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營養學家稱:過量喝牛奶會促使癌細胞生長

2020-12-08 東方網

  

圖片說明:美國營養學家稱過量喝牛奶會促使癌細胞生長

    美國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被譽為「世界營養學界愛因斯坦」的柯林·坎貝爾教授,在一項歷時27年的系列動物實驗中,得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結論。坎貝爾教授的主要觀點,日前在《中國健康調查報告》中被披露。

  柯林·坎貝爾博士:美國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1982年,他為美國國家科學院撰寫的報告《膳食、營養與癌症》發表後,震驚了全美國。接著,他又組織了膳食與疾病發病率的大規模調查研究。這次研究被《紐約時報》稱為「世界流行病學研究的巔峰之作」。

  閱

讀提示:美國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柯林·坎貝爾主持的一項長達27年的動物實驗表明,佔牛奶蛋白87%的酪蛋白可以促發癌症。此外,牛奶還會引發心臟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症等慢性病。安全的蛋白質則來自植物,包括小麥和豆類——這類蛋白質即使攝入量很高,也不會誘發癌症。因此他發出呼籲,中國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傳統飲食結構才是健康的,應該控制牛奶和肉製品的攝入。

  「大鼠實驗」得出驚人結論

  坎貝爾教授圍繞這一研究成果進行的一系列動物實驗,前後開展了27年,其中最重要的是「大鼠實驗」。黃麴黴素是一種高致癌物,坎貝爾教授讓實驗老鼠全部接觸同等劑量的黃麴黴素,在體內產生腫瘤病灶細胞。然後,他用含不同蛋白質的飼料餵養大鼠。一組大鼠的飼料中含20%的谷蛋白(植物蛋白),一組大鼠的飼料中含20%的酪蛋白(動物蛋白,牛奶中87%的蛋白質都是酪蛋白)。

  經過一段時間後,吃飼料中含20%谷蛋白的大鼠,體內腫瘤病灶細胞沒有什麼增加;吃飼料中含20%酪蛋白的大鼠,體內腫瘤病灶細胞則呈斜線顯著上升。這一實驗最重要的發現是:當攝入的酪蛋白水平達到或者超過大鼠生長所需要的正常水平時,就會促進癌的發生。

  實驗證明:低蛋白膳食(植物蛋白)能抑制黃麴黴毒素誘發癌症,而且,即使癌症已經發生,低蛋白膳食也能顯著地遏制癌症病情的惡化。而高蛋白膳食(動物蛋白)則能對黃麴黴毒素誘發癌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事實上,膳食蛋白質對癌症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只需要調整蛋白質的攝入量,就可以激活或者抑制癌症的發生和發展。

  坎貝爾進一步指出,佔牛奶蛋白組成的87%的酪蛋白可以促進各階段的癌症。安全的蛋白質則來自植物,包括小麥和豆類——這類蛋白質即使攝入量很高,也不會誘發癌症。坎貝爾由此得出了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牛奶蛋白)優劣判斷的驚人結論:「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所謂低品質的植物蛋白,儘管用於合成新蛋白質的速度比較慢,但是很穩定,這種蛋白才是最健康的蛋白,也是身體最需要的蛋白。和動物來源的蛋白質相比,植物蛋白緩慢,但是能穩定地贏得『健康比賽』的勝利。」

  《今日美國》的頭版文章

  我們常常以「外國人喝的是牛奶,吃飯以肉食為主」來作為西方人普遍強壯的原因。然而,坎貝爾卻對中國的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傳統飲食結構非常推崇,認為這才是科學的、健康的。

  1990年6月6日,美國著名報紙《今日美國》在頭版醒目位置刊登了一篇題為《健康生活,東方優於西方》的文章。文章認為,中國人的飲食結構是合理正確的,美國人應效仿東方飲食習慣,控制牛奶和肉製品的攝入。

  文章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就是根據坎貝爾教授在中國的研究。1983至1989年,在坎貝爾教授的組織下,美國康奈爾大學、英國牛津大學、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現為中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以及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等多家權威機構合作,在中國24個省區市的69個縣開展了3次關於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學研究。研究發現,中國的肥胖者比美國少得多,患心臟病、直腸癌和乳腺癌的比率也比美國少得多,就是因為中國人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傳統飲食結構。《中國健康調查報告》一書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在這一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寫成的。

