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我省農村普遍存在的一種古老建築。歷史上,祠堂是宗族議事、供奉祖先、繼承傳統、團結家庭的重要聚集場所。如今,在浦江農村,人們在新農村建設中賦予祠堂嶄新的內容。眾多經過修繕的祠堂成為村民求知、求樂、求美的場所。
對於45歲的農民李年鳳來說,晚飯後的時間是她一天中最為輕鬆和愉快的。在彩燈閃爍的老祠堂裡,李年鳳和一群村民們伴著悠揚的樂曲輕歌曼舞,享受勞動之餘的生活樂趣。新農村建設讓浦江縣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前只有城裡人才能有機會參與的「夜生活」,如今出現在尋常農民家。像李年鳳這樣的農家人,有滋有味地享受新農村的美好生活。
記者近日在浦江農村採訪時了解到,這裡的眾多舊祠堂已經成為村民們追求文化生活的樂園。舊祠堂「老樹發新芽」,正在積極服務著當地的新農村建設。
賦予舊祠堂新的時代含義,讓舊祠堂為新農村建設服務
浦江山川秀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享有「書畫之鄉」、「文化之邦」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等讚譽。
近年來,浦江農村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提高,但隨之而來的情況是,村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日益高漲。浦江縣文化局局長張華浦介紹,浦江經濟發展較快,但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暫時還沒有跟上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就在張華蒲為此而焦急的時候,令人鼓舞的事情出現了。
3年前,浦江在全縣範圍內評選出10個文化建設特色村。文化部門的同志發現,10個村子的文化建設各有特色,但是其中6個村子卻有一個共同點:村民們將舊祠堂改建成群眾文化活動的場所。於是,「舊祠堂、新文化」的概念印入了文化工作者的腦海中。縣文化部門開始調查走訪,他們發現,仍有不少村裡的舊祠堂閒置著。張華浦意識到,如果能將閒置的舊祠堂改造為農村文化活動場所,那就可以有效地解決部分農村文化場所不足的問題,而且,還能夠賦予這些舊祠堂新的時代含義,讓舊祠堂為新農村建設服務。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張華浦的願望正在順利地實現。浦江縣文化局社文科科長餘鎮海告訴記者,全縣159個祠堂,已有32個被修繕一新,成為鄉村農民文化活動的場所。
記者來到黃宅鎮曹街村曹氏宗祠的時候,村民曹文慶正與他的朋友們聚在老年協會欣賞電視節目。
曹文慶已經沒有在祠堂供奉祖先和家族聚會議事的印象了。事實上,在曹文慶的記憶中,曹氏宗祠是他曾經念小學的地方。後來,小學遷走,祠堂閒置。現在,祠堂又成了曹文慶每天必至之處。上午,他在田間地頭幹農活,下午則到祠堂會會朋友、看看電視。
邁進曹氏宗祠祠堂大門,第一進顯然是曹街村發布「新聞」的地方,記者看到,東邊的牆上設置著「曹街村黨務、村務、財務公開欄」,西邊牆上有科普知識專欄,還有最新的證券投資基金介紹,一位中年婦女正在奮筆抄錄其中《如何選擇自己的定投基金》一文。
曹街村第一屆十佳小孝星事跡展與當地小學生書畫展同時在第二進「光裕堂」亮相。不過,引起記者特別關注的,還是設在這裡的遠程教育播放室。為了緊跟時代步伐,曹街村在祠堂裡安裝了網絡設備,村黨支部書記成了遠程教育設備管理使用的第一責任人。他必須根據當地葡萄種植的特點,合理安排學習計劃和學習內容。這位責任人告訴記者,遠程教育設備主要用於播放有關黨員教育、市場信息和農業實用技術等節目內容。
