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氣候十年之變:極端高溫天增多 35℃年年見

2021-01-20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製圖 楊仕成

10年間城郊溫差增大1.6℃,賞花時間提前,藤藤菜提前上市……這些看起來毫不相關的現象,有一個共同的歸屬地——成都。

日前,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副教授程志剛課題《快速城市化影響下成都市城市氣候特徵研究》結題,他通過分析衛星遙感監測數據等手段,對比近45年(1971-2014年)大成都範圍內的氣候特徵變化。他認為,自2000年後的十餘年來,成都的幹島效應和熱島效應突出,導致高溫天氣來得更早,令賞花時間、時令蔬菜上市時間逐年提前;城區風速減弱,對空氣中的汙染物自然清除作用降低,空氣中的汙染物濃度增加;無雨日增加而總降水量沒變,表現在夏天暴雨越來越集中,內澇更猛……

5月9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對話程志剛教授,聽他講述這些年來成都氣候的變遷。

熱島效應

市中心「熱島」減弱西南方擴散明顯

程志剛通過衛星遙感監測,發現從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間,成都地區城市帶平均溫度較非城市區域升高約1.6℃。「這是什麼概念呢,有統計數據表明,杭州1992年到2010年18年時間,城郊溫差為1.03℃,所以成都的溫差算是很高了。」與此同時,通過近45年的臺站觀測資料分析,成都地區高溫日數呈顯著增加趨勢。

熱島效應最強的地方一直都是成都市中心,但是這十多年來,市中心的熱島效應略有下降。中心城區的西部,熱島效應緩解最明顯,這和大片綠地、公園的「崛起」是分不開的。而成都三環以外,熱島效應卻是增強的,成都周邊的區市縣,隨著「衛星城」發展起來,漸漸與中心城區的熱島連成了一片。

放眼整個成都平原,熱島效應擴散最明顯的方向,是西南方。這是因為成都的東北部有龍門山脈,東南部有龍泉山脈,被兩條「斜線」夾住,往西南走,算是最好的「捷徑」了。

想不想知道成都熱島變化最「誇張」的地方?走低最明顯的地方,是西北部的林地地區,證明成都人有了保護生態的意識,林地保護甚至擴大卓有成效。上揚線最陡的地方,是城市擴展的城郊地區,例如龍泉、雙流、溫江、郫縣、新都和成都中心城區交界的範圍。

高溫來得更早賞花期提前

在溫度升高的同時,程志剛也觀測到成都的高溫有提前的情況。「比如以前到了5月,溫度才有可能破30℃,近幾年4月就會出現30℃的天氣。」成都11個區市縣的氣象站(雙流數據有缺失)初次達到35℃的日期,1994年為8月7日,2014年已經提前到了7月22日。溫江上世紀70年代,只有兩年出現了35℃以上的高溫,且都是盛夏八月 。 但 是2000-2010年,有5年35℃以上的情況,且6、7月就「首現」了。

高溫提前,緊接著就是賞花期提前。以前4月飛揚的柳絮,在3月下旬滿城儘是「春日雪」;市區的野油菜,比郊區的早半個月開花;甚至在4月才會出現的空心菜(又稱「藤藤菜」),在今年3月的菜市就能提前嘗鮮。

幹島效應內澇增多 風速減弱「幹島」是暴雨幫兇

熱島效應大家並不陌生,與之相伴的幹島效應卻鮮為人知。

隨著城市中住房、辦公等鋼筋水泥材質建築的比例增多,這種不透水的材質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水分的能力,因此降落到地面的水分越來越多被直接排放到地下,城市空氣中水分偏少,溼度變低,「幹島」的比喻因此而來。

程志剛通過數值模擬,發現城市化造成成都地區近地面層水汽顯著減小,「市區水汽混合比最高可減小1g」。而城市中林立的高樓,還帶來城區和城市下風向風速減小的問題。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城市的風和郊外的風,差距最大可以達到0.24m/s。

這個差距看起來並不大,更難以「肉測」,但是它最直接的作用是:城市裡的汙染物,相對於郊區更加難以清除。程志剛告訴記者,空氣中的灰塵能夠被風吹走、被水溼清除。而城市化進程卻恰恰降低了自然清除的作用,「加上成都的盆地地形,在單位汙染排放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空氣中的汙染物自然而然就變濃了。」

