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PD1耐藥黑色素瘤治療難題!遠大醫藥給出創新方案

2020-11-17 醫藥魔方

11月10日,港股上市公司遠大醫藥及其腫瘤免疫治療和DNA技術研發平臺美國OncoSec公司先後更新發布了TAVO聯合Keytruda(帕博利珠單抗)治療PD1耐藥黑色素瘤的IIb期KEYNOTE-695研究的最新中期分析結果。在54例被嚴格定義為對PD1藥物已經產生耐藥的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中,TAVO+Keytruda治療的客觀應答率(ORR)達到了30%,這個結果遠高於預期的20%客觀應答率終點數據。公司計劃憑藉該臨床研究的終點數據向FDA申報加速批准。


TAVO是OncoSec公司基於其ImmunoPulse技術平臺開發的一種first-in-class瘤內抗癌基因療法。在腫瘤位置確定之後,通過瘤內注射及短脈衝電穿孔的方式將可以表達IL-12的DNA質粒遞送至腫瘤微環境中,進而在瘤內產生局部作用的IL-12蛋白。IL-12是人體天然產生的免疫刺激蛋白,可激活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和NK細胞,並促進腫瘤特異性免疫反應,誘導免疫細胞識別並殺滅腫瘤細胞。

來源:OncoSec官網


為PD1難治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創造生存機會


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細胞來源的一種高度惡性的腫瘤,多發生於皮膚,也可見於黏膜、內臟、眼底,或原發病灶不明。全球每年有大約20萬人被診斷為黑色素瘤,白種人黑色素瘤90%屬於非肢端皮膚型,中國人群則以黏膜和肢端皮膚型為主。與其他實體瘤相比,黑色素瘤除早期手術切除外,缺乏特效治療,預後差,致死年齡更低。


大多數黑色素瘤存在MAPK信號通路激活,如BRAF、NRAS、NF1突變,其中NRAS激活突變佔15%~25%,BRAF激活突變佔40%-60%,達拉非尼+曲美替尼、維莫非尼等藥物的獲批上市也為黑色素瘤提供了一個口服靶向組合療法。此外,黑色素瘤通常被認為是免疫原性最高的實體瘤,因此對免疫療法高度敏感,Keytruda、Opdivo等PD1單抗藥物最先獲批的適應症也均為黑色素瘤,為BRAF抑制劑耐藥的患者提供了二線治療的新選擇。但是當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對PD1藥物也發生耐藥之後,就面臨無藥可用的局面。


TAVO瘤內注射可以改善腫瘤微環境,誘導免疫細胞識別並殺滅腫瘤細胞,與PD-1抗體藥物聯用有望克服上述難題。根據OncoSec公司2017年公布的一項II期臨床長期隨訪數據,該項名為OMS I-102的研究評估了TAVO+Keytruda針對PD1藥物可能無響應黑色素瘤患者的療效。結果顯示,第24周時的最佳總體緩解率達到50%(11/22),其中41%為完全緩解;隨訪15個月時的無進展生存率達到57%,而且疾病無進展患者的中位PFS均未成熟。上述出色的PFS數據無疑為TAVO+Keytruda治療PD1耐藥的黑色素瘤患者提供了證據支持。因此,TAVO在2017年6月8日獲得了FDA授予的用於治療不可手術切除的轉移性黑色素瘤的孤兒藥資格及快速通道等綠色通道資格,進而可以享受到臨床試驗費用稅收減免、研發資助、免NDA申請費、額外7年市場獨佔期的政策支持。


2017年5月10日,OncoSec與默沙東正式達成了一項臨床開發合作協議,將啟動一項代號為PISCES的多中心II期註冊研究,在既往接受過anti-PD1療法但是疾病出現進展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黑色素瘤(III~IV期)患者中評估TAVO+Keytruda(帕博利珠單抗)的安全性和療效。該研究於當年10月10日正式啟動,開始在美國和澳大利亞招募患者,代號KEYNOTE-69512月14日完成第1例患者給藥。


