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現今隨著我國教育的逐漸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才湧現,其中更是不乏一些通過高考進入我國最高學府——清華北大的學子。後來他們去哪裡了?
據研究數據顯示:清華70%的狀元進入了經濟管理學院。清華大學校長施一公說:連我最好的學生和我說,老師我想去金融公司。這讓他也不禁感嘆,現今的教育為什麼會這樣銅臭滿滿。
面對現在的大學教育、乃至更為基礎的中小學教育,我們更應該重視培養德行兼備、能擔時代重任的新青年。素質教育,並不能停留在說說而已;不忘初心,我們更要記住自己為什麼出發。
一、狀元之才,為何銅臭味滿滿
隨著中國GDP的增速不斷發展,此時這個擁有著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大國經濟,也開始佔據世界前列。截止到兩年前,中國的GDP已經佔到了世界第二。但是面臨著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中國的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能力卻排在了全球20位之後。
在這一情況之下,號稱是中國教育最高學府的清華北大,在世界名校的排行當中也是稍微落後的。在這背後的原因,不禁讓人感慨。
眾所周知,能夠進入清華的,莫不是當年高考的天之驕子、一省的狀元之才。但是在專業填報方面,這些人大多數選擇了和經濟、金融有關的專業。
在清華70%的狀元,大多選擇了經濟管理學院。在研究經濟的發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這樣的狀況卻讓人深思,狀元之才卻寧願渾身沾染銅臭,而不願意進一步研究投身科技專業、重視於科技的研究與創新。
我們的偉大工程師曾經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發展生產力,但是為何如今的狀元之才反而捨本逐末。
這也是導致如今中國在科技創新和研究方面依舊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對於我們國家科技實力和現狀更應該有清醒的認識,讓更多專業、高素質的人去做應該做的事才是正道。
這些狀元之才或許出於愛好、或是出於家庭原因,進入了經濟管理學院、選擇了和金融有關的行業。
但是進入這一行業,對於經濟的發展研究有一定的補助,更多的卻不能從根源上最好地處理經濟的問題。面臨著這一情況,大學教育的定位又是否準確呢?正如施一公教授所說的:研究型大學從來就不以就業為導向。
二、 大學教育缺失,學術應主導
清華作為我國最高等的學府,聚攏了全國每年高考選拔出來的天之驕子。同樣在這個學校裡培養的都是中國未來的棟梁之材,在這樣的大學教育當中,以就業為導向,不僅是對於大學水平的否定、更顯得銅鏽味滿滿。
在清華這樣研究型的大學當中,更應該以學術作為導向。只有真正培育出有能力、有才幹的學生,自然就能解決所謂的就業問題。無論在何種行業、何種領域,有能力的人向來不愁就業。
正如,經國家雖然提倡萬眾創業,大眾創新的情況下,金融的發展勢頭較好。但這樣過熱的學科門類,導致一些學生紛紛投入到這一行業、導致行業爆滿。
在被國家提及的某些行業當中,金融作為向來被重視的行業裡,已成為影響每一年大學生報考專業的重要選擇。這本無可厚非,但進入大學以後更應該注重的是協調性發展。尤其是在一個研究性的大學裡面,對於科技的研究應當是為金融創造新的攀登點。
這更強調了我國現如今在研究型大學當中出現的一個重大問題,便是學術的主導逐漸被一些以就業為導向的學科門類所佔據。
人心浮躁的情況下,難以安心下來研究。金融學、經濟學這一類門類一直都是學科中的霸主,但是過分的追求名利場所引導的大學教育本就失去了意義。
作為一個知識講授的殿堂,大學尤為重要的是培育大家之才、培育出行業的精英,並不是僅僅為了就業。這就導致了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大學教育的缺失導致了一部分學術地位旁落。
不僅如此,大學裡的導向一但出了問題,勢必就導致了這大學教育會出現重大缺陷。正如同現在過分強調就業導致大學教育一切向就業看齊,對於學生素質的培養是非常不利。
