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軍奇:要抓住技術發展對EMC技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2020-12-05 電子發燒友

鄭軍奇:要抓住技術發展對EMC技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電磁兼容之家 發表於 2020-11-27 14:57:32

2020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暨展覽會(SAECCE 2020)於2020年10月27-29日在嘉定上海國際汽車城-上海汽車會展中心舉辦,匯聚汽車及相關行業的企業高層、技術領軍人物、資深專家學者、廣大科技工作者。10月29日,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電磁兼容分會主任委員、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鄭軍奇在本次大會上發表了主旨演講。

以下為演講實錄:

尊敬的沈秘書長、王總裁,各位嘉賓,還有各位待會演講的嘉賓,大家早上好!

本來安排我做一個技術報告的,後來想了一下還是簡單做一下總結,技術報告的內容非常非常豐富,所以我技術報告的東西不講了。因為近期正好是中國電磁兼容這個行業、這個盛會聚集的時候,前天中國最大的電磁兼容展在上海浦東召開,有很多的技術報告。昨天是全國無線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年會在長壽路的假日酒店召開,有很多國家標準誕生了。今天我們在這裡開汽車電磁兼容學會的峰會,昨天還有一個重要的會,在北京召開的電磁環境的大會,也是院士聚集的大會,都是在這個時候。如果沒有疫情,往年這個時間也是IEC年會召開的時候,基本上10月底11月初是比較聚集的時候。

我們這個學會因為從去年,從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開始,再從去年正式成立以來到目前為止,應該說是圍繞著汽車工程學會的團體標準,還有各方面的業務合作、技術探討,開展了一年多的工作,一方面得到了學會的大力支持,同時也得到了在座的各位,還有各個車廠,還有電磁兼容領域各個專家的支持。我覺得應該經過一年之後的運行,也有了很多的收穫。

今天這個會上面我想談三件事情。

第一,關於電磁兼容技術的路線問題。我本身是搞電磁兼容專業的,到目前為止我工作經歷從九幾年開始到現在,基本上20幾年的工作經歷。我認為電磁兼容的整個路線,我覺得電磁兼容領域可以走這麼一條路線。

我先把名單宣布了,待會再談。

2019年度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電磁兼容分會突出貢獻成員表彰,他們分別是:中國汽車共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雷劍梅、福特汽車工程研究有限公司彭鵬、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車公司王洪武、長城汽車古凡有限公司楚豔鋼、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周宇奎、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高新傑、上海電器設備檢測所有限公司顧佳麗。

接下來有請突出貢獻成員上臺領獎,大家掌聲歡迎!

我們再用熱烈的掌聲邀請沈秘書長和王總裁上臺為2019年度電磁兼容分會的各位優秀成員表彰。

恭喜各位獲得榮譽證書,也是非常感謝,各位也是今天技術論壇的主要演講嘉賓。

接下來我接著再介紹一下,講兩個觀點。

第一個觀點,我們還是要抓住技術發展對EMC技術帶來更多的挑戰或者是機會。我前天在電磁兼容大會上做了一個報告,當初的報告我主要是講三個內容,第一個內容是圍繞著近期在IEC的指導委員會推動下的幾件事情,這幾件是跟汽車功能是息息相關的。第一件事情關於無線技術發展對我們帶來的挑戰,實際上現在大家也可以看到,原來汽車領域除了收音機AM/FM之外,基本上沒有什麼無線接入系統。以後萬物互聯導致我們所有的產品都帶上無線的模塊,原先我們談電磁兼容幹擾源,在標準化的領域裡面這兩頭是分開的,對無線接收系統來說,我們基本上是靠發射源的線值的規定來保護無線接收系統,所以說無線接收基本上沒什麼抗幹擾的地方。

隨著技術發展之後,所有的模塊、產品慢慢都會帶上相關的無線模塊,無線模塊帶來之後功能慢慢會和原來有所不一樣,原來我們主要是做一些通訊數據的傳輸跟語音的傳輸用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國際上有了這麼一個分工,這個分工就是目前標準當中規定的這些內容。但是我們想想在未來,當我們的5G等等其他技術慢慢出現之後,很多的技術點已經不僅僅用於數據的傳輸和語音的通訊,用來遠程的控制,或者是遠程的運維,遠程的操作,對汽車來說也許我們會有無人駕駛或者是遠程駕駛。