  「這部分關於中國健康調查的內容還獲得了中國衛生部的科技進步一等獎。」流行病學和健康管理專家、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校長助理黃建始教授介紹,他認為《中國健康調查報告》一書「可靠、可信、可讀、可用」。

  慢性病背後的「牛奶因素」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牛奶在許多家庭迅速地普及,乃至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同時,中國的慢性病發病率也開始上升。但極少有人考慮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聯。

  2003年12月12日,距離《今日美國》的頭版文章刊出13年之後,坎貝爾博士在上海舉辦的東方科技論壇第38次學術研討會上再次對東西方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做了比較。

  坎貝爾教授在題為《東方營養學的未來及西方營養模式的啟迪》的報告中指出,中國人不要重複西方國家在飲食結構不合理方面所付出的代價,特別是美國快餐所引起營養不平衡所導致的肥胖症。坎貝爾認為,中國人普遍地、大量地飲用牛奶,使動物蛋白質攝入大為增加,也給不斷發展的經濟帶來負面影響,具體表現為營養過剩引起肥胖,繼而使心臟病、中風、高血壓等疾病的發病率增加,由此導致公共和個人醫療開支逐年遞增。

  坎貝爾指出,攝入少量的動物蛋白是安全的,但如果過量,癌細胞就會被高蛋白「催發」,導致迅速擴散。有些科學家不相信這一結果,做了類似的實驗後發現,確實如此。「那麼,我的良好健康處方就是:吃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會給健康帶來多種益處;吃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會給你的身體帶來意料不到的危險,此類食品包括奶製品、肉類和雞蛋。」坎貝爾教授說。

  黃建始教授認為:「肉、蛋、奶等動物源性蛋白吃得太多會帶來許多健康問題,如肥胖等。但並不等於說人們就不能吃肉、不能喝奶,完全素食。關鍵是要適當,要平衡,不要過多,任何東西過了都不好。健康膳食一定要遵循如下要求:營養充分、飲食平衡、熱量控制、比例適度、種類多樣。」

