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上百村紀事|祁連月:天馬精神

2020-12-05 甘農社

天馬精神

祁連月

我出生在一個叫做「山丹軍馬場」的地方。

但這個名字現在已經不復存在。

2001年9與10日,山丹軍馬場整體移交中國牧工商(集團)總公司經營管理,實現了由軍隊保障性單位向社會化企業的全方位轉變,「軍馬場」從此走進了歷史,而「山丹馬場」以一個全新的身份走到了臺前。

作為馬場子弟,我們一出生就有了統一的名稱——「馬×代」。這個名稱含義深沉,既飽含著祖輩、父輩們紮根於此默默奉獻的一腔熱血,也有著我們新一輩繼續在此揮灑青春和熱情的驕傲與自豪。山丹馬場,是一片希望的熱土。

是的,我們小時候,耳畔聽到的,眼中看到的,都是山丹馬場那曾經輝煌的歷史——

漢武帝元狩二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漢陽(大馬營)大草灘,直達祁連山西端。擊敗盤踞在焉支山、大馬營草原的匈奴各部,敗退的匈奴悽然回首,發出千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延五年,結束了河西「五涼紛爭」,統一了北方。擴充後的大馬營草原,十數年養馬200萬匹,駱駝100萬峰,牛羊無數。

隋煬帝大業五年,楊廣西巡張掖,御駕焉支山,會見突厥及西域27國王公使者,親臨大馬營草灘,並昭令在大馬營草灘設牧監,牧養官馬。

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命太僕張景順主持牧馬事業,山丹馬場在唐代養馬極盛時期,馬匹已逾7萬以上。

清嘉慶六年,大馬營草灘有馬1.8萬匹。

中華民國八年,陸軍部委任虞奎武為大馬營馬場場長,歸陸軍部軍牧司管轄。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奉毛澤東主席令,正式接管山丹軍馬場。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山丹軍馬場歸屬軍隊管理,成為我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軍馬繁育基地,也是我軍較大的糧油肉生產基地。那時候,大批的轉業軍官、大中專院校畢業生、支邊青年來到這裡,和農工、牧工一起,開墾、建設這一片廣袤的原野。

1958年,作為從西藏軍區轉業的陸軍軍官,我的姥爺來到了山丹馬場。那時候的馬場,自然條件十分艱苦,住的是窯洞,吃的是澇池水,睡的是土炕,燒的是牛糞。很多人到馬場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親手修建自己的「安樂窩」。這個「安樂窩」,完完全全是手工修建的——地址是自己到山坡上選的,選好了就用鐵鍬挖,喜歡挖多大就挖多大,挖好的窯洞就是自己的「窩」了。或者在地上挖個坑,上面搭一個棚子,就成了「地窩子」,一樣可以住人。

吃的東西也很簡單。馬場地處祁連山北麓,屬於高寒乾旱缺氧的山區,且氣候條件惡劣,「七月雪,八月霜,四季不離棉衣裳」,農作物的生長時間極其短暫。再加上遠離城鎮,交通不便,所以食物主要以青稞、黑面為主,白菜、土豆之類的蔬菜平時很難吃到,水果更是難得一見的奢侈品。冬天缺少蔬菜,人們便在夏天攢一些菜葉子曬乾,天寒地凍的時候拿出來焯水,簡單地調味之後食用,聊以安慰饑渴的腸胃。然而,就是這樣的乾菜葉子也不能常有,因為冬季太過漫長,綠葉也是要節省的……

很多人吃不了這種苦,走了。然而更多的人卻毅然決然地留了下來,並在這裡安家落戶,我的姥爺就是其中一員。他在山丹馬場紮下了根,還讓我的姥姥來到這裡。姥姥收拾了一個簡單的包袱,懷裡抱著我出生不足百日的母親,千裡迢迢地坐火車,坐汽車,坐拖拉機和馬車,幾經輾轉,終於來到了這個陌生的地方,一落腳就是整個後半生。

