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祠堂的新用途 成為村民求知、求樂、求美的場所

2020-12-04 浙江新聞

  祠堂是我省農村普遍存在的一種古老建築。歷史上,祠堂是宗族議事、供奉祖先、繼承傳統、團結家庭的重要聚集場所。如今,在浦江農村,人們在新農村建設中賦予祠堂嶄新的內容。眾多經過修繕的祠堂成為村民求知、求樂、求美的場所。

  對於45歲的農民李年鳳來說,晚飯後的時間是她一天中最為輕鬆和愉快的。在彩燈閃爍的老祠堂裡,李年鳳和一群村民們伴著悠揚的樂曲輕歌曼舞,享受勞動之餘的生活樂趣。新農村建設讓浦江縣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前只有城裡人才能有機會參與的「夜生活」,如今出現在尋常農民家。像李年鳳這樣的農家人,有滋有味地享受新農村的美好生活。

  記者近日在浦江農村採訪時了解到,這裡的眾多舊祠堂已經成為村民們追求文化生活的樂園。舊祠堂「老樹發新芽」,正在積極服務著當地的新農村建設。

  賦予舊祠堂新的時代含義,讓舊祠堂為新農村建設服務

  浦江山川秀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享有「書畫之鄉」、「文化之邦」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等讚譽。

  近年來,浦江農村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提高,但隨之而來的情況是,村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日益高漲。浦江縣文化局局長張華浦介紹,浦江經濟發展較快,但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暫時還沒有跟上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就在張華蒲為此而焦急的時候,令人鼓舞的事情出現了。

  3年前,浦江在全縣範圍內評選出10個文化建設特色村。文化部門的同志發現,10個村子的文化建設各有特色,但是其中6個村子卻有一個共同點:村民們將舊祠堂改建成群眾文化活動的場所。於是,「舊祠堂、新文化」的概念印入了文化工作者的腦海中。縣文化部門開始調查走訪,他們發現,仍有不少村裡的舊祠堂閒置著。張華浦意識到,如果能將閒置的舊祠堂改造為農村文化活動場所,那就可以有效地解決部分農村文化場所不足的問題,而且,還能夠賦予這些舊祠堂新的時代含義,讓舊祠堂為新農村建設服務。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張華浦的願望正在順利地實現。浦江縣文化局社文科科長餘鎮海告訴記者,全縣159個祠堂,已有32個被修繕一新,成為鄉村農民文化活動的場所。

  記者來到黃宅鎮曹街村曹氏宗祠的時候,村民曹文慶正與他的朋友們聚在老年協會欣賞電視節目。

  曹文慶已經沒有在祠堂供奉祖先和家族聚會議事的印象了。事實上,在曹文慶的記憶中,曹氏宗祠是他曾經念小學的地方。後來,小學遷走,祠堂閒置。現在,祠堂又成了曹文慶每天必至之處。上午,他在田間地頭幹農活,下午則到祠堂會會朋友、看看電視。

  邁進曹氏宗祠祠堂大門,第一進顯然是曹街村發布「新聞」的地方,記者看到,東邊的牆上設置著「曹街村黨務、村務、財務公開欄」,西邊牆上有科普知識專欄,還有最新的證券投資基金介紹,一位中年婦女正在奮筆抄錄其中《如何選擇自己的定投基金》一文。

  曹街村第一屆十佳小孝星事跡展與當地小學生書畫展同時在第二進「光裕堂」亮相。不過,引起記者特別關注的,還是設在這裡的遠程教育播放室。為了緊跟時代步伐,曹街村在祠堂裡安裝了網絡設備,村黨支部書記成了遠程教育設備管理使用的第一責任人。他必須根據當地葡萄種植的特點,合理安排學習計劃和學習內容。這位責任人告訴記者,遠程教育設備主要用於播放有關黨員教育、市場信息和農業實用技術等節目內容。

