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房租問題成為新的熱點。有意思的是,在一片房租太高、房租上漲太快的「譴責」聲中,潘石屹在21日某競拍發布會上表示:租賃市場租金回報率不是輔助性的指標,而是最重要的指標。現在銀行基準利率4.9%,北京公寓租金回報率差不多是1%,應該到7%才合理。此言一出,讓人大跌眼鏡,近來對於房地產,一些名人總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房租上漲過快,已成為眾矢之的;潘石屹這番話,是覺得房租還不夠高,還是因為有其他難言之隱嗎?
房租回報率低,房價過高惹的禍?
從潘石屹整體的觀點看,他的意思是說租金回報率太低,房價已經非常畸形,租金回報率翻一番,投資購房者依舊是虧的;至於說如何解決,潘石屹提到了兩個方法:
一個是讓分子往上漲一些,分子是租金。二是讓分母往下降一些,分母是房價。另一條路就是拖下去,壓力積聚到一定程度,自己爆炸。
問題是,高房價的問題豈止是對投資購房者有影響,高房價首當其中的是對於那些想通過勞動賺生活的人,可以說,房價高到讓夢想破滅;對於老百姓,對於對住房最有需求的人,只是想通過勞動換取一個住所,不求豪華;然而,2017年的房價漲勢,讓所有持幣觀望的買房人夢想都遠去了。
因此,當我們在談論房價過高的問題時,我們就專門談論房價;房住不炒,首要的精神就是保證居者有其屋,至於投資者盈利與否,那是第二個層面的問題了。
民有所居房住不炒,租房不能成為新的資本逐利場
數據顯示,中國一線城市平均租金回報率是1.5%。也就是說,按照當前的水平,如果在北京買一套房,僅靠租金,66年後才能收回成本。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國房租與房價比例是背離的。然而,中國人安土重遷的文化觀念,獨有的戶籍制度,決定了租房並非廣泛的、長遠的生活方式。這就決定了,買賣差價是房產投資首要關注的點。且不說這種著眼點是否科學合理,但現實如此,我們就應該從實際情況去分析問題。
實際情況是房價過高的情況下,既要穩定市場,又要保障居住,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租賃住房。可以說,租房就是民生問題。對於民生問題,有多個角度可以去衡量,最糟糕的就是把民生當成一項賺錢的生意來做。按照2017年的數據,北京非私營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10975元,一般認為,比較合理的房租是月收入的三分之一;然而,3000元在北京是否可以找到合適的住房呢?現實情況則是,在高漲的租金面前,即便是超過平均收入的人,依然感到要想保障最基本的居住權,壓力山大。
因此要想民有所居,就要房住不炒,現在看,更應該「房租不炒」。儘管說,宏觀上看,可出租房屋短缺,是造成房租上漲的根本原因,但房租過快上漲,甚至「一天一個價」的時候,那就不是供需關係帶來的價格變動了,必然有資本的介入,才造成了這樣的層面。要說起來,不讓炒房,就是要保障民生;那也不能轉頭就炒作租房市場啊!這種短視的市場手段,無異於自殺性的經營;要知道,真正好的經營理念,是以人為本,沒有了人,再大的生意一來僱不到人去給你幹,二來做出來產品沒人買。
我們都說割韭菜割韭菜,但連根拔了,韭菜就再也不長咯。現在炒作租金,熱錢流入租房市場,其實就是在連根拔了韭菜;看似短期內投資方有利可圖,各平臺哄抬租金搶佔份額、囤積房源待價而沽,但背離市場的惡果,最終還是要各個平臺自己消化。你以為現在有租客買單高額房租,未來就有較大的利潤空間?最終,可能會如潘石屹所說,「壓力積聚到一定程度,自己爆炸」。
本文原創,作者劉磊,福布斯金融理財師評審委員、遠見財訊特邀地產評論員,《房產投資鍊金術》課程導師,多家媒體房地產專欄作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