留下來的人們懷著飽滿的熱情,積極探索節水灌溉農業和旱作農業,使農作物產量穩步提高。他們興修水利,建設人蓄飲水工程,使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得到了加強和完善。他們先後建成了化肥廠、精煉菜籽油加工廠、煤礦、水電站、白酒釀造廠、機械廠、皮革和地毯加工廠等一大批工業項目,以及醫院和學校各六所。他們植樹種草,管護公益林,為改善生態環境做著自己的努力。與此同時,以「馬」為核心的各項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20世紀60年代,山丹馬場接受了馬種改良培育的任務。在此後的歲月裡,牧馬人們晝夜奮戰,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做著艱難的研究、試驗。外國專家來了,帶著「大國專家」的驕傲,也帶著對「千裡馬」的渴望。然而,看到這裡落後的條件,簡陋的設備,他們深邃的目光中透出來的是失望和鄙夷。但是牧馬人們並沒有氣餒!沒有保溫設備,就用棉被替代;沒有精密的儀器,就用最簡單的針頭、針管、顯微鏡手工操作。天當床,地當被,狂風吹來我乘涼,瓢潑大雨洗淋浴……他們在馬場歷代育馬經驗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引入蘇聯頓河馬和蒙古馬、河曲馬「三元雜交」,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培育出了耐力強、負重多、能吃苦的新馬種——山丹馬,受到部隊官兵的廣泛歡迎,並於1985年榮獲全軍科技成果一等獎和國家級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在這幾十年時間裡,超過10萬匹軍馬,帶著牧馬人的夢想從山丹馬場出發,去往天南海北,完成祖國賦予的任務。

然而,與山丹馬的培育工作一同進行的,是全軍的摩託化進程。「騎兵」這一歷史悠久、功勳卓著的兵種,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巍峨的祁連山,見證著千百年不衰的戰馬最後的輝煌。

我小的時候,是枕著這些「故事」入睡的。睡眼朦朧中,睫毛上晃動的是老一輩們爬冰臥雪、風餐露宿、戰天鬥地的身影;睡夢中,腦海裡滾過的是草原上萬馬奔騰踏出的煙塵。那些故事,讓我的血管裡流淌著馬蹄的隆響,讓我的心中激蕩著生命的脈搏。

幾十年過去了。地窩子沒有了,窯洞不住了,一排一排整齊的平房建了起來。紅紅的瓦,白白的牆,玻璃窗透著金燦燦的陽光。又過了幾年,五六層的樓房也一棟一棟立起來了。從總場到分場,從機關到連隊,紅磚白牆的樓房,在綠色的草原和金色的油菜花海的映襯下,如同火紅的花朵一般在人們的心底綻放。山丹馬場從一無所有到白手起家,從自給自足到現在的規模,都是那些默默耕耘奉獻的先輩們一筆一划書寫出的輝煌歷史。

當年的「馬一代」已經逐漸老去,「馬二代」也逐漸退休,「馬三代」「馬四代」卻依然堅守在這裡,和自己的父輩們一樣,將根扎在山丹馬場,繼續書寫著新時期的篇章。他們樹立新的發展理念,在青割燕麥草、高效節水、脫毒馬鈴薯繁育三大種植業和馬、驢、肉牛肉羊產業上紮實推進,提質增效;他們充分應用新農機農藝,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積極申請並成功認證為綠色有機認證轉換基地,成為甘肅省內面積最大的綠色有機基地,實現了生產與生態的協同發展;他們積極鞏固和提升祁連山生態管理整治成果;他們不忘初心,擔當作為,為加快建設美麗幸福的新家園而努力奮鬥……祁連山的雪頂萬年不化,見證著山丹馬場兩個時代不同的風貌。

現在,山丹馬場作為全國最大的油菜連片種植基地和甘肅河西地區重要的大型油菜生產基地,油菜從種到收,從存儲到加工,全部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實行退牧還草後,山丹馬場也成為甘肅重要的牧草生產地,每年種植的牧草已經成為西北地區畜牧養殖的重要飼料來源。

2000多年軍馬培育的歷史使命早已結束,但是山丹馬場依然是軍馬的故鄉。它承載了一代又一代牧馬人的夢想,熔鑄了牧馬人剛健昂揚、艱苦奮鬥、奮發有為、艱難創業的優良品質,形成了獨特的「山丹馬文化」。它滲透進牧馬人的靈魂之中,成為「天馬精神」的真實寫照,成為「中國夢」的一個小小註腳。

