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員王建:疫情防控的思考與世界危機的新形態

2021-01-13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疫情防控的思考與世界危機的新形態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研究員 王建

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使經濟全球化面臨諸多挑戰。在此背景下,3月14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召開「疫情衝擊下的經濟全球化」專家網絡座談會。座談會就「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疫情衝擊下經濟全球化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疫情衝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選擇」等議題進行討論。現將專家發言發布如下。

一、對於疫情防控的思考

1.隔離是解決疫情最有效的辦法。今天會議的議題是是兩個點,一個是疫情,一個是全球化。我今天要講的可能和大家講的稍微有點區別,我先講點疫情。很有必要講疫情的原因在於,我們只有先了解疫情的特點才能了解到這次疫情和以前人類經歷的疫情有什麼不一樣,今後會是什麼樣的變化。

這次疫情可以說是百年未遇,一百年來歷史上沒有發生過大的疫情。最近的一次是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死了500多萬人。之後,我們沒有發生這樣的疫情。雖然那以後我們碰到各種各樣的疾病,包括最近三四十年來一次全球性的大流行病,但是沒有一個不是我們人類不認識的,我們都有辦法控制它。但是,這次的新冠出現的病情和以前完全不一樣,和非典不一樣,和伊波拉不一樣,它出現了很多新的特點。可以說直到現在,我們都沒有揭開它的真面目,都沒有認識它的本質、它的規律。比如,原來我們認為新冠病毒攻擊肺部,但現在發現它不僅攻擊肺部,還攻擊免疫系統。而攻擊免疫系統是愛滋病的特徵。應當說,這樣的東西我們從來沒有見過。

現在應對它最有效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中國採取的隔離。其他辦法,沒有一個可以有效對付它。隔離是一種什麼形態呢?隔離就是打防疫戰。我們把自己和病毒隔離開,把病毒困死、餓死,用這樣的辦法消滅疫情。因為我們沒有進攻的手段。什麼是進攻的手段呢?是特效藥、疫苗。但是,直到現在特效藥和疫苗還沒有。這種疫苗真正進入到臨床沒有一年是不可能的。沒有疫苗也沒有特效藥的時候,只能用防守的策略才能成功。中國就是用防守的策略成功了,我們把這些檢測到有病毒的人隔離出來,讓他在人群中不傳播。實際上,現在醫院中使用的所有辦法都不是殺死病毒,而是靠人體的免疫力。沒有免疫力的人,就只能看他自己有多大的造化了。所以,一旦進入到重症的人基本就是死,上呼吸機的人基本就是死。所以,把人隔離到醫院,並不是治好他的病,而是他病毒不能在人群中傳播。

2.全球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模式。當前,全球對抗新冠肺炎疫情有四種模式。第一種是中國的徹底隔離。第二種是韓國的檢測,檢測了以後把有感染的人隔離出來,同時對重點疫區進行隔離。第三種是英國、德國等歐洲的模式。有能力檢測,但是不檢測。因為他們知道,檢測出來也沒有用,檢測出來了這些人到醫院也治不好,反而還會造成極大的社會恐慌,所以乾脆就不檢測、不治了,看誰有造化就活下來。第四種模式是印度,就是根本就不檢測,也沒有能力檢測,也不知道有多少。印度的醫療體系到現在為止還沒有進入到現代社會,在邦以下基本上沒有CDC和流調體系這一套,它的確診人數統計,可能都是在大城市的醫院裡從收治的病人中檢測出來的。但在醫院之外根本就不知道有多少。

所以,全球是ABCD四種模式,但是中國這種模式能推廣嗎?在世界哪個國家能像中國這樣採取徹底隔離的辦法呢?可以說一個也沒有。另外,中國還有一個特殊性,當我們發現了武漢有問題,湖北有問題的時候,我們把1500萬人的整個城市、6000多萬人的整個省徹底隔離了。徹底隔離意味著整個社會經濟活動全部停擺。這個含義是什麼?這些人還要吃、還要活,是靠其他人來養活。財政部門有一個統計,一個大約4萬億GDP的省份,佔中國GDP的4%,2月份湖北基本上沒有稅收收入,個稅也沒有,企業稅也沒有。這就是說,全國14億人保6000萬人,以96%的GDP保4%。因為它停產,我們得養得起來。

從全球看,世界上哪一個國家能搞得起呢?哪一個國家能夠像中國這樣讓它停產,然後去養他。義大利向歐盟伸出援助之手,要求大家幫他。但是,沒有一個國家響應,只有中國響應,我們是在歐盟之外的國家。歐盟國家幫不了他,是因為他們自己都自顧不暇,誰來幫他的忙呢?

