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疫情防控的思考與世界危機的新形態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研究員 王建
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使經濟全球化面臨諸多挑戰。在此背景下,3月14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召開「疫情衝擊下的經濟全球化」專家網絡座談會。座談會就「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疫情衝擊下經濟全球化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疫情衝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選擇」等議題進行討論。現將專家發言發布如下。
一、對於疫情防控的思考
1.隔離是解決疫情最有效的辦法。今天會議的議題是是兩個點,一個是疫情,一個是全球化。我今天要講的可能和大家講的稍微有點區別,我先講點疫情。很有必要講疫情的原因在於,我們只有先了解疫情的特點才能了解到這次疫情和以前人類經歷的疫情有什麼不一樣,今後會是什麼樣的變化。
這次疫情可以說是百年未遇,一百年來歷史上沒有發生過大的疫情。最近的一次是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死了500多萬人。之後,我們沒有發生這樣的疫情。雖然那以後我們碰到各種各樣的疾病,包括最近三四十年來一次全球性的大流行病,但是沒有一個不是我們人類不認識的,我們都有辦法控制它。但是,這次的新冠出現的病情和以前完全不一樣,和非典不一樣,和伊波拉不一樣,它出現了很多新的特點。可以說直到現在,我們都沒有揭開它的真面目,都沒有認識它的本質、它的規律。比如,原來我們認為新冠病毒攻擊肺部,但現在發現它不僅攻擊肺部,還攻擊免疫系統。而攻擊免疫系統是愛滋病的特徵。應當說,這樣的東西我們從來沒有見過。
現在應對它最有效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中國採取的隔離。其他辦法,沒有一個可以有效對付它。隔離是一種什麼形態呢?隔離就是打防疫戰。我們把自己和病毒隔離開,把病毒困死、餓死,用這樣的辦法消滅疫情。因為我們沒有進攻的手段。什麼是進攻的手段呢?是特效藥、疫苗。但是,直到現在特效藥和疫苗還沒有。這種疫苗真正進入到臨床沒有一年是不可能的。沒有疫苗也沒有特效藥的時候,只能用防守的策略才能成功。中國就是用防守的策略成功了,我們把這些檢測到有病毒的人隔離出來,讓他在人群中不傳播。實際上,現在醫院中使用的所有辦法都不是殺死病毒,而是靠人體的免疫力。沒有免疫力的人,就只能看他自己有多大的造化了。所以,一旦進入到重症的人基本就是死,上呼吸機的人基本就是死。所以,把人隔離到醫院,並不是治好他的病,而是他病毒不能在人群中傳播。
2.全球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模式。當前,全球對抗新冠肺炎疫情有四種模式。第一種是中國的徹底隔離。第二種是韓國的檢測,檢測了以後把有感染的人隔離出來,同時對重點疫區進行隔離。第三種是英國、德國等歐洲的模式。有能力檢測,但是不檢測。因為他們知道,檢測出來也沒有用,檢測出來了這些人到醫院也治不好,反而還會造成極大的社會恐慌,所以乾脆就不檢測、不治了,看誰有造化就活下來。第四種模式是印度,就是根本就不檢測,也沒有能力檢測,也不知道有多少。印度的醫療體系到現在為止還沒有進入到現代社會,在邦以下基本上沒有CDC和流調體系這一套,它的確診人數統計,可能都是在大城市的醫院裡從收治的病人中檢測出來的。但在醫院之外根本就不知道有多少。
所以,全球是ABCD四種模式,但是中國這種模式能推廣嗎?在世界哪個國家能像中國這樣採取徹底隔離的辦法呢?可以說一個也沒有。另外,中國還有一個特殊性,當我們發現了武漢有問題,湖北有問題的時候,我們把1500萬人的整個城市、6000多萬人的整個省徹底隔離了。徹底隔離意味著整個社會經濟活動全部停擺。這個含義是什麼?這些人還要吃、還要活,是靠其他人來養活。財政部門有一個統計,一個大約4萬億GDP的省份,佔中國GDP的4%,2月份湖北基本上沒有稅收收入,個稅也沒有,企業稅也沒有。這就是說,全國14億人保6000萬人,以96%的GDP保4%。因為它停產,我們得養得起來。
從全球看,世界上哪一個國家能搞得起呢?哪一個國家能夠像中國這樣讓它停產,然後去養他。義大利向歐盟伸出援助之手,要求大家幫他。但是,沒有一個國家響應,只有中國響應,我們是在歐盟之外的國家。歐盟國家幫不了他,是因為他們自己都自顧不暇,誰來幫他的忙呢?
