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理工-蘇大:首次證明這種合金化納米線的作用

2021-01-09 孜然學術

編輯推薦:本文證明了將Pd與Ag合金化是顯著提高電催化穩定性的可行策略。由於Pd和Ag之間的獨特協同作用,這些納米線顯示出對選擇性甲酸鹽生產的優異電催化性能。該研究首次驗證了Pd也可以穩定地產生甲酸鹽。

電化學CO2還原反應(CO2RR)可以將CO2轉化為可再生燃料和工業化學品,並被提倡作為人工碳循環的關鍵步驟。通過合理調整電催化劑材料和實驗條件,在眾多還原產物中,甲酸被認為是商業上最可行的產品之一。Pd具有驚人的獨特性,能夠以接近零的過電位和良好的選擇性生成甲酸鹽。然而,由於副反應中間體的CO中毒,它的穩定性通常非常有限。

香港理工大學的Bolong Huang教授和蘇州大學李彥光教授(共同通訊),研究Pd和Ag的一維合金納米線在CO2RR電催化中的應用潛力,首次證明合金化Pd-Ag納米線能夠將超穩定的二氧化碳還原成甲酸鹽。相關論文以題為「Alloyed Palladium–Silver Nanowires Enabling Ultrastable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to Formate」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005821

研究結果表明,這些合金納米線在0.1 m的KHCO3中對CO2RR生成甲酸具有很好的電催化性能。Pd4Ag納米線可以使反應在接近零的過電位下進行,在-0.3 V之前保持高甲酸鹽選擇性(> 90%),即使在<-0.43 V時也表現出極好的長期操作穩定性,而人們以前認為在Pd上不能穩定地產生甲酸鹽。該研究為長期存在的Pd材料的穩定性問題提供了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並可能代表著其實際應用的重要一步。

首先,研究人員用粉末XDR分析了最終產物的晶體結構。如圖1a所示,Pd4Ag表現出面心立方結構典型的衍射信號。它的單個峰位於純Pd和純Ag的峰之間,但相對更接近Pd,這證明了根據韋加德定律形成了富Pd合金。通過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圖1b)和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圖1c,d),發現Pd4Ag主要由1D納米線(平均直徑為5-6納米,長度為幾百納米)和一小部分納米粒子組成。使用像差校正的大角度環形暗場(HAADF) STEM進行仔細檢查,可以發現清晰的(111)和(200)晶格條紋(圖1e)。有趣的是,研究發現納米線表面不是原子級光滑的,而是由包括(111)、(200)、(211)和(311)晶面的混合物組成,這些晶面是根據它們的晶體取向確定的。

圖1 Pd4Ag納米線的結構表徵。a)Pd4Ag納米線、純Ag和Pd納米粒子的XRD圖譜;Pd4Ag納米線的b)TEM圖像和c–d)STEM圖像;e)來自(d)中封閉區域的Pd4Ag納米線的像差校正的HAADF-STEM圖像;6)Pd4ag納米線STEM圖像和相應的EDS元素映射;Pd4Ag和純Pd的Pd 3d XPS光譜;Pd4Ag和純Ag的Ag三維XPS光譜;Pd4Ag的Pd K邊XANES和Pd參考;Pd4Ag和Ag參比物的Ag鉀邊XANES光譜。

接下來研究了合金納米線在標準氫電池中的電催化性能,並與純Pd納米粒子進行了比較。圖2a描繪了Pd4Ag在N2飽和(pH = 8.2)或CO2飽和(pH = 6.8) 0.1 M KHCO3中的典型極化曲線。根據以前的報告,一旦工作電位接近或超過-0.1 V,純Pd的計時電流(I–t)曲線開始下降。相比之下,Pd4Ag納米線的計時電流曲線即使在-0.44伏下也沒有或幾乎沒有失活的跡象(圖2b)。

圖2 Pd4Ag納米線在0.1 m KHCO3中的CO2RR性能。.a)Pd4Ag在CO2或N2飽和電解質中的極化曲線;b)Pd4Ag在所示不同工作電位下的總電流密度;c)與文獻中的純Pd和典型Pd催化劑相比,Pd4Ag的電位依賴性和甲酸酯選擇性;d)Pd4Ag和純Pd在所示的幾個選定電位下15 000秒的長期計時電流曲線。

圖3 CO在Pd4Ag和純Pd上的累積分析。a)Pd4Ag和b)純Pd上的正向極化曲線;c)不同工作電位下Pd4Ag和純Pd上的集成CO氧化電荷,和相應CO的表面覆蓋率。

圖4 Pd4Ag上CO2RR過程的密度泛函模擬。a) Pd (111)和b) Pd4Ag (111)的晶格結構和EF附近的電子分布;c)與純Pd相比,Pd4Ag的PDOS;Pd4Ag中d) Pd-4d軌道和e)軌道 Pd4AAg-4d中的Ag-4d軌道;f)CO2RR合成甲酸過程中關鍵中間體的PDOS;g)Pd4Ag上關鍵中間體的吸附構型;h)二氧化碳和CO在Pd和Pd表面的吸附能;i)CO2RR在Pd4Ag上的高能反應途徑;j)顯示Pd4Ag改善CO耐受性的機理的示意圖。

