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煤電由電量主體向容量主體轉變

2021-01-09 中國電力新聞網
能源|煤電由電量主體向容量主體轉變

來源: 中國電力報      日期:15.11.19      

  中國電力報 中電新聞網 記者元博 馮君淑 程路 黃瀚

  在我國經濟增速換擋、電力需求增長放緩的大環境下,火電裝機增速卻仍保持在高位,多地區火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出現大幅下降。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如何看待火電裝機增長和利用小時數下降的矛盾,理清火電尤其是煤電未來發展的思路,對保障我國能源電力安全穩定供應,推動能源結構變革,走出一條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能源發展之路至關重要。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煤電碳排放的局限性愈發體現。但是從我國能源資源分布和未來能源需求出發,在近中期,煤電作為主體電源仍有一定的增長空間。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煤電在滿足我國能源電力需求方面發揮了重大的歷史作用,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我國能源戰略目標之一是發電能源結構實現低碳化,煤電的碳排放特點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但就近中期來看,煤電仍會是保障國家能源電力安全穩定供應的主體電源。國務院《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指出,到2020年煤炭消費總量達到峰值———42億噸,將佔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62%。在《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 (2014~2020年)》的規劃目標中,到2020年我國電煤比重將達到60%以上。按煤炭峰值消費水平為42億噸計算,至2020年我國煤炭消費量尚有近6.8億噸的增長空間,其中電煤有5億噸的增長空間。按照4500小時的煤電利用小時數計算,再考慮效率提升等因素,仍存在6億~7億   千瓦左右的理論煤電增長空間。具體煤電增長空間要結合系統需求綜合規劃。

  我國煤電與新能源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煤電逐漸從電量提供主體向容量提供主體轉變。在能源電力低碳發展的戰略目標下,近年來我國新能源裝機容量和發電量都保持著超高的增長速度,但新能源天然具有隨機性和間歇性特點,有效容量低,無法大規模經濟存儲,在參與電力平衡時有效容量通常只有裝機容量的5%~10%,煤電在新能源發展上正在並持續扮演著重要角色。

  首先,在電量上煤電為新能源「讓路」,利用小時數下降將成為常態。我國政策上以消納新能源電量為優先目標,新能源在電量上必然「擠佔」傳統煤電發電量。2014年我國新增發電量全部來自風能、太陽能和核能,煤電有史以來首次發電量負增長。我國已向國際社會承諾,202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未來新能源加大發電量佔比的趨勢仍將延續。

  其次,隨著新能源加速發展和用電結構調整,系統對調峰容量的需求將不斷提高,煤電是當前技術條件下最經濟可靠的調峰電源。新能源大規模接入導致系統面臨的調峰壓力日益增大,尤其是風電的反調峰特性更明顯增加了電網調峰的難度。根據對東北、蒙西和吉林電網的統計,風電反調峰概率分別為60%、57%和56%。其中吉林電網由於風電接入,一年期間峰谷差變大的時間平均達到210天。另一方面,隨著國家產業   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第二產業用電比例持續下降,第三產業和居民用電比例逐步上升,使得系統負荷特性發生較大變化,系統峰谷差不斷加大,以華東電網為例,2014年最大峰谷差接近全網用電負荷的1/3,節日期間峰谷比變化值是年平均值的2~3倍,調峰難度顯著增加。

  目前,我國系統中可選的調峰電源主要包括水電、氣電、儲能和煤電等。水電中抽水蓄能電站調節性能優良,但受站址資源條件約束和審批建設緩慢影響,發展速度和總量有限。兩步制電價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抽水蓄能電站價格形成機制,但收益問題制約著各方投資抽水蓄能電站的積極性。氣電也有較強調峰能力,但我國天然氣資源相對缺乏,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按比價關係計算是煤價的3~4倍。且目前已建和在建的燃氣電廠大部分為聯合循環供熱機組,主要任務是滿足供電和供熱需求,調峰容量有限。儲能裝置調峰響應速度快,雖技術上可行,但經濟性較差,大規模實際應用還需相當長時間。我國目前煤電機組的技術調峰能力一般可達到機組容量的50%左右,新建機組的技術調峰能力更強,且在煤耗方面不會有太大損失。從系統角度來看,煤電作為調峰電源具有技術和經濟上的優勢,我國在一定時期內仍要依賴煤電作為主要的調峰容量提供主體。