  村民們欣賞電視節目是在第三進。這裡是「曹街村文化活動中心」,村裡的「未成年人教育顧問工作室」、「老年活動室」和「體育活動隊」都在這個「中心」掛牌並開展活動。

  每天都有愛看書的村民來到舊祠堂,汲取知識,陶冶情操

  與修繕一新的曹氏宗祠相比,浦南街道東陳村的陳氏宗祠則是浦江縣為數不多的保存完好的祠堂之一。這座280年前建造的祠堂被作為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的同時,融入了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熱潮中。77歲的老農陳明桃拉著記者走進陳氏祠堂,來到功德祠參觀。原來,功德祠已經成了東陳村的圖書室,而陳明桃老人則是這裡的管理員。記者看到,圖書室的書架上琳琅滿目,既有陳氏宗祠的傳統寶藏《陳氏宗譜》,更有諸如《果樹育種學》、《果樹栽培方法》和《畜牧學各論》等農牧業生產專業書籍,還有《周恩來傳》、《國情資料選編》、《服裝美術設計基礎》等文史類和時尚類圖書。陳明桃告訴記者,每天都有愛看書的村民來到圖書室,或者汲取知識,或者陶冶情操。陳明桃希望圖書室裡的藏書能夠不斷豐富,「最好像縣圖書館,有那麼多的書。」說完,他呵呵地笑了。

  「墨海遨遊心懷鄉裡,丹青點染情溢毫端」。這是記者進入巖頭鎮禮張村時,在村口公路上見到的對聯。禮張村人才輩出,書畫傳統源遠流長,湧現出張書旂、張振鐸、張世簡、張子屏等一大批知名畫家。眾多的書畫家為禮張村文化發展和淳樸民風、清雅環境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禮張村民宅外牆上大都繪製著名家畫作,讓外來的客人進村便能融入書畫之鄉的氛圍當中。

  見有記者來訪,村民張春濤興致勃勃地充當嚮導,來到祠堂戲臺邊的輔房。牆上的匾額寫的是「禮張村書畫陳列館」。記者在這裡看到60多位書畫家的作品。張春濤介紹說,這些書畫家上至百歲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小學生,所以使得禮張村書畫之風代代傳承,永葆丹青豔、翰墨香。「中國書畫之鄉」浦江的特色,在禮張村得到了充分的張揚。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家庭歷時長達330多年,歷經宋、元、明三代,十五世同居,同財共食,鼎盛之時有3000多人同吃一鍋飯,被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賜名為「江南第一家」。這就是浦江縣鄭宅鎮的「鄭義門」鄭家。

  現在,鄭氏宗祠正以「江南第一家」的「身份」,開門迎接四方賓客。記者在浦江採訪時,「江南第一家」開遊節正在舉行,如織的遊人在鄭氏宗祠跟隨導遊的腳步暢遊時空隧道:自南宋建炎年間始,鄭氏家庭以孝義治家,其孝義家風多次受到朝廷旌表,其事載入《宋史》、《元史》和《明史》。如今,這裡還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鄭氏宗祠為當年族人同居的活動中心,佔地約6600平方米,結構宏敞,風格古樸,令人驚奇的是祠內鳥雀不居,蜘蛛不留,蚊蠅無跡,夏日清涼無比。宗祠正廳高懸著歷代名人題匾和聯語,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前廳及拜廳天井內有宋濂手植的古柏,枝幹虯勁,上薄雲天,似在向遊人默默訴說600多年的歷史滄桑。宗祠周邊又有孝感泉,九世同居碑亭、東明書院、老佛社、建文井等古蹟,內容豐富,蔚成群觀。

  進入鄭氏宗祠的仁宦祠,導遊介紹說,這裡是一個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記者看到,仁宦祠裡的一幅幅繪畫作品都是直觀而生動的廉政教材。其中有關廉政制度建設的畫面是這樣反映當年情景的。第一幅是德育教育和警示教育制度。說的是鄭氏家庭的小孩自8歲入學,就接受良好的品德和情操教育,並接受家族訓誡教育。第二幅畫是人事管理制度。大家族那麼多人需要很多的管理人員,這些人員掌握了一定的權力和實物,所以除了品德的培養之外,還制定了一套管理監督和罷免處罰的規定,杜絕滋生腐敗的土壤。第三幅圖畫是出仕人員廉政制度。鄭氏家庭為官的人很多,為保證為官清廉,家族同樣作了很多規定,即使做官在外,也必須遵守家族的有關規定。第四幅圖畫是職位帳簿記錄製度。幾千人大家庭出入的財務帳目繁多,也很細,每天進出的穀米豆麥,開支收入,都要一筆筆記下來。所以,對各職位上的人員形成了實質上的相互監督和牽制。第五幅圖畫是制止浪費奢侈規定。家規指出「家業之成,難如升天,當以儉素是繩是準。」所以明確規定了一整套的制止浪費奢侈的相關條文,從衣食住行都推崇節儉為榮。第六幅圖畫是責任追究制度,大家庭裡有許多管理人員,這些人有權力,有責任,但如果失職也將受到追究處罰,對每一個職位都有相應的職責規定,稍有過失,家人隨時可以規勸,而且有專門監督人員在旁實施監督,發現問題就會及時制止追究。