相關焦點

  • 牛奶中全是防腐劑?喝牛奶有毒致癌?知道了這些,才能健康喝牛奶
    牛奶,一種被譽為「液體黃金」的物質,它其中所含的營養物質近乎完美,不光可以補充充足的蛋白質,還能為身體補充豐富且優質的鈣質。正因為牛奶優秀,所以江湖中總是會有關於它的「爆點言論」出現;牛奶當中全是防腐劑?牛奶有毒致癌?現擠出來的牛奶更健康?牛奶到底是早晨喝還是晚上喝?
  • 每天把牛奶當水喝,身體會更好嗎?蛋白質攝入過量,反而有壞處
    牛奶是最古老的天然飲料,被譽為「白色血液」,是各個年齡階段補充蛋白質、補鈣首選的食物之一。有家長說家裡的孩子拿牛奶當水喝,會不會蛋白質攝入超標,或者造成蛋白質浪費?每100克牛奶中的蛋白質含量大概是3克左右,如果一天喝1000毫升牛奶,得到的蛋白質就是30克,一般輕度體力活動的成年人一天需要的蛋白質大約在70到75克,也就是說如果牛奶當水喝的話,每天光是從牛奶中得到的蛋白質就有將近一半。
  • 加工牛奶,連小牛都不能喝?
  • 晚上喝一杯250ml的牛奶會有什麼變化?常喝牛奶,有這3個好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數人在物質各方面也都有所改善,比如晚上睡覺前喝一杯牛奶也是條件允許的。很多人晚上都會喝一杯牛奶,尤其是家長會讓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其實,晚上喝牛奶是有益於人們的身體健康的,但是大家也要注意不要過量飲用,最好將量控制在250ml左右才是最好的。
  • 鍾南山和張文宏建議多喝牛奶,應該每天早上喝嗎?喝什麼牛奶好?
    有朋友問:鍾南山和張文宏建議多喝牛奶,應該每天早上喝嗎?喝什麼牛奶比較好?牛奶是牛的乳汁,營養豐富,食用價值很高。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維生素A、維生素D等。
  • 牛奶什麼時候喝最好?哪些人不能喝牛奶?
    什麼時候喝最好?一起看文章吧!牛奶雖可緩解胃酸對潰瘍面的刺激,但因其能刺激胃腸黏膜分泌大量胃酸,會使病情加重。 缺鐵性貧血患者不宜喝牛奶這些症狀雖不是牛奶引起,但飲用牛奶後會使這些症狀加劇。因此,平時腹脹、腹痛腹瀉的人不要喝牛奶。
  • 每天喝牛奶的人和不喝牛奶的人,會有哪些區別?看完長知識了
    牛奶因為富含大量的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所以被醫學界讚譽為白色的血液,可見牛奶的地位多麼重要。很多人都意識到了牛奶的營養價值,每天都會喝一杯,當然也有很多人並不喜歡喝牛奶,更喜歡喝一些刺激性的碳酸飲料或者是烈性的白酒。雖然現在物質條件豐富了,能夠給人體提供營養和能量的食物有很多,但是牛奶還是其中最值得選擇的一個。
  • 牛奶性寒,常喝傷脾胃,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胃不好,能不能喝牛奶
    生活中有些人會有這樣的說法,「牛奶性寒傷脾胃」。具體來說就是一些人喝完牛奶後,會出現拉肚子的情況。甚至許多中醫的看法也是這樣,還讓大家少喝點牛奶,更不要我們這些普通人了。有些養生專家認為:「牛奶是陰寒之物,不宜經常飲用。」不過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想喝牛奶,乳糖不耐受症?加點益生菌!
    腸道細菌發酵分解乳糖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氣體。造成腹脹、放屁。過量的乳糖還會升高腸道內部的滲透壓,阻止對水分的吸收而導致腹瀉。當未分解吸收的乳糖進入結腸後,被腸道存在的細菌發酵成為小分子的有機酸如醋酸、丙酸、丁酸等,並產生一些氣體如甲烷、H2、CO2等,這些產物大部分可被結腸重吸收,新生兒小腸黏膜乳糖酶缺乏是主要病因,部分人群因長期不攝入奶及奶製品也會造成。
  • 研究發現:癌細胞欺騙脂肪細胞 過量產生GFBP1蛋白質
    我們知道,癌細胞有著諸多狡猾的作惡手段。他們會躲避免疫系統的監控,會長途跋涉轉移陣地,也會蟄伏多年,以待覆發。然而本周發表在《Cancer Cell》上的一篇文章,則又刷新了我們的認知……為了在人體內作惡,白血病細胞竟會欺騙脂肪細胞,挾持腸道菌群,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這些癌細胞為啥要如此處心積慮呢?
  • 癌細胞是怎麼殺人的,它的剋星又是什麼?
    血管破裂癌細胞不停地分裂,體積不停地增加,當生長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壓迫到器官血管,甚至造成血管破裂,因此血管破裂也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癌細胞具有瘋狂的攫取人體養分的特點,主要有如下幾種機制:生長信號紊亂:在健康組織中,細胞的分裂、靜止和「死亡」都是有著嚴密的調控機制的。而在癌細胞中,細胞的分裂信號持續產生、靜止與「死亡」的信號被「關掉」,這就導致癌細胞會出現不斷瘋長的特性。
