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擁有著一顆神秘莫測的大腦,許多神經學家終其一生都在研究人類這顆直至今日僅被開發了5%都不到的神奇器官。
「除非經由記憶之路,人不能抵達縱深」,這句到至今讓人晦澀難懂的話雖然表達出了人類對於大腦控制的局限性,但同時也說明這顆大腦擁有著無法探測的幽暗綿長。
尼採,這位享譽全球的德國哲學家及思想家一生都在思考著他的人生,他的生活,他批判傳統道德,是一位極端的反理性主義者,他認為上帝該殺,如果沒有上帝,那麼人類會得到無限的機會。
與此同時,他也批判現代理性,他認為哲學家都缺乏歷史感。
雖然尼採在離世前的最後一年精神錯亂導致崩潰,但是這位始終抱持著批判態度的思想家也提出過許多有關社會形態的研究。
尼採便曾提過:「一個腐敗的社會一般有哪些特徵」。
那麼,到底有哪些特徵呢?
信仰 決定著所有行動
尼採說的這些特徵一共有四點。「異端大行其道,民族信仰蒼白「是尼採提出的第一個特徵,他認為,當一個社會缺乏了社會主流思想和意識形態,以及失去了人們在思想意識上的寄託以後,這便離腐敗不遠了。
為什麼要把這個特徵放在第一條?因為人們的任何的行為準則,他都基於自己的內心,有想才會去做,心動了才會邁開腿,而在這其中,一個人的價值觀,民族信仰更是決定心的方向。
譬如這樣一件事:一個中國人穿著含有美國國旗標誌的衣服出現在十月一日的國慶典禮上。
雖然穿什麼衣服是每個人的選擇自由,但是也該分場合進行,像這樣的人,在他的心裡首先把個人的喜好放在了首位,不顧這是一場對國人來說有著深刻意義的國慶典禮,可見此人的民族意識也相對薄弱。
如果這個社會的大部分人都變成這樣一個人,當一個民族的信仰變得可有可無甚至是蒼白無力的時候,那這個社會也將會變成沒有規則的方圓。
不僅如此,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也無處不在,給老人讓座、不高空拋物、不宰殺貓狗等等等等,諸如此類的認知都和信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所以一個民族不能沒有信仰,不僅需要個人的信仰,更需要大家有一個共同的信仰。
而「民族信仰蒼白」這句話的有無直接導致了異端是否會大行其道的行為。
在古代,將儒家思想以外的所有學派都稱之為異端。
直到近代社會,人們才漸漸意識到一個國家不能僅容下一個學派思想,儒家思想有其道理的地方,但並不代表其他學派的內容就全是糟粕,毫無可取之處,人們漸漸意識到了這種弊端,所以來到現代社會便有了如今的百花齊放。
而百花齊放必定會有層次不齊的現象出現,有鮮花就會有毒花,但是只要這些毒花沒有佔據社會的主流思想,把它限制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內,便也就不會引起多大的波瀾,畢竟水清則無魚也有其一定道理。
而尼採所說的第二特徵便是「虛擲精力,指責社會」,他所想表達的意思是人們把時間精力都花在了吃喝玩樂,貪圖享受上,而卻把工作事業一些重要的事放到了可有可無的位置,只會一味的指責抱怨社會,內心滿滿的都是負面情緒。
這樣的社會在解放初期以及大家一起奔小康的社會中應該是不容易出現的,因為那個時候的人們有著共同的唯一的理想:打勝仗、脫貧致富。
在這幾十年的經濟發展中,大家始終秉持著這一想法和理念,所以才有了如今的美好社會,可是在大家的日子變得越來越好後,這樣的現象反倒需要引起人們的警惕。
沒有了為之奮鬥的目標,人們無所事事,當之前想要的財富、名譽、地位都有了之後,人們的思想就會變得慵懶放鬆,都會有一種辛苦了那麼多年,該好好放鬆的想法。
這一想法沒有錯,但是一旦放鬆過了頭,那就會變成只知貪圖享樂的人。
就如沉迷於網絡的網癮少年,已經三十而立但依然啃食著父母的啃老族們,這些都是過於沉迷其所帶來的歡樂而讓自己無法自拔。
安不忘憂,未雨綢繆是苦了一輩子的老祖宗們的遺訓,像這樣的思想應該在如今的安平年代多多宣揚。
腐朽黑暗 讓人們迷失方向
讚頌腐朽,謳歌黑暗,是尼採提出的第三條導致社會腐敗的現象。
腐朽的社會,人們擁有著另外一種「價值觀」,懶惰、不信任、冷漠、不尊老愛幼.......只要你能想到的所有負面形容詞都可以形容這樣一個社會。
就如現在發達的網絡世界,任何東西一旦經過了這道網際網路,按下回車鍵,他們立馬呈現到世界各地的人面前。
那些說遭人鹹豬手的女生是因為自己穿得太過暴露的人、那些說遭到家暴是因為自己不夠好的人、那些對孩子說上學沒有用,到最後還只是為了賺錢的人......這樣的人價值觀畸形的可怕,他們對別人的痛苦視而不見,所想所念也只會從自己出發。
就如井底之蛙般,只看到了世界中的黑暗一面便覺得整個世界都是如此,這樣的人與世隔絕,需要更多的人去喚醒他們。而如果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都是這樣,那整個社會也會隨之陷入黑暗,但我相信,這世上的多數人還是向陽而生的。
「暴君相爭,活在眼前」,這是尼採提出的最後一個觀點。
當尼採提出的前面三點都一一不幸發生了以後,那整個社會留下來的人就猶如「暴君」,大家爭相掠奪財物,把所有的東西都爭相放入自己的口袋中,不計後果,不考慮未來,只著眼於眼前的利益。
這時的社會彼此之間相互猜忌,沒有道理可言,稍有不順就以拳頭武力解決,尊敬老人、愛護幼兒、幫助殘障人士等等這些的行為都不會在這樣的社會發生,一切猶如人間地獄。
如果真有這麼一天,那這樣的社會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行動高於一切
作為一個備受人們爭議的思想學家,尼採的這四點都是基於對社會形態的大量研究而生發出的,有其一定的理論依據和價值,而他的這一思想對於我們的社會也起著警示的作用。
現代社會早已不是尼採所在的那個時代,全世界除了少部分地區,各國的領土擴張、人員配給、經濟發展都相對穩定,在動亂的年代人們無暇去思索精神層面的東西,吃飽喝足,免於死亡便是最大的奢求。
可如今的社會早已不同,人均GDP的提高標示著人們的生活越過越好,飽暖思淫慾,是中國的一句古話,雖然這句話中只提到了思淫慾是建立在飽暖的基礎上,但真正的現實情況是,人一旦解決了溫飽便會想出許多匪夷所思的奇怪事物。
思想家給了人們乃至社會一個很好的方向引導,但是不要因此淪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任何的想法都是時間出真知,在正確思想的引導下多做總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