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涉及成分造假的食品新增海產品、混濁劑和檸檬汁
馬裡蘭州羅克維爾2013年1月25日電 /美通社/ -- 美國藥典委員會(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l Convention,簡稱 USP)食品造假資料庫中新增了近800項食品造假案例,提供了有關當今的食品供應中容易涉及成分造假的食品的最新信息。該資料庫的第一個版本收錄了1980年至2010年公布的1300項食品造假案例。新增案例使該資料庫的食品造假案例總數量增加了60%,其中大多數為2011年至2012年在學術期刊和一般媒體上發布的新信息。
由 USP 食品科學家們撰寫的初步資料庫分析報告於2012年4月5日發表於《Journal of Food Science》。該研究報告指出,牛奶、植物油和調味品是已發布報告中記錄的涉及成分造假最多的三種食品。USP 科學家們開展的最新信息分析報告顯示,2011年與2012年的趨勢類似,在該報告中,海產品(魚蝦等)、混濁劑和檸檬汁被納入容易涉及成分造假的食品類別中。
食品造假是一個統稱概念,涵蓋在食品、食品成分或食品包裝中蓄意使用替代品和添加劑或進行篡改或虛報或出於利益做出虛假或誤導性的食品聲明。根據 USP的定義,更加具體的食品成分造假以及蓄意或出於經濟利益的摻假是指銷售者為了獲得經濟利益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不正當地添加造假成分或去除或取代真材實料。
USP 資深科學聯絡人兼資料庫創建者和主要分析師 Jeffrey Moore 博士表示:「儘管幾個世紀以來,食品造假現象一直無處不在,其中不乏很多記錄在案的造假案例,但我們認為,我們對食品造假的了解僅僅只是冰山一角。通過收集和分析學者、監管部門和媒體發布的各種公開信息,該資料庫讓大眾更加了解到這一很大程度上未知的領域。最終,我們希望該資料庫能夠被全球食品生產商、監管部門、科學家和其它人士使用,以幫助提升食品安全,無論是用來提供更加全面的已知和潛在危險的知識、促進更加準確的食品摻假檢測方法的研發、刺激消費者和立法者等人的食品安全意識或通過其他方式以增加食品造假的實際操作難度。食品造假是一種不道德的有害行為,對公眾健康和企業都會造成一定的威脅。」
USP 是一家非營利性科學組織,其發布的《食品化學法典》(FCC) 是國際公認的標準各論,用於驗證全球各地使用的食品成分的特性、品質和純度。《食品化學法典》是USP專家委員會下屬食品配料專家委員會(會長為 Andrew Ebert 博士)的一項重要決策。USP 科學人員與來自該專家委員會的科學人員以及其他學者一起合作,共同推動 USP 食品造假資料庫的發展。
造假食品與成分
在資料庫中新增的學術期刊發布的食品造假信息中,涉及造假最多的食品配料為橄欖油、牛奶、藏紅花、蜂蜜和咖啡(在1980年至2010年的分析報告中均位列前七),其次是茶、魚類、混濁劑(通常用在果汁中,以提升視覺效果和新鮮感)和黑胡椒-上述配料在1980年至2010年的分析報告中均排在前25名開外。在調查的新媒體和其他報告中,資料庫中最具代表性的產品為牛奶、魚類、薑黃、辣椒粉和食用油(在1980年至2010年的分析報告中均位列前12名),其次是蝦、檸檬汁和楓蜜(在1980年至2010年的分析報告中均位列前25名開外)。食品造假案例包括:
牛奶、植物油和調味品:資料庫記錄了印度的鮮奶摻假事件、在北美發生的用麥芽糊精等填充劑稀釋牛奶粉事件,在南美發生的用植物油替代乳脂事件以及中國的食用油造假事件,即用無處不在的廉價地溝油(重新用作食用油的廢油)代替食用油和橄欖油。在調味品方面,資料庫記錄了很多用廉價的調味品或填充劑稀釋和代替真正調味品的案例。
海產品:美國的海產品年銷售額達到了800億美元,其中超過80%的魚類靠進口,因此海產品生意盛行,而造假也成為了一項非常嚴重的問題。 資料庫中收錄的海產品造假案例包括將玉梭魚標成白金槍魚或鯧魚出售。玉梭魚在義大利和日本禁止出售,其他國家針對這一魚種也發布的貿易和消費通告。玉梭魚含有大量的蠟酯,可能引發一種被稱為 gempylotoxism 的食物中毒。河豚也是資料庫中記載的海產品造假案例之一,在美國發生過將河豚標成安康魚以規避進口和其他限制的事件。美國和全球其他地區都發生過河豚中毒事件。 Moore 稱:「海產品的食品安全控制具體到個別品種,因此用一種魚替換另一種魚會引發食品安全問題。」
混濁劑:正如幾年前中國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是當年最嚴重的食品醜聞一樣,混濁劑事件也是2011年最糟糕的食品醜聞。多項資料庫記錄顯示,可塑劑鄰苯二甲酸雙(2-乙基己基)酯 (DEHP) 和其他相關鄰苯二甲酸冒充混濁劑代替價格更高的棕櫚油或果汁、果醬和其他產品中允許添加的食品配料。造假範圍之廣,涉及315家公司的877種食品,206種產品出口至22個國家;臺灣約4000人受影響。DEHP 相關的安全問題包括癌症和影響兒童生殖器正常發育。DEHP 可用於食品接觸材料(封條和包裝等)中,然而它在食品中的允許含量有著嚴格的規定,一般不能超過約1.5 ppm,而在已經發布的食品造假案例中,食品和膳食補充劑的 DEHP 用量分別達到了2-34 和 8,700 ppm。混濁劑造假現象已經持續了多年,但它也像其他食品造假一樣,如果沒有馬上出現疾病症狀,一般很難被發現。然而,如本文所述,消費者如果長時間食用不能檢出的有害摻雜劑依然會引發嚴重的健康問題。
USP 正在積極完善補充食品造假資料庫。欲向資料庫添加內容或搜索免費資源,請訪問:www.foodfraud.org。媒體諮詢,請訪問:mediarelations@usp.org:
USP-自1820年開始,致力於促進公眾健康
美國藥典委員會 (USP) 是一個科學的、非營利性的標準制定機構,致力於通過制定公共標準和相關項目確保藥品和食品的質量、安全和效力,從而達到促進公眾健康的目的。USP 的標準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廣泛認可和使用。垂詢 USP 更多詳情,請登錄 http://www.usp.org。
聯繫人: Francine Pierson
電話:301/816-8588,電郵: fp@us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