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耀華
來源:《品讀》2019年第12期
5月上旬,我在雲南參加「茶葉之路」科考活動時,聽說無量山深處藏著一個蒙古族村寨,便隨同專家組前去探訪。
從思茅北上,車行四百多裡,穿越哀牢、無量兩山之夾谷,來到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振太鎮界牌村。
在村委會歇息時,村幹部簡要介紹了鐵家坡蒙古族人的遷徙史。這支蒙古族人是元順帝北歸後,在戰亂中輾轉逃難,取道四川入滇的。
為族人安全起見,分散逃難時隱匿族源,易為餘姓。遁跡荒遠之地歷二十多代,清末民初復恢復鐵姓;新中國建立之初,又被政府確認為蒙古族,同時將聚居地餘家坡改為鐵家坡。令人欣慰的是,鐵家坡去年就脫貧了。
日已偏西,鎮宣傳委員孔繼春帶我們去鐵家坡。車子在坎坷的山路上艱難前行,終於來到無量山支脈的半山腰間。這裡海拔1800多米,仰望雲罩峰頭,俯瞰霧起谷底。
下車後,一行人踏草而行。臨坡的一面豬欄羊圈相接,另一面草木欣榮。折拐過去,村頭有幾株古茶樹,鐵幹老枝,姿態蒼勁,樹腰還纏著紅綢子。聽說剛過完「茶神節」,過節時茶農們在此舉辦過祭祀儀式。
鐵家坡所在的振太鎮是傳統產茶區,打筍山上茶樹森森,鄰近還有馳名的昔歸古茶園。專家組的王方辰、崔懷剛,以及同行的羅洪波、羅永良,都是茶葉專家,大家在茶農的陪同下,察看了寨子周圍的茶林。茶樹多是小喬木,大葉種,有規則地分布在坡地上。
走進一個院落,主人笑盈盈地迎上來。鄉幹部介紹說,這是村民互助組組長鐵文紀。這個中年漢子鼻翼稜起,顴骨稍凸,依稀還有蒙古人的模樣。
院裡有幢面南的兩層小樓,正門兩側的春聯已殘破褪色了,上聯是:「蒙古祖先英明千秋」,下聯只餘「鐵氏宗」三字。鐵家人南下數百年了!還是思心徘徊,忘不了遠方的大草原。
當院擺了兩張方桌和許多板凳,主客親熱茶敘。退休教師鐵洪平算是寨子裡的文化人,他說,鐵家人原本是有族譜的,後來毀佚了。
開寨先祖餘振太,率族人於清鹹豐年間遷徙至此,見河邊一面山坡上植被茂密,野茶樹尤為茁壯,料是休養生息之地,便令族人伐木築屋,墾荒植禾。
自「振」字輩起,以「振、思、國、麟、登、天、開、洪、文、應」十字為序,鐵家人遠避塵囂,繁衍數代至今。
一代代下來,和外族異姓通婚也是常事,鐵文紀的妻子李蘭仙就是彝族人。但鐵家坡有條族規,凡通婚入寨的便要成為蒙古族。
寨子現有42戶,146人。村裡除了姓鐵的,第二大姓是李姓,入寨的李、吳、夏等外姓男人,都是入贅上門,依族規登記為蒙古族了。
鐵洪平說,鐵家先人初來時艱辛備嘗,因不會耕種,只能以山果、野菜充飢。現在村民們種植水稻、玉米、小麥,還有經濟作物茶葉、烤菸和核桃。桌上擺的核桃,還有壺裡泡的茶葉,統是鐵家坡的土特產。
主人泡的是自製的曬青茶,茶湯綠間透黃,喝著微澀,有蘭花、稻花香,回甘持久。
從外表看,這個寨子已看不到什麼蒙古族習俗了!鐵洪平說,結婚的新人要去祭拜山林,敬酒敬茶。我說,草原上的新人,也會祭拜山水和太陽的。
