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的藝術家,表現出對社會腐敗的厭惡和憤恨

2021-01-08 小冷論空港

勒杜似乎深受羅馬人將死亡視為汙染這一觀念的影響。為了符合城市的普遍衛生標準(但這顯然有悖於那個時代的通例),死者必須被火葬,而不是土葬。居民的骨灰將擺放在地下墓穴中。本著平等精神,存放在這裡的每一份骨灰,都被賦予同樣重要的意義。火葬的濃煙,成為一種公社的道德象徵。用了杜的話說:"死者得到淨化,喚醒生者的美德。"對生與死的循環以及死者的火葬方式有所了解,也許可以緩解社會汙染。通過阻止邵村居民一代代地走向物質墮落,勒杜阻止,至少是延緩了"理想城"新文明從成熟走向衰敗的"自然"過程。

儘管勒杜後來被作為反革命分子投進監獄,但他的許多基本理念卻與大革命的道德目標十分吻合。儒勒·米什萊(Jules Michelet)在為法國大革命進行歷史辯護時,將恐怖喻為一架"龐大的化學儀器",將法國墮落的過去徹底滌清,重生為一個嶄新純潔的法蘭西。毋庸置疑,米什萊已經意識到,象徵淨化的火焰,在大革命時期的城市儀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舉個例子,在1793年8月巴黎紀念"統一與不可分割慶典"上,儀式性地集中焚燒了象徵貴族與教會權力的雕像。此種破壞儀式在"人民共和藝術協會"中——雅各賓派藝術家於1793年創建這一協會,旨在取代皇家美術學院——扮演了重要角色。一些狂熱分子甚至提議,應該把羅浮宮陳列的"流亡者"弗朗索瓦–澤維爾·法布爾的作品拖到"自由之樹",每一個協會成員都在畫上割一刀,最後再把它燒掉。幸好這個提議沒有被採納。

有人擔心,像處理腐爛有害的屍體一樣系統清除一段歷史翻頁後留下的物證,引發的將是西方歷史中最狂暴的偶像破壞運動之一。夏多布裡昂(Chateaubriand)結束十年流亡生涯後回到法國,抱怨說,教會與君主政體的象徵符號如此迅速地被清除,仿佛大革命後的這些法國城鎮是"在一個新世界中拔地而起的"。用夏多布裡昂的話說,文明被"剝奪了記憶"。新大革命曆法的採用象徵著時間重新開始,至少在理論上,社會將重新恢復純淨與活力,進入一種健康、朝氣蓬勃的狀態。

勒杜在邵村理想城中實行的儀式與典禮,是要糾正人的非自然狀態——不斷提醒民眾,牢記自身職責,與自然循環協調一致,並接受風、火、水等自然元素的宗教儀式的淨化。此外,這一觀念迎合了大革命意識形態。大革命慶典中充斥著各種永恆重生的符號。1793年8月在被摧毀的巴士底獄原址上建成的紀念統一與不可分割慶典的舞臺布景,正中央是一尊象徵自然新生的巨型伊西斯女神像,女神的雙乳汩汩噴出乳白色液體。

市民若不拘小節,還可受邀飲此液體,重燃內心的愛國熱情。翌年,達維特為一場盛大節日慶典設計立起了一座高山,山頂是"自由之樹"。山坡上,眾男女及兒童以一種極其不自然的方式聚集在一起,讚美新生自然之美德:母親們在哺乳嬰兒,或是以膜拜自然的姿態將嬰孩舉向天空;男孩們則仿效《荷拉斯兄弟之誓》中的經典姿勢,向父親亮出自己的劍,宣誓為自由事業拿起武器。

18世紀末,歐洲畫家懷有一種長期偏見,那就是,即使遵從生命的自然循環,社會也無法自我淨化。幾乎歐洲所有國家的諷刺畫中,都能看到老巫婆對鏡梳妝的場景——這一主題最早出現在L.敘呂格(L. Surugue)根據查爾斯·誇佩爾1745年的《愚蠢之人用年輕姑娘的配飾遮蓋衰老》(la foliepare la décrépitude des ajustements de lajeunesse)所作的版畫中。

