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俞儉
來源:《品讀》2020年第12期
少年時不知走過多少遍的山蔭道,深深銘刻在我心中,以一種鮮明的形象,常常浮現在眼前。
家鄉千百年來沿用的柴火灶,一年不知要吞吐多少柴火,我們那一代都有從小進山砍柴的經歷。山在五六裡外,重重山巒,連綿起伏的山褶皺裡一個個深深的山塢,密密叢林,藏有取之不盡的柴火。
進山入塢,走過三四裡長的山蔭道,小夥伴四散上山入林。一邊挑選,一邊砍伐,滿山谷就震傳著梆梆嚓嚓的聲響,大樹滑溜著山皮,樹仔拋飛過林叢,山腳橫橫豎豎起了一堆堆柴火。總得要一個上午,才你呼我應一起下山。
先灌幾大口山泉水,就軟坐下來發一陣懶兒。汗漸漸涼,身上便起了一層鹽粉。身邊的木柴散發出新鮮的青青味兒,心底就浮起美意快感。
該理弄柴擔了。砍來青藤,編結兩個圈圈,樹仔砍成一節節,比筷子要長,塞進圈裡,一一楔緊,兩圈相隔一米左右,中間嵌有一根粗直的柴棍,這樣挑在肩,走起路來,一震一顫,很有節奏感,人似乎就輕鬆些。有的是一根碗口粗的樹,梢尾綁上一圈樹仔;有的偷點懶,將長長的樹仔綁成一大捆,馱在肩上。
末了吆喝著,催趕著,收拾一番,相互照應一聲,舉步出發。兩腿下蹲,彎腰弓背,憋一口氣,努一把力,倏地將柴擔扶上肩膀,立即用搭柱支住,晃悠悠的,卻是穩當。
似乎嗓子就痒痒,神氣兒喊一聲,叩得山林一片嗡嗡回音。峰迴路轉,密密層層,深谷裡,直眼是望不見山口的,那山蔭道的模樣,在腦子裡就映現。
山蔭道上,松杉挺茂,雜樹四合。繁枝茂葉,交錯連接,幽深深搭蓋成穹廬。
春天早早就來到,陽光是明麗,把山野靜靜照耀,走在山蔭道上,綠葉淡泛著黃暈,嫩嫩透出新鮮氣息。夏日裡濃綠起來了,暑氣像是被綠過濾了,山野的香也滲出來,包裹著你。秋冬就又是深綠鐵青,疏疏落落,似乎就有了寒意。
當然,飛紅片片,色彩斑斕,太陽暖暖照下來,依然感受到旺盛的活力。有些特別的是蘭花。冬春之際,隨處挖一叢,掛在柴擔上帶回家,種在花缽裡。蘭花開了,滿屋滿村瀰漫幽幽清香,誰家女孩秀髮上別一朵,便添了幾分野氣和秀美。
最受用不盡的是山果子,山莓、野桃、楊梅、酸棗、獼猴桃、柿子、金櫻子、毛慄……當然,在山上就飽餐了一頓。這個時候,注意的就是腳下的山道了。
山道仿佛十分勇敢,又十分細心,放放縱縱,收收攏攏,無窮變化,忽地就從一處狠狠跌下去,跌到底了,昂頭兒又蠕蠕爬上前頭。肩馱的樹梢尾,常常拍打坡道,一顛一顛,肩頭就震得生疼。走在坡底,個子矮小的人馱一根長長的樹,兩端都被抵住,無論怎樣努力都前進不得,夥伴就忙來幫扶。
行走在曲折迂迴的山道,可謂坎坷艱難。有時身子要貼石壁,氣不敢出,汗不敢出,全神貫注,踮腳兒走,像是驚心的山羊,下臨深淵呢,越是害怕,雙腳越是發抖,一軟閃就可能連人帶柴摔下去,真險啊。
開始上長長的高坡了,腳趾密密併攏,緊巴著地,一步一步踩上去,不可一絲鬆懈。那時,人往往是靠了一股子氣,硬勁兒就能上去、向前了。
大杉樹、大松樹下,鋪了紅紅的針葉,以為平坦好走,其實倒要格外小心。也許藤蔓棘刺就來勾肩扯領,拉絆柴擔。也許就觸犯了一窩黃蜂,嗡嗡嗡一片飛,柴擔甩不及,人就跌倒了,滾出老遠。葉底花花綠綠的毛毛蟲,冷不丁咬你一口,便酸辣辣地疼。