KEYNOTE-695研究計劃入組100例患者,此次最新的基於 54例患者的中期數據證明了TAVO + Keytruda對PD1耐藥黑色素瘤患者具有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

  • ORR達到了30%(16/54),CR為6%。該數據遠高於臨床試驗預期的獨立影像評估的客觀緩解率主要終點(ORR 為 20%);
  • 針對轉移性黑色素瘤 IV 期 M1c 和 M1d 患者的ORR 為 35%;
  • 9%(5/54)患者的目標病變完全消除;
  • 前期接受過 ipilimumab 治療的患者的 ORR 為 40%;
  • TAVO + Keytruda的有效反應可長達兩年;
  • 中位持續反應時間(mDOR)為 12.2 個月;
  • 3級治療相關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 5.4%;
  • 未出現4/5級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

OncoSec和默沙東臨床合作正是期望給為PD-1/PD-L1 療法難治或無緩解的黑色素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方案。TAVO+Keytruda的組合在這類PD1難治患者中取得30%的緩解率,尤其是還包括6%的完全緩解,為少部分患者提供了長期生存機會,確實是非常可貴的一個結果。

事實上,TAVO單藥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也有不錯的療效。今年3月17日,OncoSec在Annals of Oncology雜誌上發布了TAVO單藥治療陽性黑色素瘤(III~IV期)的陽性結果。28例可評估患者至少接受1次瘤內注射TAVO的總體緩解率為35.7%,完全緩解率17.9%,中位PFS為3.7個月,隨訪29.7個月時中位OS尚未成熟。.


創新型IL-12製劑放大PD1抗體療效,有望點燃「冷」腫瘤


TAVO + Keytruda在PD1難治黑色素瘤中取得令人振奮的效果,IL-12瘤內作用機理也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今年4月13日,芝加哥大學Jeffrey Hubbell 等人在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IL-12與腫瘤微環境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一種可與膠原蛋白結合的血液蛋白)的膠原蛋白結合域(CBD)融合後,形成的CBD–IL-12能有效促進局部免疫激活,同時免疫相關副作用減少且沒有廣泛的系統效應。在小鼠腫瘤模型中靜脈注射CBD–IL-12可促使對免疫檢查點阻斷耐藥的乳腺腫瘤完全消退,並與免疫檢查點阻斷產生協同作用,根除已形成的大型黑色素瘤。

5月14日,德國杜塞道夫大學醫學院的兩位專家在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上發表文章對JeffreyHubbell的這項研究進行了探討,認為通過局部靜脈注射IL-12製劑並聯用PD1藥物,一方面可以降低IL-12全身給藥的免疫相關副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將「冷」腫瘤轉變為「熱」腫瘤,逆轉腫瘤內的免疫抑制微環境,進而讓聯用的PD1藥物產生更好的抗腫瘤效果。

除了在黑色素瘤適應症上的出色臨床結果,Jeffrey Hubbell 等人的研究同時也為TAVO聯合PD1單抗藥物用於治療三陰乳腺癌等其他腫瘤提供了理論依據。目前PD1/PD-L1藥物在三陰乳腺癌適應症上的進展還非常有限,僅有阿替利珠單抗聯合紫杉醇憑藉PFS改善2.6個月獲批。TAVO目前在開發的適應症還包括三陰乳腺癌、頭頸部鱗癌,均已進行至II期階段。

來源:NextPharma

2019年12月13日公布的II期KEYNOTE-890研究中期分析結果顯示,TAVO+Keytruda針對化療難治轉移性三陰乳腺癌患者的總體緩解率達到28.5%(4/14),其中1例伴有肝臟、骨骼、皮膚和淋巴結多處轉移的患者也產生了深度的部分緩解,3例患者的深度部分緩解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相關結果也為TAVO在除黑色素瘤之外的其他適應症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布局腫瘤治療「黑科技」,遠大醫藥投資OncoSec回報豐厚


在創新IL-12製劑TAVO獲得臨床療效數據驗證的同時,OncoSec公司也在構建和開發新的DNA編碼候選藥物,如二代產品SPARK,不僅包含增強版IL-12,還加入了CXCL9和CD3的基因序列。作為趨化因子和T細胞表面抗原,CXCL9和CD3可有效增強IL-12的能力,導致腫瘤微環境中T細胞浸潤和活性水平更高。

