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一個腐敗的社會,一般有哪些特徵

2020-12-04 桃煙讀史

人類擁有著一顆神秘莫測的大腦,許多神經學家終其一生都在研究人類這顆直至今日僅被開發了5%都不到的神奇器官。

除非經由記憶之路,人不能抵達縱深」,這句到至今讓人晦澀難懂的話雖然表達出了人類對於大腦控制的局限性,但同時也說明這顆大腦擁有著無法探測的幽暗綿長。

尼採,這位享譽全球的德國哲學家及思想家一生都在思考著他的人生,他的生活,他批判傳統道德,是一位極端的反理性主義者,他認為上帝該殺,如果沒有上帝,那麼人類會得到無限的機會。

與此同時,他也批判現代理性,他認為哲學家都缺乏歷史感

雖然尼採在離世前的最後一年精神錯亂導致崩潰,但是這位始終抱持著批判態度的思想家也提出過許多有關社會形態的研究。

尼採便曾提過:「一個腐敗的社會一般有哪些特徵」。

那麼,到底有哪些特徵呢?

信仰 決定著所有行動

尼採說的這些特徵一共有四點。「異端大行其道,民族信仰蒼白「是尼採提出的第一個特徵,他認為,當一個社會缺乏了社會主流思想和意識形態,以及失去了人們在思想意識上的寄託以後,這便離腐敗不遠了。

為什麼要把這個特徵放在第一條?因為人們的任何的行為準則,他都基於自己的內心,有想才會去做,心動了才會邁開腿,而在這其中,一個人的價值觀,民族信仰更是決定心的方向。

譬如這樣一件事:一個中國人穿著含有美國國旗標誌的衣服出現在十月一日的國慶典禮上。

雖然穿什麼衣服是每個人的選擇自由,但是也該分場合進行,像這樣的人,在他的心裡首先把個人的喜好放在了首位,不顧這是一場對國人來說有著深刻意義的國慶典禮,可見此人的民族意識也相對薄弱。

如果這個社會的大部分人都變成這樣一個人,當一個民族的信仰變得可有可無甚至是蒼白無力的時候,那這個社會也將會變成沒有規則的方圓。

不僅如此,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也無處不在,給老人讓座、不高空拋物、不宰殺貓狗等等等等,諸如此類的認知都和信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所以一個民族不能沒有信仰,不僅需要個人的信仰,更需要大家有一個共同的信仰。

而「民族信仰蒼白」這句話的有無直接導致了異端是否會大行其道的行為。

在古代,將儒家思想以外的所有學派都稱之為異端。

直到近代社會,人們才漸漸意識到一個國家不能僅容下一個學派思想,儒家思想有其道理的地方,但並不代表其他學派的內容就全是糟粕,毫無可取之處,人們漸漸意識到了這種弊端,所以來到現代社會便有了如今的百花齊放。

而百花齊放必定會有層次不齊的現象出現,有鮮花就會有毒花,但是只要這些毒花沒有佔據社會的主流思想,把它限制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內,便也就不會引起多大的波瀾,畢竟水清則無魚也有其一定道理。

而尼採所說的第二特徵便是「虛擲精力,指責社會」,他所想表達的意思是人們把時間精力都花在了吃喝玩樂,貪圖享受上,而卻把工作事業一些重要的事放到了可有可無的位置,只會一味的指責抱怨社會,內心滿滿的都是負面情緒。

