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Geoscience:27億年前的富銨海洋

2021-01-08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前沿報導】Nature Geoscience:27億年前的富銨海洋

地球表面化學環境在地質歷史時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其中24-22億年前的早元古代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GOE)和8-5億年前新元古代大氧化事件(Neoproterozoic oxidation Event,NOE),使地球從完全缺氧的狀態逐漸過渡到現代的氧化水平(Lyons et al., 2014)。這些氧化事件也深刻地影響著其他元素的地球化學循環過程,比如氧化還原敏感元素和生命元素氮的地球化學循環。在早中太古代,海洋可能以缺氧氮循環為特徵,其氮循環主要包括固氮作用、銨化作用和銨的吸收作用(圖1;Stüeken et al., 2016)。早元古代大氧化事件以後,全球海洋含氧氮循環開始廣泛出現(Kipp et al., 2018),即出現了富NO3-的海洋,其代謝過程包括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銨的厭氧氧化作用、異養硝酸鹽還原作用以及硝酸鹽的吸收同化作用(圖1)。氧氣含量的增加普遍被認為跟海洋產氧光合作用有關,那麼在大氧化事件發生的前夕,海洋氮循環是何時以及如何響應產氧光合作用的呢?

圖1 海洋氮循環示意圖。不同氮循環所需要的輔酶因子以及引起的氮同位素分餾已標註在圖上,其中黑色路徑代表了缺氧氮循環,黃色路徑代表了次氧化的氮循環,藍色路徑代表了含氧氮循環;次氧化的和含氧氮循環可能直到晚太古代才出現(Stüeken et al., 2016)

在此背景下,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的研究人員Yang Jie及其合作者在Nature Geoscience發表了最新成果(Yang et al., 2019),他們選擇了辛巴威Belingwe Greenstone Belt約27億年前的Manjeri組沉積巖,地層從下到上分別是Spring Valley段、Shavi段和Jimmy段,含有疊層石和藻席(圖2),能夠直接提供產氧光合作用的證據。由於不同的氮代謝方式對應著不同的氮同位素分餾(Stüeken et al., 2016),

他們分析了地層中的氮同位素和其他氧化還原指標,

包括鐵組分、硫同位素和碳同位素,來評估太古代晚期海洋的氮循環過程及氧化還原狀態,以揭示氮循環對產氧光合作用的響應過程以及對生產力和生物圈的指示意義。

Manjeri組的鐵組分、硫同位素數據指示(圖2),下部

Spring Valley和Shavi段的沉積水體為持續的缺氧富鐵條件,

而上部Jimmy段在氧化和還原條件之間擺動。由於其碳同位素數據和疊層石指示了其沉積環境跟產氧光合作用有關,Jimmy段可能位於間歇性

「氧氣綠洲」的氧化還原界面附近(Abell et al., 1985)。Manjeri組的氮同位素數據顯示,海洋氮循環以生物固氮作用和

銨的不完全吸收作用的缺氧氮循環為主,沒有明顯的含氧氮循環的信號

(圖2)。因此,即使局部淺水由於產氧光合作用出現氧化還原變動,晚太古代的海洋還是以缺氧氮循環為主,生物可利用氮主要來源於銨的吸收作用和固氮作用。

研究人員利用

銨的不完全吸收作用分餾係數和沉積物的氮同位素值建立了瑞

利模型,得到

當時沉積水體70%-90%的銨庫被生物吸收利用。因此,在晚太古代的海洋,產氧光合作用的出現使初級生產力和輸出生產力增強,有機質在缺氧水柱中的降解會使銨富集在深水中,即使在局部淺水出現「氧氣綠洲」, 硝化作用(在氧化條件下,銨氧化成硝酸鹽的過程;圖1)產生的硝酸鹽,在晚太古代廣泛分布的缺氧條件下,通過反硝化作用(在次氧化條件下,硝酸鹽還原成分子氮的過程;圖1)快速轉變成N2而丟失,不能被生物利用。深水中的銨通過上升流被帶到透光帶,為初級生產者提供營養物質。這種獨特的氮循環模式可能只出現在產氧光合作用出現以後和GOE之前的晚太古代海洋。

這項研究工作結合了多種地球化學手段和古生物證據,證實了27億年前產氧光合作用下的「氧化綠洲」海洋,是以缺氧氮循環為主,銨可能是生物圈重要的氮營養元素。

圖2 辛巴威27億年前Manjeri組的巖性和地球化學數據,數據包括鐵組分、硫同位素、碳同位素和氮同位素,其中FeHR/FeT的藍色和綠色方塊分別代表著氧化和缺氧條件,FePy/FeHR的紅色和紫色方塊分別代表著缺氧富鐵和缺氧硫化環境(Yang et al., 2019)

【致謝:感謝馮連君高級工程師和王旭副研究員的寶貴修改意見。】

參考文獻

1.Abell P I, McClory J, Martin A, et al. Archaean stromatolites from the Ngesi Group, Belingwe greenstone belt, Zimbabwe; preservation and stable isotopes—preliminary results[J]. Precambrian Research, 1985, 27(4): 357-383.