OncoSec同時也在積極開發新一代電轉設備產品APOLLO,屬於增效電轉系統,可顯著提高腫瘤內治療基因的轉染效率。該新一代產品目前處於臨床前研究階段,預計2020年向FDA提交新藥臨床研究(IND)申請。

適應症方面,OncoSec也在積極布局,配合其新的Visceral Lesion Applicator (VLA)系統,正從淺表的黑色素瘤向針對內臟深部病變的腫瘤發起挑戰,例如肝臟、肺部或胰腺病變。

OncoSec在抗傳染病領域亦取得突破,根據遠大醫藥及OncoSec最新公告,OncoSec與ProvidenceCancer Institute合作開發針對COVID-19的DNA疫苗CORVax12獲得美國FDA的新藥臨床試驗申請 (IND) 批准啟動研究者發起的I期臨床試驗。

CORVax12疫苗是目前唯一使用免疫刺激劑來促進對SARS-CoV-2病毒免疫反應的DNA疫苗,結合了OncoSec專有的TAVO電穿孔基因遞送技術平臺和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授權針對COVID-19病毒的可編碼DNA穩定三聚物SARS-CoV-2刺突蛋白(S蛋白)。通過電轉方式引入S蛋白和白介素12(IL-12)編碼序列,一方面誘導人體免疫系統產生能夠結合S蛋白的中和抗體,另一方面IL-12可有效限制T細胞衰竭,促使體內T細胞產生更強的抗病毒反應。

今年2月,港交所上市公司遠大醫藥聯合其子公司Sirtex Medical以每股2.5美元的價格認購獲得了OncoSec公司約53%的股權(遠大醫藥佔44%),同時取得了OncoSec公司所有產品在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產品權益。截至11月13日(美國時間),OncoSec收盤價為5.7美元,股權投資收益高達128%。

遠大醫藥曾表示:「受益於OncoSec豐富的產品儲備及其專業化的研發實力,此次交易有助於進一步擴大腫瘤領域和精準治療領域的創新產品線」。遠大醫藥目前在腫瘤領域已擁有全球創新產品11個,並有10個產品在全球範圍內處於人體臨床試驗階段,共覆蓋8大實體瘤(包含肝細胞癌、結直腸癌、透明細胞腎細胞癌、前列腺癌、膠質母細胞瘤、轉移性黑色素瘤、三陰性乳腺癌、鱗狀細胞癌) 治療領域。