這些怪人的愚蠢,不只是一種個人缺陷。巫婆的虛榮是整個社會和社會體制普遍墮落的一種隱喻,民眾無視自身墮落,更對改革的緊迫性漠不關心。英國日記作家羅伯特·騷塞(Robert Southey,1774—1843)在前往逐漸衰敗的劍橋大學的旅途中,對一個夥伴表達了同樣看法:"閣下,事實就是,人類的制度會和人一樣變老,就像女人,人總是最後才意識到自己的墮落。"

戈雅也認為,社會無法自動清除前代人的腐化墮落,他的《奇想集》中出現了一個尤為令人不安的場景——一個老婦人正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慶祝她的75歲生日。戈雅在1785年寫給友人薩帕特爾(Zapater)的信中,表達了對人類企圖超越死亡這一邪惡慾念的雜亂思考。他談到,那些吸食社會大眾的"體態臃腫之人",死後繼續為惡多端,"即便已經死去,他們依然令人不堪忍受,其殘暴行徑甚至觸及鄰近的屍體——除非知道如何讓自己遠離其魔爪,此外別無他法。"

在《奇想集》組畫未出版的畫作中,另有一幅同樣令人毛骨悚然的作品。此畫被簡單命名為《死後依然膨脹》(To grow after one is dead),描畫了一具西班牙貴族消瘦慘白的屍體,穿著一套比身體大兩倍的過時服裝,由一位牧師將其支撐起來。這幅畫顯然是對西班牙社會體制的揭露,陳規陋習將體制弊端一直延續下去。該畫也象徵性地表達出戈雅對所有那些借阻止死亡與重生的自然循環而維持腐敗的社會階層之病態的極度厭憎。儘管表達方式迥然相異,但戈雅的觀點,與引發了杜關於大規模火葬儀式設想的那些看法,更為相似。

戈雅對人類腐化墮落的本能厭惡,在當時的西班牙社會顯得有些與眾不同。即便任何一位18世紀西班牙宮廷畫家都對人類的弱點與道德缺陷表示鄙夷,他們也不認為將它們形之於作品是恰當的。然而,戈雅畫中震撼人心的人類墮落場景——如,用來實施灌腸療法以緩解社會惡疾的巨型灌腸器——卻可以在18世紀末英法政治版畫家的圖像中尋到蹤跡。就連戈雅認為社會弊病留存在統治精英的屍身中這一觀念,也可以在英國諷刺畫中找到先例。例如,1740年代一幅畫面極為駭人的版畫,就描畫了解剖一位佩勒姆派議員屍體的場景,眾人正細細檢查這具充滿各種有害氣體的恐怖屍骸,其腐爛的器官象徵著政治上的腐敗。

18世紀英法政治諷刺作品中,隨處可見粗俗的噁心物,男性總是通過嘔吐、放屁或是腸道汙穢物,把腐敗強加給同伴。阿爾伯特·布瓦姆(AlbertBoime)在一篇關於法國大革命諷刺漫畫的文章中提到,18世紀的政治版畫中出現了一種名副其實的"汙穢話語"。事實上,"諷刺漫畫"(caricature)一詞,其法語詞源——"charge"(意為"諷刺性的誇張",名詞形式)和"charger"(意為"諷刺誇大",動詞形式)——就與詞語"decharge"(排出)或排便有關。

18世紀法國和英國的諷刺畫家,當然不是第一批察覺並表現肉體世界與物質世界的墮落與淫亂的藝術家。不過,他們卻最先將政治進程與人類粗俗的生理衝動、欲望、道德缺陷經常性地聯繫在一起。政治媒體在英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言論自由,因此歐洲政治諷刺作品中的"汙言穢語",也最早出現在這裡。與歐洲其他大多數地區不同,這類視覺語言通常只出現在那些真正顛覆性的諷刺作品中;這類廣泛傳播的圖像,影射了政治家與皇室成員,而他們大權在握,藝術家於是成為邪惡的國家公敵。

