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建偉、許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化,提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具體要求。這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標誌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階段。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正好回應了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切的重大問題,對人類與世界何去何從的問題給出了積極的應對方案。因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廣泛的價值意蘊,不僅關乎中國人的命運,同樣也關乎世界的命運。深入研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蘊含的價值內涵,對於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無疑具有現實價值。
-
新華社評論員: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 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新華社評論員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近日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指引沿江各省市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從上遊重慶到中遊武漢,再到下遊南京,圍繞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先後3次召開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指路定向、擘畫藍圖。
-
【地評線】視評:在國慶新民俗中讀懂家國情懷
這個假期,許多可以一覽各地文化精品的博物館正成為網紅打卡地。從博物館、文化館看看身邊的變化,感受祖國的繁榮昌盛,感恩國家富強安定,讓我們情有所依,心有所歸。 春風化雨,不負時代。走進影院,「笑中帶淚」感受家與國的溫情變遷。《奪冠》《我和我的家鄉》等影片,讓我們在觀影的同時,重溫溫情與歡樂,也能回味那久別的影院體驗、那失而復得的平常生活。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推進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長期戰略引領、以人民為中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加快現代化建設需發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引領作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鳳才認為,走向生態文明必須進行生態治理,其積極內涵在於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從觀念、制度、措施等多方面著手,通過多主體參與,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共建綠色發展的美麗世界。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構建生態安全型社會,要著力處理好生態安全與國家安全、科學治理與協同保護、生態監管與履職盡責、國內生態安全與全球生態安全的重要關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構建生態安全型社會的根本遵循。從發展理念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要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重要關係。
-
北京世園會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這篇講話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而世界園藝博覽會正是這一理念的極佳實踐。 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在發達工業文明階段,人類已經能上天入地下海,表面上徵服了自然,但是自然也猛烈地報復,這時人類開始修復自然,治理汙染,重新發現自然的美麗;在生態文明階段,人與自然的關係才真正實現和諧共生,自然的美麗與人類社會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交相輝映。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我們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全面部署和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戰略並將其上升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可以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新時代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建設生態文明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體現。人類高舉生態文明的偉大旗幟,也就是高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偉大旗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社會圖景。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庚子年發生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類要恢復對自然的敬畏,進而真正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的理論基礎 從對自然的「祛魅」到對自然的「返魅」,其目的雖然有要求人類放下自己的傲慢、恢復對自然的敬畏的成分,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係。解決人與自然緊張關係的歷史性任務,最終落在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上。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今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現實緊迫性更加凸顯。
-
朔州四小: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朔州市第四小學利用這樣一個特殊契機,進一步對學生加強人類生命共同體的教育,讓學生深刻理解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生死與共、和諧相處的生命關係。為了引導廣大師生將關愛家園、保護環境的理念滲透到日常生活中,開展了「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系列線上主題教育活動。主題活動從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入手,深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同時進行環境和生命教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
圓明園「順木天」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我們接著聊圓明園,本文說的圓明園中一處最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景點「順木天」。順木天位於紫碧山房果蔬圃的東南,是一座八方二十四柱高臺大亭,東西南北四面皆設臺階,處圍環以清溪,東西各架一座石平橋,外簷懸乾隆帝御書「順木天」三字匾。
-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一個現代化中國,是黨帶領全國人民一直努力奮鬥的目標,但是,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建設現代化過程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讓我們的國家富強又美麗,讓我們的生活富足又愜意。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論學習貫徹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
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提出,要把堅持生態保護優先作為第一抉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並對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戰略謀劃。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堅決落實好這一戰略部署,明確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自信自覺當好生態文明建設先行者,築牢生態文明之基,走好綠色發展之路,為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應有貢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關鍵是處理好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也就是「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係。
-
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內涵
充分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利於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 新時代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價值意蘊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重大現實意義。
-
環保部部長《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內涵豐富,主要包括: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2-02 18: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