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嘉賓(按首字母排序)
何偉:先後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學學士學位,美國普度大學化學博士學位及藥政和質量體系管理認證證書。之後深造於以企業管理而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並以優異的成績獲得Martin?Kaegey獎學金(1%優等生)。何偉先生曾歷任普度大學客座教授、藥學院醫療器械和體外診斷試劑藥政質量管理碩士項目的主任。與此同時,何偉先生作為聯合創始人,曾創立IVDiagnostics,並任首席技術官開發了世界上第一臺「可攜式活體內流式細胞儀」?IVFLOW等產品。這些技術和產品授權給納斯達克上市藥企Endocyte。由於技術和產品的創新性他曾獲得美國國立健康中心的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及多個美國全國性獎項,如議員Mitch?Daniels授予的「最具創新產品獎」,「2006年度商業周刊學術界最閃亮新人獎」,「創新技術最優秀青年企業家」及「巴頓摩根創業大賽黃金組第一名」等殊榮。曾被商業周刊評為2006年度35歲以下「傑出青年創業者「?。曾榮登美國各大媒體頭條及封面,包括商業周刊、INBiz雜誌、Fox新聞、WISHTV和WTRV6電視等。2011年8月,何偉先生歸國創立了格諾思博生物科技南通有限公司(簡稱格諾生物),致力於研發「精準醫療」領域中的關於「液態活檢」的診斷產品,並且填補了多項國際空白。格諾生物是「精準醫療」領域裡致力於腫瘤「液態活檢」診斷技術創新的先行者,也是全球首家開發出肺癌「液態活檢」診斷產品的生物科技公司。2016年1月格諾生物開發的全球第一個《肺癌循環腫瘤細胞試劑盒》獲得中國藥監局批覆III類醫療器械證,與此同時,此產品也獲得了歐盟的認證。由於何偉先生之前的工作,他被授予「浦江人才」、「雙創人才」、「江海英才」等殊榮,並負責若干個國家級及省級科技重大支撐項目。
漢雨生,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MBA。漢雨生先生是中國精準醫療產業的領軍人物。在2015年國家提出精準醫療發展戰略計劃之前,漢雨生已經在精準醫療行業內經營多年,於2014年初創立並成功運營了燃石醫學。 在成立不到三年的時間裡,研發並推廣了具備世界領先水平的基於二代測序平臺的檢測產品,快速覆蓋了110家大型三甲醫院。燃石醫學已經建成了國際一流的分子腫瘤學病理實驗室,PCR實驗室,以及專門為ctDNA設計的國際最高防汙染標準二代測序實驗室,已先後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廣東省和國家衛計委頒發的室間質控合格證書,室間質評合格證書,高通量測序檢測室間質評證書等,同時擁有自主研發的國內最領先的二代測序實驗室管理系統,標準化報告系統,患者隨訪系統以及腫瘤大數據。
金剛博士(Jason Gang Jin), 國家"千人計劃"和上海市"千人計劃"特聘專家,中科院"百人計劃"特聘專家,上海千人計劃專家聯誼會大健康專委會主任,雲健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雲健康基因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總裁,上海必豪生物醫藥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美國ShanghaiBio Corporation董事長,上海生物晶片公司暨國家生物晶片上海工程研究中心共同發起人和創始主任,上海伯豪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共同發起人和創始總裁。金剛博士是美國和中國基因組學技術應用研究領域早期開拓者和資深專家之一。近年來致力於把基因組學,生物晶片和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以及生物標誌物的研究推向臨床轉化並應用於健康評估和疾病風險基因檢測以及個性化醫療藥物有效評估伴隨基因檢測。金剛博士領導的團隊先後與全球排名前20位的多數製藥公司以及美國著名研究和大學機構如NIH/哈佛大學等合作研究或合同外包完成了100多項有關基因組學/藥物基因組學/腫瘤標誌物/個體化治療伴隨基因檢測的藥物研發和分子診斷項目,某些腫瘤標誌物和個體化治療基因檢測已應用於國際和國內臨床試驗項目。金剛博士曾被美國商務周刊(Business Week)2008年評選為美籍華裔對中國生物醫藥技術發展最有影響力的10位海歸之一。金剛博士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醫學院(原上海醫科大學),後留學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生物工程系留學完成博士和博士後,師從國際著名華裔生物科學家、美國科學院/工程院/醫學院/藝術暨自然科學院/中國科學院/臺灣中央研究院六院院士、2011年美國總統最高科學獎章獲得者錢煦教授(Prof Shu Chien)為導師。金剛博士曾擔任美國著名Salk生物研究所功能基因組學實驗室暨生物晶片中心主任;美國普度製藥公司 (Purdue Pharma) 基因組學部總監主持基因組學在新藥研發中的應用研究。
主要學術任職 1.廣東省抗癌協會腫瘤分子診斷專業委員會委員; 2.廣東省分子病理質控小組組長; 3.廣東省胸部腫瘤防治研究會會員。 研究方向 1.肺癌侵襲轉移及血管生成的分子機制研究; 2.循環腫瘤細胞(CTC)應用研究。 副教授。2008年獲中山大學醫學院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博士。2008年博士畢業統籌負責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分子病理診斷中心的籌建和檢測項目的報批工作,掌握了螢光原位雜交(FISH)、組織晶片技術(TMA)、反向點雜交技術、慢病毒重組質粒構建技術。具備豐富的腫瘤細胞培養、動物模型構建、RNA幹擾、螢光定量PCR、Western-blot等實驗操作經驗。發表相關論文40餘篇,其中SCI收錄36篇。作為課題負責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3項,教育部新教師基金1項,2011 年作為課題負責人獲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基金2 項,2014年作為課題負責人獲得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2 項。