西班牙宮廷畫

在某些方面,18世紀的藝術家與觀眾,厭惡政治家的腐敗和軍事帝國的入侵,從世俗角度看,仿佛前代人強烈憎恨的無信仰者與異教徒場景的重現。法國和英國政治諷刺版畫家發明的那些粗俗不堪的視覺語言,大多取自經典的宗教藝術圖像。舉個例子,一幅傑出的英國版畫,主題是抗議1748年"佩勒姆和談"條款,就是將普桑名作《聖伊拉斯謨的殉難》(Martyrdom of St Erasmus,約1666年)的圖像,改換成首席國務大臣用一臺恐怖的繞線機,殘忍地取出美麗的不列顛尼亞女神的內臟[圖109]。表面上看,對上帝的褻瀆變成對國家的冒犯,這與市民人文主義的文明生物學模式,取代人類從純真走向墮落的基督教觀念一樣。人類生來就無法避免地走向墮落與殘暴——這種觀念已經被世俗化,並帶有政治色彩。

相關焦點

  • ...中維護執政安全——讀《走出腐敗高發期——大國興亡的三個樣本》
    轉型腐敗(過渡型腐敗)在18世紀的英國博弈生成,國王喬治三世為了操控議會,親自搞賄選,「王政」、政黨和資本三種力量首度交會於工業革命的大熔爐,貴族秩序依然存在,但金錢重於血統已經成為新的基石。現代腐敗(發展型腐敗)則是到了19世紀的美國,由格蘭特總統引發的任人唯親的泛濫,其任命的「腐敗內閣」醜聞不斷,美國社會在造就高速發展中,也迎來了貧富差距和道德淪喪的頂點。
  • 藝術不但表現出心靈自我認識的程度,也表現出這種自我意識的提醒
    ,並且,直到17、18世紀歐洲的學院裡才開設了藝術理論的課程,但是,在西方藝術史研究領域,16世紀的義大利藝術家瓦薩裡(Giorgio Vasari,1511-74)經常被看作第一個藝術史家,因為他撰寫的《著名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傳記》(Le vite de' piu eccellenti pittori scuttori e architettori),成為西方學者理解過去的藝術最早最完整的著作,
  • 專家:官高,不意味著對錯誤和腐敗就有了免疫力
    但是,高官中也存在各種錯誤思想行為,特別是腐敗分子的出現不是偶然現象。這種狀況既說明對高官的監督十分必要,也說明監督制度和機制還需完善。上個世紀90年代,犯受賄罪的山東省泰安市委原書記胡建學曾說:「官做到我們這一級,也就沒人能管了。」一個廳級貪官如此,級別更高的貪官就更不用說了。如今,如何有效監督高官仍是難題。而如果高官還是一把手,則監督的難度就更大。
  • 現代化的「阿喀琉斯之踵」:腐敗增加「痛苦指數」
    腐敗高發,就是18世紀以來英、美兩個崛起的大國的「阿喀琉斯之踵(The Achilles』 heel)」!對於那些傳統社會中為所欲為的既得利益者而言,腐敗或許是巧取豪奪的保護傘,是特權地位的防護牆,甚至是他們安身立命的保障線。然而,對於社會底層的廣大民眾來說,腐敗只能是引發社會分裂的導火索,導致社會病變的傳染源。
  • 尼採:一個腐敗的社會,一般有哪些特徵
    雖然尼採在離世前的最後一年精神錯亂導致崩潰,但是這位始終抱持著批判態度的思想家也提出過許多有關社會形態的研究。尼採便曾提過:「一個腐敗的社會一般有哪些特徵」。那麼,到底有哪些特徵呢?「異端大行其道,民族信仰蒼白「是尼採提出的第一個特徵,他認為,當一個社會缺乏了社會主流思想和意識形態,以及失去了人們在思想意識上的寄託以後,這便離腐敗不遠了。為什麼要把這個特徵放在第一條?因為人們的任何的行為準則,他都基於自己的內心,有想才會去做,心動了才會邁開腿,而在這其中,一個人的價值觀,民族信仰更是決定心的方向。
  • 抱團腐敗:噬人的「黑洞」