這樣的社會在解放初期以及大家一起奔小康的社會中應該是不容易出現的,因為那個時候的人們有著共同的唯一的理想:打勝仗、脫貧致富。

在這幾十年的經濟發展中,大家始終秉持著這一想法和理念,所以才有了如今的美好社會,可是在大家的日子變得越來越好後,這樣的現象反倒需要引起人們的警惕。

沒有了為之奮鬥的目標,人們無所事事,當之前想要的財富、名譽、地位都有了之後,人們的思想就會變得慵懶放鬆,都會有一種辛苦了那麼多年,該好好放鬆的想法。

這一想法沒有錯,但是一旦放鬆過了頭,那就會變成只知貪圖享樂的人。

就如沉迷於網絡的網癮少年,已經三十而立但依然啃食著父母的啃老族們,這些都是過於沉迷其所帶來的歡樂而讓自己無法自拔。

安不忘憂,未雨綢繆是苦了一輩子的老祖宗們的遺訓,像這樣的思想應該在如今的安平年代多多宣揚。

腐朽黑暗 讓人們迷失方向

讚頌腐朽,謳歌黑暗,是尼採提出的第三條導致社會腐敗的現象。

腐朽的社會,人們擁有著另外一種「價值觀」,懶惰、不信任、冷漠、不尊老愛幼.......只要你能想到的所有負面形容詞都可以形容這樣一個社會。

就如現在發達的網絡世界,任何東西一旦經過了這道網際網路,按下回車鍵,他們立馬呈現到世界各地的人面前。

那些說遭人鹹豬手的女生是因為自己穿得太過暴露的人、那些說遭到家暴是因為自己不夠好的人、那些對孩子說上學沒有用,到最後還只是為了賺錢的人......這樣的人價值觀畸形的可怕,他們對別人的痛苦視而不見,所想所念也只會從自己出發。

就如井底之蛙般,只看到了世界中的黑暗一面便覺得整個世界都是如此,這樣的人與世隔絕,需要更多的人去喚醒他們。而如果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都是這樣,那整個社會也會隨之陷入黑暗,但我相信,這世上的多數人還是向陽而生的。

暴君相爭,活在眼前」,這是尼採提出的最後一個觀點。

當尼採提出的前面三點都一一不幸發生了以後,那整個社會留下來的人就猶如「暴君」,大家爭相掠奪財物,把所有的東西都爭相放入自己的口袋中,不計後果,不考慮未來,只著眼於眼前的利益。

這時的社會彼此之間相互猜忌,沒有道理可言,稍有不順就以拳頭武力解決,尊敬老人、愛護幼兒、幫助殘障人士等等這些的行為都不會在這樣的社會發生,一切猶如人間地獄。

如果真有這麼一天,那這樣的社會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行動高於一切

作為一個備受人們爭議的思想學家,尼採的這四點都是基於對社會形態的大量研究而生發出的,有其一定的理論依據和價值,而他的這一思想對於我們的社會也起著警示的作用。

現代社會早已不是尼採所在的那個時代,全世界除了少部分地區,各國的領土擴張、人員配給、經濟發展都相對穩定,在動亂的年代人們無暇去思索精神層面的東西,吃飽喝足,免於死亡便是最大的奢求。

可如今的社會早已不同,人均GDP的提高標示著人們的生活越過越好,飽暖思淫慾,是中國的一句古話,雖然這句話中只提到了思淫慾是建立在飽暖的基礎上,但真正的現實情況是,人一旦解決了溫飽便會想出許多匪夷所思的奇怪事物。

思想家給了人們乃至社會一個很好的方向引導,但是不要因此淪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任何的想法都是時間出真知,在正確思想的引導下多做總是對的。

