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之才,為何銅臭滿滿?施一公:我最好的學生,都想去金融公司

2021-01-13 網易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

  現今隨著我國教育的逐漸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才湧現,其中更是不乏一些通過高考進入我國最高學府——清華北大的學子。後來他們去哪裡了?

  

  據研究數據顯示:清華70%的狀元進入了經濟管理學院。清華大學校長施一公說:連我最好的學生和我說,老師我想去金融公司。這讓他也不禁感嘆,現今的教育為什麼會這樣銅臭滿滿。

  面對現在的大學教育、乃至更為基礎的中小學教育,我們更應該重視培養德行兼備、能擔時代重任的新青年。素質教育,並不能停留在說說而已;不忘初心,我們更要記住自己為什麼出發。

  

  一、狀元之才,為何銅臭味滿滿

  隨著中國GDP的增速不斷發展,此時這個擁有著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大國經濟,也開始佔據世界前列。截止到兩年前,中國的GDP已經佔到了世界第二。但是面臨著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中國的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能力卻排在了全球20位之後。

  在這一情況之下,號稱是中國教育最高學府的清華北大,在世界名校的排行當中也是稍微落後的。在這背後的原因,不禁讓人感慨。

  眾所周知,能夠進入清華的,莫不是當年高考的天之驕子、一省的狀元之才。但是在專業填報方面,這些人大多數選擇了和經濟、金融有關的專業。

  

  在清華70%的狀元,大多選擇了經濟管理學院。在研究經濟的發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這樣的狀況卻讓人深思,狀元之才卻寧願渾身沾染銅臭,而不願意進一步研究投身科技專業、重視於科技的研究與創新。

  我們的偉大工程師曾經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發展生產力,但是為何如今的狀元之才反而捨本逐末。

  這也是導致如今中國在科技創新和研究方面依舊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對於我們國家科技實力和現狀更應該有清醒的認識,讓更多專業、高素質的人去做應該做的事才是正道。

  

  這些狀元之才或許出於愛好、或是出於家庭原因,進入了經濟管理學院、選擇了和金融有關的行業。

  但是進入這一行業,對於經濟的發展研究有一定的補助,更多的卻不能從根源上最好地處理經濟的問題。面臨著這一情況,大學教育的定位又是否準確呢?正如施一公教授所說的:研究型大學從來就不以就業為導向。

  

  二、 大學教育缺失,學術應主導

  清華作為我國最高等的學府,聚攏了全國每年高考選拔出來的天之驕子。同樣在這個學校裡培養的都是中國未來的棟梁之材,在這樣的大學教育當中,以就業為導向,不僅是對於大學水平的否定、更顯得銅鏽味滿滿。

  在清華這樣研究型的大學當中,更應該以學術作為導向。只有真正培育出有能力、有才幹的學生,自然就能解決所謂的就業問題。無論在何種行業、何種領域,有能力的人向來不愁就業。

  

  正如,經國家雖然提倡萬眾創業,大眾創新的情況下,金融的發展勢頭較好。但這樣過熱的學科門類,導致一些學生紛紛投入到這一行業、導致行業爆滿。

  在被國家提及的某些行業當中,金融作為向來被重視的行業裡,已成為影響每一年大學生報考專業的重要選擇。這本無可厚非,但進入大學以後更應該注重的是協調性發展。尤其是在一個研究性的大學裡面,對於科技的研究應當是為金融創造新的攀登點。

  

  這更強調了我國現如今在研究型大學當中出現的一個重大問題,便是學術的主導逐漸被一些以就業為導向的學科門類所佔據。

  人心浮躁的情況下,難以安心下來研究。金融學、經濟學這一類門類一直都是學科中的霸主,但是過分追求名利場所引導的大學教育本就失去了意義。

  

  作為一個知識講授的殿堂,大學尤為重要的是培育大家之才、培育出行業的精英,並不是僅僅為了就業。這就導致了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大學教育的缺失導致了一部分學術地位旁落。

  不僅如此,大學裡的導向一但出了問題,勢必就導致了這大學教育會出現重大缺陷。正如同現在過分強調就業導致大學教育一切向就業看齊,對於學生素質的培養是非常不利

  一些學生對於學科的學習抱著這樣的心態:只有對自己就業有利的功課,才需要繼續學習,對於其他的所謂輔修課不屑一顧。

  