2.Kipp M A, Stüeken E E, Yun M, et al. Pervasive aerobic nitrogen cycling in the surface ocean across the Paleoproterozoic Era[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8, 500: 117-126.

3.Lyons T W, Reinhard C T, Planavsky N J. The rise of oxygen in Earth’s early ocean and atmosphere[J]. Nature, 2014, 506(7488): 307-315.

4.Stüeken E E, Kipp M A, Koehler M C, et al. The evolution of Earth's biogeochemical nitrogen cycle[J]. Earth-Science Reviews, 2016, 160: 220-239.

5.Yang J, Junium C K, Grassineau N V, et al. Ammonium availability in the Late Archaean nitrogen cycle[J]. Nature Geoscience, 2019, 12: 553-557.

(撰稿:陳妍/地星室)

美編:徐海潮

校對:張騰飛

相關焦點

  • Nature Geoscience:大氧化事件真的存在嗎?
    早期地球極端缺氧,在距今約25億年前,地球上的自由氧含量顯著上升,大氣氧水平從幾乎為零上升到現代大氣含氧量的1%,這一重大地質事件被稱為「大氧化事件」(Great Oxygenation Event, GOE)(Holland, 2002),深刻地影響了早期地球生命演化以及多種元素的地球化學循環過程。
  • Nature Geoscience:大氧化事件真的存在嗎?
    早期地球極端缺氧,在距今約25億年前,地球上的自由氧含量顯著上升,大氣氧水平從幾乎為零上升到現代大氣含氧量的1%,這一重大地質事件被稱為「大氧化事件」(Great Oxygenation Event, GOE)(Holland
  • 人造怪物:63年前,27隻殺人蜂逃出實驗室,現在有15億隻
    人造怪物:63年前,27隻殺人蜂逃出實驗室,現在有15億隻歡迎來到:自說自話的總裁人造怪物:63年前,27隻殺人蜂逃出實驗室,現在有15億隻當你激怒它們的時候人造怪物:63年前,27隻殺人蜂逃出實驗室,現在有15億隻好奇心驅使他不斷往裡面走
  • Nature Geoscience:太古代TTG的成因——來自矽同位素的證據
    Kaapvaal克拉通Barberton綠巖帶(BGB)的35.1-26.9 億年奧長花崗質和花崗質巖石具有一致的矽同位素特徵,均比現今陸殼巖石更富重矽同位素(高0.1-0.2‰)(圖2)。這種異常的組成可用其鎂鐵質源區作解釋,其中相當一部分(15-35 wt%)為矽化玄武巖,這些巖石在30億年前是常見的表殼巖。
  • 38億年前地球構造致火山活動 海洋地殼沉入地幔
    由弗朗西絲-詹納(Frances Jenner)帶頭的一支研究團隊最近發現的新證據,表明引起火山活動的一些構造運動,比如現在還在發生的一些構造運動,可能早在38億年前就已處於進行之中了。目前,該研究結果已被刊登在期刊《Geology》上。據了解,處於大洋中脊中的一些上湧和融化的地幔,同時還包括海底新噴發的巖漿,持續產生了海洋地殼。
  • Nature 中文摘要 27 August 2015
    Nature Volume 524, Number 7566, 27 August 2015
  • 這塊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洋地殼,已經存在了3億多年
    《自然-地球科學》本周在線發表的論文 Palaeozoic oceanic crust preserved beneath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報告,全世界最古老的海洋地殼仍然深埋在東地中海海底。海洋地殼的密度很高,因此在俯衝帶進入地幔的速度相對較快,這意味著大多數海洋地殼的年齡都不超過2億年。
  • 7億年前「雪球地球」或仍有生命存在
    夏日炎炎,你是否想過現在炎熱的天氣在7億年前,無論是不是春夏秋冬都是冰雪覆蓋的樣子,沒有炎熱,只有嚴寒,地球因為被冰雪幾乎完全覆蓋而成為了一個「雪球地球」,如果一年四季都是這樣,南方的朋友還會羨慕北方的大雪時候的樣子麼?
  • 3億年前三疊紀古海洋發現新的「海洋殺手」
    【科技訊】12月1日消息,據媒體報導,海洋中的兇猛動物在很久以前就存在了。研究人員在博物館化石中發現了新的「海洋殺手」,它是一種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的腔棘魚(coelacanth)。腔棘魚種屬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了,但是直到1938年被研究人員重新發現,其特點是遊動較為緩慢,而新發現的腔棘魚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性,被稱為「反叛者」腔棘魚。
  • 139年前發表中國首篇《Nature》