相關焦點

  • 尼採誕辰|尼採在著作中如何談論女性
    尼採著作中談論女性的內容,要麼談的是作為不同身份的「女人」,要麼是從更哲學的角度去談論「女性氣質」。但二者又並不完全分別,有很大程度的含混。筆者總結了一下,尼採著作中談到女人和女性氣質的主要有以下幾類。1.作為朋友的女人「女人身上隱藏著一個奴隸與一個暴君。因此女人還不能勝任友誼:她只知道戀愛。」
  • 尼採:一個天才與瘋子,哲學家與詩人!
    尼採是德國著名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他也是位詩人,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對社會各個領域進行批判。尼採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身為一個哲學家和詩人,他的一生充滿了曲折和不幸。
  • 弗洛伊德評論尼採的語錄,真是一針見血,讓人對尼採有了新的認識
    他是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同時他也是一位哲學家,因為他很多話都充滿了哲理,從他的語錄中可以看出,他也是喜歡尼採的,並且對尼採有很深刻的認識。說到這裡,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弗洛伊德評論尼採的語錄,真是一針見血,讓人對尼採有了新的認識!文字如下:「尼採對他自己比任何活過的人,或可能活過的人有更多的自我認識。」
  • 耐看的畫眉鳥一般都有哪些特徵呢?
    一般比較耐看的畫眉鳥都有哪些特徵呢?眼神透兇氣的畫眉鳥1.眼,玩畫眉要看眼這是不知道多少飼養畫眉鳥的前輩給我們留下的經驗,雖說眼水、眼皮、眼道什麼的都沒有如後輩所說那麼誇張,但是毫無疑問這些飼養畫眉鳥的經驗同樣有著幾分道理,而耐看的畫眉鳥一般都是薄眼皮
  • 尼採:好人都是軟弱的
    尼採哲學深受叔本華的影響,在其萊比錫大學攻讀語言學時,20多歲的尼採有機會閱讀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思想受到了巨大的震顫,自此之後尼採哲學始終有著叔本華的一定的影子,不過在某些地方實現了突破,或者進行了改裝,或者進行一些微不足道的、不涉及根本問題的批判。
  • 孫周興:尼採與哲學的未來性
    科學批判是尼採從《悲劇的誕生》時期就已經開始的一項工作,他反對以「因果說明」為主體的科學-理論方式對人類生活的日益侵佔,和對人文科學的全面擠壓。所以在尼採看來,未來哲學的思考必須有一個批判性的前提,就是對傳統哲學和傳統宗教的解構。尼採後來也把它叫做「柏拉圖主義批判」,在哲學上是對「理性世界」和「理論人」的質疑,在宗教上是對「神性世界」和「宗教人」的否定。
  • G.梅裡奧 | 尼採、達爾文,和達爾文主義
    即使真正的文化在同一個文本的最後被規定為「新的、得到改善的物理學」,尼採似乎也很難接受自然與文化的整合。然而,此處所涉及的目的論並沒有參照超驗的原因,而是內在於自然本身的。以更為審美的話來說,尼採因此有一瞬間和朗熱站在了同一戰線上。但是,1884年的一條筆記抨擊了後者的理想鄉愁,以及這鄉愁所揭示的虛弱!
  • 尼採哲學為什麼迷人?揭示了文明世界的謊言!
    ,也就是人類的「平均值」,我們的想法本身不斷地被意識之特徵——被意識中發號施令的「種類之天賦」所戰勝,並且被轉化並且置回到群體的視角和觀點之中。,是一種巨大而徹底的腐敗、偽造、膚淺化和普通化。這節文字縝密而精緻,差不多已經失掉了尼採的文風特徵,讀起來給人的感覺是現象學家胡塞爾或者梅洛-龐蒂等人的寫法,其中傳達的意義之豐富深邃,描述和論證之迂迴曲折,堪稱「意識現象學」的一個經典段落。薩弗蘭斯基甚至認為,尼採這節文字「內容如此豐富,足以讓人寫出多本書」。此話不虛。
  • 2014年自考社會學概論考點:社會問題的一般特徵
    社會問題的一般特徵  社會性、普遍性、特殊性、集群性、複雜性。  [例題·單選題]社會問題往往不是單個獨立地出現,而是呈群狀出現,這是社會問題的( )  A.普遍性;B.特殊性;C.集群性;D.複雜性。  [答案]C  [解析]本題考察社會問題的特徵。
  • 尼採的科學批判
    尼採那裡有一門科學嗎?若有,是何種科學?這是在尼採研究領域頗多爭議的問題。本文試圖清理尼採的科學批判,特別是前期尼採對以蘇格拉底主義為標識的科學樂觀主義(理論文化)傳統的揭示,中期尼採主要在《快樂的科學》中形成的科學新理解,以及後期尼採對於「作為謊言的科學」的批判。本文認為,無論在哪個時期,尼採的科學批判始終致力於揭示歐洲科學或歐洲知識理想的柏拉圖主義哲學基礎。
  • 尼採眼中的人跟樹是到底是什麼樣?