歇肩處不用尺子丈量,一程一程,距離大約相當。愈是肩負得重,愈是匆匆走快,憋足了氣,弓起肩背,咬緊牙關,趕到歇肩處。
歇下來了,一時就又不肯起身。把柴擔支靠著山壁,或是兩兩依靠,都穩當。這樣手腳松放,坐著,躺著,臥著,歪歪斜斜發懶。
陽光在密葉中篩選,落在地上,抬頭看時,光線忽長忽短激射,似乎眯眼探看山蔭道上什麼秘密。有鳥兒在樹上跳躍鳴叫,美妙動聽。
不覺大夥打起口哨,山雀、畫眉、黃鸝、綠嘴,百般叫聲,學得極像。這時,一隻兔子箭似地躥過去,而竹雞走過來卻從容不驚。一隻長尾巴松鼠吸著澗泉,有人丟一枚石子,它便迅速地蹦上樹,不見蹤影。
那道深峽裡滲流出來的澗泉呢,最是生動引人。也許就是澗泉模仿了山蔭道,二者曲直相宜。卻畢竟又有自己的個性,跳躍跌宕,在靜靜的山谷裡喧喧地響。
若在石崖上,就化成一匹小瀑布。泉水夏日清洌,啜一口,身骨子都沁出涼意;秋冬又溫和,飲著不酸牙、不痛肚。山澗兩旁淺藍碧綠的水草,在清流中輕盈搖曳,噝噝作響,讓人感覺有陣陣涼氣浮起。
水底大大小小、扁扁瘦瘦的石子,紋理清晰,光彩閃閃,有小魚、小蝦優遊其中。
走走歇歇,一程又一程。柴擔是把話壓住了,一歇下,話自然蹦出口。互相說笑好多粗魯的話語,講起山神水怪的故事,又談論嚮往著各自美好的未來。
有的說長大了飛出去,有的說山生育了自己,永久待在山裡。論論爭爭,結論是無論如何,一輩子忘不了這山野。
也是的,歲月的波瀾也許會蕩滌往事的細節,卻無法洗去這山野的鳥鳴泉響、這印在山蔭道上的汗水和腳印、這少年身心染透了山野的綠。話題自然歸結到打柴上來。
「再砍兩挑,學費書費全有了。」
「我爸說,積了一堆,裝車進城賣呢。」
「今晚家裡還等著這柴燒啊。」
「媽呀,肚子餓了。」「是餓了。」
提起腳,卻似乎沒有了一絲勁。路在腳下,得靠自己走,柴擔得靠自己挑。也就咬咬牙,憋憋氣,一步步踩在山蔭道上,踏實小心,心中還是滿有勇氣和信心的。
畢竟是看見了山口,眼前豁然敞亮,都鬆了一口氣,似乎一步就到家了。其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那已是空闊平坦的大路了。
澗泉淙淙出山口,別了山蔭道流去。待我們再回望,山蔭道已掩藏在深谷密林了。
在城市安身以後,再也沒有重走山蔭道,但它總是鮮明地展現眼前。
可以說,我的人生之路就是從這條山蔭道接續而來,是最基礎的路道,人生的方向和步伐從這裡奠定,甚至可以說這條山蔭道正是後來將要走的路。
山蔭道上,人的意志和毅力得到磨礪,形成並保持純粹的心境,堅毅的性格,團結合作的情誼,一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烙印在心中,經多大的難,吃多大的苦,受多大的怨,也能堅持挺得住!敬事篤定的生活態度也從這裡得到啟發,走路踏實,做事紮實,一步一步都不可以虛蹈,每一件事都要有始有終落實到位。
這對我後來的人生經歷有很大的幫助。從小接納生活的艱難,甚至在這樣的艱難中並不覺得痛苦,反而有一份快樂,一種充實,覺得為家出力擔當,才堪為有用之人。
原標題:《山蔭道上》
編輯:滕朝陽 郭豔慧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