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意見」《流浪地球》:失望也好驚喜也好,都是中國式奇觀片的...

2021-01-13 界面新聞

如果說劉慈欣是單槍匹馬將中國科幻小說推進到世界級水平,那麼電影《流浪地球》或許可說是在災難片這一類型上將中國電影工業推進到好萊塢水平。

《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說裡,有這麼一個故事:阿東在上自然課時設計了一個小生態,他在一個透明的密封玻璃球裡放了三分之二的水,水中有一隻小蝦、珊瑚和一些綠色藻類。小球裡的各種生物構建了一個相互依賴的的生態循環,可以在只有陽光供應的情況下生生不息。阿東按照計算機得出嚴格的數學模型,對球中每一樣生物進行了基因設計,使他們的新陳代謝正好達到平衡。老師們把小球放到所要求強度的人造陽光下,也堅信阿東的預測是正確的,這個系統可以持續進行下去。可惜十幾天後,小蝦就死了,漂浮在水面上,混濁不堪的水裡,還有腐爛的藻類植物。

《流浪地球》劇照這個密封球,就是地球命運的縮影,更是大劉和許多科幻作家的工作模式:設定某個系統的基本參數,讓它自己去發展。當系統足夠複雜,結果會有無數種可能。但大部分情況下,災難不可避免,人類的命運就是一次次逃亡和掙扎。

從這個角度來說,你只有接受這種預設,才能進入這類文學作品。那些批評《流浪地球》科學不及格的評論,其實毫無意義。就好比你看武俠小說,偏要爭論俠客們到底怎麼賺錢養家的,你去看警匪片,偏要討論裡面的愛情故事太牽強,是一個道理。你若是偏執於太陽怎麼可能坍縮,行星發動機怎麼可能推動地球,那你乾脆就不要加入這場遊戲,別去看什麼科幻作品了。

劉慈欣的小說大多數都是這樣的思維試驗,這也是科幻作為一種類型文學的預設和約定,即將物理學、天文學、時空坐標等方面的基本設定架空,以此為基礎來構建和推衍一個與現存人類認知完全不同的宇宙、人生和價值觀。

我們來看看,在《流浪地球》裡大劉控制的思維實驗室是怎樣工作的:太陽將加速衰老,在發生氦閃變為紅巨星的過程中,地球將被氣化。為應對巨災,人類到底是整體移民,還是讓地球流浪呢?小說中出現了飛船派和地球派的爭論和奪權。聯合政府決定在地球表面建造巨大的推進器,逃離太陽系,去往半人馬座的比鄰星,那將是地球的新家園。在漫長的2500年流浪旅程中,發生了多個災難故事。

《流浪地球》中冰封的北京在這種背景下,什麼人文歷史,什麼人性價值觀,什麼民族國家,完全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東西。如果有人偏要在這種作品裡討論人性善惡、愛情自由誰更可貴、個人還是民族重要,那就有些無趣了。就好比你在玩一個《星際爭霸》的電腦遊戲,偏要關心裏面的某個士兵有沒有痛苦,能不能罷工一樣,完全是自找沒趣。

大劉小說的魅力,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那些涉及宇宙和科技奇觀的想像力。比如地球發動機有多麼龐大嚇人,提到發動機噴出的等離子體光柱時,大劉讓你想像一個雅典衛城那麼大的神殿,殿中有無數根頂天立地的巨柱,每根柱子像一根巨大的日光燈管那樣發出藍白色的強光。而你,是那巨大宮殿地板上的一個細菌。為了讓地球的自轉剎車,地球發動機的噴射必須有一定的角度,這樣一來,天空中的那些巨型光柱是傾斜的,我們是處在一個將要傾倒的巨殿中!

《流浪地球》中的上海這樣的比方和想像力,在《流浪地球》和《三體》等作品中俯拾皆是。那些曼妙的宇宙奇觀想像力,堪比村上春樹的老虎油比喻能力。(在《挪威森林》中,綠子問,喜歡我到什麼程度,渡邊君回答,喜歡到全世界森林裡的老虎都融化成黃油。)

如果看過大劉的原著,你會發現,和小說相比,電影《流浪地球》其實是一次改寫,或可稱之為2500年地球流浪之旅的一個小插曲。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劉慈欣第一次看到電影劇本,或首次觀看電影時,應該是既有失望更有驚喜的。

電影的情節設計,和大劉的設想其實是完全衝突的。按書中描述,地球和木星的相遇有驚無險,完全按照航行委員會的計劃進行:地球第15圈的公轉軌道非常之扁,在遠日點到達木星軌道時,地球將與木星在幾乎相撞的距離上擦身而過,在木星巨大引力的拉動下,地球將最終達到逃逸速度,脫離太陽系。而在電影裡,恰恰是因為和木星的相撞無可避免,才生發出所有故事。