相關焦點

  • ——記隴川縣隴把鎮呂良村黨總支書記雍英頂
    走進隴川縣隴把鎮呂良村,提及村黨總支書記雍英頂,村民無不豎起大拇指。16年來,他真心實意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謀利益,帶領全村實現整村脫貧出列,有什麼事兒,村民都習慣找他。  呂良村與緬甸接壤,轄6個村民小組。
  • C村紀事——寫給未來的信
    我很想騎上這匹駿馬,回到村東南頭發生的那場著名「交通事故」的前一刻。那是一個攝像頭沒有記錄下來的時刻。那一刻之前,一個人活著,手上戴著一隻表,懷裡揣著忐忑和抗爭;那一刻之後,那個人死了,懷裡揣的東西傳遞給了更多人。然而我知道,這匹馬再快也不可能帶我回到過去了。那麼,它能帶我更接近你一些嗎?
  • 河南魯山電信運營商助力脫貧 百村通上百兆寬帶
    當前位置 > 首頁 > 地方資訊 > 正文 熱線:65851328-7053(網站) 信箱:henanonline@126.com河南魯山電信運營商助力脫貧 百村通上百兆寬帶 2020年12月03日 15:04來源:中新網河南
  • 百鳥朝凰,在山一方,松陽縣內大陰村百鳥朝凰自然村
    雲錦記 舉報   在浙江省松陽縣,有個可以讓人十分感興趣的自然村,那就是內大陰行政村的百鳥朝凰自然村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 北回歸線上的綠洲
    北回歸線上的綠洲——南澳的生態振興實踐在東經115度、北緯23度之間,中國大陸海岸線與北回歸線交匯處,便是享有「嶺海名邦、海濱鄒魯」美稱的潮汕地區。島上的森林覆蓋率達到72%,擁有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面積9.49萬畝,擁有「全國生態示範區」「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縣」等稱號,是北回歸線上的一片綠洲。得天獨厚的條件使旅遊業逐漸成長為南澳縣的主導產業。近十年來,南澳進島旅遊人數從69.57萬人次增至776.6萬人次;2019年全縣旅遊總收入23.6億元,同比增長14.4%,旅遊業迎來跨越發展。
  • 「隴中苦瘠甲天下」中的「苦瘠」真正指哪裡?
    「隴中苦瘠甲於天下」,這是1876年,清朝重臣左宗棠寫給光緒皇帝奏章中一句話,不僅「隴中」一詞由此而來,「苦瘠甲天下」也為隴中人民的生活做了被蓋棺定論。此後的一百多年裡,隴中便成了貧窮、落後、瘠薄困難的代名詞。而「隴中苦瘠甲於天下」也為官員士大夫、文人騷客們談及隴中時所引用。那麼,「苦瘠甲於天下」的隴中到底具體指哪裡呢?
  • 風流未被雨打風吹去:《二流堂紀事》的編輯紀事
    作為編輯,敏銳發現優質圖書的眼光和能力是必備的職業素養,而這一切又都建立在對市場的充分了解和對作者資源的充分掌握上。換句話說,發現比編輯更重要。體會到這一點,是源於我和《二流堂紀事》一書的緣分。那一時期,頻繁地去北京、上海這樣文化資源豐富、名家匯集的城市調研市場和組稿約談,是我這個編輯新兵每月的工作常態。
  • 從精準扶貧走向鄉村振興,上海銀行與雲南硯山「百企幫百村」結對故事
    硯山縣的阿猛鎮阿絞村、稼依鎮落太邑村、阿舍鄉阿吉村3個行政村,與上海銀行「百企幫百村」結對3年。上海銀行在總行黨委領導下,聚全行之力真情投入。2018年開始結對時,3個村均為深度貧困村;如今,3個村全部脫貧摘帽,且均實現100%無貧困戶。
  • 陵水白石村流轉60餘畝撂荒地種百香果 荒地「騰挪」產業活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海南日報記者 李豔玫 特約記者 陳思國  巍巍吊羅山山腳下,陵水黎族自治縣本號鎮白石村百香果基地內,一片60餘畝的百香果園地生機勃發,細長的瓜藤上結著一顆顆圓滾嫩綠的百香果,工人們忙著修剪瓜藤,期盼著一個月後的第二輪收穫。
  • 全國百城千村健身氣功交流展示亳州啟動
    全國百城千村健身氣功交流展示亳州啟動 發布時間:2018-03-27 來源:中國體育報 作者:王燦 劉昕 字體:
  • 廣東第一大村,人口堪比一個縣,全村都是這個姓,跟你一樣嗎?
    據統計,我們全國大概有60多萬個行政村,其他自然村更多達幾百萬個,其中很多村都是一個家族形成的,都是一個姓,而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村,堪稱廣東最「強」村,近700年歷史,出了無數名人,其中還有法國華人首富。
  • 給後人的「備忘錄」——《瘟疫年紀事》譯後記
    而在1665年倫敦大瘟疫高峰時期,最恐怖的還不是患者譫妄發狂或暴屍街頭,而是大量的人被強行關閉在自家屋子裡,門上畫上紅十字,像是活活被關進墳墓。至於這篇小說所採取的形式,安東尼·伯吉斯認為,作者是故意讓它讀來像一篇真實回憶錄;在若干種參考書的基礎上,他想再寫一部像《魯濱遜漂流記》那樣廣為流行的小說。 但是讀者看到,《瘟疫年紀事》既無主角也無情節,讀來不像一部小說。