村民們欣賞電視節目是在第三進。這裡是「曹街村文化活動中心」,村裡的「未成年人教育顧問工作室」、「老年活動室」和「體育活動隊」都在這個「中心」掛牌並開展活動。
每天都有愛看書的村民來到舊祠堂,汲取知識,陶冶情操
與修繕一新的曹氏宗祠相比,浦南街道東陳村的陳氏宗祠則是浦江縣為數不多的保存完好的祠堂之一。這座280年前建造的祠堂被作為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的同時,融入了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熱潮中。77歲的老農陳明桃拉著記者走進陳氏祠堂,來到功德祠參觀。原來,功德祠已經成了東陳村的圖書室,而陳明桃老人則是這裡的管理員。記者看到,圖書室的書架上琳琅滿目,既有陳氏宗祠的傳統寶藏《陳氏宗譜》,更有諸如《果樹育種學》、《果樹栽培方法》和《畜牧學各論》等農牧業生產專業書籍,還有《周恩來傳》、《國情資料選編》、《服裝美術設計基礎》等文史類和時尚類圖書。陳明桃告訴記者,每天都有愛看書的村民來到圖書室,或者汲取知識,或者陶冶情操。陳明桃希望圖書室裡的藏書能夠不斷豐富,「最好像縣圖書館,有那麼多的書。」說完,他呵呵地笑了。
「墨海遨遊心懷鄉裡,丹青點染情溢毫端」。這是記者進入巖頭鎮禮張村時,在村口公路上見到的對聯。禮張村人才輩出,書畫傳統源遠流長,湧現出張書旂、張振鐸、張世簡、張子屏等一大批知名畫家。眾多的書畫家為禮張村文化發展和淳樸民風、清雅環境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禮張村民宅外牆上大都繪製著名家畫作,讓外來的客人進村便能融入書畫之鄉的氛圍當中。
見有記者來訪,村民張春濤興致勃勃地充當嚮導,來到祠堂戲臺邊的輔房。牆上的匾額寫的是「禮張村書畫陳列館」。記者在這裡看到60多位書畫家的作品。張春濤介紹說,這些書畫家上至百歲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小學生,所以使得禮張村書畫之風代代傳承,永葆丹青豔、翰墨香。「中國書畫之鄉」浦江的特色,在禮張村得到了充分的張揚。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家庭歷時長達330多年,歷經宋、元、明三代,十五世同居,同財共食,鼎盛之時有3000多人同吃一鍋飯,被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賜名為「江南第一家」。這就是浦江縣鄭宅鎮的「鄭義門」鄭家。
現在,鄭氏宗祠正以「江南第一家」的「身份」,開門迎接四方賓客。記者在浦江採訪時,「江南第一家」開遊節正在舉行,如織的遊人在鄭氏宗祠跟隨導遊的腳步暢遊時空隧道:自南宋建炎年間始,鄭氏家庭以孝義治家,其孝義家風多次受到朝廷旌表,其事載入《宋史》、《元史》和《明史》。如今,這裡還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鄭氏宗祠為當年族人同居的活動中心,佔地約6600平方米,結構宏敞,風格古樸,令人驚奇的是祠內鳥雀不居,蜘蛛不留,蚊蠅無跡,夏日清涼無比。宗祠正廳高懸著歷代名人題匾和聯語,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前廳及拜廳天井內有宋濂手植的古柏,枝幹虯勁,上薄雲天,似在向遊人默默訴說600多年的歷史滄桑。宗祠周邊又有孝感泉,九世同居碑亭、東明書院、老佛社、建文井等古蹟,內容豐富,蔚成群觀。