  另外,清華大學這樣的高等學府作為培育高等人才的知識殿堂,更應該注重的是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作為頂尖的人才,更應該有高等的道德與之匹配。有才無德的時代早已經過去,德才兼備才是時代的必須。

  

  三、社會責任感,人才更應有德

  在大學教育的研究當中,越來越多的學生以就業為導向逼迫自己選擇相對應的專業。在這一方面更加導致的是大學研究當中強調成果轉化,意味著大學研究一律要向名利場看齊。

  只有真正能夠產生效益的研究,才值得被研究;一些必須的人文社科類研究反而被束之高閣。

  

  過分強調成果的轉化恰好反映的是社會責任感的缺失。證明研究有用的,向來不是研究能夠產生效益便是為社會服務。發展的不健全,同時也是對社會發展的一個辜負。

  而且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這樣的高等學府,在坊間流傳著它們是成為外國人才後備軍的說法。這也是對於人才的道德教育有所缺失。

  在權威機構的研究當中,進入高等學府的人才60%往往流失於他國,尤其體現在金融行業是非常明顯的。

  

  中國的金融業由於發展較晚,在經濟體制和金融發展的完善程度上,均落後於資本主義國家。這也就導致了研究金融行業的一些學子最終選擇出走中國,踏上他方土地的同時拋棄了自己應有的社會責任。

  不以民族狹隘的想法來說,作為我國自己培養出來的人才,如果不能為我國服務,那麼這樣的教育便是一次失敗的教育。

  然而可悲的是,現在越來越多所謂的狀元之才能夠留下來,繼續紮根中國的更是少之又少。對於他們來說,外國的月亮並不是更圓,但是一定更為適合他們的發展,導致了如今的高等學府紛紛被國人抨擊。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強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變得刻不容緩。尤其是大學教育當中,對於名利場的涉略,更是應該減少。

  將其回歸於研究與教育的本質才是現今的目的,更為深遠的則是將其推廣至中小學教育。在中國如今的素質化教育改革,提上日程更應該是刻不容緩。

  

  四、教育的素質化改革,刻不容緩

  如今之所以有那麼多的人選擇和就業掛鈎,以功利的心態決定自己的選擇。是因為中國在基礎教育方面,向來強調的是功利性教育,即自己接受的教育有著明確的目的。

  在如今小孩子的求學路上,小學刻苦努力是為了尋找到更好的公立中學;在中學的學習當中,則是想要通過這三年的艱苦學習為自己考上心儀的大學。這一步又一步的教育當中,層層嵌套著不一樣的目標。但時也是在目標的引領之下,引動學生的學習欲望。

  

  這樣的情況之下,無非就是用目的去指導實踐,其中強加了一些利益的要素:只有考上更好的大學,才能為自己提供更好的未來。這一想法是現在素質教育的一個陰影。

  從這深層次的原因研究中,自然可以發現,為什麼70%的精華狀元會選擇的金融行?施一公先生生物領域的學生都說自己最好學生想進入到金融公司。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便是幾十年教育當中目的性強烈,就業或者強調收益成為了他們做事的一個準繩。

  在如今更應該談起的素質化教育,而是讓大學生乃至中小學都能夠成為每個人自由發展的天堂。多樣化才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將所有人趨同。

  

  五、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問起年幼的孩子想要長大以後做什麼?可能很多孩子會回答當科學家、當老師,當其他各式各樣的職業者。可是在接受了十幾年的教育後,有多少人能夠堅持住自己的理想,恐怕也是少之又少的。

  在教育未來的發展當中,更應該強調的是學生求學的初心是什麼?只有記住自己當時為什麼出發,才能夠為自己在以後求學道路上更好地堅定理想、堅持住信念。

  

  這就如同施一公教授在每一年開學講話中會提到那樣:

  

"你千萬不要忘了,你來到清華,你不止代表自己,不止代表你個人,你也同時代表一個村,一個縣,一個地區,一群人,一個民族。你千萬不要忘了,你肩上承擔了這份責任。"