相關焦點

  • 遠大醫藥(00512):TAVOTM 治療耐藥轉移性黑色素瘤註冊性臨床試驗...
    智通財經APP訊,遠大醫藥(00512)公布,該集團在腫瘤免疫領域及 DNA 技術研發平臺 OncoSec Medical Incorporated (NASDAQ:ONCS) (OncoSec,為該集團的一間聯營公司)發布核心產品 TAVOTM 與 KEYTRUDA® (可瑞達,通用名:pembrolizumab,帕博利珠單抗)聯合治療抗 PD-1 檢查點耐藥轉移性黑色素瘤的註冊性
  • AML耐藥?生物AI技術TRI揪出背後「元兇」,還給出替代治療方案
    破解急性髓系白血病耐藥難題 研究發現:使用TRI進行基因組學生物模擬,可通過結合患者生物標誌物來改善預後,並為已發生耐藥的AML患者推薦新的治療方案。 TRI依靠來自腫瘤細胞的多組學輸入,來預測和識別針對每個患者腫瘤的獨特分子機制的潛在治療方案。
  • 遠大醫藥深度布局放射性核素偶聯抗腫瘤藥物領域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李喬宇11月1日,遠大醫藥發布自願性公告,在腫瘤診斷及治療領域,圍繞高創新性診斷和高壁壘性的放射性核素偶聯藥物(RDC),遠大醫藥近期與澳大利亞TelixPharmaceuticalsLimited(ASX:TLX)集團籤訂授權協議,累計將支付預付款及裡程碑款項最多
  • 第四代ALK抑制劑現身 破解肺癌「鑽石」突變耐藥難題
    但靶向治療終究無法逃脫耐藥困境,亟需第四代靶向藥物的出世。在剛剛舉辦的AACR第二期會議中,第四代ALK抑制劑TPX-0131的臨床前數據公布,為ALK突變患者帶來新的希望。TPX-0131破解耐藥機制ALK G1202R突變是第一代和第二代ALK抑制劑的重要耐藥機制之一。
  • 第四代EGFR抑制劑有望攻克奧希替尼耐藥難題!
    新藥的不斷出現對肺癌患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但一款藥物從研發到上市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這些藥物還未上市之前,針對已出現的耐藥難題,我們應該如何解決呢? 八種耐藥處理方法 奧希替尼耐藥後並不是無藥可用!
  • 奧希替尼(泰瑞沙)耐藥後的治療方案
    點擊查看 靶向藥物都存在耐藥的現象,在耐藥後的治療方案關乎到生存期,如何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尤為重要。例如EGFR突變患者服用易瑞沙、特羅凱、凱美納耐藥後,可以選擇奧希替尼(泰瑞沙),那麼奧希替尼耐藥後,又該怎麼選擇治療方案呢?只剩下化療一條路了嗎?
  • 乳腺癌內分泌治療,為何會耐藥?新發現有望延長有效期
    而內分泌(激素)治療是一種有效治療ER/PR+乳腺癌的方法,能成功阻止癌細胞的生長並減少復發。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乳腺癌患者對內分泌療法產生耐藥性。如何逆轉內分泌治療耐藥,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 遠大醫藥搶佔全球高端醫療器械市場先機 血管內超聲光學同步成像...
    值得一提的是,NOVASIGHT也因其創新性被我國監管部門納入特別審批程序的「綠色通道」。「遠大醫藥近年來的一系列大動作引發市場關注。公司不僅具有專業的投資判斷能力,並且擁有打通整合研發、生產、商業化『任督二脈』的能力。」一位接近遠大醫藥的人士向記者介紹,這些已經在海外上市的品種有望藉助公司的銷售渠道實現業績的增長。
  • 超級耐藥菌感染如何破解?深圳首例應用噬菌體治療臨床試驗取得進展
    8月28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馬迎飛博士在北科生物大廈舉辦的「創新知行薈」上透露,並介紹了未來噬菌體在應對耐藥菌感染中的應用前景。深圳先進院馬迎飛團隊和深圳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陳懷生團隊、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黃維團隊共同開展深圳市第一例應用噬菌體治療耐藥鮑曼不動桿菌肺部感染的臨床試驗。
  • 新為醫藥攜手海和藥物在華落地新型抗生素 創新藥推動肺結核治療新...
    日前,新為醫藥與海和藥物正式對外宣布,雙方已經就新型抗生素「二代惡唑烷酮類似物NP201(Delpazolid, RMX2001)」項目達成合作,新為醫藥將獲得NP201在中國進行研發、生產和商業化的權利,從而為中國的肺結核患者提供國際最新水準的藥物治療選擇。
  • 道培檢驗--創新技術揭示血液腫瘤靶向治療終極耐藥突變的規律
    長期使用第一代TKI伊馬替尼治療的CML患者的10年生存率已達92%,接近總體人群的生存率。第一代和第二代TKI類藥物的應用不僅極大改善了CML的治療,還越來越多幫助BCR-ABL1陽性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得到更好的療效。 腫瘤的不死之心 但是TKIs靶向治療尚未獲得完全的勝利,腫瘤細胞仍會利用各種可能的機會逃避藥物的作用,即耐藥,甚至「修煉」的惡性程度更高。