在這樣的情況下,目前我個人認為按照原來的分工我們要去實現這些能力是不行的,原先我們說一個無線接收器受到幹擾之後無非是收音機不清楚了,或者是導航信息不對了,或者其他的東西不對了。但是未來這些無線的功能都會帶上一些主要的控制,這些東西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是非常非常大,所以我覺得這片是非常重要的空白,在國際上目前也沒有很明確的分工,就是無線接收系統的抗幹擾能力如何評價,如何提出要求,如何通過設計來實現,作為電磁兼容的人在這個地方要做一些工作。

第二大工作是因為我們智能技術的發展,我們這個技術不僅僅是剛開始發展,剛才王總談到關於機器人技術的問題,在未來我們大量的設備都會出現自主的去運作,或者是操作,或者是實現它的運維,這個裡面大部分是智能技術在作怪,我們對外的感知技術、認知技術、決策技術,最終的操作技術,這些技術的發展實際上對電磁兼容來說帶來了什麼?我記得在幾年前參加IEC會議的時候,韓國人提出了一個提案,以及是什麼呢?如果我們按照現在抗幹擾測試的理念,我們把幹擾加在設備上看這個產品能正常工作。

目前我們看這個產品正常工作的方式基本上通過兩種模式,一種模式通過攝像頭或者肉眼去看這個產品表面體現出來的情況,第二更多是通過通訊的接口看裡面的數據或者協議是否正常工作。但是我們的智能技術發展之後,你會發現我們通過這兩個手段很難很全面地評估裡面的東西對不對,我們的智能裝備裡面,我們的測試裡面,比如我們帶了人工智慧的技術,它是一種學習的技術。在幹擾情況下它到底有沒有在學習?我們看表面的東西是看不到的。這些評價技術到目前我認為我們還是有很多的空白點存在,這個我覺得也值得我們考慮。

第三,一些新技術的發展。我記得在去年的時候,我們有一位院士在召集談中國未來電子技術領域裡面的16大挑戰,當中有關於電磁兼容的部分是我寫的,我在裡面寫了主要的概念,當時的概念還是談到了新技術、新方法的問題,後來這個材料出版之后里面句話,這個是代表中國在電子電器領域裡面未來的16大挑戰。其中一大挑戰跟電磁兼容相關的,就是在複雜電磁環境下所出現的挑戰,同時也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希望未來在技術領域裡面要突破原來傳統的說服,去不斷創造新技術、新方法。

於是我就想到了一個方法,目前我們在積極推動的一個方法叫風險評估的方法,這個方法我們在去年的時候發布了一個國家標準。昨天我們在全國無線電標準化委員會的年會上同時審查通過了另外一個標準,一個是系統的,一個是設備的。我一直把風險評估的標準或者一套方法看成是評價產品EMC性能的另外一種方法,因為我認為我們電磁兼容的測試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的目標是評價產品的EMC性能。有時候我們做多了之後會有一種誤解,我們會把測試當成我們的目標,實際上並不是目標,只是一種手段,通過這個手段的評價,我們產品的EMC性能。

我們現在創造了另外一種方法,是風險評估的方法,未來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現在不知道,看我們在各個工程裡面是不是正確或者合理的使用它,或者發現它其中的一些奧秘。就像我們要到達一個地方原來是開車去的,現在也可以坐高鐵、飛機,我們的方式可以是多種。這個方法我認為是值得探索的一種在電磁兼容領域的新技術方法。我個人認為作為一個電磁兼容人在未來技術發展,在產業的發展當中,我們有非常非常多的機會,原來我們電磁兼容這個行業是非常窄的,有時候我說我這個專業在我們企業內部又重要又不重要的一個專業,如果你把企業裡面的電磁兼容搞得很好,我們的老闆基本上不會關注電磁兼容,他認為這件事情很簡單,它永遠不會成為核心技術。

我們搞電磁兼容的人有時候非常孤獨,我們在這麼大的團隊裡面搞電磁兼容的就那麼幾個人,是非常孤獨的。搞得不好老闆又會很重視,因為你是這個產品進入市場之前的臨門一腳,這腳沒踢好電磁兼容上上下下所有公司的人都在搞電磁兼容,因為要把它通過。但是搞得好通過了又沒人關心了,所以我們搞這個領域的專業人應該是深有體會的。但是我覺得如果我們思維,我們的工作還僅僅限於現有的這些標準體系的執行,或者是現有的內容,那會影響整個技術的發展空間。