進入鄭氏宗祠的仁宦祠,導遊介紹說,這裡是一個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記者看到,仁宦祠裡的一幅幅繪畫作品都是直觀而生動的廉政教材。其中有關廉政制度建設的畫面是這樣反映當年情景的。第一幅是德育教育和警示教育制度。說的是鄭氏家庭的小孩自8歲入學,就接受良好的品德和情操教育,並接受家族訓誡教育。第二幅畫是人事管理制度。大家族那麼多人需要很多的管理人員,這些人員掌握了一定的權力和實物,所以除了品德的培養之外,還制定了一套管理監督和罷免處罰的規定,杜絕滋生腐敗的土壤。第三幅圖畫是出仕人員廉政制度。鄭氏家庭為官的人很多,為保證為官清廉,家族同樣作了很多規定,即使做官在外,也必須遵守家族的有關規定。第四幅圖畫是職位帳簿記錄製度。幾千人大家庭出入的財務帳目繁多,也很細,每天進出的穀米豆麥,開支收入,都要一筆筆記下來。所以,對各職位上的人員形成了實質上的相互監督和牽制。第五幅圖畫是制止浪費奢侈規定。家規指出「家業之成,難如升天,當以儉素是繩是準。」所以明確規定了一整套的制止浪費奢侈的相關條文,從衣食住行都推崇節儉為榮。第六幅圖畫是責任追究制度,大家庭裡有許多管理人員,這些人有權力,有責任,但如果失職也將受到追究處罰,對每一個職位都有相應的職責規定,稍有過失,家人隨時可以規勸,而且有專門監督人員在旁實施監督,發現問題就會及時制止追究。
「江南第一家」古老的《鄭氏規範》中孝、悌、忠、信和禮、義、廉、恥等許多積極向上的主題,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21世紀的今天有著現實的意義。去年11月,中共浙江省紀律檢查委員會和省委宣傳部等單位將此地確定為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於是,光顧鄭氏宗祠參觀學習的幹部群眾絡繹不絕。
不同姓氏的村民在這裡一起活動,相互學習交流,十分和諧
祠堂的建成在歷史上具有強烈的宗祠色彩,如今許多農村卻早已是多姓氏居住。因此,浦江文化部門在修繕利用舊祠堂的過程中,較好地協調融合了宗族文化與村落文化的關係。經過修繕的祠堂現在都成了所在村的文化活動中心,舊祠堂已經成為村民公共活動場所,不同姓氏的人們在這裡一起活動,相互學習和交流,不僅增強了村民的凝聚力、親和力,也促進了新農村的和諧發展。
記者在仙華街道馮村採訪時,恰逢浦江縣第三屆農村戲劇什錦班大賽的分區初賽在村中心馮氏宗祠舉行。來自各個鄉村的什錦班演員一個個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為成百上千的鄉親們哼唱浦江亂彈。當原汁原味、土氣十足的浦江亂彈響徹馮氏宗祠的時候,引來了觀眾們一次又一次的歡呼聲。一位老人在觀眾席中激動地流淚。經打聽,他是浦江縣離休幹部張文正,今年75歲。張文正告訴記者,他是聽著浦江亂彈長大的,對家鄉戲曲有著濃厚的感情。自從浦江縣開展「舊祠堂,新文化」活動以來,他便經常下鄉欣賞有著300多年悠久歷史的亂彈演出。張文正不僅老有所樂,而且老有所為。他根據周圍群眾的真實故事自編自演浦江亂彈《敬老愛幼譜新篇》,受到農村觀眾的好評。2005年4月,浙江省文聯還將張文正的《敬老愛幼譜新篇》劇本收錄進了《平安是金——建設「平安浙江」文藝演唱資料》一書,讓老人頗感興奮與自豪。
仙華街道文化站站長魏開壘表示,黨的十七大勝利閉幕了,他們正在根據中心工作編寫新劇本,要讓浦江亂彈在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有了場所,浦江農村的文化活動更加正常化,內容也越來越豐富。記者在許多村裡的祠堂看到,桌球、撞球成了年輕人最喜愛的運動項目。圖書室、棋牌室和卡拉OK廳等求知和娛樂點布滿全縣各鄉村。跳舞、腰鼓和太極拳已經成為許多村民的拿手好戲。李年鳳現在不僅會跳「慢三」、「慢四」,還學會了「桑巴」、「倫巴」、「探戈」等難度較大的現代舞。只要祠堂裡的舞曲響起,她就和村民們一起,滑進舞池,直跳得心花怒放,直跳得身板結實。
「舊祠堂,新文化」,給浦江農村增添了一道亮麗的新景象。農民們高興地說:自從祠堂裡建起文化中心,村裡的賭博現象消失了,村風民風好轉了,社會和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