3.疫情後續可能的演變。從湖北武漢可以看到一個現象,這場疫情來了以後,可以導致整個經濟徹底癱瘓。義大利現在馬上離癱瘓不遠,歐洲現在離癱瘓也不遠,美國俄亥俄州自己官宣有10萬人感染。不知道這個10萬是怎麼來的。但有一個確診的就有100個已經被感染的,有100個被感染的就有100個是疑似的。它是一個非常快的、非常大的感染的蔓延速度。

最近這兩周以來,感染人數速度是7天增長10倍。復旦大學2月中旬時候推出的模型,預測是19天增長10倍。但歐洲這幾天的情況,是7天增長10倍的速度。什麼概念呢?疫情在美國、歐洲傳播2個月的時間,他們會發展到什麼程度?我說就是外國人講的上億人感染、上百萬人死亡甚至幾百萬人死亡。這是發達國家,還不要說發展中國家。

現在G7說要開會,說是要討論抗疫,檢測、加強邊境管控,沒有任何辦法是有效的辦法。我看大量國內外的分析,很多人把這場疫情當做一個一般疫情,疫情過去以後全球化又回來了,我們大家考慮怎麼分工、怎麼合作、怎麼整合,還是考慮這些問題。但是,在我看來,恐怕已經不是這樣的一個前景了。現在我們看到湖北的武漢是什麼,那個就是未來的歐洲、未來的美國;發展中國家還不如歐洲、還不如美國。當這些疫苗和特效藥大概一年後進入到臨床可以救人的時候,要等著發達國家把自己的人救了,把OECD的10億人救了,才能輪得到50億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所以,我們與其想得簡單不如想得複雜,與其想得輕不如想得重。往好的想誰都可以想,但是,真正出現這些問題的時候會是什麼樣,我覺得這就很難說了。這是我講的第一點,我們對疫情應該怎麼看?

二、世界危機的新形態

我們要怎麼看疫情對全球化的衝擊。冷戰以後,新全球化讓世界產業緊密的聯成一體。過去全球大瘟疫,再怎麼衝擊影響的都是局部。西班牙流感,那也只是西班牙,只是歐洲。但是,現在不一樣。冷戰後的新全球化讓世界各國緊密的聯繫到一起,任何一個產業鏈的環節斷裂都可以引起整個產業鏈的停頓。

有數據表明,在中國整個出口中,中間產品佔了世界全部中間產品的20%。中間產品是產業鏈中某一段鏈。我們中國進口中機電產品佔了六成,其中主要是零配件、元器件這些東西。如果停擺的話,先是中國經濟停擺,後是世界經濟停擺;先是中國產業鏈斷了影響世界,然後是世界產業鏈斷了反過來影響中國。所以,要把疫情看得非常嚴重,它可能導致世界經濟癱瘓。當整個世界產業鏈斷了後,中國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我們現在還不特別清楚。但是,我們知道肯定是非常大的影響。

這場疫病導致的是世界危機的新形態,世界危機的新形態是什麼呢?

首先,這個新形態的特點是短缺型危機。冷戰前資本主義都是生產過剩,從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的商業周期危機就是過剩危機,一直持續到冷戰結束都是過剩危機。冷戰結束後出現了危機的新形態,就是日本的90危機和美國的07危機,都是金融危機,不是生產過剩危機了,但是,危機的新形態伴隨的是通縮,這從實物層面考察還是有過剩。可是,這次我們看到什麼呢?如果經濟停擺導致產業鏈斷裂,各國的生產都無法繼續,勢必出現嚴重的供給短缺。因此,這次可以說是短缺型危機。我們說中國自己是全產業鏈,什麼都能生產,但是其中很多中間產品要靠國外;很多初級產品,包括最上遊的糧食、農產品、石油、礦石等都是靠著外部世界來保障供給的。

其次,會帶來全社會巨大的恐慌。如果這些供給斷了,你會怎麼辦?為什麼本周我們看到美國爆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金融市場大恐慌,道指從2.9萬點摔到2.1萬點,跌了將近30%。大家恐慌什麼呢?恐慌的是上市公司在疫情打擊下一個一個的癱倒,那些投資人手裡拿的股票和債券是一卷卷的廢紙,根本就沒有用。所以,不管央行投多少貨幣,能在鍵盤上能敲出貨幣,誕生能敲出實物嗎?能補得上製造產業鏈的斷環嗎?這靠央行是救不了。所以,這次的危機和過去300年資本主義世界史上的危機不一樣,它是一種短缺型危機,即使是像中國這樣全產業鏈的國家都不敢說自己在這個世界經濟癱瘓了以後還能比別人站得穩多少。這是我們應該強調考慮的。

