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環境保護部發布的當日全國主要城市環境輻射水平結果顯示,日本核電事故未對我國環境及境內公眾健康產生影響。
而就在13日,中國環保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研究所副所長孫學智在廈門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環保部已向國家發改委申報建設核與輻射安全研究基地項目,未來該基地科研人員總數將達千人,依託該基地,還將填補我國核電工程安全認證空白。
同時,環保部正加大核電安全投入,頻頻加大境內外核電安全交流和國內核電人才培訓力度。
籌建千人核安全研究基地
「該基地已舉行奠基儀式,也是我國最大的研究基地。」孫學智稱,環保部的核與輻射安全研究基地選址北京市房山區長陽鎮,建設面積約200畝,預計3至5年分幾期建設,投入使用後科研人員總數將達千人。
本報記者注意到,中核集團首個綜合性科技研發基地——中核北京科技園已於2010年11月13日,在長陽鎮奠基。
而環保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官網顯示,其組織架構圖中已經標註了「研究基地開發辦公室」。
作為環保部直屬事業單位,核與輻射安全中心是我國唯一專業從事核安全與輻射環境監督管理技術保障的公益性單位,其主要任務是為我國民用核設施及輻射環境安全監管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和技術保障。
孫學智指出,籌建中的核與輻射安全研究基地將致力於全面提高核安全監測、研究、認證等水平,未來也將承擔起我國核電工程第三方安全認證的工作,填補這一空白。
但目前的困難在於人才短缺。孫學智表示,目前國內核工程人才培養、基礎科研缺口很大,核電站技術監管人員佔比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的問題已迫在眉睫。
據其介紹,隨著近年核電的發展,環保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內部改革不斷,在人員編制上,已從2010年前的162人調整為目前的600人,陸續在引進人才。
一年多前,孫學智被從日本引進回國擔任現職,他所在的核與輻射安全研究所,定編80人,但迄今人員僅近30人,「雖然人才急缺,但核電人才不能速成,編制也很有限,擬在更大範圍內選拔較高端人才。」
就在5月12日,環保部公開了2011年預算。
預算顯示,今年該部將在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管理方面安排1億元人民幣,重點用於全國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全國輻射環境監測、重點設施電磁輻射監測以及民用核安全設備監管技術支持等方面;同時,在核與輻射安全技術審評方面安排5000萬元人民幣,主要用於核設施的安全技術審評相關工作。
加速推動培訓和交流
在引智的同時,環保部也頻頻推動核電領域的培訓和交流。
在4月21日的「內地和香港核電安全技術交流會」上,環保部核安全管理司司長劉華提出,「以國家力量對核設施進行強有力的監管時,核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證。否則,安全的風險將會增加。」
而5月13~15日,環保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和廈門大學能源研究院舉辦的核電安全、技術與核工程教育論壇,邀請在美國核工程學科中排名第一的密西根大學核工程與輻射科學系7名知名專家授課交流。
其間,廈大能源研究院院長李寧教授表示,日本福島核電站危機,為我國核電發展敲響了警鐘,我國在核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發、教育和人才儲備等方面大大落後於國際發達國家, 與行業技術發展和產能擴張極不匹配。
此外,記者獲悉,5月下旬起,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將陸續舉辦輻射安全與防護培訓班(初、中級班)以及《核動力廠環境輻射防護規定》宣傳培訓班。
孫學智對本報記者表示,福島核電站事件後,環保部對核電站提出了「安全第一」原則,摒棄了經濟性和安全性齊頭並進的理念,在堆型選擇上傾向於安全係數更高的壓水堆和快堆,這就急需改變核電安全技術人才緊缺的現狀。
「日本宣布中止核電計劃挺難受的,可能是言不由衷的,對於中國來說,出於安全第一的考慮,放緩是肯定的,但是建肯定要建。」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