  「江南第一家」古老的《鄭氏規範》中孝、悌、忠、信和禮、義、廉、恥等許多積極向上的主題,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21世紀的今天有著現實的意義。去年11月,中共浙江省紀律檢查委員會和省委宣傳部等單位將此地確定為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於是,光顧鄭氏宗祠參觀學習的幹部群眾絡繹不絕。

  不同姓氏的村民在這裡一起活動,相互學習交流,十分和諧

  祠堂的建成在歷史上具有強烈的宗祠色彩,如今許多農村卻早已是多姓氏居住。因此,浦江文化部門在修繕利用舊祠堂的過程中,較好地協調融合了宗族文化與村落文化的關係。經過修繕的祠堂現在都成了所在村的文化活動中心,舊祠堂已經成為村民公共活動場所,不同姓氏的人們在這裡一起活動,相互學習和交流,不僅增強了村民的凝聚力、親和力,也促進了新農村的和諧發展。

  記者在仙華街道馮村採訪時,恰逢浦江縣第三屆農村戲劇什錦班大賽的分區初賽在村中心馮氏宗祠舉行。來自各個鄉村的什錦班演員一個個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為成百上千的鄉親們哼唱浦江亂彈。當原汁原味、土氣十足的浦江亂彈響徹馮氏宗祠的時候,引來了觀眾們一次又一次的歡呼聲。一位老人在觀眾席中激動地流淚。經打聽,他是浦江縣離休幹部張文正,今年75歲。張文正告訴記者,他是聽著浦江亂彈長大的,對家鄉戲曲有著濃厚的感情。自從浦江縣開展「舊祠堂,新文化」活動以來,他便經常下鄉欣賞有著300多年悠久歷史的亂彈演出。張文正不僅老有所樂,而且老有所為。他根據周圍群眾的真實故事自編自演浦江亂彈《敬老愛幼譜新篇》,受到農村觀眾的好評。2005年4月,浙江省文聯還將張文正的《敬老愛幼譜新篇》劇本收錄進了《平安是金——建設「平安浙江」文藝演唱資料》一書,讓老人頗感興奮與自豪。

  仙華街道文化站站長魏開壘表示,黨的十七大勝利閉幕了,他們正在根據中心工作編寫新劇本,要讓浦江亂彈在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有了場所,浦江農村的文化活動更加正常化,內容也越來越豐富。記者在許多村裡的祠堂看到,桌球、撞球成了年輕人最喜愛的運動項目。圖書室、棋牌室和卡拉OK廳等求知和娛樂點布滿全縣各鄉村。跳舞、腰鼓和太極拳已經成為許多村民的拿手好戲。李年鳳現在不僅會跳「慢三」、「慢四」,還學會了「桑巴」、「倫巴」、「探戈」等難度較大的現代舞。只要祠堂裡的舞曲響起,她就和村民們一起,滑進舞池,直跳得心花怒放,直跳得身板結實。

