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聖誕前夕,洋人就會指派馴鹿,讓它拉著雪橇載著老夫南下歐陸去當「散財童子」—— 給洋娃娃們送發禮物,搞布施大派送。可是,冬至北極非但極夜,而且極寒。寒夜摸黑路漫漫,天寒地凍的,莫非是想凍壞老夫吧。想想還是故在故鄉好啊,在故鄉,我哪會遭這個罪啊? 在那裡,只有家家戶戶送禮給我,哪有我送禮到千家萬戶的理啊!
在遙遠的東方,我可是個「上天祈福、落地佑民」的大人物。誰不巴結著我啊?每年農曆十二月廿四,我就要起身上天敘職,向玉帝報告人間戶主的善惡情況。誰都希望我能在玉帝面前多美言幾句,所以,在我動身之前,無論是官是民都忙著為我餞行。這頓餞行飯就叫作「祭灶」 。
你問,人們從什麼時候開始祭我的? 這個,我記不大清了。翻書看看,好像是從東漢時期(公元25年至220年)開始的吧。《後漢書陰醜傳》的記載,當時,有一個叫陰子興的孝子,臘日早飲,見到我,連忙拜求, 並宰了家中的黃羊祭祀。「自是以後,暴至巨富……,故後常以臘日祭灶,而薦黃羊焉。」 打這以後大家更認定我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的「駐戶大使」了。
把我請到歐洲的是芬蘭人。芬蘭人是歐洲有著黃種人血統的兩大族群之一。所以,洋人都以為我是芬蘭人,說我的故鄉在北歐芬蘭的拉普蘭。
在公元的頭三百年間,耶穌的生日是在不同的日子慶祝的。雖然,後來大多數教會都接受12月25日為聖誕節,但又因各地使用的曆書不同,具體日期無法統一, 於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為聖誕節假期,各地教會則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在這段節期內慶祝聖誕節。 到了公元354年,教會才最終把耶穌的生日定在12月25 日。
為什麼要定在12月25日呢?這與太陽神崇拜有關。 洋歷的12月22日或23日是北半球黑夜最長的一天,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而在冬至過後,北極開始走出極夜,太陽重生了。這一天,就成為了太陽被神化、被擬人化後的生日。而與太陽神相關聯的神祗就是火神和灶神。

當然,僅只這些不足以說明聖誕就是祭灶,聖誕老人就是灶君灶王爺。那我們就接著再看看吧:你看,在洋歷的24日晚,也就是平安夜,我登堂入室給洋娃娃送禮物,是從煙囪往裡爬。中歷二十四日夜,也就是祭灶日, 我動身上天匯報工作時,不需要拐彎抹角的捷徑當然是直指上蒼的煙囪了。那個聖誕假期和我呆在天宮的時間只差兩天,我在正月初四就先回到人間了。平安夜,洋大人們聲稱蘋果、堅果、巧克力是我送給洋娃娃的禮物;祭灶日, 祭禮之後,從灶臺上撤下的灶糖灶餅和水果,很快就分發給了小孩子們。這個節日場景,看在洋人的眼中,就以為是我在送禮物給小朋友們呢。在西洋畫中,我乘坐的是鹿拉雪橇;其他與我相關的畫像中,也總是有鹿如影相隨。而在東方,鹿對華夏文明的影響源遠流長;從四千多年前,中國人的祖先逐鹿中原開始,鹿就慢慢地成為了「利益」的代名詞。鹿是中國人民最喜愛的動物之一,作為「吉祥物」,它的形象常常成為中國民間的畫繡織編的圖案。在漢語大多數方言中,「鹿」都與「祿」諧音。「鹿」做為「祿」的形象代言人出現在主宰人間福祿的灶神身旁實在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而我身上的一襲紅袍,那個紅色,不正是最具中國特色的色彩元素嗎?

當然,「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平安夜和祭灶日也有著不少不同的地方。比如,西方萬聖節時,洋娃娃們就在玩「假面具」了。而在福州,外公外媽(婆)卻要到祭灶前才會送「花面殼」給外孫、外孫女們。
或許你還會問,哪聖誕樹呢?祭灶時總沒有這棵樹吧?平安夜的 「聖誕樹」和蠟燭,最初的本意不為別的,只是祈望冬日的太陽能早早升起。其實,中國也有這棵樹呀,只是這時沒有「擺出來」罷了。它在中國人的心中,名字「扶桑樹」,是太陽的家。在東方的古老傳說中,太陽一共有十個。但是,這棵樹上總是只有九隻鳥。為什麼?因為,天亮時,總有一隻太陽鳥己經飛離了家,去上班了呀。你若不相信,可以到 「三星堆」去看看,看看那棵青銅樹,數一數樹上的青銅鳥是不是一共只有九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