說穿了,我們目前EMC的測試技術是一套國外專家研究出來的評價產品EMC性能的方法而已,我認為它不是唯一的,所以我們在不斷地探索目前的測試技術的同時,也要暫時有時候偶爾跳開自己思路的局限性,去隨著產品的智能技術發展、無線技術的發展,還有新技術、新方法的發展之後,去面臨電磁兼容領域裡面的新機會或者新空間,我相信慢慢的我們會把電磁兼容從原來非常窄的標準裡面規定的項目之外,會推動更多的東西,而且隨著我們的發展,特別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裡面,未來的電磁兼容一定會發揮重大的作用,除了我們在標準合格評定,最終符合性的方面還會慢慢涉及功能性方面的內容,這時候電磁兼容會顯得更加重要。

因為時間關係我也沒有太多的準備,就在這個會上,一方面做簡單的表彰,同時也談談自己最電磁兼容這個行業大致的感受。講得不好請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各位。

責任編輯:lq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新一輪技術革命對中國挑戰大於機遇
    一些科學領域的創新為技術創新和推進產業化奠定了相當的基礎。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千萬不能對新興企業設置障礙,特別是創新型小企業,要支持發展、鼓勵發展,在準入方面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關鍵的問題是要把發展的精力放在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上,通過技術進步推動產業擴張,產業的成熟反過來又推動技術的進步。
  • 何濤:中國太陽能熱利用技術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2019年5月30日,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與河北省邢臺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9中國(邢臺)清潔能源供暖峰會」在邢臺召開,國家太陽能熱水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副主任、國際能源署太陽能供熱製冷委員會副主席何濤作了題為《中國太陽能熱利用技術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的主題演講。北極星電力網對本次會議進行全程直播。
  • 人工智慧的發展,給女性帶來了更多挑戰還是機遇?
    人工智慧的發展對女性是機遇還是挑戰,其實還是要看女性能否抓住這個機會,突破圈層,把握先機。圓桌嘉賓露絲·海倫娜·艾徹維麗王國豫:人工智慧會給女性帶來什麼,我相信技術總的講是給人類帶來了文明、進步,給我們帶來方便、舒適、便捷的生活。但同時,在技術的不同發展階段,對於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區,它帶來的東西可能不完全一樣。
  • 數位技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創造性破壞」還是「創造性建設」?
    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以及無限機會的來源之一,就在於找到合適的方法,擁抱和利用技術,釋放其巨大潛力,通過普惠性增長造福所有人。要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就必須實現普惠性增長。然而,要將技術變革轉化為普惠性增長,仍然有許多東西需要學習。即使在知識淵博的學者之間和見多識廣的政策制定者之間,觀點也存在很大分歧。
  • 極驗聯合創始人張振宇:技術變革帶來產業上的機遇
    峰會上,極驗聯合創始人張振宇以《AI生長:下一代深度學習技術的創新機遇》為題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張振宇認為,以卷積神經網絡為代表的深度學習的技術進步,過去的3-4年在很多的應用領域,比如人臉識別、智能安檢、語音識別等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技術變革會帶來了產品上的機遇,甚至帶來產業上的機遇。在未來,AI+圖數據的組合對產業帶來巨大的變革。
  • 王志勤:必須高度重視技術發展帶來的安全問題和挑戰
    人民網北京5月20日電 5月20日,由人民網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移動網際網路安全峰會「後疫情時代個人隱私保護雲會議」成功舉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在致辭中表示,後疫情時代,必須高度重視技術發展帶來的安全問題和挑戰。
  • 抓住數位技術革命契機 讓四川成為數字互聯區塊鏈中的一個重要單元
    一方面,它通過集成電子電路和晶片技術來實現電子智能化;另一方面,它通過網絡的發展實現遠程通信、無線控制。計算機和數字處理技術的發展,帶來了一場數字革命,給產業升級換代帶來了全新的變化。這並不是像第一次產業革命那樣帶來一種新的工業,而是它給人類傳統意義上的產業格局帶來新的面貌。
  • 第四次工業革命給計量測試帶來機遇和挑戰
    近日,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秘書長馬愛文撰文論述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給計量測試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以下為論文全文:   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每一次工業革命都對產業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類的文明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並且每一次工業革命的時期都在縮短,速度在加快,能量也在不斷加大。