廖瑋,畢業於北京大學,獲得理學學士學位及物理化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進入北京 (國家) 蛋白質組中心,但任技術部副部長,負責規劃和承擔蛋白質組公共儀器技術平臺建設、蛋白質組學科研成果的工業轉化以及規劃對外技術服務項目,並參與撰寫國家十一五中長期規劃《蛋白質科學》專項發展綱要。2005-2006年在萊斯大學 (Rice University) 生物物理系從事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利用原子力顯微鏡進行單個蛋白質分子的摺疊動力學及熱力學研究。2006-2007年在匹茲堡大學生物工程系從事博士後研究, 期間主持開發植入式微型生物傳感器來實時監控體內細胞因子的變化情況,成果受到世界生物傳感領域權威科學家Mascini教授的高度評價。此外,還參與旨在幫助運動機能受損的病人恢復運動能力的人腦-電腦-機械臂的設計項目,並提出重大技術革新。2007-2011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院擔任助理研究員, 任職期間曾主持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重大項目-檢測與重大疾病相關的唾液生物靶標分子,項目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雜誌《核酸研究》上,並申請國際專利一項。主持開發可攜式高靈敏度生物靶標分子檢測儀,儀器原型獲得國際口腔研究協會和世界第二大製藥公司GlaxoSmithKline共同頒發的創新科技大獎(獎金7萬5千美元),並作為核心人員參與UCLA和製藥公司GlaxoSmithKline關於唾液靶標分子及檢測技術成果轉讓和投資成立生物高科技公司的談判。2011-2014年任職美國矽谷最大電子產品設計和製造企業AQS公司,擔任戰略規劃副總裁,主持醫療相關產品的開發,包括管理工程團隊和控制研發進度,掌握FDA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建設ISO13485標準廠房,供應鏈管理和生產管理,並負責公司全球市場的開拓,包括南美,日韓等,開拓公司新業務領域。任職期間主導公司與國際創新團隊的合作,共同創立硬體創新孵化器Haxlr8r計劃,並與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建立長期合作關係。2014年作為合伙人發起成立華星資本(Eastar Capital),主要負責高科技領域的項目發掘與投資項目。2015年廖瑋博士帶著EFIRM核心技術回國創業,成立易活生物。廖瑋博士除了是該核心技術的主要發明人之一,第一代產品原型的設計者,更擔任了三年矽谷最大電子產品設計和製造企業AQS的副總裁,負責開拓全球新業務以及戰略規劃,擁有豐富的管理跨國公司的經驗,是最佳的管理層核心候選人。
演講題目:無創癌症基因精準診斷
潘柏申,男,1982年12月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醫學系,同年到中山醫院任住院醫生。1987年到檢驗科工作,1988年任檢驗科副主任。1991年1月至1993年2月在美國Georgetown大學醫學中心作為博士後、1993年2月至1995年12月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作為訪問學者從事研究。1996年回國。現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主任,研究員,教授。同時擔任《中華檢驗醫學雜誌》、《檢驗醫學》、《臨床檢驗雜誌》、《國際檢驗醫學雜誌》、《檢驗醫學與臨床》、《診斷學理論與實踐》、《檢驗醫師》等多本雜誌的編委(或副主編);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第七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第34屆理事會理事;上海市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第七屆委員會主任委員、第八屆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檢驗醫師分會常委;中華醫院協會臨床實驗室管理分會委員;中國醫用臨床檢驗實驗室和體外診斷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衛生部全國臨床檢驗標準化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人民政府採購諮詢專家;美國臨床化學學會(AACC)會員;等。
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教授,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兼職教授。2003年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2008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獲化學專業博士學位,2008-2011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2011年9月加入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2012年入選第二批青年千人計劃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2015年獲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青年科學家獎,在PNAS, JACS, Adv. Mater. Nat. Med.等雜誌上發表論文34篇,被引用2300多次,獲一項美國專利,兩項中國專利。主要從事基於微流控晶片的血液中稀有細胞與蛋白檢測等方面的研究。