總的來說,研究人員探索了Pd和Ag之間的合金化效應以促進CO2RR生成甲酸鹽,即使在小於-0.4 V下也能測量到優異的長期穩定性。這種穩定性源於合金納米線上CO耐受性和選擇性穩定,這一結論在文中得到了詳細的電化學表徵和理論計算的支持。(文:8 Mile)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港理工-蘇大《Adv Mater》:首次證明這種合金化納米線的作用!
    編輯推薦:本文證明了將Pd與Ag合金化是顯著提高電催化穩定性的可行策略。由於Pd和Ag之間的獨特協同作用,這些納米線顯示出對選擇性甲酸鹽生產的優異電催化性能。該研究首次驗證了Pd也可以穩定地產生甲酸鹽。
  • 在銻化物納米線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納米砂磨機訊:在銻化物納米線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特別是,三元合金InAsSb納米線除了具有超高的載流子遷移率和極小的有效質量外,其可調的帶隙以及電、光學性能使其成為紅外探測器的理想材料。目前,國際上廣泛採用外來Au催化的氣-液-固(VLS)機制製備納米線,但Au催化劑能在半導體材料中形成深能級複合中心,這將大大降低器件的性能。因此,發展無Au催化納米線的製備技術尤為重要。
  • 雙金屬MOF、界面電子調控、合金設計、雜原子摻雜納米線、核殼結構
    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XAFS)譜和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表明,MCCF/NiMn-MOFs中相鄰Ni和Mn節點強的協同作用有效促進了關鍵*O和*OOH中間體的熱力學,從而實現快速的ORR和OER動力學。
  • 日本科學家利用磷化銦納米線來提升太陽能電池效能
    北海道大學(Hokkaido University)與日本廠商Honda集團以圖案化的二氧化矽薄膜為模版,利用區域選擇性外延(selective-area epitaxial)技術處理化合物半導體,共同研究出磷化銦(InP)的核殼(core-shell)結構納米線太陽能電池,並宣稱其個別轉換效率高達12.3%。
  • 新型GaN納米線氣體傳感器將推動傳感晶片的發展
    黃輝表示,這種通過「生長」使納米線和側壁融為一體的方案,避免了在納米線表面製備金屬電極,使電極接觸電阻降低了兩個數量級、噪聲降低了三個數量級。此外,無需排列定位納米線,簡化了製備工藝,消除了納米線的表面汙染和損傷。 然而,惠普公司納米線橋接生長方案並未獲得推廣。
  • 港理工教授回憶:如果當初暴徒知道參與探月工程的實驗室位置,後果不堪設想……
    少為人知的是,這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是由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容啟亮帶領的團隊進行研發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據香港《明報》等媒體報導,17日上午,容啟亮在港理工舉辦的傳媒對談會上介紹了他設計的採樣裝置。
  • 我開發出超穩定三維鉑銅納米線催化材料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呼和浩特6月7日電 (記者張景陽 通訊員胡紅波)記者7日從內蒙古大學獲悉,該校王勤教授團隊聯合吉林大學移動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發出一種超穩定的三維鉑銅納米線催化材料,該材料具有超細尺寸、自支撐的剛性結構並且表面富含大量銅空位缺陷
  • 南洋理工李佩詩團隊《AFM》:噴塗組裝策略製備高性能銀納米線透明...
    作者揭示了噴塗組裝異丙醇銀納米線油墨的動態組裝機理,確保了由毛細管流動主導的良好的咖啡環效應。最初形成的銀納米線-束環可以作為模板,約束隨後液滴中銀納米線的運動,從而持續積累銀納米線,產生連續的銀納米線-束網絡。通過對基底和墨水的表面張力、潤溼性、墨滴的擴散與釘扎效果以及由噴塗速率決定的可調組裝驅動力進行研究,實現了一個可用不同長徑比的銀納米線製備銀納米線-束網絡通用策略。
  • 復旦大學在超分子組裝合成新型半導體納米線氣敏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該研究團隊利用有機嵌段共聚物與無機雜多酸分子之間的協同共組裝,首次直接合成了三維等間距、正交排列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納米線多孔陣列結構,且該材料展示出優異的氣體傳感性能。在同行和課題組的研究基礎上,研究團隊歷經四年多探索出的這種靈活、可控的3D超分子界面組裝合成思想,突破了傳統的複雜多步合成和製備納米線陣列的瓶頸。該組裝方法為創製新穎半導體納米線陣列、納米線功能化修飾(如原位摻雜等)、微納器件原位集成等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也為發展先進能源器件、微納感知電子元件、智能裝備等打下重要的基礎。
  • TC4鈦合金雷射合金化的研究
    人造地球衛星、登月艙、載人飛船和太空梭也都使用鈦合金板材焊接件。但鈦合金導熱彈性小、摩擦係數高、耐磨性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應用範圍。本研究擬採用雷射合金化處理來提高TC4合金的硬度和耐磨性。  2.2 實驗結果  雷射合金化層的表面形貌如圖1所示。
  • 基於半導體納米線雷射器的折射率感測