最後一點,強需求抑制停產和強供給抑制停產並存。以往要麼是總需求不足,要麼是總供給不足。但是,這次既包括需求強抑制,也包括供給強抑制。需求強抑制是因為收入下降了,居民沒有錢了,也不買房子了,也不買車子了。汽車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之所以跌得這麼猛,就是因為收入下降。這是屬於強需求抑制。

此外,同時還伴隨著強供給抑制。現在伊朗疫情鬧這麼厲害,接著是沙特、科威特、伊拉克,海灣國家感染是爆發性的增長。如果我們這些農產品、礦石、石油停運了以後,我們自己是不是會受到非常強的供給抑制?沒有能源、沒有礦石、沒有農產品,生產怎麼運轉呢?這樣的問題我們一定要考慮到。我們最近也在給有關部門建議,要好好把中國的產業鏈理一理,看看哪些是基本的,我們能夠保證。從這個角度講,現在第一位的是要保民生、保農業,讓中國人有飯吃,讓中國人在斷了20%的糧食進口後還能保障餓不了肚子,70%的石油斷供以後,經濟還能轉的起來。

相關焦點

  • 疫情防控——心理危機幹預刻不容緩
    危 機 幹 預 疫情防控-心理危機幹預技術經過嘗試和努力,過去習慣解決問題的辦法未能奏效,焦慮程度開始增加,並開始嘗試新的方法解決問題,當事人開始有了求助動機。但是,由於在情緒高度緊張的狀態下,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妨礙冷靜地思考,也會影響自己採取有效的行動。如果能聽到有人說「問題總是可以解決的」,則會燃起其尋求幫助的希望,也會降低緊張焦躁的情緒; 求助迫切階段。
  • 青年學生要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升華思想
    在這疫情防控的非常時期,我們新時代青年學生不但要擔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還要在疫情防控這一特殊時期、特殊情境中歷練自己,把自己融入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從政治思想到具體實踐全面升華自己。自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的時間和場合發表了一系列針對疫情防控的重要講話。青年學生要從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學起,時刻關注黨中央對疫情防控的精神要求,既要隨時關注黨的理論創新的最新進展,始終站在理論前沿、思想潮頭,同時也要善於勤於聯繫起來學,真正做到強讀強記、常學常新。加強理論學習,就要思考學。
  • 強世功:疫情防控為全球化時代的國家治理提出新挑戰
    【導言】近日,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強世功為三聯中讀錄製了一期節目,講述了本次疫情防控對全球化時代的國家治理提出的新挑戰。本文根據2月12日三聯中讀的錄音整理。今天我想把武漢疫情的防控作為一個個案,和大家一起來思考全球化時代我們國家治理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我們中間有不少人都經歷過2003年的SARS,但是和十幾年前的這場災難相比,今天的疫情防控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挑戰。
  • 世界頂尖醫學期刊發文介紹青島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經驗
    該文章以「快速應對中國青島暴發的新冠疫情」(RapidresponsetoanoutbreakinQingdao,China)為題,刊登在NEJM新冠專刊(COVID-19note),總結了中國青島10月份突發疫情的應急處置經驗,為世界其他地區制定新冠防控策略提供了中國智慧和實踐方案,充分證明了我國疫情防控策略的科學有效,這是繼前期中國官方發布和新聞媒體報導之後,學術界以更加嚴謹和科學的評判標準對青島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和效果高度認可的重要標誌
  • 謝曉亮:助力全球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給全世界帶來了極大挑戰,科學的價值也因此尤為凸顯。為增進科學對人類重要性的認識,「科學之光,溫暖世界」被定為今年未來科學大獎周的主題。 終結疫情的「殺手鐧」是什麼?動物模型在突發傳染病防控中有著怎樣的作用?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未來科學大獎周「病毒與人類健康主題論壇」上得到答案。
  • 社科院研究員:如何用燈塔效應化解信息疫情
    來源:環球時報原標題:支振鋒:如何用燈塔效應化解信息疫情新冠肺炎是社交媒體時代第一次世界性傳染病大流行。在此次疫情中,虛假信息蔓延,焦慮和恐慌被放大,以至於世界衛生組織在新聞公報中呼籲對「信息疫情(infodemic)」進行管理。信息疫情是極其形象的新概念,卻不完全是新事物,體現的還是人類危機處理中的老問題。自古以來,瘟疫、洪澇、地震等幾乎所有重大災難都會伴隨著謠言。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發懵、迷惑、焦慮和恐懼是普通人的本能反應。
  • 人工智慧如何助力疫情防控?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形勢,如何理解和準確分析其傳播過程,如何迅速開發診斷技術和有效藥物,如何使用信息技術推動復工復產是疫情防治防控的關鍵。上周末,「疫情與人工智慧」公開學術講座在網上直播平臺開播,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AIRS)和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的專家學者在直播中分享了人工智慧在疫情防控工作方面的應用。
  • 曾光:從SARS到新冠,我們積累了哪些疫情防控經驗?
    以下為演講全文: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到現在,我們取得了階段性勝利,這個階段性指的是什麼?階段性是指疫苗在全世界普遍接種之前的這段時間。雖然這段時間還沒有完全到來,但是孰優孰劣,誰做的好,誰做的差,大概已成定局了。可以說,這段時間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勢迅速變化。一開始,武漢首先發現了新冠肺炎疫情,那時候中國壓力最大。
  • ...應對新冠疫情引致的公共衛生危機以及對供需兩端同時帶來的衝擊...