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元碼基因創始人,研究方向為基因組學與合成生物學, 任清華大學基因組與合成生物學中心主任,華大基因大項目負責人,華北片區負責人,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研發副主管等職務。863重大項目「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課題組組 長。帶領研究團隊先後完成項目包括:第一個亞洲人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炎黃一號,第一 個亞洲人基因組於2008年發表在《自然》雜誌封面);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國際大熊貓 基因組計劃(第一個完全用短測序序列組裝的大型動物基因組,文章於2009年12月在《自 然》雜誌發表);炎黃一號甲基化研究項目(第一個人類外周血單核細胞全甲基化圖譜文 章在《Plos Biology》發表);中丹合作人類代謝系統複雜疾病研究項目(文章在《自然. 遺傳學》雜誌發表)。北京空氣汙染可吸入微生物研究(發表在環境學權威雜誌《環境科學 與技術》;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等。以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發表文章20餘篇,擁有發明專 利8項。
CEO
深圳市海普洛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CEO&聯合創始人,美國新墨西哥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博士,基因測序國際專家:具有近10年基因測序技術及測序儀研發經驗,發明了國際領先的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雙引物懸濁滴DPePCR技術;Rolony測序技術以及單倍型基因組測序技術等。曾就職於美國Cambrian Genomics公司,擔任二代測序科學家,開發出全球第一臺能夠回收DNA的測序儀。精通液體樣本基因測序、MDA的全基因組擴增,對ctDNA富集等方面研究獨到。曾作為主要成員參與多款二代測序儀開發,包括Polonator G007(與哈佛大學Church實驗室共同開發完成)、Qiagen公司的GeneReader、Cambrian Genomics的DNAReader。
應康博士在生物技術、基因科學和商業領域具有雄厚的學術背景和豐富的實踐經驗。1995年在第二軍醫大學海軍醫學系畢業獲得博士學位,1997年從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博士後流動站出站後留校工作,2000年轉業進入復旦大學遺傳所任高級工程師,2006年辭職創辦生物高科技公司。現任上海邃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美國Accuragen公司首席策略官、上海允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市科委同行評議專家庫成員。
張道允畢業於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獲博士學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中國臨床腫瘤協會會員、中國生化與細胞學會會員,中國免疫學會會員。長期從事腫瘤個性化治療及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研究。回國後,先後加入北京邁基諾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參與創建北京所羅門兄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創建上海允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邁基諾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期間,任職公司技術總監兼南方區總經理,將公司銷售額在南方區從零做到年銷售額上千萬。2014年參與創建北京所羅門兄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任執行長,先後申請專利10餘項,公司融資時估值1億元。2014年底年創立上海允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兼執行長。
朱師達,華大基因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應用研發中心總監。香港中文大學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碩士,哥本哈根大學轉化醫學博士研究生。2010年起就職華大基因研究院從事生物信息軟體和系統研發工作,研究方向包括癌症基因組學、表觀遺傳學、腫瘤異質性和單細胞分化演化等。作為中國-丹麥乳腺癌研究中心中方項目執行負責人和國際癌症基因組聯合會中國區項目負責人,參與組織領導多項國際和國內領域內合作。在肺癌多組學數據構建中國患者人群特徵,遺傳性腫瘤家系及高危人群研究,多組學數據應用於癌症早期檢測的技術開發,基於基因組學技術的癌症個體化治療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研究經驗和成果。已發表SCI論文十餘篇,申請專利5項,參與編寫專著兩部,是863、國自然等多個項目的核心團隊成員。帶領團隊依託最先進國產高通量測序平臺BGISEQ500進行腫瘤應用研發,對二代測序技術的臨床應用現狀和發展趨勢具有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