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中微子實驗站計劃今年年底完成整體基建工程

2020-08-01 金羊網

羊城晚報訊 記者陳卓棟、通訊員譚耀廣報導: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建設工程項目自2月29日全面復工以來,地下實驗大廳、交通支洞等多個工程面施工有序推進。

日前,記者從江門市政府獲悉,該項目的核心——實驗大廳建設已進入最後階段,預計在今年年底可以完成。這意味著試驗站的整體基建工程將基本完成。

記者了解到,江門中微子實驗站是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導的大型國際科學合作項目。項目建設工程分為地面建築與地下實驗大廳兩大部分。

實驗站建成後將成為國際領先的中微子實驗站,可以測定中微子質量順序,精確測量中微子混合參數,進行多項科學前沿研究,助力我國進入世界中微子研究領域的最前沿陣地。

相關焦點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退役 江門實驗預期2022年完成建設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 王振紅)12月12日上午,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退役儀式在實驗站現場舉行。至此,這個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退役 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接棒
    南方日報訊 (記者/蘇國銳)運行3275天11小時43分0秒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於12月12日正式退役。期間,這裡產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中微子研究成果,包括被美國《Science》雜誌評為2012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的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使我國中微子研究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 李政道研究所舉辦第十三屆江門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大會
    王貽芳表示,江門中微子實驗的建設預計2021年全面完成,運行周期達20年以上。實驗運行後,能夠回答一系列重大科學問題,如中微子的質量順序,超新星爆發機制等,不僅能對理解微觀的粒子物理規律做出重大貢獻,也將對宇宙學、天體物理、乃至地球物理做出重大貢獻。
  • 中國最重要的中微子實驗正式退役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已經完成使命,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接過「接力棒」,開啟下一段探索之旅。192個8英寸光電倍增管安裝在緊貼鋼罐內壁的支架上,用於探測中微子俘獲時發出的光信號。(圖片來源:中科院高能所)科研圈:大亞灣的退役是什麼時候規劃的?溫良劍:其實是好幾年前了。大亞灣 2012 年投入運行,原計劃是運行 3 年達到物理目標,然後 5 年完成運行,也就是 2017 年結束。
  • 地下700米深處建造世界最大中微子探測器
    那麼江門實驗室將如何建設才能滿足實驗要求? 李小男介紹說,儘管中微子充斥整個宇宙空間,但其質量極輕、接近光速運動、極少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被稱為「幽靈粒子」,很難被捕捉到。由於核反應堆發電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中微子,是很強烈的中微子源,因此實驗站一般選址在核電站附近,這樣更有利於捕捉到中微子。這就是為什麼江門實驗室建在陽江、臺山核電站附近的原因。
  • 我國開建第二個大型中微子實驗項目 位於地下700米無放射汙染
    江門中微子實驗1月10日在廣東省江門市召開建設啟動會。這是繼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之後由中國主持的第二個大型中微子實驗。實驗國際合作組中方發言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表示,江門中微子實驗提出了原創性的實驗方案,有望率先測定中微子質量順序。實驗將建設位於地下700米的地下洞室,實驗裝置沒有放射性,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這是一個無汙染科研項目。
  • 強大的新觀測站將品嘗中微子的味道
    江門中微子實驗(JUNO) 將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中微子實驗之一,與日本的「頂級神岡」實驗(Hyper-K)和美國的 "沙丘中微子實驗"(DUNE)齊名。利用附近的兩座核電站作為中微子源,江門實驗的目標是更多地了解這些粒子,以回答一個基本問題:三種已知中微子的質量誰大誰小?儘管研究人員知道這些粒子具有微小的質量,但並不知道其確切大小。現有的證據表明,其中兩種味道的中微子質量比較接近,第三種則不同。
  • 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將接棒,規模要大100倍
    大亞灣實驗工程網站如是寫道。然而12月12日,在運行3275天11小時43分0秒後,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院士宣布它正式退役。,退役是合適的」,「退役儀式後,大亞灣實驗裝備會被拆卸運到別處,一部分設備會運到江門中微子實驗現場。」
  • 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將接棒,規模要大100倍
    「每一秒鐘有5億億個來自宇宙的中微子以及300萬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但是我們對此渾然不覺」。大亞灣實驗工程網站如是寫道。
  • 中微子實驗有了新目標
    溫良劍說,「中微子在探測器內發生反應後能夠激發液體閃爍體,產生微弱的閃爍光。光電倍增管探測到閃爍光,將它轉換成電信號,這樣我們就探測到了中微子。」這樣裝有探測器的水池,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總共有3個,打開其中之一的蓋子僅僅是完成了實驗裝置撤除的第一步。
