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商業航空公司Space X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稱將會在4年內完善相關技術,爭取在2024年向火星發射一枚無人探測器,驗證「地球-火星」星際飛船的重複利用可行性,同時初步對火星進行技術探索,為將來載人登陸做準備。
根據行星運動周期,在特定的時間段,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距離將會達到最短。在此期間向火星發射宇宙飛飛船將把成本以及難度降到最低,這段時間被稱作發射窗口期。2020年恰逢火星探索的發射窗口期,多個國家以及組織開展相關任務。在今年的7月23日,中國首枚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託舉升空。
此前,埃隆·馬斯克曾希望在2022年向火星發射機器人。但是目前來看,由於技術原因以及項目進度問題,他表示相關設備將在2023年完成準備,利用2024年火星發射窗口擇機發射。
火星殖民一直是埃隆·馬斯克的最高理想。目前為止,他所創立、投資的公司絕大部分都與未來的火星生活相關。特斯拉電動汽車公司推動的電動運載工具的發展,將有利於火星這種無氧大氣環境,不能利用內燃機情況下的交通運輸。並且,埃隆·馬斯克還大力投資相關電池技術公司,推動儲能設備發展,為火星生活「鋪路」。
殖民火星最重要的一環,即載人運輸飛船將圍繞BFR計劃展開。最開始埃隆·馬斯克提出BFR概念之時,引發業界一片唏噓。對於這個擁有巨大尺寸、巨大發射質量、遠超土星五號的火箭,大家都認為這一計劃過於超前,甚至可以用瘋狂來形容。
但是,這幾年的時間,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在埃隆·馬斯克的帶領下穩步向前推進。猶如科幻畫面般的助推火箭定向回收技術被Space X開發,並進一步掌握了海上移動平臺回收火箭的技術。這項技術也是壓低火箭發射成本的關鍵,將為今後的大規模載人飛船發射奠定基石。
在今年的5月30日,Space X首次載人航天任務發射成功,將兩名太空人送往國際空間站。這也是自從2011年美國下馬太空梭計劃之後,在美國本土首次將太空人送上太空。
從火箭回收到成功開展載人商業航天,埃隆·馬斯克正逐漸把他說出的話變成現實。外界對他的評價也從最初的質疑與貶低發展到大加稱讚,更有不少人將他視為偶像。
或許,我們的世界正需要這樣「異想天開」的人的存在,人類殖民火星的計劃才能一步步走向現實,人類星際殖民的場景也才會變得愈發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