  最後,煤電是新能源發展的重要支撐,隨著電源結構調整將逐步轉變角色,擔當容量提供主體。由我國電源結構可見,2014年   底我國水電比重佔22.2%,氣電比重佔4.1%,電源構成以煤電為主,達63.3%。按2020年實現15%非化石能源利用目標測算,屆時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至少達到3億千瓦,為支撐新能源消納,仍然需要規劃新建一定規模的煤電機組提供調峰、調頻、電壓調節、黑啟動等服務。從世界範圍來看,新能源的快速發展也在倒逼調峰電源建設。以德國為例,截至2012年底,風電、光電、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機組總容量已經超過7000萬千瓦,年發電量已經佔到總發電量的25%。新能源佔比的提高對調峰電源容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取代核電和配合新能源發展,整個德國已經批准和正在建設的新火電廠已近1500萬千瓦,這些火電廠的調峰電價可以達到常規電價的3~5倍。

  即使到2050年德國新能源比例已經高達80%,依然需要5000萬千瓦左右的火電容量來保障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丹麥是世界上風電消納比例最高的國家,是以其背後強大的歐洲電網作為支撐,挪威的水電和德國等內陸國家的煤電調峰容量為丹麥的電力供應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作用。2013年,丹麥與挪威、瑞典和德國電網之間的輸電容量達到628萬千瓦,是其全年最大用電負荷的1.02倍,是風電裝機容量的1.32倍,通過聯絡線跨區調峰是丹麥風電消納的關鍵。所以長期看,煤電未來將更多承擔起容量提供者的角色,與新能源的發展相互支撐。

  充分發揮煤電的支撐作用,關鍵是要逐   步建立健全市場機制,正確引導、深入開展綜合效益評估與政策制定,逐步將煤電發展成為市場容量提供主體。對於現有煤電容量,應充分利用,通過政策逐步建立完善容量市場,引導煤電積極參與調峰等輔助服務,加強對新能源消納的支撐。同時應審視火電利用小時數這一重要評價指標在新形勢下的適用度,考量火電定位的調整變化,建立包含發電量、輔助服務、容量供給等內容在內的火電利用小時新定義和內涵。我國正在探索適合國情的輔助服務市場機制,在窩電較為嚴重的東北地區,先後頒布了《東北區域電網發電企業輔助服務補償暫行辦法》,《東北區域併網發電廠輔助服務管理實施細則(試行)》以及《東北區域跨省調峰輔助服務市場交易及補償監管辦法》等一系列管理辦法,為輔助服務補償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撐。管理辦法首創了機組日前調峰報價制度,鼓勵有意願、有能力、成本低的火電機組積極主動參與深度調峰,為低谷時段風電、核電釋放了上網空間,同時將風電、核電納入市場範疇,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風電與火電、核電與火電之間的互濟互補,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總的來說,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煤電發展一方面要科學統籌規劃;另一方面要面向需求轉變定位,通過完善市場機制,激勵煤電機組參與調峰、備用等輔助服務,提高系統對新能源發電的接納能力,使煤電真正成為我國能源電力轉型的主體支撐電源。

  (作者單位:國網能源研究院)

  

  