  • 寧夏固原「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紀事:縛住貧困蒼龍
    走進大棚,李寶山單手嫻熟地從菌床上削下一株成品香菇,輕輕地捧在手裡,「就靠種菌菇,額(我)去年就掙了3萬多塊錢,多虧了福建朋友幫額們(我們)出主意!」「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要戰略決策,承載著總書記的殷切囑託。
  • 校團委在中國青少年發展論壇交流 「千人百村」社會調研項目
    校團委書記費佳、公共管理學院青年教師唐傑應邀參加論壇,並以「高校共青團組織構築實踐育人高地新探索」為題做重點發言,就「千人百村」社會調研項目實施進行經驗交流,介紹了人民大學在以培育「厚重之人」為核心的人才培養體系改革路線圖框架下,基於學生社會實踐的「人大模式」,探索實施「千人百村」社會調研活動,系統推進人才培養、社會服務與科學研究有機結合的經驗,受到了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肯定。
  • 《2020 春天紀事》今日開播 打造中國科學抗疫的影像樣本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出品的四集紀錄片《2020 春天紀事《2020 春天紀事》抽絲剝繭地講述了中國科學家從病毒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救治、疫苗研發等方面對新型病毒的探索、研究與應對,通過歷史的回顧和今天的發現,以大量的科學知識,鮮活的實例,揭示了病毒與人類的關係,思考面對病毒侵襲的應對之道,成為穩定人心驅散謠言、凝結民族共同記憶、聯結公眾精神紐帶的橋梁
  • 邢臺這7個村被國家盯上了!每村發300萬!
    峽溝水庫灌渠從村西北通過。村域面積約五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二千八百餘畝。全村八百五十餘戶,兩千七百餘口人。有陳、田、彭、楊、劉、王、安、張、李等姓。陳姓為大戶。均為漢族。相傳,早在明代之前,該地即有陳家嶺、楊莊、王莊和東家窪等小村莊。後有安、李兩姓從外地遷來,與原有小村莊合併成一個大村,並取「安康、和睦」與「安居樂業」「合心同力」之意,定村名為「安合莊」。
  • 百名記者進百村|船山區河沙鎮梓桐村:「精準良方」讓村子摘了貧困帽
    原梓桐村合併為梓桐村梓桐村村民的幸福生活漫步梓桐新村,漂亮的新居,整潔的路面,村民門前花壇內綻放的冬菊,以及鄉風文明標語、村民公約……生機勃勃的新農村生活氣息讓人感到振奮。「脫貧攻堅開展以來,我們村通過招商引資、村兩委出資等方式,新修建了40餘公裡道路,真正實現了『戶戶通』水泥路。」梓桐村第一書記陳光均告訴記者,除了道路,近年來,梓桐村還修建了堰塘20個、渠系6.5公裡。
  • 《中國火星紀事》:記錄中國人三十年的火星夢
    此前,由成都科幻文化機構八光分文化和新星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中國火星紀事》一書正式發售。主編劉維佳介紹,美國歷史上被譽為「第一篇真正具有文學性的科幻小說」,就是1934年發表的《火星奧德賽》;而中國第一篇完整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就是鄭文光的《從地球到火星》,真有殊途同歸之妙。可以說,沒有火星,美國和中國的科幻事業都難以達到現在的高度。
  • 《中國火星紀事》:記錄中國人三十年的火星夢
    此前,由成都科幻文化機構八光分文化和新星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中國火星紀事》一書正式發售。主編劉維佳介紹,美國歷史上被譽為「第一篇真正具有文學性的科幻小說」,就是1934年發表的《火星奧德賽》;而中國第一篇完整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就是鄭文光的《從地球到火星》,真有殊途同歸之妙。可以說,沒有火星,美國和中國的科幻事業都難以達到現在的高度。
  • 為國捐軀的隴上英烈——魏煜
    為國捐軀的隴上英烈——魏煜在此期間,舅父閱讀了《國家與革命》《新哲學》《人生觀》《大眾哲學》《解放》《群眾》等革命書報,通過閱讀,他的思想認識發生了更為深刻的轉變,開始將個人信念和價值取向與國家興亡、民族盛衰有機結合起來,注重研究社會時局,意識上有了新的飛躍。1938年7月,經八路軍駐甘(蘭)辦事處伍修權介紹,赴陝西旬邑陝北公學分校工區隊35分隊學習。8月,經吳名、張毅生同志介紹,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完成了他多年的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