  • 阿斯利康與和記黃埔醫藥強強聯手打造全球創新癌症治療方案
    和記黃埔醫藥是一家領先的中國新藥研發企業,而沃利替尼是一種小分子新型靶向治療藥物,是c-Met受體酪氨酸激酶的高選擇性抑制劑,用於癌症治療。沃利替尼是和記黃埔醫藥在中國發現和開發而成,並即將投入I期臨床試驗。協議規定,沃利替尼在中國的開發將繼續由和記黃埔醫藥負責,由此產生的費用則由和記黃埔醫藥和阿斯利康雙方共同分擔。
  • 首個第三代肺癌靶向治療藥泰瑞沙(奧希替尼AZD9291)突破耐藥瓶頸
    數據表明,自2005年一代靶向藥進入中國,十多年來,累積發生耐藥的患者數量龐大,很多患者不得不轉為化療或是處在無藥可治的困境中。近日,阿斯利康宣布首個第三代肺癌靶向藥物泰瑞沙(甲磺酸奧希替尼片)在中國獲批,並於4月中旬進入中國市場,可解決經EGFR-TKI藥物治療發生耐藥的治療難題。
  • 鍾南山:H7N9病毒出現耐藥變異株,調整治療方案為時尚早
    鍾南山:H7N9病毒出現耐藥變異株,調整治療方案為時尚早 嚴慧芳、歐旭江/南方日報 2017-02-26 09:46
  • 陸道培醫學團隊 | 創新技術揭示血液腫瘤靶向治療終極耐藥突變的規律
    通過優化的設計策略、更少的結合位點需求、更強的結合力,以減少耐藥突變的發生概率。並且不同的 TKI 類藥物耐藥突變譜有所差異,為發生了突變耐藥的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已有的研究顯示,對於序貫接受多種 TKIs 治療的患者,耐藥突變的克隆演化更加複雜。其中 T315I 突變對所有的第一、二代 TKIs 均耐藥,因而被稱為腫瘤的看門人(gatekeeper)突變。
  • 革蘭陰性桿菌耐藥機制及治療對策
    多重耐藥菌株是指對下列5 類抗菌藥物中一類以上藥物耐藥者為多重耐藥株,包括頭孢菌素類、碳青黴烯類、β-內醯胺酶抑制劑複方、喹諾酮類和氨基糖苷類。泛耐藥株是指對目前推薦用於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經驗治療的藥物全部耐藥者, 包括頭孢吡肟、頭孢他啶、亞胺培南、美羅培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
  • Nature:可視化觀察黑色素瘤早期轉移,鑑定出一種新的治療靶標
    治療(特別是免疫療法)已取得相當大的改善,但是黑色素瘤死亡率保持非常高的水平。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是黑色素瘤如何獲得這種內在的轉移潛力。這篇論文的新穎之處之一是開發MetAlert黑色素瘤模型。這些研究人員開發出不用外科手術或者其他的幹預措施就能夠揭示出黑色素瘤如何在全身發揮作用(即便在轉移發生之前)的小鼠模型。這種成像策略建立在CNIO研究員Sagrario Ortega團隊利用基因修飾獲得當淋巴管遭受致病性激活時會發光(生物發光)的小鼠之上。
  • 遠大醫藥(00512-HK)進口藥品上市許可申請獲中國藥監局受理
    來源:財華網【財華社訊】遠大醫藥(00512-HK)公布,附屬遠大醫藥(中國)與集團聯營Sirtex正式向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提交全球創新產品SIR-Spheres釔[90Y]樹脂微球上市許可申請(NDA),並獲正式受理。
  • 南開大學一科研團隊破解了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藥之謎
    記者24日從南開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朱正茂副教授科研團隊破解了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藥之謎。乳腺癌是世界範圍內危害女性健康的最常見惡性腫瘤,且呈現年輕化趨勢。作為對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內分泌治療卻備受耐藥性的困擾,成為乳腺癌診治中亟待克服的重要問題。日前,朱正茂課題組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核膜蛋白LEM4誘髮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藥的分子機制。
  • 黑色素瘤或有免疫治療新方案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科、湘雅個體化腫瘤免疫治療臨床研究中心、教育部重要皮膚疾病研究創新引智基地等研究團隊,在《基因組醫學》上發表的原創性論著,率先揭示了MMP2/9調控PD-L1的新機制,研發了靶向抑制劑SB-3CT聯合PD-1或CTLA-4單抗有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