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的餐桌上,有大量食材來自海洋。除了傳統的本地近海海產品,遠涉重洋來到我們身邊的物種也很多:
深海鱈魚堡中的鱈魚,是來自北太平洋的黃線狹鱈Gadus chalcogrammus;金槍魚刺身或金槍魚罐頭,則是來自熱帶海域的金槍魚Thunnus spp.或鰹Katsuwonus pelamis;法國銀鱈魚和法國沒什麼關係,和鱈魚也沒什麼關係,它們是來自南極附近海域的小鱗犬牙南極魚 Dissostichus eleginoides……
我們常說的「銀鱈魚」屬於鱸形目南極魚科犬牙南極魚屬,而真正的鱈魚則指的是鱈形目鱈科鱈屬下面的三種魚。丨wikimedia
得益於漁業和現代物流的發展,我們可以吃上這些看似在地理距離上離我們十分遙遠的美味海產品。 不過,與我們對它們味覺上的熟悉相比,我們對它們是怎樣從茫茫大海中來到我們身邊這件事,知之甚少。
就讓我們從我們熟悉的金槍魚開始說起。
No.1
被困的海豚
在遙遠的東太平洋,金槍魚捕撈的目標魚種是黃鰭金槍魚Thunnus albacares、大眼金槍魚T. albacares和鰹。
鰹與其他金槍魚同屬於鯖科。儘管中文名不帶「金槍魚」,但鰹魚也屬於金槍魚類,它的英文俗名為「skipjack tuna」。丨Wibowo Djatmiko / wikimedia
對於金槍魚這一類海中遊泳健將,早期人們捕捉它們使用的是活餌竿釣的方式。儘管效率不那麼盡如人意,但竿釣的方式對金槍魚的選擇性較高,捕魚人每一竿釣上來的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那些形如炮彈的肥美金槍魚類。
海中集群的金槍魚。 丨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 Danilo Cedrone
直到上世紀50年代,隨著合成漁網技術和船舶動力的升級,圍網漁業得以發展。 部分美國的金槍魚捕撈者放棄了效率低下的竿釣,轉而使用圍網技術來捕撈金槍魚。
所謂圍網,就是一種長度可以綿延一至兩公裡,高度可達到兩三百米的巨大網具。 當發現魚群後,圍網作業的漁船就拖著網的一端快速包抄魚群。 當完成對魚群的包抄後,底部的網口也被收緊,魚群便被一網打盡。
圍網漁業作業示意圖。 1. 圍網漁船包圍魚群; 2. 浮子; 3. 沉子; 4. 圍網底部被收緊,隨後被拉上漁船。 丨GoodFishBadFish / Flickr
這種叫做圍網的漁具大大提高了金槍魚的捕撈效率和捕撈量。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問題——
在東熱帶太平洋,金槍魚並不都是單獨出現。有時在餌料的因素下,它們會和海豚結伴出現。因此有經驗的金槍魚捕撈者,常常利用海面上成群的海豚定位黃鰭金槍魚的蹤跡。
而當時的人們在捕撈金槍魚時,並不會刻意區分海豚和金槍魚,一旦發現海豚和金槍魚的蹤跡後,便利用巨大的圍網,將海豚和金槍魚一股腦全抓回來。這樣捕撈到的漁獲物,自然是包含了金槍魚和無辜入網的海豚。
這種包含了海豚的金槍魚漁獲物,被形象地稱為海豚集(dolphin sets)。
金槍魚圍網中的點斑原海豚。丨NOAA
這一不加選擇的捕撈方法導致了大量海豚的死亡。據估計,在20世紀60年代,每年因金槍魚圍網捕撈導致的海豚死亡數量在十萬頭以上。
東太平洋金槍魚圍網漁業中,死亡數量最多的兩種海豚,點斑原海豚和東方長吻原海豚的年死亡數量。 丨NOAA
金槍魚圍網捕撈導致的海豚大量死亡,引起了美國公眾的擔憂。 這一擔憂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美國在1972年通過了《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MMPA)。