  責任編輯:李梁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

相關新聞

相關焦點

  • 系統推進我國煤電優化發展:布局調整、功能轉變、政策建議
    我國的資源稟賦條件決定了煤炭在能源和電力結構中的重要地位在相當長時期內不會改變,但煤炭消費減量化應成為我國中長期能源發展中的重要趨勢。同時,我國煤電產能擴張與利用水平偏低長期並存,防範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成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著力點。本文結合我國中長期能源電力發展展望研究,對未來我國煤電的總量演化、布局調整、功能轉變等發展方向進行了研判,對推進我國煤電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政策建議。
  • 「十四五」能源電力轉型 非水可再生能源將成主體
    「相比之下,電力發展更像是三十多歲的狀態,尤其煤電正值『青年期』」。王志軒表示,我國現役煤電機組平均運行年限約為12年,較發達國家40年左右的煤電年齡相對「年輕」。其中,3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裝機容量佔全國火電裝機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3.8%提升至2018年的80.1%,能效水平高、汙染排放低。
  • 可再生能源替代煤電?專家:還是互補更靠譜一點
    在市場競爭年度電量(kWh)的視角,可再生能源多發一度電,煤電就得少發一度電(如果其他條件相同),那麼顯然二者是替代關係,從小時間尺度來講(比如15分鐘),同樣風電上去了,煤電就需要(以及應該)向下調節以保持系統平衡,這是個基本的市場份額問題;但如果是計劃視角,可再生與化石能源共同滿足了給定的需求,「系統規劃者」安排二者的角色互相配合,那麼顯然二者是「互補」關係
  • 碳中和目標下中國煤電何去何從?
    目前,煤電仍然穩居我國第一大能源。截至2019年底,全國煤電裝機高達10.4億千瓦,佔全球總裝機一半;2019年煤電發電量4.56萬億千瓦時,佔全國發電量比重達63%。煤炭是碳排放強度最大的化石能源。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發展合作組織發布的數據顯示,煤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佔全國總排放量的43%,是未來減碳的最大主體。
  • 貴州省對八個煤電聯營項目實施基礎電量獎勵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為貫徹落實《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關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推進煤電聯營工作的通知》(發改能源〔2019〕1556號)有關精神,按照《貴州省煤電聯營實施方案》要求,2020年我省安排30億千瓦時基礎電量,對煤電聯營項目進行獎勵
  • 解讀煤電電價新機制:煤電其實也委屈
    會議決定,抓住當前燃煤發電市場化交易電量已佔約50%、電價明顯低於標杆上網電價的時機,對尚未實現市場化交易的燃煤發電電量,從明年1月1日起,取消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將現行標杆上網電價機制,改為「基準價+上下浮動」的市場化機制。
  • 我國煤炭由單一的燃料向燃料與原料並重轉變取得新進展
    「我國煤炭由單一的燃料向燃料與原料並重轉變取得新進展。」近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2018煤炭行業發展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2018年,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氣、煤制乙二醇產能分別達到1138萬噸/年、1112萬噸/年、51億立方米/年、363萬噸/年。
  • 新電改五年|機制完善是可再生能源參與市場交易的保障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售電網訊:市場機制和配套政策相互協調、同步跟進是解決深層次矛盾的根本途徑2019年,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總容量位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正由補充型電源逐步向主力型電源發展。同時,連續兩年,全國新能源消納形勢明顯好轉。
  • 我國首個單體大容量海上風電項目主體工程完工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3日,國內首個單體大容量海上風電項目——中廣核陽江南鵬島400MW海上風電項目主體工程順利完工。項目總投資約70億元人民幣,總裝機容量401.5MW,布置73臺5.5MW風電機組,同時配套建設1座220kV海上升壓站和陸上集控中心。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能源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 ...聚焦電力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綠色和平、中華環保聯合會...
    、國網能源研究院協辦、華夏能源網特別支持,主題為「新電改破局五周年:從蹣跚學步到披荊斬棘——聚焦電力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的電力系統低碳轉型沙龍,在北京順利舉行。  綠色和平東亞項目副總監張凱表示:「十四五」期間中國的煤電裝機不應進一步增長。綠色和平低碳能源政策研究項目近期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進一步增加煤電裝機預計將造成2000億元的投資浪費,並造成電力系統的僵化、不利於發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實現中國的新氣候目標。