3.疫情後續可能的演變。從湖北武漢可以看到一個現象,這場疫情來了以後,可以導致整個經濟徹底癱瘓。義大利現在馬上離癱瘓不遠,歐洲現在離癱瘓也不遠,美國俄亥俄州自己官宣有10萬人感染。不知道這個10萬是怎麼來的。但有一個確診的就有100個已經被感染的,有100個被感染的就有100個是疑似的。它是一個非常快的、非常大的感染的蔓延速度。
最近這兩周以來,感染人數速度是7天增長10倍。復旦大學2月中旬時候推出的模型,預測是19天增長10倍。但歐洲這幾天的情況,是7天增長10倍的速度。什麼概念呢?疫情在美國、歐洲傳播2個月的時間,他們會發展到什麼程度?我說就是外國人講的上億人感染、上百萬人死亡甚至幾百萬人死亡。這是發達國家,還不要說發展中國家。
現在G7說要開會,說是要討論抗疫,檢測、加強邊境管控,沒有任何辦法是有效的辦法。我看大量國內外的分析,很多人把這場疫情當做一個一般疫情,疫情過去以後全球化又回來了,我們大家考慮怎麼分工、怎麼合作、怎麼整合,還是考慮這些問題。但是,在我看來,恐怕已經不是這樣的一個前景了。現在我們看到湖北的武漢是什麼,那個就是未來的歐洲、未來的美國;發展中國家還不如歐洲、還不如美國。當這些疫苗和特效藥大概一年後進入到臨床可以救人的時候,要等著發達國家把自己的人救了,把OECD的10億人救了,才能輪得到50億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所以,我們與其想得簡單不如想得複雜,與其想得輕不如想得重。往好的想誰都可以想,但是,真正出現這些問題的時候會是什麼樣,我覺得這就很難說了。這是我講的第一點,我們對疫情應該怎麼看?
二、世界危機的新形態
我們要怎麼看疫情對全球化的衝擊。冷戰以後,新全球化讓世界產業緊密的聯成一體。過去全球大瘟疫,再怎麼衝擊影響的都是局部。西班牙流感,那也只是西班牙,只是歐洲。但是,現在不一樣。冷戰後的新全球化讓世界各國緊密的聯繫到一起,任何一個產業鏈的環節斷裂都可以引起整個產業鏈的停頓。
有數據表明,在中國整個出口中,中間產品佔了世界全部中間產品的20%。中間產品是產業鏈中某一段鏈。我們中國進口中機電產品佔了六成,其中主要是零配件、元器件這些東西。如果停擺的話,先是中國經濟停擺,後是世界經濟停擺;先是中國產業鏈斷了影響世界,然後是世界產業鏈斷了反過來影響中國。所以,要把疫情看得非常嚴重,它可能導致世界經濟癱瘓。當整個世界產業鏈斷了後,中國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我們現在還不特別清楚。但是,我們知道肯定是非常大的影響。
這場疫病導致的是世界危機的新形態,世界危機的新形態是什麼呢?
首先,這個新形態的特點是短缺型危機。冷戰前資本主義都是生產過剩,從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的商業周期危機就是過剩危機,一直持續到冷戰結束都是過剩危機。冷戰結束後出現了危機的新形態,就是日本的90危機和美國的07危機,都是金融危機,不是生產過剩危機了,但是,危機的新形態伴隨的是通縮,這從實物層面考察還是有過剩。可是,這次我們看到什麼呢?如果經濟停擺導致產業鏈斷裂,各國的生產都無法繼續,勢必出現嚴重的供給短缺。因此,這次可以說是短缺型危機。我們說中國自己是全產業鏈,什麼都能生產,但是其中很多中間產品要靠國外;很多初級產品,包括最上遊的糧食、農產品、石油、礦石等都是靠著外部世界來保障供給的。
其次,會帶來全社會巨大的恐慌。如果這些供給斷了,你會怎麼辦?為什麼本周我們看到美國爆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金融市場大恐慌,道指從2.9萬點摔到2.1萬點,跌了將近30%。大家恐慌什麼呢?恐慌的是上市公司在疫情打擊下一個一個的癱倒,那些投資人手裡拿的股票和債券是一卷卷的廢紙,根本就沒有用。所以,不管央行投多少貨幣,能在鍵盤上能敲出貨幣,誕生能敲出實物嗎?能補得上製造產業鏈的斷環嗎?這靠央行是救不了。所以,這次的危機和過去300年資本主義世界史上的危機不一樣,它是一種短缺型危機,即使是像中國這樣全產業鏈的國家都不敢說自己在這個世界經濟癱瘓了以後還能比別人站得穩多少。這是我們應該強調考慮的。
最後一點,強需求抑制停產和強供給抑制停產並存。以往要麼是總需求不足,要麼是總供給不足。但是,這次既包括需求強抑制,也包括供給強抑制。需求強抑制是因為收入下降了,居民沒有錢了,也不買房子了,也不買車子了。汽車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之所以跌得這麼猛,就是因為收入下降。這是屬於強需求抑制。
此外,同時還伴隨著強供給抑制。現在伊朗疫情鬧這麼厲害,接著是沙特、科威特、伊拉克,海灣國家感染是爆發性的增長。如果我們這些農產品、礦石、石油停運了以後,我們自己是不是會受到非常強的供給抑制?沒有能源、沒有礦石、沒有農產品,生產怎麼運轉呢?這樣的問題我們一定要考慮到。我們最近也在給有關部門建議,要好好把中國的產業鏈理一理,看看哪些是基本的,我們能夠保證。從這個角度講,現在第一位的是要保民生、保農業,讓中國人有飯吃,讓中國人在斷了20%的糧食進口後還能保障餓不了肚子,70%的石油斷供以後,經濟還能轉的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