  「舊祠堂,新文化」,給浦江農村增添了一道亮麗的新景象。農民們高興地說:自從祠堂裡建起文化中心,村裡的賭博現象消失了,村風民風好轉了,社會和諧了。

相關焦點

  • 求知求富 亦樂亦美——台州黃巖農民學習會館紀事
    聽講座、學技術、開眼界、知禮儀、懂養生……在黃巖,農民學習會館眼下已成為農民務農、務工之餘求知、求富、求樂、求美的好去處。3月至今,全區已創建農民學習會館51家,家家紅火,廣受歡迎。台州市委常委、黃巖區委書記黃志平對農民學習會館有著獨到的見解,「會館是農民的精神家園,我們通過這個平臺,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農民朋友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新思想、新意識,學習新技術,倡導新風尚。」
  • 醫學的追求永遠是「求真、求善、求美」
    原標題:醫學的追求永遠是「求真、求善、求美」□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國強 收到《醫學的溫度》一書之後,我很認真地拜讀,並力求讀有所悟、悟有所思,感觸良多。醫學文化應該是「求真、求善、求美」,是求真的認識觀,求善的價值觀,求美的藝術觀的有機結合。這種醫學文化應該根植於我們的內心,成為永遠不變的旋律。如果「技術至上,金錢之上」的理念將「求真、求善、求美」變成了「求功、求名、求利」,這樣的社會就會缺乏溫度。社會缺乏溫度,醫學就會缺乏溫度,然後又反過來影響社會的安寧和穩定。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求樂求知求美 提升文化「獲得感」
    發展進入新階段,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和要求越來越高,同時也更加需要人的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這就要求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過程中,把滿足需求與提高素質結合起來,把服務人民與引導群眾結合起來,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標準化,讓群眾擁有更多精神文化層面的「獲得感」。  提升群眾的文化「獲得感」,要針對薄弱環節補齊短板。公共文化服務,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
  • 勤於求知問學 做新時代奮發有為的好青年
    付自成在駐馬店農業學校講思政課時希望青年學生厚植愛國情懷勤於求知問學 做新時代奮發有為的好青年
  • 求知 - 求知--浙江頻道--人民網
    原標題:求知 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 當你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消遣。當你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供裝飾。當你處世行事時,正確運用知識意味著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實際經驗的人雖能夠辦理個別性的事務,但若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局,卻唯有掌握知識方能辦到。
  • 航空工業萬裡:領導幹部必須求知善讀
    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我們萬裡領導幹部求知善讀、勤奮學習指明了方向。面對萬裡快速發展,飛躍式發展的現狀,面對當今知識大爆炸的新時代,新知識層出不窮,新技術不斷湧現,僅憑在學校所學的有限專業知識已遠遠不適應現代製造業的快速發展。我們必須順應歷史的潮流和時代精神的需求,從「要我學」,為「我要學」,進而做到「終身學」。
  • 奮發爭先求知崇文
    奮發爭先求知崇文  深圳城市人文精神關鍵詞解讀(之二)  關鍵詞:競爭  釋義:奮發爭勝  故事演繹:市長流下了激動的熱淚  深圳贏了!  關鍵詞:求知  釋義:探求知識  故事演繹:大雨中,讀者排隊到天明  深圳圖書館新館是深圳的文化地標,這座秉承著「平等、免費、開放」理念的圖書館,以其先進的設備成為中國最現代的圖書館。在開館當日,讀者爆棚。而每到節假日,圖書館和書城恐是深圳最熱鬧的地方了。
  • 亞里斯多德:人的本性在於求知,跟任何物質利益和外在目的無關!
    求知是人的本能,而好奇是人在求知路上所首先要具備的最大素養之一。關於求知,咱們今天來看下以往的哲學家是如何理解的。亞里斯多德在《形上學》中的第一句話是:「每一個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的那樣,求知是人的本性,人們為求知而求知,為智慧而求智慧,而不是一心想在哲學思考以後得到另外的東西。海德格爾也說,如果非要追問哲學的用途,我寧願說:哲學無用。
  • 我的世界:「傻子」村民沒任何用途?狐狸也會去吃果子!