一些學生對於學科的學習抱著這樣的心態:只有對自己就業有利的功課,才需要繼續學習,對於其他的所謂輔修課不屑一顧。
另外,清華大學這樣的高等學府作為培育高等人才的知識殿堂,更應該注重的是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作為頂尖的人才,更應該有高等的道德與之匹配。有才無德的時代早已經過去,德才兼備才是時代的必須。
三、社會責任感,人才更應有德
在大學教育的研究當中,越來越多的學生以就業為導向逼迫自己選擇相對應的專業。在這一方面更加導致的是大學研究當中強調成果轉化,意味著大學研究一律要向名利場看齊。
只有真正能夠產生效益的研究,才值得被研究;一些必須的人文社科類研究反而被束之高閣。
過分強調成果的轉化恰好反映的是社會責任感的缺失。證明研究有用的,向來不是研究能夠產生效益便是為社會服務。發展的不健全,同時也是對社會發展的一個辜負。
而且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這樣的高等學府,在坊間流傳著它們是成為外國人才後備軍的說法。這也是對於人才的道德教育有所缺失。
在權威機構的研究當中,進入高等學府的人才60%往往流失於他國,尤其體現在金融行業是非常明顯的。
中國的金融業由於發展較晚,在經濟體制和金融發展的完善程度上,均落後於資本主義國家。這也就導致了研究金融行業的一些學子最終選擇出走中國,踏上他方土地的同時拋棄了自己應有的社會責任。
不以民族狹隘的想法來說,作為我國自己培養出來的人才,如果不能為我國服務,那麼這樣的教育便是一次失敗的教育。
然而可悲的是,現在越來越多所謂的狀元之才能夠留下來,繼續紮根中國的更是少之又少。對於他們來說,外國的月亮並不是更圓,但是一定更為適合他們的發展,導致了如今的高等學府紛紛被國人抨擊。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強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變得刻不容緩。尤其是大學教育當中,對於名利場的涉略,更是應該減少。
將其回歸於研究與教育的本質才是現今的目的,更為深遠的則是將其推廣至中小學教育。在中國如今的素質化教育改革,提上日程更應該是刻不容緩。
四、教育的素質化改革,刻不容緩
如今之所以有那麼多的人選擇和就業掛鈎,以功利的心態決定自己的選擇。是因為中國在基礎教育方面,向來強調的是功利性教育,即自己接受的教育有著明確的目的。
在如今小孩子的求學路上,小學刻苦努力是為了尋找到更好的公立中學;在中學的學習當中,則是想要通過這三年的艱苦學習為自己考上心儀的大學。這一步又一步的教育當中,層層嵌套著不一樣的目標。但時也是在目標的引領之下,引動學生的學習欲望。
這樣的情況之下,無非就是用目的去指導實踐,其中強加了一些利益的要素:只有考上更好的大學,才能為自己提供更好的未來。這一想法是現在素質教育的一個陰影。
從這深層次的原因研究中,自然可以發現,為什麼70%的精華狀元會選擇的金融行?施一公先生生物領域的學生都說自己最好學生想進入到金融公司。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便是幾十年教育當中目的性強烈,就業或者強調收益成為了他們做事的一個準繩。
在如今更應該談起的素質化教育,而是讓大學生乃至中小學都能夠成為每個人自由發展的天堂。多樣化才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將所有人趨同。
五、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問起年幼的孩子想要長大以後做什麼?可能很多孩子會回答當科學家、當老師,當其他各式各樣的職業者。可是在接受了十幾年的教育後,有多少人能夠堅持住自己的理想,恐怕也是少之又少的。
在教育未來的發展當中,更應該強調的是學生求學的初心是什麼?只有記住自己當時為什麼出發,才能夠為自己在以後求學道路上更好地堅定理想、堅持住信念。
這就如同施一公教授在每一年開學講話中會提到那樣:
"你千萬不要忘了,你來到清華,你不止代表自己,不止代表你個人,你也同時代表一個村,一個縣,一個地區,一群人,一個民族。你千萬不要忘了,你肩上承擔了這份責任。"
唯有記住來時,才有歸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