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綜合研究後得出結論,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二氧化鈦(TiO2)納米粒子,會造成小鼠全身性遺傳損傷。該發現再次引起了對納米粒子安全性的關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的《癌症研究》雜誌上。
過去,二氧化鈦納米粒子被視為是無毒的,因為它們不會激起化學反應。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強森綜合癌症研究中心病理學、放射腫瘤學和環境衛生科學教授羅伯特·席斯特爾的研究表明,二氧化鈦納米粒子一旦進入體內,會在不同器官中累積,導致單鏈和雙鏈DNA斷裂,並造成染色體損傷以及炎症,從而增加患上癌症的風險。
研究人員給實驗小鼠的飲用水中加入了二氧化鈦納米粒子,在飲用這種水後的第五天,小鼠體內便呈現出遺傳損傷。
席斯特爾指出,鈦本身具有化學惰性,但當粒子變得越來越小後,反過來其表面相應會變得越來越大,粒子表面與環境間相互作用,會引發氧化應激反應。這些粒子太小,可以到達身體的任何部位,甚至可以穿過細胞,並幹擾亞細胞機制,而身體卻沒有辦法來消除它們。
這是一種新型的毒性機制,亦是一種物理化學反應。「可能某些自發性癌症就與暴露在這些粒子之中有關。」席斯特爾說,「對於這些納米粒子,有些人會比其他人更敏感。我認為人們對這些納米粒子的毒性研究還不充分。」
席斯特爾稱,研究首次顯示了納米粒子具有如此效果。他說:「這是第一個關於二氧化鈦納米粒子引發的遺傳毒性的全面研究,這種遺傳毒性可能由與發炎或氧化應激相關的次級機制引發的。目前這些納米顆粒的應用在逐漸擴大,此類發現引起了對於其潛在健康危害的關注。」
席斯特爾指出,二氧化鈦納米粒子的製造是一個龐大的產業,年產量大約200萬噸。不僅在油漆、化妝品、防曬油和維生素中含有這種粒子,在牙膏、食用色素、營養品以及其他數百種個人護理產品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席斯特爾建議人們使用乳液防曬油,因為納米粒子不能通過皮膚,而噴霧防曬產品可能被吸入體內,使得納米粒子在肺部聚積。
接下來,席斯特爾和他的小組將繼續研究,分析有DNA修復缺陷的老鼠暴露在這種納米粒子環境下的狀況,希望能找到一種方法來預測哪些人會對這類納米粒子特別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