    在這一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中,一大批基層幹部和公職人員與社會不法之徒聯手套取國家巨額補償金。 據遼寧省紀委和瀋陽市紀委分別立案調查,瀋陽市和平區滿融經濟區在拆遷過程中非法套取國家土地補償金1.14餘億元,東陵區等地區18個村拆遷中非法套取1.85億元,總計套取國家土地補償金約3億元。 除了滿融經濟區,瀋陽市還有其他地區幹部在全運會徵地拆遷中大面積落馬。
  • 歐洲史:19世紀的歐洲,宗教是道德和社會既有秩序的支柱?
    歐洲史:19世紀的歐洲,宗教是道德和社會既有秩序的支柱?歡迎來到百家號水隔淡煙,在19世紀,工業區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尤其是該世紀後半葉,湧現出一個個大型城市中心,將成為後世所特指的「大都市圈」的核心。1900年有23座人口超過50萬的城市,四個國家佔了其中的13座:英國(6)、德國(3)、法國(3)和比利時(1)。人們對城市的觀念經歷了很多轉變。18世紀結束之際,某種嚮往鄉村生活的情感正大行其道。這與工業化的第一階段相重合,對城市生活之轉變的審美和道德評價始於19世紀之初,這一轉變確實展現出往往令人反感的新面貌。
  • 文化扭曲腐敗最可怕
    文化扭曲腐敗最可怕,而不是政府領導扭曲最可怕。為什麼文化扭曲腐敗的可怕性遠遠超過政府與人的因素呢?因為文化帶有人的價值觀,例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三觀不能扭曲,不能腐敗,它要健康。政府的腐敗扭曲只是短暫的,有階段有時空限制。而文化的扭曲腐敗沒有時空限制,一旦文化形成了會影響數百代人,數百代年。只要一個人的思想是健康的,他所接觸的文化氛圍是健康的,即使這個人心理有問題,那也不要緊,因為很快可以被改變。如果他接觸的環境,接受的文化是扭曲不健康的,那麼這個人就廢了。
  • 14位重量級藝術家紀錄片整理
    4.原人繪譯·愛麗絲•尼爾紀錄片《化身博士》愛麗絲•尼爾(Alice Neel,1900-1984)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美國畫家之一。她也是女性藝術家中的先驅,是一位描繪人物、風景和靜物的畫家。尼爾並不緊跟時尚,也不對先鋒運動亦步亦趨。
  • 新加坡行業預防腐敗的主要措施及其啟示
    (一)新加坡公共權力領域預防腐敗的主要措施  新加坡公職人員腐敗案件很少發生,政府部門和法定機構的社會公信力和廉潔形象已經確立,公共權力領域預防腐敗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效果,採取的主要措施有:  1、福利保障和懲戒制度使腐敗成本極為高昂  合理可行的薪酬制度是新加坡預防腐敗的重要措施。新加坡公務員實行務實的結構薪酬制度。
  • 妓女回憶錄:18世紀歐洲「賣淫的黃金年代」
    十九世紀該書傳入美國,仍然不斷遭禁,卻在暗地裡瘋傳。這本書的誕生和傳播,實際是歐洲「賣淫的黃金年代」裡,妓女們大量撰寫回憶錄的一個縮影。誕生於「妓女的黃金年代」18世紀的歐洲是浪蕩子、享樂主義者的時代。由於17世紀的歐洲,清教徒主義盛行,壓制人們一切正常的欲望。
  • 藝術領域中被世界所聞名,真正具有影響力的14位著名女性藝術家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思想的解放,大眾也漸漸開始思考男性藝術家眼中的女性是否反映了真實的女性形象,那些著名女藝術家的作品開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專門研究體裁繪畫,靜物畫和肖像畫,活潑的輕快繪畫風格為肖像畫演變起了重要作用。萊斯特大部分作品裡的人物神態都是輕鬆歡快,洋溢著熱情幸福的神情。她最有名的是她的自畫像,在一個大多數女性在畫像中表情都嚴肅和僵硬的時代,她的畫像卻透露出有趣靈動之氣。另外,從她認真細緻地描畫脖頸處複雜的領口也表現了她極佳的繪畫天賦。