    能夠在CNS(Cell+Nature+Science)等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對於大多數科研人員來說,可謂是孜孜以求,其實,早在139年前的清朝末期,中國人就在《Nature》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文章糾正了著名的伯努利定律,引起了國際巨大的反響,nature編輯評價道:&34;,也是這篇文章,使得Nature創辦以來,第一次出現了中國人的名字。其作者就是被稱為晚清科技總設計師,啟蒙了整個中國近代科學的徐壽。
  • 6億年和10億年周期!地球曾經吞噬過超級海洋!
    羅丁尼亞是一個超大陸,早於更著名的盤古大陸,盤古大陸存在於3.2億至1.7億年前。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由澳大利亞珀斯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的李正祥(Zheng-Xiang Li)領導的科學家們提出:超級大陸和超級海洋以交替循環的方式形成和分裂,有時會保護海洋地殼,有時會將其循環回地球內部。
  • Nature: 章魚基因組
    頭足類動物不僅包括章魚,還包括烏賊、墨魚和鸚鵡螺,4億多年前在遠古的海洋中作為食肉動物而出現。其中最成功的是鸚鵡螺,其在泥盆紀時期稱霸海洋,是現在的常見化石。它們在6600萬年前與恐龍一起在大滅絕中絕種。
  • 日本科學家復活1億多年前的古細菌
    1億多年過去了,大陸發生了漂移,海水淹沒了它們所在的地區。海水退去後,猿類開始在此行走。最終,充滿了好奇心的新興生物——人類,把它們挖了出來,並在日本的一個實驗室中,喚醒了它們。日本科學家於10年前,從6000米深的太平洋底獲得了一批包含遠古微生物的沉積物樣本。當時它們深埋在海底以下的100米處。
  • 250年前稱霸海洋的「巨儒艮」,活了27年就滅絕,曾遭遇巨大災難
    不過,若是250年前最初形態的它——海中巨無霸「大海牛」尚未滅絕,或許會給現在的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人類對巨獸總有一種嚮往與敬仰,或是天生的恐懼,就像面對一隻恐龍那樣。與現存的四種海牛目動物相比,斯特拉大海牛的尺寸是大得驚人。只可惜,它們僅與人類相處了27年,就滅絕在了人類的手裡。從滅絕這個結局看來,大海牛的第一次與人類相遇就充滿了諷刺。
  • 45億年前地球的自轉,有助於形成熔融巖漿海洋!
    同樣的撞擊也把新形成的地球整個表面變成了熔巖海洋。現在,新研究發現,地球的快速自轉可能已經影響了這片熔融海洋的冷卻方式。新研究發現,地球自轉速度可能影響了矽酸鹽礦物在巖漿海洋凝固時結晶和沉澱的位置。博科園-科學科普:Maas是這項新研究的主要作者,該研究探索了古代巖漿海洋是如何冷卻的,以及其中的礦物質是如何結晶的。這些過程都開始於45億年前,在地球形成後不久,一個火星大小的行星撞上了這個新生行星。撞擊產生的碎片形成了月球,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熱量,地球表面變成了幾千英裡深的巖漿海洋。
  • 5億年前「海洋霸主」被發現:全身長堅硬盔甲、外形清奇
    你知道5億年前的寒武紀時「海洋霸主」是什麼樣的嗎?據悉,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最近在山東濰坊發現一種約5億年前的奇特蟲子,這種遠古蟲子頭部輪廓形似一對兔耳朵,科學家將其命名為「耳形範特西蟲」。之所以叫「耳形範特西蟲」是因為,這種動物體長約4釐米,長相奇特頭部狹長,長度接近身體總長的一半。
  • 科學家發現,30億年前的地球可能完全被海洋覆蓋了
    站長之家(ChinaZ.com) 3月3日 消息:據外媒報導,科學家發現證據表明, 30 多億年前,地球被全球海洋覆蓋,變成了一個「水世界」。他們在一塊古老的海洋地殼中發現了一些能說明問題的化學信號,它們指向一顆曾經沒有大陸的行星。
  • Nature:海洋古細菌對氨的親和力強於細菌氨氧化劑
    現在,對被稱為SCM1的海洋古細菌分離菌種所做的一項研究顯示,它比細菌氨氧化劑對氨的親和力要高得多。這一發現將可以解釋為什麼海洋古細菌在寡營養海洋中能成功與其他微生物競爭,並且還可支持這樣一個假說:硝化反應在海洋氮循環中可能要比當前生物地化模型所假設的更為普遍。
  • 32億年前地球長啥樣 到處是水沒一片大陸
    32億年前地球長啥樣 到處是水沒一片大陸 2020-03-06 10:22:29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劉霞 | 字號:A+ | A- 32億年的地球長啥樣?
  • 2.3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200萬年的暴雨,科學家預測或再現
    導語:2.3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200萬年的暴雨,科學家預測或再次出現!這事發生在2.3億年前,這場大雨的強度和持久度都令人震驚。它也給地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原有的很多生物因為無法適應這種持續暴雨帶來的改變,所以大部分都消失了。而那些留下來的是因為適應了這種環境,也可以說是生命力的確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