    或許我們都不明白,尼採所說的上帝死了是什麼意思。在尼採的意識當中。他發現宇宙對於人類其實是冷酷無情的,沒有一絲的善意,並沒有無所不在的聖父聖子,聖靈這三位,無微不至像媽媽一樣照看著人類。所以他說的是,其實是奶媽死了。所以說既然沒有聖靈保護你的背後,你就必須自己守護自己。或者真的有可以信賴的人幫你守護,不然你走不了兩步就會中人暗箭。
  • 尼採逝世120周年|他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哲學?
    原文作者 | 周穎摘編 | 徐悅東德勒茲對尼採的解讀,是法國哲學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尼採與哲學》是德勒茲的早期作品,1962年付梓刊行,反覆再版。有論者甚至說它的問世像一枚重磅炸彈,攪擾了法國知識界的神經,開啟了一場後現代主義的地震。
  • 尼採:意志是生命的本質
    尼採(1844年至1900年)承襲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認為基督教和傳統哲學已經脫離了真實世界,人們過去認為真實的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偽世界,尼採認為上帝已死。尼採反對黑格爾的哲學,他認為我們應該重視生命本身,不必對歷史過於注意,所以他批判所有的理性哲學,他說他的哲學就是要對所有的價值觀進行重新評價,使強者的生命力不會受到弱者的拖累。但強者與弱者的劃分帶有明顯的對立性,尼採剛剛否定了基督教的偽世界,馬上就親手建立了一個新的對立世界。
  • 《道德經》到底要有哪些魅力?為什麼會受到自傲的尼採喜愛
    對於《道德經》有這樣一個人這樣評價過它:《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那個人就是尼採,說到尼採這個人,大家或許有的並不熟悉他。尼採是德國著名哲學家、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
  • 尼採逝世120周年 | 他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哲學? - 新京報 - 好...
    主要著作有《權力意志》 《悲劇的誕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論道德的譜系》等。今年8月25日是德國哲學家尼採逝世120周年的忌日。這位思想史上的巨人在1900年去世,其思想遺產深刻地影響了二十世紀的的哲學思潮,並引發社會深刻變革。
  • 尼採世人眼中的天才如何變成了歷史中哲學家唯一的一個瘋子?
    在開始研究哲學前,尼採是一名文字學家。24歲時尼採成為了巴塞爾大學的古典哲學教授,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一直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採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他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
  • 治理腐敗的文化路徑
    心存正義善良道德情感的領導幹部,一般能夠正確使用手中的權力,而心懷自私貪念情感的領導幹部,總想把手中的權力當作個人牟利的工具。正如亞當·斯密所言,美德有助於維護社會的秩序,邪惡則會擾亂社會的秩序。當腐敗成為一種「流行」的文化現象的時候,一個國家的制度和法制往往就會失靈。  治理腐敗必須考慮文化因素。
  • 尼採的哲學到底有什麼意義,看看此文就懂了
    中國陰陽理論對於很多科學家和哲學家都有深遠的影響,這一點毋庸置疑。可以把「陽」理解為物質,可以把「陰」理解為意識。你能說「陽」先於「陰」嗎?就像我說的,最簡單的最重要,意識和物質關係換一個角度理解,你就能得出理解這個世界的新方式。存在先於本質就不會成為你贊同的觀點。那麼還能得出哪些觀點?
  • 哲學家尼採:世界上沒有本質的、永恆的東西
    尼採對一般傳統形上學的批評在尼採看來,傳統形上學的最主要的特徵是:憎恨無常和矛盾,把永恆和無限當作最真實的實體;貶抑非理性的東西,主張理性和思想概念能把握最真實的東西;不知道主體是多元的,是過程,而把主體當作不變的、同一的實體。與傳統形上學相反,尼採憎恨無限和同一。
  • 高人對尼採4個哲學要點的深度提煉,超給力,做英雄不做庸眾
    這之中的人會完完全全的彰顯人性,人的最深層次的一面會得到釋放,因為在理性支配的世界,人們都會按照「大方得體」的方式去生活,不會有釋放真我的狀態,不能感受到生命最強烈的世界,尼採一再強調這才是哲學的真正的世界,所以他才會每每以我是哲學家狄奧尼索斯的弟子自稱,寧肯做一個酒色之徒也不願做一個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