  唯有記住來時,才有歸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施一公:清華百分之七八十的高考狀元去哪兒了?
    道出的就是十年寒窗苦讀無人問,一朝功成名就天下知的喜悅之情。同樣的,在現代中國高考制度之下,出現過許許多多的高考狀元。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能夠進入中國的頂尖大學——清華大學就讀,是旁人眼中的人生贏家,是國家未來的棟梁。但是對於這些高考狀元今後人人生方向許多人就不得而知。
  • 施一公:清華百分之七八十的高考狀元去哪了?
    但是,這些高考狀元畢業後去了哪裡,從事了什麼樣的行業,很多人卻不知道了。因此,施一公教授也曾經發出疑問:「清華百分之七八十的高考狀元去哪了?」。據相關數據統計,每年的高考結束後,很多高考狀元首選的學校就是清華大學,因為在他們眼中,清華大學永遠都是那個令人神往,並且公正嚴明的學校,所以各地高考狀元報考清華大學的比例佔高考狀元人數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 施一公看得很清楚,這也許是他離開的原因
    雖然這份榜單,並不是什麼「光榮榜」,但是能夠引起美國人的害怕,受到美國人的制裁,對於我們來說,就是「光榮榜」,那麼北大清華為何沒有上榜呢?對於這個問題,原清華大學校長施一公曾經透露出這麼一個數據:將近七八成的清華高考狀元都去了經濟管理學院,都想去金融公司。
  • 創業者施一公創業者施一公
    他曾直言,當這個國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轉的時候是出了大問題。他曾作為清華大學的副校長,他發現,清華 70% 至 80% 的高考狀元去了經濟管理學院,連他自己最好的學生,他最想培養的學生都跟他說," 老師我想去金融公司 "。但在國外,他是中國信譽的維護者。從他選擇放棄普林斯頓大學的身份,到全職回清華,再到全職做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講過一個例子。
  • 創業者施一公
    他曾直言,當這個國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轉的時候是出了大問題。他曾作為清華大學的副校長,他發現,清華70%至80%的高考狀元去了經濟管理學院,連他自己最好的學生,他最想培養的學生都跟他說,「老師我想去金融公司」。但在國外,他是中國信譽的維護者。
  • 舒紅兵因妻子被人質疑,而施一公之妻則被人誇讚,網友:她是狀元
    如今全國人民都在為了疫情而努力,尤其武漢是重災區,大家都希望這場災難快點過去。作為武漢病毒所的主要負責人,王延軼所長因「雙黃連」可算是火了一把,導致她本人至今處在網友的口水中。甚至有部分網友抨擊她年紀輕輕就有此成就,完全是沾了丈夫的光。而她的丈夫則是大名鼎鼎的舒紅兵,武大的副校長,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因此質疑聲一波高過一波。
  • 科學+|創業者施一公
    1.科學之本 在國內,施一公常以批判者的姿態出現。他曾直言,當這個國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轉的時候是出了大問題。他曾作為清華大學的副校長,他發現,清華70%至80%的高考狀元去了經濟管理學院,連他自己最好的學生,他最想培養的學生都跟他說,「老師我想去金融公司」。
  • 為何是華科?清北的天才學子去了哪裡?人大教授:美國矽谷和金融
    網友質疑清華和北大中國的華為公司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全球申請專利最多的企業,特別在電信通訊領域,華為的5G技術全球第一,作為一家1987年才成立的企業,華為能迅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500強企業,靠著就是不斷投入科研經費,特別是對高端科技人才,由於華為目前已經對歐美發達國家的核心晶片技術構成了挑戰
  • 施一公:中國學者的脊梁
    因為先交錢,才救人。等司機籌了500塊錢回來時,父親睜著眼睛死在了他懷裡。世界上還有什麼比這更冷漠?因為沒錢,眼睜睜看著父親死沒有任何辦法。施一公說:"直到現在夜深人靜時,他還記憶猶新,也曾想報復那位見死不救的當值醫生。後來想通了,中國這麼大國家,不知有多少老百姓經歷著和父親一樣的悲劇。如果真有抱負和擔當,就要想辦法去改變這種現狀,能做多少做多少,讓這種悲劇少點發生。
  • 施一公的吶喊:中國大學出了大問題,精英思路的轉變或將釀成大禍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誰是施一公?為什麼他的吶喊值得聆聽與深思?  可能很多人聽說過他,熟悉他,但在聆聽他的觀點之前,他的個人履歷值得我們去全面了解。  因為學術履歷,代表一個人的智商水平;社會頭銜,則體現出一個學者的智慧水準。