城市化的幹島效應,是暴雨的幫兇,讓內澇來得更加猛烈了。水泥地不像土壤具有保水力,有多少水排多少水,最終都要匯入雨汙管道。而隨著雨水越來越集中,雨汙管道的排水壓力越來越大。「城市中總有一些老舊的管道,設計時也許定的解決每小時50毫米的雨量不成問題,但是遇到每小時下100毫米的,它就來不及了。」

目前,成都天府新區已經規劃利用地上海綿的形式模仿土壤的吸水、蓄水、滲水、淨水功能緩解內澇,但不得不說,近幾年只要一遇集中降水的日子,成都城區還是會有一些地段的居民,會遭遇「叉水過河」的窘境。

影響

極端高溫天增多 35℃「年年見」

無雨日增加 總降雨量卻沒變

今年5月4日不僅僅是青年節,對於怕熱的成都娃兒來說,也是值得紀念的一天,這天,成都的日最高溫今年首次突破30℃,配合著熱辣辣的日光,白花花的手膀和腿腿兒,夏天的氣息撲面而來。

30℃、35℃——這兩個能夠代表高溫等級的氣溫,近年來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以溫江國家基本氣象站為例,上世紀80年代,沒有出現過35℃以上的高溫,90年代,為3天,新世紀前10年,有5年熱過了35℃。從2011到2015年,35℃已經是「年年見」。

原本氣溫就越來越高,結果,偏偏遇到了「落井下石」的熱島效應和幹島效應,成都市區的居民相比崇州居民,還要更造孽一些。

熱島效應先把城市的高溫提高了一點,然後輪到幹島效應再進一步加溫。原本水泥地面相對於土壤,對於熱量的吸收和放射能力更強。到了夏天大太陽的時候,泥巴地可不會燙腳板,而水泥地就不一定了。

再來,水泥地面的水汽蒸發更快速,下了場雨,原本還指望著能涼快半天,誰知水兩個小時就蒸發光了。想指望蒸發更多水汽帶走熱量,呵呵,簡直就是奢望。

從1961年到2013年,如果用成都12個區市縣氣象站的數據進行對比,會發現成都平均每年的降雨日數,以0.28天/年在遞減。例如2000年,平均無雨日數約為219天,到了2013年,增加到224天。

然而,成都的總降水量並沒有變。雨量不變,下雨的時間更少,為了把同樣的雨壓縮到更短的時間下完,老天爺想了個最簡單的辦法:把水龍頭擰大一點,使勁下!

而熱島效應,則主要負責讓雨下得「更怪」。地表溫度更高,使得垂直方向上的溫差更大,大氣中的不穩定能量比郊區要高。這種能量集聚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出現強對流天氣:打雷下雨。而在城市裡,更容易出現小範圍的雷雨天氣,也就是四川話的「坨坨雨」。

呼籲

少用空調少開車為熱島降溫

城市熱島加劇似乎難以避免,但程志剛認為,市民完全可以從自身做起,從源頭上減少人為熱源和汙 染 物 的 排放。隨著炎炎夏日的到來,一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自然散熱的方式適當代替使用空調,比如「開著冷氣蓋被子」這種完全可以避免。另外,減少使用私人交通的出行方式,可以減少汽車尾氣等汙染物的排放。

另外,想降低城市溫度,還有一個神器:林地。林地的降溫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增加植被覆蓋度就能有效降低其地表溫度值。

新聞名詞

熱島效應

城市熱島效應是指城市中的溫度高於周圍自然環境溫度的現象。郊區溫度較低,而城區溫度就像突出海面的島嶼,所以就被形象地稱為「城市熱島」。

幹島效應

因為降落城市地面的水分大部分都經管道排至他處,缺乏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使得空氣中的水分偏少,溼度較低,讓城市成為孤立於周圍地區的「幹島」。華西都市報記者王浩野楊曉蓓