  • 美國營養學家卻說……
    誤解一:「懷孕了就不能吃巧克力了,因為巧克力裡面含有咖啡因,咖啡因攝入過量,會導致早孕期間胎兒畸形,神經發育異常。」誤解二:「聽說孕期吃巧克力寶寶出生後皮膚黑?」孕婦吃巧克力,預防先兆子癇美國一項研究顯示,每天食用一定量的優質巧克力可降低孕婦患先兆子癇的風險,並可預防妊娠高血壓。巧克力中的可可鹼是一種重要的化學物質,能夠起到利尿、促進心肌功能和舒張血管的作用。
  • Cancer Res:癌細胞缺氧導致癌症生長和轉移機制
    這似乎表明腫瘤不會屈服於缺氧,相反腫瘤過量增加血液供應,因而經常會導致缺氧,從而給腫瘤發送生長和轉移的信號以便尋找新的氧氣源。比如,缺氧性膀胱癌可能轉移到肺部,而這經常是致命性的。在一項刊登在Cancer Research期刊上的最新研究中,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癌症中心研究人員在詳細地描述了這些缺氧條件導致侵襲性癌症產生的機制。
  • 為什麼建議女性要多喝牛奶?每天喝一杯,身體會得到什麼?
    牛奶被譽為「白色血液」,它的營養價值非常之高,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群飲用。從小很多的父母就會讓小孩多喝牛奶,能有助於大腦發育和長高,其實喝牛奶的好處不僅小孩能感受到,對女性的好處也是非常多的,不論處於什麼時期,建議女性都要多喝牛奶。
  • 牛奶分時間段喝,對身體更好?一天喝多少牛奶最合適?
    牛奶的營養價值很高,也是每個家庭不可缺少的食物,不管是孩子還中老年人都需要喝牛奶補鈣。不過,有不少人說喝牛奶講究時間,在合適的時間喝,身體才能更好吸收牛奶。牛奶在不同的時間段喝,身體得到的好處也不一樣是真的嗎?
  • 糖會促進癌細胞生長?飲食指南全告訴你
    腫瘤往往會消耗大量的能量,癌症患者的各種治療活動往往也需要體力支撐,因此,癌症患者相較於健康人群更需要補充營養。然而,由於體內有腫瘤,癌症患者的內分泌系統受到幹擾,往往會有吃不下東西,經常噁心反胃的情況,做化療更會加劇食欲不振的態勢。
  • 多喝牛奶會讓人早死?跟蹤研究顯示:每天360mL奶,死亡風險最低
    只有在飲用過量的情況下,才會出現風險增高的可能。到這裡,小編懸著的心終於可以放下了!根據《中國糧食安全》白皮書所公布,2018年國人牛奶的人均佔有量為22.1公斤,平均一天才為60克。這相當於離最能降低死亡風險概率的每天360mL,還有很遠的距離!從全國來看,我們現在的突出問題不是擔心飲奶過量,而是遠遠不足!
  • 方舟子:現在還可以喝哪些牛奶
    許多人不敢再給寶寶喝配方奶粉,改喝米湯。許多人本來已習慣早餐一杯奶,也改喝自製豆漿,豆漿機賣到脫銷。不過,配方奶粉仍然是母乳的最佳替代品,改用米湯或其他食品是危險的,會讓嬰兒營養不良。對成人來說,牛奶並非必需品,不喝也未嘗不可,但是牛奶的營養價值難以被其他食品取代,比如豆漿蛋白質的品質就不如牛奶蛋白質,含鈣量也只有牛奶的三分之一。在短暫的恐慌過後,我們的日常生活仍然難以離開奶製品。
  • PNAS:蛋白糖基化改變促進癌細胞生長
    2013年9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科學家一直關心蛋白的糖基化過程,部分原因是癌細胞中有高劑量的糖類。這表明這些糖類對癌細胞的生長有一定作用。新加坡的科學家與哥本哈根大學的科學家聯合研究發現非成熟糖基化即短O-聚糖能夠促進癌細胞生長。相關研究發表在近期的PNAS雜誌上。該研究揭示了促進癌細胞生長的一個重要機制,為開發阻斷癌細胞生長的治療方法提供了理論依據。該文章的一位作者Catharina Steentoft博士稱,雖然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之間有一段距離,但是該研究為開發新的治療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 牛奶高溫加熱後再喝好不好?喝牛奶有4大禁忌,喝錯等於白喝!
    牛奶是大家公認的營養飲品,裡面蘊含著多種有益於身體健康的營養元素,有「白色血液」的美譽。為了身體健康,也為了處在生長發育時期的孩子更加健康茁壯的成長,很多人已經把喝牛奶當做了一種習慣。有的人喜歡早上喝牛奶,開啟活力的一天;有的人喜歡晚上喝,改善睡眠質量。其實喝牛奶也有很多竅門在裡面,很多人喝了很多年卻始終沒喝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