  • 損失厭噁心理
    由Daniel Kahneman(1934年~)和Amos Tversky(1937年~1996年)在1979年發表的論文中,通過以下的對照實驗,觀察到了此種心理上的「趨避現象」。 實驗中,A選項和C選項最終手中持有現金是1000或2000的概率都是50%。相對的,選項B和選項D最終手中持有的現金是1500的概率是100%。即是說,被實驗的團體在有可能獲得利益時傾向於選擇低風險,而在有可能遭受損失時,更傾向於選擇高風險。
  • 趕下臺遭槍殺還不夠,還暴屍展覽,人們對卡扎菲憤恨為何到了極點
    在逃亡兩個月後,卡扎菲和他的接班人穆塔希姆被人在一個廢棄的下水管道中抓到。之後,卡扎菲慘遭虐待,頭部和腹部都遭到不止一次的槍擊,死前遭受了巨大的痛苦。更慘的是,卡扎菲死後遺體並沒有按照伊斯蘭的慣例下葬,而是與穆塔希姆一起被放在了肉類冷凍庫中向市民暴屍展覽。這樣的舉動,對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羞辱。如果只是普通的政敵,根本沒必要做到這個份上。
  • 趕下臺遭槍殺還不夠,還暴屍展覽,人們對他的憤恨為何到了極點!
    人們又為何對卡扎菲憤恨到這般的極點呢? 卡扎菲 1.家族腐敗貪婪 卡扎菲在2000年後,多次提出國家需要改革才能追上世界的發展。
  • 雷蒙德·錢德勒:騎士、酒鬼和黑色小說家
    馬洛與倫諾克斯之間發展出了一種頗不自在的友誼,直到警方找上門,他才發現朋友涉嫌殺妻潛逃。他受僱去陪伴酗酒的暢銷書作家韋德,得知韋妻是倫諾克斯的前妻,倫妻又是韋德的情婦。書中曲折離奇的情節和簡潔明晰的語言令人稱道,但更重要的是錢德勒對富人階層糜爛生活和統治階級腐敗權術的揭露。
  • 治理腐敗的文化路徑
    正如亞當·斯密所言,美德有助於維護社會的秩序,邪惡則會擾亂社會的秩序。當腐敗成為一種「流行」的文化現象的時候,一個國家的制度和法制往往就會失靈。  治理腐敗必須考慮文化因素。之所以絕大多數領導幹部能夠正確使用手中的權力,而少數領導幹部卻在拼命攫取權力之後,肆意濫用手中之權,這與個人內心深處的文化價值觀念及道德情操存在差異有很大關係。
  • 男人對小三心生厭惡會有什麼表現?這三個男人說出了心裡話!
    男人對你的這種愛,也是會有一個時間的,一旦對你產生厭惡的時候,那你註定是要被這個男人遺棄的。02那麼當一個男人對小三心生厭惡,不再喜歡了的時候,會有什麼表現呢?這三個男人,說出了心裡話,一起來看一看吧。第一,張展博,32歲,公司高管。
  • 藝術眼·深度 兩個中國藝術家的黑色方塊冒險
    白教堂美術館的新聞通稿稱其為「一場意義重大的新展覽,梳理著從1915年至今一個世紀抽象藝術的脈絡……」展覽的目的在於「重新審視」藝術、社會和政治之間的關係,給幾何抽象藝術之進化帶來新認識。也有其它嘲諷式的聲音,聲稱展覽呈現出「旨在改變世界的藝術…有著宏大的革命性方式…而缺乏普通觀察」;衛報的蘿拉·卡明(Laura Cumming)注意到,「馬列維奇在沒有背景語境的情況下呈現於這場展覽裡,沒有提及它原本在立體主義中的根源和一戰的毀滅。」展覽的基本前提是:上個世紀是目前人類歷史上最民主的一個世紀。
  • 2019上海油畫雕塑院年度展展出,聽聽這些藝術家的「年度小結」
    ——摘自李詩文《詩意地思辨》李淜:歷史題材繪畫創作中有效借鑑現當代藝術表現語言的可能——一個畫家在西方,「畫家」一詞指的是一類社會學科的專家,他們的社會身份來源於平面視覺藝術的生產。然而,對於舊石器時代在原始洞窟中描繪巖畫的智人來說,幾乎沒有這些社會身份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