相關焦點

  • 8月高溫天多達22天 下周雨水增多 高溫按下「暫停鍵」
    下周高溫緩解、雨水漸多  「接下來一段時間內,晴朗天氣並不多見,取而代之的將是雲系增多、陰天主導,還將伴隨有陣雨天氣。」昨日,記者從區氣象臺了解到,「處暑」節氣以來,高溫晴熱天氣的勢力範圍明顯縮減。而未來一周,也難見驕陽當空的天氣了,基本以陰天、多雲天氣為主,另一個天氣特點,則是「陣雨」將頻頻出現。
  • 極端氣候變化簡要分析
    還是以溫度為例,超過某臨界高溫事件發生的概率將會增加,而低溫事件發生概率將會減少,即表示極端暖事件的重現期減小,而極端冷事件的重現期增加。假設溫度分布的標準差變大,使得極端高溫和低溫事件發生的概率都會增加,重現期則都會縮短。另外會出現均值和方差同時變化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極端事件概率如何變化要複雜得多。重現期只是用來衡量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概率的變化。
  • 山東公布2013十大氣候事件 極端天氣事件增多
    今日(7日),山東省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13年山東省十大氣候事件。十大事件中有5件是極端天氣事件,這說明山東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的趨勢沒有變。如7月強降雨、8月高溫、春季低溫雨雪和冬春氣溫波動,山東多地數據都突破歷史極值。    「2013年最重要的兩個特點是,夏季前期持續強降雨,後期又持續高溫,出現了一些極值。這都比較少見的。」
  • 四大洲同現極端高溫天氣 中國連續22天發高溫預警
    挪威、加拿大、尼泊爾等地在戶外活動時需要用水降溫這是世界天氣史上罕見的一組「熱」鏡頭——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北部非洲同時出現極端高溫天氣,熱浪席捲北半球;北極圈內一些地區氣溫超過30℃,高溫延續使得北極圈內森林火災頻發;中國連續22天發布高溫預警……為何今夏整個北半球都在「發燒」?什麼原因導致高溫肆虐?
  • 「白+黑」複合型極端高溫事件增長因何迅猛?
    過去的0.5℃的全球變暖已使東南地區和華北地區的複合型極端高溫事件增加了2-5倍。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氣候變暖使得複合型極端高溫事件的頻次和強度都將顯著增長,此類事件也將成為未來最常見的極端高溫類型。這有可能導致本世紀末北半球人口暴露度較2010年代水平高4-8倍。
  • 甘肅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緣何增多
    我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緣何增多  4月14日19時至20時,蘭州市出現了近年來少有的雹雨交加的極端天氣。蘭州市區1小時降水量達到12.1毫米,冰雹直徑達到8毫米。蘭州、白銀兩市先後出現強降雨和雷電冰雹,災害造成兩市5縣(區)2.5萬人受災,200餘公頃農作物絕收,直接經濟損失2900餘萬元。
  • 綠色和平:北京高溫戰疫,關注面臨氣候風險的身邊人
    從11日通報的第一例病例至今不到一周時間,北京疫情防控形勢急轉直下,從之前的「連續56天無本地新增病例」到如今防控升級,現實給憧憬著2020年下半場的北京市民潑了一盆冷水。不對,潑的是一盆熱水。6月3日,北京迎來今年首個高溫天,日最高氣溫達到35℃。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首個高溫日的出現較常年平均的6月10日偏早了7天。
  • 8月35℃以上高溫日將達14-16天
    長沙市氣象局專家預計 8月長沙35℃以上高溫 日數為14至16天 截至8月6日,城區共出現40個高溫日(最高氣溫≥35℃),較常年同期異常偏多1倍以上,極端最高氣溫38.9℃; 各地均出現高溫熱害,其中長沙縣連續20天高溫、瀏陽連續17天高溫,為重度高溫熱害。
  • 全球變暖引發極端氣候 嚴重影響世界經濟發展
    令人憂心的是,厄爾尼諾事件所觸發的極端天氣的影響會長期作用於生態系統,短則持續數年,長則可能轉化為永久性問題。  高溫天氣長時間內會經常光顧全球根據《2015年氣候狀況》報告,隨著全球氣候不斷變暖,極端氣候事件也逐漸增多。2015年雨季的降水高於往年,導致全球許多地方發生大洪水。
  • 小冰河時期|極端氣候肆虐,2020年人類將面臨「全球變冷」
    你在南方30度的豔陽天裡吹空調,我在北方的冷風裡穿冬裝。隨後,北京經歷了超長春天,5月24日才入夏,比往常多了20多天,是十年之最。冰雪覆蓋的地貌成為常態,也因之成為畫家筆下常見的景色。兩種不同變化的碰撞,產生的將會是越來越多無法預知的極端天氣和天災。2020年接下來的氣候從2019年的趨勢來看,可能會迎來新一輪的氣候大變,氣候在往一個不好的方向發展,在2019年的時候我們已經體會到了全球形式劇烈的變化。回顧15-17世紀小冰期時代的極端天氣,瘟疫橫行,民不聊生,我們必須做好迎接未來小冰期裡的瘟疫和多種天災的準備。
  • 從南極高溫20℃來了解全球氣候變暖