  • 施一公:我想讓學生們覺得做科研很酷
    施一公:我想讓學生們覺得做科研很酷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2015-8-25 任衛東 張漫子  「施一公團隊首次捕獲剪接體高解析度結構!」一時間,網站、報刊、社交媒體被這一消息刷屏。這意味著,世界結構生物學界的公認難題——剪接體的結構「密碼」已基本被破譯。
  • 施一公:我被信仰追問——回國為什麼是最好選擇
    他的科研還得到一些製藥公司的資助。但儘管如此,他還是要回到祖國、回到清華。而他回來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他覺得現在的大學生缺乏理想,缺乏一種無論出現什麼情況都不會放棄的東西。    1990年初,作為清華大學生物科學和技術系畢業成績第一名的學生,施一公獲全額獎學金,赴美留學。
  • 施一公:中國最好大學不遜色美國頂尖大學
    談專業 不要一窩蜂地迴避紅黃牌 記者:有媒體發布了一組紅黃牌專業,其中動漫、法學、生物技術、生物科技與工程都在此之列。你怎麼看這個榜單? 施一公:前幾天,我姐姐將這幾個專業用簡訊發給了我。我認為,對於優秀的學生來說,不需要計較這個問題。 對於勉強能上本科的學生要思量一下。
  • 清華副校長施一公的妻子有多牛?86年高考狀元、上市公司大股東
    在後來,施一公又做了一個別人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那就是創辦西湖大學,辭去清華副校長的職務,全職進入西湖大學工作,要知道創辦西湖大學是非常不易的,不僅要面臨著資金方面的壓力,同時還要頂住人們的質疑聲,因為在多數人眼裡,民辦大學等同於野雞大學,所以當時創辦西湖大學,施一公是頂著巨大的壓力的。
  • 施一公:帶好學生,是特別要緊的事
    施一公表示,作為一名優秀的研究生,時間的付出是必須的。無論社會上哪一種職業,要想成為本行業中的佼佼者,都必須付出比常人多的時間。施一公多次講到清華大學生物系復系後首任系主任蒲慕明先生嚴格要求學生平均每周投入60小時到實驗室研究工作的故事:蒲慕明:寫給實驗室博士的email,施一公轉給了所有的學生。
  • 不學生物才不知道,原來學術圈爆了施一公這麼多黑料
    大家沒聽錯,今年在人大會議我聽到這個話後覺得心情很沉重。術業有專攻,我只懂我的基礎研究,懂一點教育,你讓我去做經營管理,辦公司、當總裁,這是把我的才華和智慧用到了錯誤的地方。人不可能一邊做大學教授,一邊做公司的管理人員,一邊還要管金融。」可以看到大致是兩個點,一個是覺得學生老師都要專心做研究,一個是對研究外的旁騖持反對態度。
  • 施一公學生顏寧:回國十年之後為何出走美國?楊振寧先生給出答案
    施一公先生,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西湖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教授,是國內頂尖的生物學家,在細胞凋亡、膜蛋白兩個領域頗有建樹。施一公有五個學生,分別是顏寧、白蕊、萬蕊雪、閆創業、柴繼傑。每一個學生,都在各自領域中有一定奉獻。
  • 施一公北大辭官的背後:七君子的西湖大學夢想漸行漸近?
    在施一公的公開發言中,可以看到他對西湖大學(籌)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師資規模將超過擁有2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洛克菲勒大學」、「比肩東京大學、清華、北大等知名學府」「亞洲一流」「各項指標上和加州理工相媲美」都是施一公對即將破土而出的西湖大學(籌)的規劃和希冀。
  • 為何超過八成的清華留學生都不回國?施一公:中國學生有「通病」
    但是有的學生就會留在外國,在外國生活、工作。中國對於留學生的待遇好像也不低吧!但是居然出現了81%的清華留學生不回國,這讓我們國家流失了人多人才。當然也有人是想去開闊眼界,學習更多知識,然後回國做貢獻,這才是一個中國人應有的擔當。
  • 留學生定居國外,學生們為什麼而學?聽了施一公的講話後,我服了
    在感嘆國家投入巨大的教育經費培養出幾個背棄祖國敗類的同時,有些人也在質疑為什麼我們國家每年會有那麼多學生去海外留學後選擇在國外發展,是國外好就業?還是給的薪水高?難不成國外的月亮比我們的圓?當我聽了施一公的講話後,我服了。「我35歲,拿到分子生物學的終身正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我是它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你們有誰能做到我這樣的,多驕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