    美國經濟遭遇「休克式打擊」 下半年走勢仍難樂觀;① 「美國疫情防控的不確定性和全球經濟探底復甦形態的不確定性,共同給美國經濟前景帶來高度的風險與不確定性。」華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師龐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應對新冠疫情引致的公共衛生危機以及對供需兩端同時帶來的衝擊,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存在相當的局限性,美國主要財經官員一再強調直接的財政支持與財政刺激有望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於美國國內防疫抗疫不力,未能及時壓平疫情曲線,直接將美國經濟拖入了重啟和恢復經濟、保持健康的財政狀況、控制疫情的「三元悖論困境」;② 那麼,美國經濟何時能夠復甦
  • 【疫情防控】北海發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示
    【疫情防控】北海發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示 2021-01-07 17: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常態下的疫情防控思考 ——面對新冠病毒的狡猾,我們如何面對 ?
    我國已發生大約8起散發病例疫情。鍾南山院士強調全球疫情形勢不容樂觀。在國內仍會出現集聚或散發病例,疫情防控不能放鬆。   追蹤溯源,對青島胸科醫院發生新冠疫情的原因官方已進行了通報,對其發生的過程做個疏理:兩名新冠感染患者離開隔離區去CT室做了檢查,新冠病毒汙染了CT室,病毒傳染給了次日上午到同一CT室檢查的一名住院病人和其陪護人員而發生感染,並將新冠病毒帶入患者所在病區,導致這起疫情在醫院內傳播。
  •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下的思考和建議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下的思考》一文首頁。引言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簡稱「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各級黨委和政府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全面動員、全面部署,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
  • 「在經歷中學習——疫情防控公開課」上線學習強國
    《弘揚革命精神 增強必勝信心》《從國際角度看中國防疫》《從疫情蔓延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方法》《歷史視角下的中國抗疫之路》《疫情防控中的中國制度優勢》……從歷史到現實,從國際到國內,從經濟到社會,公開課從不同學科視角為廣大學生送上如何認識疫情防控的真知灼見。
  • 對張繼先和李文亮及疫情防控的幾點思考
    今後再有新的疫情出現,相信人們對待「吹哨人」的態度會截然不同,「哨音」必定能引起人們的重視,真正成為一種及時的「預警」。而另一名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作為第一個「報告人」的張繼先醫生也同樣值得人們銘記。她是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與重症醫學科主任,也是這次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一批醫生之一。
  • 港中大(深圳)專家學者講解人工智慧如何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面對新冠疫情蔓延的形勢,如何理解和準確分析其傳播過程,如何迅速開發診斷技術和有效藥物,如何使用信息技術推動復工復產是疫情防治防控的關鍵。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AIRS)和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疫情與人工智慧」公開學術講座於3月22日晚在直播平臺開播。
  • 企業參與疫情防控正確姿勢:自轉帶動公轉 並非都要衝到一線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企業參與疫情防控的正確姿勢(作者馬亮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自2019年底在武漢爆發以來,很快傳播到全國各地,並波及日本、新加坡、泰國等國家。
  • 疫情防控丨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這些知識必須了解!
    為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健康教育工作,普及防控知識,提高公眾防控意識和能力,特別是促進公眾將疫情防控期間養成的良好衛生習慣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延續下去,根據《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關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結合重點人群、重點場所的特點,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組織編寫了
  • 新冠疫情防控的數學解釋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之後,不同國家的防控模式在國際上也引起了討論。那麼如何做到科學防控呢?本文嘗試從數學模型角度解釋疫情防控的關鍵問題。
  • 新冠繼續,疫情蝴蝶效應或引發全球糧食危機
    iWeekly據多家外媒報導,受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影響,多國食品供應鏈出現問題,全球糧食危機迫在眉睫。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面對疫情帶來的糧食危機,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在艱難時期,「吃」的意義似乎變得尤為複雜。
  • 疫情防控形勢下橡膠行業發展的綜合分析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還處於蔓延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什麼樣的問題,疫情將延續多久?疫情後的業務機會在哪裡?企業如何化危為機?橡膠企業如何在保證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對生產恢復提前做出安排和部署,從而為日後的工作重點從疫情管控轉向恢復生產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