    這也正是密西根大學團隊希望通過使用由光源激發的納米線的雷射發射來改變的難題。該團隊在題為「基於半導體納米線雷射器的折射率感測」的論文中,詳細描述了團隊進行的研究。在該研究中,將直徑為204nm、長度為15μm的硫化鎘(CdS)線作為光學腔的核心設計(圖1)。納米線的高折射率使入射光在端面具有高反射率因子,並通過納米線進行引導。
  • 北京大學徐洪起教授參與InP納米線太陽能電池研究
    日前,來自瑞典隆德大學的科學家日前研製出了效率13.8%的磷化銦(InP)納米線太陽能電池,已經達到與平板InP電池相近的水平。其研究結果已經發表在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目前常用的太陽能電池板組件多採用矽材料、半導體合金薄膜、導電有機材料等製作, 轉化效率較低。近10年來,國際上一些大的光伏企業和研究機構正在研究基於半導體納米線這種新型材料結構製作高性能光伏器件的原理和技術。
  • 納米科學:納米線作為新型原子力顯微鏡的傳感器!
    納米科學:納米線作為新型原子力顯微鏡的傳感器!納米線是非常微小的絲狀晶體,它是由各種材料分子構建的,現在由於它們的特殊性質而被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非常積極地研究。來自瑞士納米科學研究所(SNI)的Argovia教授Martino Poggio和巴塞爾大學物理系現已證明納米線也可用作原子力顯微鏡中的力傳感器。基於它們的特殊機械特性,納米線沿著兩個垂直軸以幾乎相同的頻率振動。當它們被集成到AFM中時,研究人員可以測量由不同力引起的垂直振動的變化。基本上,他們使用納米線像微小的機械羅盤,指出周圍力的方向和大小。
  • 南洋理工李佩詩團隊《AFM》:噴塗組裝策略製備高性能銀納米線透明導電網絡
    作者揭示了噴塗組裝異丙醇銀納米線油墨的動態組裝機理,確保了由毛細管流動主導的良好的咖啡環效應。最初形成的銀納米線-束環可以作為模板,約束隨後液滴中銀納米線的運動,從而持續積累銀納米線,產生連續的銀納米線-束網絡。通過對基底和墨水的表面張力、潤溼性、墨滴的擴散與釘扎效果以及由噴塗速率決定的可調組裝驅動力進行研究,實現了一個可用不同長徑比的銀納米線製備銀納米線-束網絡通用策略。
  • 人類細胞能"吞噬"納米線 有助開發全新給藥機制
    據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光譜》雜誌網站近日報導,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人員將人體內皮細胞與矽納米線放在同一個培養皿中,利用電子顯微鏡和特製光學成像工具,首次視頻呈現「吞噬」細節。這項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新研究,能幫助開發出突破人體屏障的給藥機制,以及對細胞內特定細胞器實施精準電刺激的生物電療法。
  • 能發光的矽鍺合金
    最近,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能發光的矽鍺合金,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上。這種全新的材料可以為矽基光源開闢一條新的出路。而目前,團隊正在用它創造一款能夠集成到現有晶片中的矽基雷射器。 最後的「聖杯」 在20世紀,矽對人類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通過半導體集成電路構成了現代信息產業發展的基石。
  • 答案就在新型矽鍺合金裡
    最近,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能發光的矽鍺合金,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上。這種全新的材料可以為矽基光源開闢一條新的出路。而目前,團隊正在用它創造一款能夠集成到現有晶片中的矽基雷射器。會發光的六方結構矽鍺合金埃因霍芬理工大學Erik Bakkers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實現了一種新型矽鍺合金髮光材料,並且正在製造一款能夠集成到現有晶片中的矽基雷射器。他們所尋找的,正是矽基光電集成晶片上那塊最重要的「拼圖」——矽基高效光源。
  • 【納米】超長金屬納米線
    目前,非金屬材料的納米線製備利用纖維內熱拉的方法已經實現了超長矽基納米線的製備。但是,由於熔融金屬的低黏度和高界面能,目前的製造工藝難以實現工業級超高長寬比的金屬納米線材料。在極限情況下僅能實現1釐米長、200納米直徑的金屬線製備。
  • 日本成功開發磁性納米線
    據《日刊工業新聞》7月3日報導,日本大阪大學大學院理學研究科附屬強磁場科學研究中心的萩原政幸教授和日本首都大學東京大學院理工學研究科的真庭豊教授共同研究,在單層碳納米管內充填氧分子,成功開發了可成為納米結構新型磁性體的納米線。
  • 廉價且優質 新型納米線太陽能電池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現在,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了一種廉價製造高質量的納米線太陽能電池的新技術,相關研究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能源部下屬的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材料科學分部的楊培東(音譯)領導的科研團隊首次利用以溶液為基礎的陽離子交換化學技術,製造出了高質量的以半導體硫化鎘為核、硫化銅為殼的核/殼納米線太陽能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