對大自然的崇拜,不論走多遠,過多久,是不會改變的。想必是血脈使然,鐵家人骨子裡的豪放猶在,待客也格外熱情。鐵文紀夫婦一直在灶間忙著,夕陽斜照時,端出了燒好的菜餚和家釀,眾人大飽口福。
我的妻子是蒙古族,我曾長期生活、工作在內蒙古,尋訪到這支遠離故土的蒙古族,不勝感慨!鐵家人也如見了親人一般,問長問短的。
一個男孩子問我:「騎馬的感覺是不是很爽?」我介紹了「男兒三藝」等蒙古族技藝與習俗。他說,有機會也要學習騎馬、射箭和蒙古式摔跤。
他還要我幫他起個蒙古族名字,我說,你不是想上大學嗎?那就叫「畢力格圖」吧,意思是「有智慧的人」。他興奮地念叨著:「畢力格圖、畢力格圖……」
飯後我問鐵洪平,知道故鄉在何處嗎?他說在應昌府,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達裡諾爾一帶。我又問,回過老家嗎?他神情黯然地搖搖頭。
這時,我突然發現:月出遠山凹口,一彎上弦月斜掛在天邊,揉碎的月影閃爍著迷離的光。
離開鐵家坡的路上,我一直在回望。四境幽遐寥闃,茶寨已隱入無邊的夜色裡,那彎月卻還扯著我的魂。
回到鎮上,專家組與鎮長李天偉等人品茗暢敘。我們詳細了解了鐵家坡蒙古族的現狀,探討如何發展振太鎮的綠色經濟和特色產業。
發軔於雲南普洱的茶馬古道,最重要的是官馬大道和藏馬大道。藏馬大道被稱為後路,振太鎮一直是後路的驛站和茶葉集散地。第二天,在李鎮長的陪同下,專家組去尋訪茶道遺址。
鐵家先人剛來振太鎮時,曾在草皮街落過腳。臨近的紫馬街,就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為防匪患,築有炮樓和環寨圍牆,至今尚存近半。
清末民初,也有鐵家人當馬鍋頭,行走在藏馬大道上販茶。位于振太南邊的石大富村,是馬幫來往的必經之地。
現村裡還有完好的拴馬石、上下馬石、飲馬槽、馬圈等遺存。離村不遠處有座難搭橋,橫跨兩岸峭壁間,橋高27米,是茶馬古道的必經通道。
舊日思茅南來的馬幫,在此休整糾集,突破匪徒阻截後,沿著無量山繼續向西北方向進發,經大理過麗江,穿越莽莽橫斷山後抵芒康進入藏區。
由於緊傍這條茶路,鐵家坡所產之茶也隨之進入藏區。當這些茶葉被藏民熬煮為酥油茶飲用時,鐵家坡人揣著一個夢想:希望自己做的茶有朝一日能進入內蒙古草原,讓遠方的親人喝上蒙古族兄弟做的茶。
有感於這段傳奇,我在考察途中吟了首絕句:「飄零絕嶺鎮沅邊,鐵氏人家匿半山。本是元皇蒙古裔,茶村累代思親源。」
8月底,我隨科學家團隊來到克什克騰旗,前往達裡諾爾等自然保護區考察。克什克騰的意思是「親兵衛隊」,歷史上出過不少剽悍的鐵騎衛士。
鐵家坡先人南下之初,是有武裝的,也許就是一隊親兵,因而被紅巾軍一路追殺。鐵馬金戈,歷史的回聲又在耳邊響起。
那晚,下榻於溫泉著稱的熱水塘,我向克什克騰旗的潘副旗長講述了鐵家坡蒙古族人的傳奇故事,他聽了也唏噓不已。當晚,我把在克旗拍攝的照片傳到鐵家坡微信群裡,讓鐵家人看看,他們的原鄉是多麼美麗!
恍惚間,又見鐵家坡那彎上弦月,月光下的茶樹根連枝蔓,凝著思戀,一株株聚成了夢幻山林……*END
編輯:滕朝陽 郭豔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