  • 全球最大中微子探測器預計2023年投入運行
    作為中國兩代中微子實驗的見證人之一,李小男向記者講述了江門中微子實驗的「前世」和「今生」故事,一個由中國人主導的、有望衝擊諾貝爾獎的世界先導性基礎科研項目「輪廓」逐漸在記者腦海中清晰起來。▍大亞灣實驗為江門實驗奠定良好基礎講到江門中微子實驗之前,不得不提到它的前身——2020年12月12日剛剛宣布退役的「深圳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中國中微子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陳惠婷、魏鬱):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古老、數量最多的物質粒子,研究其質量問題對研究物質本原和宇宙起源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中微子實驗研究由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起步,在十七年間實現了從無到有並跨入國際先進行列。12月12日,大亞灣實驗裝置完成其科學使命正式退役。而下一步,中國將在廣東江門開展中微子實驗,屆時將有18個國家和地區的78個機構近700位工作成員加入其中。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圓滿完成科學使命 正式退役
    12月12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舉行。至此,這項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大科學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在退役儀式上,大亞灣實驗負責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院士按下了停止運行的按鈕,隨後,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被打開,展現出沉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使最前沿的大科學裝置近距離呈現在大眾面前。
  • 每秒有上萬億個中微子穿透身體,頂尖學者滬上揭秘神秘中微子
    1月14日上午,第13屆江門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大會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開幕,共有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五十多個高校與科研院所近三百位科研人員參會。本次會議是江門中微子實驗從五年的籌備和基建工作過渡到探測器安裝、整合的關鍵轉折點。實驗中不同子系統之間的關聯錯綜複雜,對接口細節要求非常嚴苛。
  • 中國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 打開中微子研究新大門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大亞灣實驗)裝置,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完成科學使命後已於12日正式退役。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上,相關科研、工程建設人員代表合影留念。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這是12月12日發生在大亞灣實驗站現場的一幕,至此,這個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中微子實驗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中微子是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它對物質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意義,為什麼會有太陽、地球,又為什麼我們能站在這裡,或許都和中微子有關。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江門中微子實驗液閃純化超純水系統製造...
    .docx   --受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委託,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採購法》等有關規定,現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江門中微子實驗液閃純化超純水系統製造進行公開招標,歡迎合格的供應商前來投標。
  • 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歷經4年醞釀、4年建設、9年運行取數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12日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大亞灣實驗是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中美兩國科研人員合作開展研究,中方承擔全部實驗室建設和一半的探測器研製,美方承擔約一半的探測器研製,還有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了實驗建設和科學研究。
  • 2020年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年建設和9年運行,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完成科學使命後,於12日正式退役。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退役。此外,大亞灣實驗給出了低質量區惰性中微子最好的限制,基本排除之前兩個美國實驗給出的這個假想新粒子的存在空間。大亞灣實驗裝置退役儀式當天在實驗站現場舉行,該實驗經費支持單位代表、同行專家、合作組成員代表共同見證,國際合作組成員通過網絡會議參加。
  • 中微子實驗:看神秘粒子如何「振蕩」世界—新聞—科學網
    圖①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整體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