自那以後,環保組織便通過實施貿易限制措施,禁止在美國出售這種漁獲中包含海豚的金槍魚。 面對這樣的大環境,金槍魚捕撈業者也不得不改進捕撈的方式,以降低對海豚的誤捕率,而對於意外被捕的海豚,也積極提供救助。
美國商務部推出的「Dolphin Safe」標識。 丨wikimedia
直到近幾年,東太平洋每年因漁業捕撈造成的海豚死亡數量已降至1000頭以下,是半個世紀前的幾百分之一。
金槍魚和海豚問題,是一場人類沒有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造成的悲劇,但它仍存在著一定的積極的意義: 自那以後,人們才意識到漁業捕撈中誤捕問題的嚴重性,並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關注漁業誤捕的問題。
No.2
兼捕:漁業的陰影
在漁業中,這樣的誤捕被稱為Bycatch,中文翻譯為兼捕、混獲或副漁獲物。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2005年的統計報告中,將兼捕定義為所有的非目標種類的動物漁獲。
儘管世界範圍內對於兼捕的普遍關注,在近幾十年才出現,但實際上兼捕問題由來已久,它與漁業捕撈一直相伴相隨。
人們會選擇合適的漁具,捕撈他們想要的目標漁獲物。比如秋刀魚舷提網(一種敷網)主要用於捕撈秋刀魚;而圍網則被用於捕撈像金槍魚、馬鮫魚等集群性較強的海洋中上層魚類。
敷網指的是將網預先水平架設在水中,等待、引誘或驅趕捕撈對象來到網的上方,隨後將網提出水面,捕撈漁獲物的一類網具。秋刀魚舷提網工作原理:將架設在船體兩側的網(舷提網)預先鋪設在水中,利用秋刀魚的趨光性,用集魚燈誘集魚群入網,然後收網捕撈上船。丨Pixabay
但無論是捕捉某一種類還是捕捉多個種類的漁獲物,都沒辦法做到完全的選擇性捕捉,一定會不可避免地捕獲到非目標種類或不合規格的種類。所以由此看來,兼捕問題實際上是我們在從事捕撈作業時,缺乏選擇能力的結果。
這樣超出人們預期的漁獲物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意外之喜。一些低價值的、配額之外或受法規限制的兼捕漁獲物,會被拋棄。而這些漁獲物在被拋棄時,大多已經死亡或即將死亡。因此,兼捕首先帶來的,就是對海洋生物資源的浪費。
使用拖網捕撈蝦時產生的大量兼捕漁獲物。 有時這些兼捕漁獲會被加工成飼料。 丨wikimedia
對於高繁殖率、高自然死亡率的物種而言,兼捕帶來的影響或許不那麼大;但對於如鯨豚、海龜、海鳥在內的,低繁殖率、低自然死亡率的物種而言,兼捕帶來的影響則要大得多。在兼捕的影響下,一些海洋生物種群數量大量減少,一些物種甚至走上了滅絕的道路。
延繩釣是一種主要捕捉包括金槍魚、劍魚在內的高價值魚類的漁具。它放出一根長長的幹線,利用浮子漂浮在水面,在幹線之下又連接許多掛著魚鉤的支線,相當於一次性放下了成千上萬個魚鉤。
延繩釣示意圖。 丨Ecomare, Oscar Bos / wikimedia
這樣的捕撈方式,卻意外造成了海鳥的死亡。在船員給魚鉤上掛餌料或丟棄內臟時,極易引來海鳥搶食。如果前來搶食的海鳥稍有不慎,就會被帶餌的鉤子勾住,在水中淹死。
據國際鳥盟的海鳥研究者估計,每年因延繩釣死亡的海鳥數量大約在160000隻左右,而這其中受影響較大的鳥類包括信天翁和海鷗等。研究還發現,近年來信天翁種群數量的減少與延繩釣有著密切聯繫。
被流刺網誤捕的鳥類。 丨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Headquarters / wikimedia
而體型相對較大,遊泳速度又不快的海龜,自然也極易受到兼捕的威脅。統計數據表明,1990年至2008年間,在世界範圍內因刺網、拖網及延繩釣兼捕到的海龜數量約為85000隻。
