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病毒幾乎無處不在。它們的普遍存在程度可以使得每一種動物都受過病毒的感染,即使免疫能力較強的人類也是如此。病毒之所以能有十分廣泛的分布範圍,是因為它們的種類繁多,其中一些種類的傳播速度快。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認為動物聚集程度越高的地方病毒聚集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熱帶雨林一如既往成為了病毒學家們採集樣本的地方。但前段時間一份科學研究報告指出,熱帶雨林裡的病毒密集程度或許還不如大洋裡的某處海域,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有一支國際科研團隊去到對大西洋多個海域進行海水檢測,並通過檢測驚訝地發現幾乎每一個樣本裡都存在大量的病毒,有些樣本的病毒種類甚至超過了20萬種。對此研究人員十分好奇,在病毒密度如此高的環境中,海洋生物都是如何存活下來的?
為了探究這個問題,該研究團隊從同一海域採集了一定量的海水,並且從中捕捉到了螃蟹、海綿和蛤蜊三種海洋生物,將它們待會實驗室做研究。在實驗室裡,研究人員將三種生物分別放置在三個乾淨的容器中,然後往其中倒入海水樣本。研究人員起初大概估測海水中的病毒數量,然後過一段時間後再進行一次估測。
三個容器的兩次估測結果顯示,容器裡的生物具有較強的滅毒能力。尤其是海綿,研究人員觀察到它只用了三個小時的時間就將海水樣本裡大約94%的病毒都消滅了。三個小時後研究人員再繼續往容器中添加海水樣本,經過一天的實驗他們依然發現海綿能夠將海水中大約9成的病毒給消滅掉。
除了海綿之外,螃蟹和蛤蜊也具有較強的滅毒能力,但是並沒有海綿那麼強。研究人員表示,這三種海洋生物只是整個海洋生物群體的縮影,在它們身上得到的發現可以解釋為什麼即使身處在病毒瀰漫的環境中,生命依然不會受到嚴重威脅,因為它們都具有滅毒能力。
但也有生態學家表示擔憂,隨著南北極冰川的融化,以及永久凍土的融化,一些遠古病毒獲得了重生的機會,它們或許會對如今的海洋生物造成重大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