    首先我們看到的就是這個傻子村民,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我們的這個村民了,不得不說,這還是挺有趣的,但是我們都知道,傻子村民其實是什麼都做不了的,其實並不是這個樣子的,在曾經,還沒有工作方塊的出現的時候,這個傻子村民確實如同我們所說一樣,是沒有任何的用途的,但是在現在的版本,就不是這個樣子的了,我們雖然知道同樣也是有傻子這個職業的,但其實是因為沒有工作才會變成遊手好閒的人
  • 焦慮的「求知慾」:科普知識走進輿論場
    而這種需求所激發的全民「求知慾」,也是新聞+知識類內容成為市場剛需的關鍵。 伴隨著疫情的發展,從回形針《關於新冠肺炎的一切》在全網刷屏,到戴口罩的正確方法、N95與普通醫用外科口罩的區別、病毒為何難以被殺死、瑞德西韋能否治療新冠病毒、科學家為什麼只顧著發論文等諸多問題在全網求解和擴散,因新聞熱點而聚集的全民注意力被引向知識類內容,「求知慾」甚至已經與「求生欲」劃上等號,加速了知識類內容的傳播熱潮。
  • 【圓夢新一代】體悟田野·從實求知——記北京大學第二十六屆...
    編者按:「圓夢新一代」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新青年的殷切期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北大青年在追夢與圓夢的道路上,釋放激情、砥礪奮進,湧現出一批先進典型。在村裡,所有村民講的都是山東話。儘管都屬於北方地區,但是濃厚的方言和口音還是對趙啟琛和湯欣哲構成了極大的挑戰,尤其是沒有外出打工過、一輩子都在村中度過的老年人,更是不會說普通話。一日夜間,三人共同去訪談一位老年村民。羅兆勇做主訪,趙啟琛隨旁做記錄。但由於實在是聽不懂當地的方言,趙啟琛只能讓羅兆勇一字一句地把老人說的話翻譯過來。方言的差異使得調研前幾天進度很慢,訪談過程中也需要不斷進行回問和確認。
  • 人類高級欲望之:求知慾和徵服欲
    求知慾人類的進步要歸功於求知慾。求知慾是我們探索世界,改變世界的動力,而求知慾的本質是為了更好的滿足前面幾種基本欲望。為了更多的食物,更高的安全,為了更好的感官體驗,為了種族的繁衍,我們會不斷的探索未知,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我們會通過讀書、看電影、看電視、旅行等方式來學習、思考,從而創新、創造出更好的方法。我們會想到遙遠而巨大的災難,比如地球毀滅,所以我們會不斷研究科技。
  • 人一定要有空間 應以求知慾克服自滿
    所以,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忘初心而務使我們保持謙虛謹慎之心,務使我們努力學習,努力的提高自己的修養,從而讓我們自己成為一個有品行的人,成為一個有空間、有格局的人;進而,讓我們在社會中,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在我們的學習中,在我們的工作中,能夠不斷的取得良好的成績。那麼,我們如何來才能夠做到有空間和有格局呢?
  • 打開求知探索殿堂的天窗
    日期:[2010年05月21日] -- 菏澤日報 -- 版次:[A5] 打開求知探索殿堂的天窗菏澤一中開創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把 「枯燥乏味」的課堂變成了學生們求知的樂園,為學生——   當你走進菏澤一中研究性學習活動工作室就會發現,研究課題、撰寫論文不再是大學生、研究生的專利。在這裡,高中生們通過課題設計、查詢資料、動手實踐、社會調查……智慧的火花被點燃,想像力得到發揮,動手能力得到施展,創新能力得到開發。
  • 電爐配套除塵器潛江廠家使用場所及用途分析
    電爐配套除塵器潛江廠家使用場所及用途分析 ,「gjmyqdqdv02」   電爐配套除塵器潛江廠家使用場所及用途分析在使用過程中,我們注意的是。
  • 一個小微企業主的自救之路(二):打造求知型組織,正當時! ?
    支撐我到北京的最大理由就是進一步求知,我想來北京辦籤證,然後去德國留學。  求知的動力支撐我漂在北京,並且有機會和更多的求知者寄居在一起。我和近十位北漂兄弟,同住在北京大學中關園一套由一室一廳的教師公寓改造成的群租房內。他們大都在備考北大的研究生。我也因此成為了北大的旁聽生,多次聆聽林毅夫、周其仁等北大老師的課。
  • 村民有話說:"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新疆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英艾日克鄉帕萬拉村村民亞庫甫·牙生說出這樣的話的確是發自內心的,因為工作隊的幫助,他7歲的小女兒古麗再帕爾·亞庫甫才得以「重生」。 帕萬拉村村民沙吾提江·達吾提。黃姣 攝   「在2016年工作隊來了之後,不僅把我們村裡的路修好了還安上了路燈,把村裡照得和城裡一樣。
  • 求真 求善 求美 求新
    武義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景觀美麗古樸;世代居住在這裡的人們正直、善良、熱情、聰慧、樸實、勤勞……        基於以上種種思考、梳理,於是,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出這樣幾個字眼,這就是本文的標題「求真、求善、求美、求新」。本人覺得,這不但是對武義過去精神的一種總結與概括,而且是對新武義精神的一種補充和提煉。        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