刺網捕撈的對象十分廣泛,它們被設置在水中,依靠浮力將網垂直張開。 過往的魚蝦蟹貝便被刺掛在網上。 丨Pedro Ramirez Jr. / wikimedia
但這個數據僅僅基於一小部分觀察和記錄的漁業報告,因此,全球漁業中真實的海龜兼捕量數據,可能還要大兩個數量級。
底拖網示意圖。 丨afma.gov.au
對於小型鯨豚類來說,刺網、流刺網、圍網,哪一個都是巨大的威脅。兼捕對小型鯨豚類的影響,我們更為熟悉的可能是加州灣鼠海豚Phocoena sinus的故事。
加州灣鼠海豚最大體長不足1.5米,是世界上最小的海豚,因其僅分布在加利福尼亞灣北部而得名。它們的命運,和同樣分布在加利福尼亞灣的加州灣石首魚Totoaba macdonaldi,意外地聯繫在了一起。
加州灣鼠海豚。 丨Paula Olson NOAA / wikimedia
「滋補品」金錢膠傳統上來自於石首魚科的黃唇魚(Bahaba taipingensis)。隨著黃唇魚數量的急劇下降,商人們開始把目光轉向大洋彼岸的另一種石首魚——也就是加州灣石首魚。
因為使用刺網對加州灣石首魚的非法捕撈,使得與石首魚體型相仿的加州灣鼠海豚成為了兼捕的對象。在短短的二十多年內,加州灣鼠海豚的數量就從上世紀末的約600頭,下降到了至今的19頭。而對僅剩的加州灣鼠海豚進行的遷地保護,也於2017年底宣告失敗。
加州灣鼠海豚,似乎已經難逃滅絕的命運。
刺網示意圖。 丨Michigan Sea Grant / NOAA
No.3
作為消費者,我們能做什麼
與漁業捕撈如影隨形的兼捕問題雖不能避免,但是漁業從業者已經做出了一些努力來減少兼捕對其它非目標種類的影響。
人們首先在漁具上做出了許多改進。 如在拖網上加裝「海龜逃脫裝置」(Turtle Excluder Device,TED),以使誤入漁網的海龜得以脫身; 在延繩釣中加入驅鳥裝置,加重魚線的重量使得魚鉤快速下沉,改進裝餌速度,以讓海鳥遠離那些帶餌的魚鉤; 在刺網上加入聲學驚嚇裝置(Pingers),來提醒海洋哺乳動物遠離這些難以脫身的刺網。
海龜逃脫裝置示意圖。 海龜可以輕易逃脫,而其它漁獲物則繼續被留在網內。 丨保護生物學學會馬來西亞分會 / Twitter
在政策法規上,漁業管理者也設立了禁漁期和禁漁區,並設立兼捕配額來減少非目標種類的漁獲。雖然漁業兼捕作為漁業的一個重要特徵一定會一直存在,但隨著漁業科學的發展和漁業從業者的努力,漁業兼捕的機率正在逐漸地減少。
加入聲學驚嚇裝置來驅趕海豚遠離刺網。 丨futureoceans.com
作為一名消費者,我們對減少漁業兼捕這件事似乎無能為力。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對海產品的選擇,來支持海洋生物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在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推出了相應的「海鮮選擇指南」。儘管這些指南因為所在區域原因,所列取的種類不一致,但評估原則是基本類似的:優先推薦購買資源量較大的、養殖的、處於食物鏈較底端的,並及採用可持續方式生產的海產,因為這類海產資源對環境的友好度更高。
對中國的消費者來說,我們在日常選擇海產品時,可以參考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推出的《海鮮選擇指引》,或臺灣魚類資料庫推薦的《臺灣海鮮選擇指南》。
在食用海產品這件事上,我們應該對它們口味之外的事再多一些了解,在了解之後作出理性的選擇。只有這樣,「年年有魚」的美好願望,才能一直實現下去。
作者: Sunday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