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水是第二水源,要善治善用

2021-01-16 中國經濟網

汙水資源化利用本身具有較強的公益性,既需要市場積極參與,也需要政府規範引導,要通過建立使用者付費制度,放開再生水政府定價,鼓勵採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推動汙水資源化利用。

汙水治理是個老話題,但汙水資源化利用卻是個新課題。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汙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從國家戰略高度對汙水資源化利用做出全方位部署,這還是頭一回。

有人認為,如此大力度推動汙水資源化利用,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在我國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與經濟要素之間不適配這個基本水情下進行考量。目前,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根據過去20年數據測算,我國城鎮化率每提高1%,城鎮生活用水要增加16.7億立方米。顯然,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瓶頸,而加快汙水資源化利用正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之一。

近年來,我國年均汙水排放量達750億立方米,且呈逐年增長態勢,但再生水利用量尚不足100億立方米。一邊是很多地方「喊渴」,一邊卻是大量再生水資源被白白地浪費掉。一些缺水地區千方百計尋找替代水源,甚至不惜成本地遠距離調水或搞海水淡化、開採深層巖層地下水等,總體看這些舉措在可操作性或經濟性上尚存在短板。相比而言,汙水資源化利用不僅可以就地造水,而且對生態環境影響低,具有明顯的綜合優勢。

既然比較優勢明顯,為何汙水資源化利用實施起來困難重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再生水價格機制不完善,缺少合理的收費和激勵機制,導致企業對再生水使用積極性不高。此外,水質標準覆蓋不全面、水質分級標準缺失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缺乏統籌等,也是造成再生水使用成效不明顯的重要因素。

針對上述難點堵點,《指導意見》從全局高度把汙水資源化利用融入當前水資源格局中,在「節水優先」的治水方針下,節水和治汙統籌推進,強調把汙水資源化利用作為節水開源的重要內容,推動再生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制度,促進其與城市供水體系的有效銜接,真正實現汙水作為「第二水源」的功能。

當然,汙水資源化利用從「善治」到「善用」,要充分發揮好再生水價格形成機制的作用。一方面,汙水資源化利用本身具有較強的公益性,既需要市場積極參與,也需要政府規範引導,要通過建立使用者付費制度,放開再生水政府定價,鼓勵採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推動汙水資源化利用;另一方面,要通過項目融資、專項債券、綠色金融等手段,提高社會資本進入汙水資源化利用領域的積極性。

需要指出的是,汙水資源化利用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水資源問題,未來的汙水處理廠也不會只停留在單一的汙水處理上,它還可以是一個資源生產的工廠,比如汙水中大量的磷、氮等物質可以轉化為農作物的肥料,汙水處理中產生的熱量可以作為地熱資源用於建築物供暖等。汙水資源化利用的過程,也將是公用事業走向更為廣泛產業化的過程。

不僅如此,汙水資源化利用還將成為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和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有效動力。目前,全國已建成並投入運營的城鎮汙水處理廠有4000多座,日總汙水處理規模超過2億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未來,隨著汙水資源化利用的深入實施,在盤活現有存量資源的同時,將帶動一批汙水處理廠新建或提標擴容改造,同時催生出汙水先進設備研製、運營維護服務等新業態新模式,形成規模龐大、前景廣闊的生態環保增量市場。(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顧陽)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焦點

