家如何通過200年的時間將火星改造為第二地球呢?讓我們來看看這個計劃,首先,要改造火星,先要從改造大氣開始。
  • 科學家想用地表最強生物的基因改造人類
    圖片來源:NASANEXTMIND誰是地表最強生物如果水熊蟲說第二,估計沒誰敢說第一。如今,科學家想用水熊蟲的DNA來改造人類。據外媒SPACE報導,威爾康奈爾大學遺傳學家克裡斯.梅森(Chris Mason)稱, 想用水熊蟲的DNA對人類進行基因改造,使得人類能夠承受致命的宇宙輻射,從而完成火星之旅。
  • 如果人類要移民火星,那麼和水熊蟲的基因改造是必然的嗎?
    按照人類如此發展的勢頭,移民火星必然會發生,因此人類也將火星載人任務列入在本世紀計劃之中。在過去基因改造只出現科幻小說裡,如今我們已經將這種技術運用到醫療科研中。而科學家認為,若道德層面允許,人類不得不基因改造,那麼最佳借鑑的基因,或許就是水熊蟲的基因。
  • 如果人類要移民火星,那麼和水熊蟲的基因改造是必然的嗎?
    按照人類如此發展的勢頭,移民火星必然會發生,因此人類也將火星載人任務列入在本世紀計劃之中。然而,面對這項任務,我們還有很有問題需要克服,尤其是對於太空人。而科學家認為,若道德層面允許,人類不得不基因改造,那麼最佳借鑑的基因,或許就是水熊蟲的基因。世界上最頑強的生物水熊蟲是地球上最頑強的動物,已經進化到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生存。
  • NASA開始計劃火星移民,2024年第一批太空人前往火星,能成功嗎?
    前言人類一直都非常憧憬火星,因為火星是位於宜居帶的星球,研究火星或許能夠為研究地球提供幫助。因此有不少人認為火星就是地球的未來。火星的環境很惡劣,顯然不適合人類居住,但是相比太陽系中的其他星球來說,火星卻是人類宜居星球的最佳選擇。為何?
  • 移民火星或成現實,科學家已找到先行者,微生物將率先改造火星
    火星,如今儼然已經成了天文愛好者心目中最喜愛的星球之一,對於火星的探索,人們也是越來越看重了,畢竟火星在人們看來是 「人類未來的第二家園」。通過研究發現,雖然現在的火星一片荒涼,不過在遠古時期的火星上,也是有過一段和地球差不多的宜居時期的,而且也並不排除在這段時期裡是存在過生命的。不過現在看來,火星不知道經歷了什麼,才會變得如此荒涼,但有一點可以證明,那就是火星是可以再次被「喚醒」的,只要科學家在未來通過一些人為手段,就可以將火星改善成為「第二個地球」。改善火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 火星的能源問題已經解決,第一批人類將於2024年前往火星
    眾所周知,星際遷移是人類目前的目標之一。因為地球本身也如所有的生物一樣,擁有生命。而所有的生命都不可能永恆存在,這似乎是一個不可被打破的定律,誰都逃不掉。再加上地球上的資源實在有限。所以人類要想持續發展,就得尋找到另外一個家園,並搬遷過去生活。
  • 火星移民能否實現?NASA開始計劃,2024年第一批太空人將前往火星
    近幾年來,科學家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火星,並且發射了約有30架火星探測器,由此可見,我們對火星的憧憬有多強烈。而且還有不少人認為,火星就是人類的「下一個地球」。雖然火星位於宜居帶內,但是從探測器傳回的信息上看,我們都知道火星的環境極其惡劣,那為什麼還被人們賦予眾望呢?
  • 改造火星困難重重,科學家:若人類殖民火星,只能按這個方法
    一直以來,不管是在科學界還是在民間,都有人想殖民火星。很多人都認為,火星與太陽間的距離只比地球與太陽間的距離遠了一點,火星還是能接收到充足的光照與能量。從地理位置上看,火星應是人類未來的好去處。同時,從星球整體上看,火星與地球相似度極高,像是地球的「雙胞胎兄弟」,雖然目前火星星球條件較為惡劣,但經過一系列改造,火星應該能成為人類下一個美好家園。但在近期,科學界發布了一項新的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將火星改造為地球的難度極大,未來人類殖民火星希望渺茫。這是什麼回事呢?該研究報告指出,導致火星難以被打造成「地球二號」的主要原因是,火星上二氧化碳濃度過低。
  • 為什麼馬斯克會說第一批登上火星的人會回不來?
    眾所周知,火星是地球的鄰居,它的各項指標也與地球相似,因此科學家認為,火星上可能存在著生命。1962年,前蘇聯發射了「火星一號」探測器,遺憾的是,它在距離地球1億公裡的時候就失去了聯繫。儘管這次任務失敗了,但它被普遍認為是火星探測的開端。
  • 科學家:人類邁向未來的下一站火星 改造火星是痴人說夢
    且火星地質活動已經極其微弱,幾乎沒有板塊運動,大氣成分也缺少足夠來源補充,大氣的流失也陷入了不可逆的過程,人類基本要放棄對它的整體改造。/ 封閉基地,勢在必行目前來看,火星封閉基地方案已經是各國必然選擇的方案。相比較不現實也不可行的火星整體改造方案,選擇基地方案顯然是唯一的選擇,它的最大優勢在於:全封閉,能完全產生跟地球一樣氣壓、溫度、溼度、光照等條件,不必受火星外部惡劣環境影響。
  • 地球生命來自火星?科學家:可能性很高,我們或許是火星生物
    最值得注意的是,有人認為:地球上的生物可能並非是土著,包括我們在內的所有生物祖先,可能來自於外太空,也就是說,我們多年以來苦苦尋找的「外星人」,可能就是我們自己,這就是關於生命起源的著名理論——有生源說。其中,尤以火星最被關注,最有可能是地球生物的故鄉——我們可能都是「火星人」!
  • 科學家認為,第6次生命大滅絕更近了,都是人類作用的結果!
    科學家:或會導致人類文明瓦解!眾所周知,地球上已經經歷了5次生物大滅絕,在這樣的背景前提下,很多人都對於人類未來的命運擔憂不已,第6次生物大滅絕何時會到來呢?人類是否會在這個過程中,從地球上消失不見呢?部分科學家認為,第6次生物大滅絕正在加劇,人類的文明將會瓦解。因為地球已經給予人類多次警告。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人類距離第6次生物大滅絕還有多久呢?
  • 未來人類可能移居火星,或許需要100年,才能成功改造火星
    ,同時對太陽系外的行星進行探索,這是因為這些星球距離地球較近,想要移居星球也會比較方便,更重要的是火星和地球十分的相似,不僅同處宜居帶,更重要的是火星距離地球相當的近!第2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水源,我們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任何生物的生長都少不了水,如果一個星球上找不到水的存在,那麼這個星球肯定是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專家對火星進行很多次的探測發現,火星的確存在著水資源,不僅如此在火星還存在著液態水。
  • 首批「火星居民」確定?把宇宙射線當「食物」,為何不是人類?
    火星的惡劣環境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實,科學家認為人類想要在火星上生存,必須要花費數百年的時間對火星進行改造。只有把基礎打好,才能解決後顧之憂。為了生命安全考慮,各個國家也在擬定首批火星居民的名單。科學家認為,按目前的環境形勢來看,人類或許並不適合登上火星,在改造火星的數百年間,人類是無法正常生存的,因此,他們認為第1批登上火星的生命並非人類,而是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