  • 雲計算給UPS電源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雲計算給UPS帶來的機遇  隨著雲計算應用的不斷深入,未來中國數據中心市場將迎來新的跨越發展期,下一代數據中心將被打造成動態、智能、綠色、可擴展的雲計算平臺,要實現這些,用以保障基礎設施無障礙運行的UPS同樣面臨著挑戰。
  • 轉基因生物技術育種: 機遇還是挑戰?
    該文就世界上轉基因生物技術育種及產業化現狀、幾個主要轉基因作物安全性案例及最終結果, 以及如何科學推進我國轉基因作物的產業化等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以期幫助公眾科學地理解和面對轉基因生物技術所帶來的育種技術上的革命。
  • 抓住歷史機遇發展數字經濟(勢所必然)
    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取得重大進展,新的人工智慧應用場景不斷被開發和挖掘。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成為引領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有自身特點,就是我國在還沒有完成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之時,就迎來了信息化。「四化同步」成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時代背景。
  • 廣言|緊緊抓住「雙區驅動」重大發展機遇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一年之內,兩大國家戰略花落廣東,「雙區」利好疊加、「雙區」驅動強勁,為廣東、也為廣州帶來千載難逢的重大發展機遇。
  • 新技術革命為土木工程可持續發展帶來新機遇—新聞—科學網
  • 新舊基建大發展,看這些頭部防水企業如何抓住機遇
    在剛剛過去的2020中國防水展中,慧聰防水網記者深入各展會了解,並對企業負責人進行了專訪,據悉,疫情之下各大防水企業並未受太大的影響,反而抓住新舊基建這個機遇順勢發展。一方面在資源布局、工程項目、渠道、客戶、技術、品牌等方面全面領先,佔領制高點。另一方面加快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通過新舊基建市場,近一步擴大北新防水的品牌影響力,同時藉助國家大力建設的契機,推動防水行業的快速發展。
  • 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帶來新機遇
    工信部副部長劉烈宏在致辭中表示,5G時代已來,前景可期,要滿懷信心,深化合作,構建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發展格局。他坦言,歡迎各國企業參與中國的5G建設,共享中國5G發展的機遇,共同促進數字經濟發展,讓5G發展成果惠及全球,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 【觀察】手機天線技術的發展與挑戰
    最低68元 MIMO、載波聚合、波束賦形等5G新技術的應用,將會為手機天線的設計與製造帶來一系列新挑戰,而手機天線的變化又將反過來影響5G手機的整體設計。本文推薦的是來自中銀國際的5G天線報告,詳細解讀5G時代手機天線的尺寸、數量、以及材料、封裝技術的變化與行業機遇。
  • 發展地球觀測技術 要避免鎖定效應
    當前,數字經濟給地球觀測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該如何加大地球觀測應用合作,協同應對區域共性問題?10月28日,在江蘇省常州市召開的第三屆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AOGEO)國際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院長吳一戎說:「地球觀測應當服務全人類可持續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和環境脆弱國家參與地球觀測組織(GEO)、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在亞大地區,不同國家和地區地球觀測能力差異巨大,地球觀測應用的需求各異且十分迫切。
  • 抓住5G機遇 左藍微電子挑戰濾波器國產替代之路
    近日在中國MEMS製造大會上,左藍微電子創始人、總經理張博士以「5G時代射頻前端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發表了演講,認為:5G將推動終端射頻器件需求增加、技術升級、集成度提升,國內射頻前端器件廠商應把握住5G歷史機遇,不斷增強技術實力,射頻前端器件的國產化替代時刻已經來臨。
  • 《安定洞察》:抓住機遇才能抓住未來的通行證
    無論國內併購,還是海外併購,中國人總認為收購方應該事事做主,但是李書福的智慧在於他所說,一棵樹種在哪裡,我要做的就是多澆點水,多施點肥,讓這棵大樹根深葉茂。創立於1952年的英國路特斯汽車品牌,則以純粹的駕駛樂趣和輕量化的設計而著稱,1996年被寶騰收購。吉利入股之後,將向寶騰提供(Volvo協助開發的)技術和原型車(帝豪,博越),投資幫助寶騰實現復興,提升銷量到其90年代的水平(20萬輛以上)。
  • 合成生物學:一種兩用技術的機遇和挑戰
    合成生物學市場可以根據產品、技術和應用三個方面進行細分。在產品方面,市場被分割成酶、寡核苷酸、底盤生物和異種核酸等領域。由於酶在醫療保健領域的廣泛應用,酶產品佔據了最大的市場份額。在技術基礎上,市場被分割為基因合成、基因組工程、測量和建模、克隆和測序、納米技術等。基因合成在這些技術中佔有最大的市場份額,遺傳學領域的研究和開發活動日益增多,並且越來越多的市場參與者提供基因合成產品和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