  • 綠色和平、中華環保聯合會聯合國網能源研究院成功舉辦電力系統...
    2020年11月20日,由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與中華環保聯合會特別聯合發起、國網能源研究院協辦、華夏能源網特別支持,主題為「新電改破局五周年:從蹣跚學步到披荊斬棘——聚焦電力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的電力系統低碳轉型沙龍,在北京順利舉行。
  • ...煤電應急調峰儲備電源機組量不應超過上一年度最大負荷的2%
    根據電力供需情況,合理安排年度產規模,各地區應嚴格落實國家防範化解煤電產能過剩要求,力缺口優先考慮採取跨省區電力互濟、電量互補,以及加強需側管理等措施來彌補,減少對新投產煤電裝機的需求,合理確定煤電應急調峰儲備電源並嚴格控制裝機規模。(二)堅持按需確定。
  • 鄭州就現代能源建設徵求意見,擬重點推進這些項目→
    《徵求意見稿》明確提出,2023年底前,鄭州市電力熱力保障體系提質增效取得較好成果,力爭實現「四個提升」,即:氣電裝機規模翻一番;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翻一番;外來電量吸納比例提高到40%左右;可再生能源供熱面積增加1000萬平方米以上,建成綠色安全電力熱力保障體系。
  • 解開電力系統靈活性謎題,看能源低碳轉型如何實現
    中國提升氣候行動的決心將使能源結構加速向清潔低碳方向發展,這也意味著可再生能源佔比進一步提升。為實現電力系統低碳轉型,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預計2030年和205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將分別達到50%和85%以上,風光發電量佔比將分別達到30%和60%以上。近幾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
  •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 山西爭當全國能源革命...
    (四)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是山西爭當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的核心方略。  201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指出,推動能源體製革命,打通能源發展快車道。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還原能源商品屬性,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形成主要由市場決定能源價格的機制,轉變政府對能源的監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體系。
  • 烏魯木齊機場改擴建工程首個單體建築主體封頂
    新疆網訊(記者王媛媛 通訊員殷笑笑)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11月8日,烏魯木齊機場改擴建工程能源中心製冷站工程順利實現主體封頂。這也是烏魯木齊機場改擴建工程第一個主體封頂的單體建築。11月10日, 中建新疆建工集團、烏魯木齊機場改擴建工程能源中心製冷站工程項目經理李帥介紹,製冷站建築面積5865.22平方米,地上1層,局部2層,是新疆目前最大的製冷站項目。為確保工程全面推進,項目部通過科學調度、倒排工期、增加機械車輛等措施進行統籌安排。
  • ...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桂政發〔2018...
    其中,近岸海域東起粵桂海域行政區域界線,西至中越北部灣北部海上分界線,向陸一側至海岸線,向海一側位於距離潿洲島北端約5千米東西方向的直線,潿洲島和斜陽島周邊海域為潿洲島、斜陽島向外約3千米。本規劃推進實現主體功能區主要目標的時限是2020年。在實施過程中,將根據國家要求、形勢變化和監測結果適時調整修訂。
  • 大規模新能源接入電網 電力系統直面併網挑戰
    全國全口徑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合計8.9億千瓦,佔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的42.6%。  新能源高比例併網,將給電力系統帶來哪些挑戰?「十四五」時期,如何應對和解決這些挑戰?成為專家熱議的焦點。未來高比例新能源電量的電力系統將從局部地區逐步向全國擴展。」郭劍波指出。  中電聯行業發展與環境資源部副主任張琳表示,「十四五」時期,「風光」將成為可再生能源開發的主題增量。「根據預測,2025年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均突破4億千瓦,非化石能源裝機佔比將超過50%,電力碳排放強度將降低5%。」
  • 煤電與汽油之爭:推廣電動車是掩耳盜鈴嗎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瑞典水電佔50%,風力和其他生物能源發電佔45%,用煤發電只佔5%。因此,在那裡使用純電動車有很大機率選用「乾淨」的電,真正做到「零排放」。   有人稱,真正能夠解開中國「煤—電」死結的一個好消息來自特斯拉。因為特斯拉將在中國各地建設獨立的「超級充電樁」網絡,這些充電樁藉助太陽能發電作為電網的補充。超級充電樁將由太陽能薄膜、蓄電池、充電樁組成。
  • 每經專訪國企改革專家李錦:國企改革更致力於激發微觀主體活力...
    國有企業改革要圍繞這個方向,激發微觀主體內生活力,向縱深發展。進一步完善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NBD:「兩類公司」改革(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是去年國資國企改革的一大亮點,今年這方面改革又會如何推進?您預期今年全國兩會對此將有怎樣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