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指導農事,先人利用日晷將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對應物候特徵,達到休養生息、代代延續的目的。其中,夏至和春分、秋分、冬至是較早被確定下來的。而夏至在二十四節氣中佔重要地位,這一時節北方的莊稼已經收割完畢,下一季的作物剛剛種下,緊跟著芒種,稱得上農人最忙的時節之一。所以,夏至算得上農人慶祝豐收的一個節日,故歷來受人重視。
因為重要性,所以描寫夏至節氣的詩人很多,這些詩詞大都會提到該節氣的物候特徵,但挑來挑去,我覺得只有唐朝詩人韋應物的《夏至避暑北池》寫得最全面生動,不僅交代了夏至這天最典型的物候,還將盛夏午後靜謐的場景刻畫得宛如一幅水墨畫,更重要的是透過它還能悟出一點生活感想。
夏至避暑北池
夏至,這天北半球白晝最長,過完這天白天便一天天消減,這頗有「物極必反」的含義。按照慣例,我們總以為夏至過後陽氣會很旺盛,因為燥熱襲來,可是恰恰相反,夏至日陰氣始生陽氣漸衰。正如夏至三候所言: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鹿角朝前生長,向陽,夏至時感受到陰氣,所以此後便開始脫落;同理,雄蟬也感到陰氣生長便鼓腹而鳴;喜陰的半夏草開始瘋狂生長,這些都是夏至後陽氣漸漸衰退的證明。這點在元稹二十四節氣詩《夏至》中也有所體現,如「蕤賓移去後,二氣各西東」。二氣各西東,便指的是夏至過後,陽氣陰氣分道揚鑣。
韋應物應該也很熟悉夏至物候,故在詩中寫道:「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意思就是,夏至這天日晷所測的白天時長已經達到最大值,此後夜晚時間漸漸增長。還沒來得及完成計劃的事情,就要重現憂慮冷暖交替的事情。
官府夏季沒那麼多事情,所以詩人多了很多空閒時間。但是,種田的老百姓這段時間卻在忙碌夏收夏種的事務。烈日當頭,勞作不能耽誤,再熱也沒有辦法,詩人一句「苦熱安可當」寫盡百姓酷暑耕作的辛苦。相較於辛苦的農民,家境殷實的韋應物輕鬆舒服的多了,趁著大家午休時候,獨自一個人來到池塘邊避暑。
城門緊閉,池塘邊綠樹隱隱,蒼天大樹遮天蔽日,加上池塘溪流潺潺,頓時讓人消去幾分暑意。此外,詩人不必擔心田間勞作,心情愉悅地欣賞起了池塘裡的荷花和附近的竹林。風吹動著翠綠新生的竹子,荷花開得正好,不時飄來陣陣清香,沁人心脾。無人打擾的午後,綠蔭圍繞,整個天地仿佛除了在叫的知了外只剩下詩人和他眼前的美景了。
美景如斯,詩人將昔日的煩惱拋諸腦後,可是他真的有煩惱嗎?他的愁苦有那些辛苦勞作為了填飽肚子的百姓多嗎?想來一定沒有,如果真要是煩惱三千絲,他還會有閒情逸緻獨自跑來避暑?還會注意到滿塘荷花滿坡綠竹?最後,詩人有感於這個避暑「聖地」,直言「可以對華觴」,恨不得終日在這裡舉杯暢飲了,足見其對著怡然自得的避暑時光的喜愛之情。
韋應物本意是寫一首夏至日避暑的詩詞,不過這首詩內容豐富,不同的人可以讀出不同的味道。我讀出了家境殷實之人和普通百姓度過炎炎夏日的區別,只能感嘆一句:人和人是真的不一樣啊!不知道午休夢回的莊稼人,夢裡是否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避暑勝地,那裡可以嗅著荷花香,可以對華觴?
往期精彩推介
王維簡單四句詩,用一種花比喻人生,讀後想明白很多事
費玉清的《一剪梅》歐洲爆火,可是你知道一剪梅的含義嗎?
李白王維蘇軾紛紛擺地攤,賣酒賣畫賣豬肉,你會光顧哪一家?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權,煩請告知,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