  • 法治應當是良法與善治的結合
    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善治是法治的目標,法治應當是良法與善治的有機結合。  「法治」之「法」應當是「良法」,法治應是「良法之治」。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古希臘思想家亞里斯多德所言:「法治應當包括兩種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王安石文集》記載道:「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
  • 《法治:良法與善治》
    作者王利明  《法治:良法與善治》分為六編共計70篇文章,標題分別為:法治的一般理論、法治的實踐、立法制度、司法、教育與個人隨感,由本書作者將新近發表在各類媒體上的作品和小文章匯集而成。良法和善治的有機結合是法治建設的目標和方向。
  • 解讀何謂良法善治
    書名:法治:良法與善治(隨想錄第二輯)     作者:王利明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具體任務,強調「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 深刻理解良法善治的科學內涵
    這段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良法與善治的關係,揭示了依法治國的核心理念是良法善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而善治強調治理內容的法治性、政府工作的透明性、公職人員的責任性、社會公眾的參與性、社會發展的穩定性。善治將引導中國公民積極參與社會治理,通過各種途徑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善治不僅是一個國家的治理良策,更飽含了一個國家民眾的生存期待。
  • 中國法治實踐學派是如何推動實現善治目標的?
    法治以善治為目標「善」和「善治」從來都代表一種理想主義的境界。離開了「善」,人類的思想就沒有了靈魂;離開「善治」,人類的治理就失去了目標。中國智者講「善」,西方智者也講「善」,宗教同樣也講「善」,沒有例外。在中國先賢老子那裡,統攝一切的概念是「道」。「道」是什麼?
  • 武文莉:深刻理解良法善治的科學內涵
    這段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良法與善治的關係,揭示了依法治國的核心理念是良法善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而善治強調治理內容的法治性、政府工作的透明性、公職人員的責任性、社會公眾的參與性、社會發展的穩定性。善治將引導中國公民積極參與社會治理,通過各種途徑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善治不僅是一個國家的治理良策,更飽含了一個國家民眾的生存期待。
  • 以良法促善治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法治中國」理念和「法治建設」的目標,同時還提出了良法和善治的概念,指出以良法促善治,「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為什麼要以良法促善治?
  • 怎樣「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簡而言之
    能夠實現這方面的治理,自然就是善治。新中國成立很快就70周年了,我們黨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推進了社會制度的成熟與穩定。總之,用現代法治理論的話講,良法善治就是在黨的領導下,用完備、科學、有效的法律體系達到管理國家、治理社會的現代化,滿足人民的意願,獲得人民的擁護,確保國家的發展壯大。
  • 良法善治:現代法治的本質與目的
    我們要用辯證的思維理解良法與惡法的對立關係。事實上,惡法有客觀惡法與主觀惡法之分。顯然,善治既表現為政府代表人民管理公共事務的權力因受到法律約制而不能任性,權力被關進籠子裡,受人民群眾的監督,也表現在法律平等上,政府與社會其他主體一樣,既不能居於法之上,也不能處於法之外,國家權力預設在法律的框架內,表現為執政為民,推行惠及百姓的各項公平政策和制度,實現和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普遍利益。可見,政府制定和執行合理的制度,是善政的前提和保障。
  • 良法與善治的辯證法
    深化這一經驗,推進會召開後,全省各級各地結合實際,在鞏固提升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強社會治理、抓「關鍵少數」水平的過程中,用實際行動探索良法與善治的辯證法,把全面依法治省引向深入。
  • 良法善治: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衡量標準
    良法善治體現了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良法善治是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綜合反映,是良法與善治的理性契合。其中,良法側重靜態的社會治理制度建設目標,強調社會治理體系彰顯公平、正義、民主、人權、秩序、和諧等共同價值;善治側重動態的社會治理過程,強調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
  • 李姣:環境善治是面向公共生態福祉的政府選擇
    環境善治旨在融合各種環境主體的力量,建立協同關係與方式,確定環境責任邊界,實現治理賦權,通過動員社會最大限度的積極性,創造一系列以政府為主導、多元治理主體共同參與、共同促進生態福祉的環境治理模式與行動策略。   環境善治有別於傳統的政府干預性和管制型治理模式。
  • 邁向善治的階梯在哪裡?學者:從四個維度著力,向善治邁進
    總體上,需要從黨和政府、村莊、社會以及個人四個層面來改進和完善:地方黨委和政府要賦予農民參與的機會和權利、權力;村莊要根據國家法律、政策和村莊實際需要,完善規則程序;社會應培育新的組織和參與平臺;農民個人要培育參與能力和承擔更多公共責任。個人認為,可以從「機會—賦權、規則—程序、組織—平臺、能力—責任」這四個維度著力,向善治邁進。
  • 以「良法善治」推動創新體系建設
    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的目標,亟須構建一個「良法與善治」的創新型法治環境,以「良法與善治」推動和保障科技創新和轉型發展。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所有司法機關都要緊緊圍繞這個目標來改進工作;五是政府的權力應當受到制約,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如授權必須為,官員要從權力導向向服務導向轉變。
  • 社科評論|把握社會治理「善治」的三個價值維度
    善治,是對良好的或理想的社會治理狀態的描述,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其本質特徵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合作管理,是政府與市場、社會的一種新型關係。新時代新發展階段,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推動我國社會治理走向「善治」,就要探索多元治理、和諧治理的新路徑,從構建和諧有效的社會秩序、激發創新治理的社會活力、培育凝聚民心的公共精神三個方面理解和把握社會治理「善治」的價值維度。
  • 「良法善治」的傳統進路與歷史經驗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乃善治之前提。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經歷過無數次的滄桑巨變,但始終保持著國家與法制發展的穩定性、連續性,並且不斷地走向文明與進步,積累了豐富的關於「良法善治」的歷史經驗,構成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推動良法善治的有益的本土資源。
  • 「第二水源」,城市新資源(美麗中國·關注再生水利用(上))
    來源:人民日報核心閱讀再生水被稱為「城市第二水源」。城市工業生產耗水量巨大,不過,很多情況下,工業用水沒必要非得達到飲用水標準,這個時候,再生水就派上了大用場。青島是一個嚴重缺乏淡水的城市,一些工業企業還因為缺水停產過。
  • 論中國古代的良法、賢吏與善治的統一性
    《周禮·秋官·司寇》進一步提出根據不同的形勢制定和適用不同的法律:「一曰刑新國用輕典;二曰刑平國用中典;三曰刑亂國用重典。」主張變法改制的法家更強調法因時勢而變的可變性。慎到說:「守法而不變則衰。」[14]商鞅說:「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15]韓非在傳承前人觀點的基礎上作出了新的概括:「故治民無常,唯治為法。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時移而治之不易者亂,能治眾而禁不變者削。
  • 寶山這個村「123善治模式」實現精準服務零距離
    >突出一個核心鄉村善治有了「主心骨」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就要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聚源橋村通過建設聚心近年來,聚源橋村依託網際網路技術促進鄉村智慧治理,打通了鄉村善治的時間空間阻隔。「社區通」為「指尖鄰裡」搭建「熟人社會」。在「社區通」上,村黨支部書記從昔日的「8小時書記」變成了「24小時書記」,54名黨員上線亮身份,540名村民先後加入,從村級治理的旁觀者、局外人逐漸成為決策者和共建者,發出好聲音,傳遞正能量,有效助推鄉村善治工作。
  • 水源熱泵機組打井要注意哪些因素?
    水源熱泵空調機組是目前比較受歡迎的大棚加溫設備之一,它具有綠色環保,一機多用、智能化控制等優勢。但它的普及也受著水源條件的制約。水源條件一般取決於四個因素:水源的獲取、水量、水質和水溫。水源的獲取對於地表水、湖水、海水等水源的利用,政府一般不進行幹預。對於地下水,政府對開採和使用有限制,要符合當地政策,獲取地下水時,要通過相關部門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