    在2002年,Larsen B冰架在短短幾天內就以驚人的方式破裂了。對於冰川融化而言,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長期的升溫趨勢,短期的高溫熱浪則可以起到「最後一根稻草」的加速作用——如果一個冰架因持續的溫暖而削弱,那麼一個短暫的熱浪天氣足以使它最終崩解。
  • 2019年確認為史上第二熱,極端氣候事件成未來十年全球最大風險
    南極半島是全球氣候變暖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圖片來源:聯合國記者:田思奇「不幸的是,我們預計在2020年和未來幾十年將會看到許多極端天氣,這是由大氣中創紀錄水平的溫室氣體推動造成的結果。」從歐洲到日本,世界各地在去年夏天創下高溫新紀錄。而到了年底,位於南半球的澳大利亞也在12月18日迎來史上最熱一天。
  • 極端高溫已經來臨!科學家:為何「潮溼」氣候比乾旱更致命?
    根據外媒《The Gardian》的報導,近期的科學研究顯示,能威脅人類生存的極端高溫已經發生了;此外,「潮溼」的氣候乾旱更致命。極端氣候已經發生,比科學家預期得早 過去,科學家透過研究大範圍地區的平均溫度、溼度來探討氣候趨勢;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研究7,877個特定小區域,抓出更精細、地區化的氣候趨勢。
  • 為何中國易受極端天氣影響?氣候專家這樣說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 :長江流域持續性的強降雨是在全球變暖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發生的,研究已經表明全球變暖可以導致全球一些區域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增加,持續時間也會更長,我國增暖的速率是全球增暖速率的2倍,另外1961年以來我國暴雨日數每十年增長3.9%。
  • 8月極端高溫天氣或比往年更多
    世界氣象日前夕,國家特聘教授、厄爾尼諾現象研究專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候與應用前沿研究院院長羅京佳教授表示,根據目前掌握的數據,今年夏天很有可能還有一次連續的厄爾尼諾現象發生,不排除會有產生極端高溫天氣的可能。     厄爾尼諾現象由海洋和大氣協同作用產生,雖主要發生在赤道中東太平洋區域,但影響卻波及全球。
  • 受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影響,北半球複合極端高溫事件呈上升趨勢
    《自然-通訊》2月12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在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影響下,複合極端高溫事件將顯著增加。到本世紀末,北半球人口暴露於這類事件的頻率或比2010年代高4-8倍。複合極端高溫事件指的是,夏季某一天的晝夜溫度均處於該日歷史高溫前10%之列。
  • 【國際守望臺】為全球極端氣候禱告
    ,很少有人意識到,全球氣候變化所引發的種種極端氣候,正把人類拖入另一個泥潭。  全球變暖,北半球「寒極變火爐」;冰川融化,北極圈「越來越綠」;山火肆虐,30億動物受災;生態惡化。2015年至2019年,是人類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而接下來十年中的每一年,都可能會進入地球史上最熱十年的排行榜。2020年,就連冰雪皚皚的北極,都在刷新「高燒」紀錄。北極圈內的俄羅斯維爾霍揚斯克小鎮,是北半球的寒極之一,又被稱為「和火星一樣冷的地方」。
  • 2018年我國氣溫偏高0.5℃ 上海冬季十年間減少4.5天
    原標題:2018年我國氣溫偏高0.5℃ 春夏之暖打破歷史紀錄 上海冬季十年間減少4.5天  1月22日,中國氣象局公布《2018年中國氣候公報》,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氣溫偏高0.5℃,春夏之暖打破歷史紀錄。近幾年,關於全球變暖、低碳的種種信息從各種渠道向我們襲來。「全球變暖」也成了最時髦的一個詞。
  • 極端高溫天氣「烤」驗四大洲 北極圈一些地區超30℃
    這是世界天氣史上罕見的一組「熱」鏡頭——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北部非洲同時出現極端高溫天氣,熱浪席捲北半球;北極圈內一些地區氣溫超過30℃,高溫延續使得北極圈內森林火災頻發;中國連續22天發布高溫預警……
  • 這個八月,重慶35℃以上高溫天數可達10-22天!
    重慶日報消息,8月4日,記者從重慶市2020年8月氣象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8月重慶氣溫總體偏高,階段性高溫突出,坪壩、河谷地區極端最高氣溫可達40-42℃,大部地區超過35℃的高溫天數可達10-2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