圖片來源:豆瓣讀書小說花了大概一千字描繪這次相遇,但恐怖的只是視覺和觀感,並未產生真正的災難。在西方的地平線上,人們看到一片暗紅色漸漸擴大的光區,一個巨大的弧形從地平線的一端跨到了另一端,仿佛一塊同星空一樣大小的暗紅色幕布在把地球同整個宇宙隔開。而這個暗紅色的幕布就是木星!木星的體積是地球的1300倍,近距離感受這種巨大,讓所有人驚恐。但領航工程師們的計算是精確的,地球安然無恙的離開了木星的引力魔掌。這次相遇在地球產生了引力潮汐,高達百多米高的巨浪橫掃整個大陸。而木星的雲海中也有一道明顯的劃痕,那是地球引力在木星引起的如山的液氫和液氦的巨浪。

不少人認為《流浪地球》是「科幻糖衣」包裹的災難片而電影編劇呢,卻把這次相遇改寫成一連串災難。所以基於大劉的宏大背景,電影編劇們篡改了劇情,衍生出多個災難小故事。電影版的《流浪地球》的確沒有對科幻想像力做出多少貢獻,但在災難片的視覺呈現方面,展現出一種早熟的力量,為中國電影工業做出巨大貢獻。

想必很多人已經看過電影,所以現在可以徹底劇透了吧。拆開來看,編劇們把電影化為兩條線,一條是地球上的冒險,一條是天上的國際空間站驚魂。地球這條線,基本就是災難片模式了,逃出地下城、中華大地從北京到上海的零下80度冰雪奇觀,如何高樓脫險搶救火石,如何重啟地球發動機;而天上這條線,基本上是吳京單打獨鬥,既有《地心引力》一般的失重驚險,也有與莫斯(人工智慧)的鬥智鬥勇。

《流浪地球》劇照難能可貴的是,編劇把影迷熟悉的許多美國災難片、科幻片都嫁接和拼湊到一起,毫無違和感。很多人驚嘆道,此片開創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新紀元。但我覺得,更精確的感慨應該是,中國電影工業也能拍出合格的災難片了,了不起!

正如前面所說,我們之所以要給類型小說、類型電影打上懸疑、驚悚、災難、科幻等標籤,就是為了在閱讀和電影市場建立一種預期。如果你看到金庸或武俠這種標籤,就不要再質疑為啥所有人一言不合就武力相向了。如果你看到東野圭吾或懸疑這種標籤,也就不要批評作品裡的愛情一點都不浪漫和糾結了。因為武俠、玄幻、懸疑、言情……是一種按需定製的文化產品。而匯合了巨量資本的商業電影,更是貫穿了這種邏輯。

《流浪地球》劇照所有娛樂媒介,都會在新媒介的衝擊下尋求新定位,電影也不例外。隨著電視屏幕越來越大、視頻選擇越來越自由、家庭影院日益普及,電影要找到自己和電視、手機、平板不同的存活理由越來越難,似乎只有IMAX巨幕、3D、4D、VR才能說服人們走進影院。在這一背景下,很多電影類型已經找不到自身的獨特價值了。比如《我不是藥神》這種劇情片,完全可以在家裡看電視。而真正需要用到3D和巨幕的類型,當然就是科幻、驚悚、冒險、怪獸、災難等等,或可統稱為奇觀片。

恰恰這種奇觀片,縱觀全球只有好萊塢具有完備的工業基礎。除此之外,不論印度或日韓,甚至曾經的香港,都不具備這種實力。比如近年的票房翹楚,不論《頭號玩家》、《侏羅紀世界》或者復仇者聯盟系列,哪部不是這樣的奇觀片。就電影這門綜合藝術來說,表演、編劇、配樂等環節或許還可以靠一批天才藝術家完成,說到宇宙奇觀和猙獰怪獸,則只能倚重於道具和電腦特效了,這兩項是依靠高科技和工業能力來支撐的。難怪《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在接受界面的訪談中說,「我們現在處在哪裡呢?離《阿凡達》的差距也得將近10年,跟《星際穿越》的差距會更大,所以想像中那種寫實的能夠讓觀眾絕不懷疑這個世界的技術是做不到的。」

諾蘭執導的《星際穿越》好在中國特效行業的發展非常迅速,尤其是前些年許多魔幻大片的出現,讓不少視效公司都得到了鍛鍊和發展,「基本上能趕上韓國的級別,但是跟好萊塢的水平還是有差距的」。而道具則是最薄弱的環節。郭帆說,「中國製造能力非常強,但大量人才集中在工業級消費品上,沒有人去做電影。你要想找到能做那個級別的道具的人幾乎沒有。我們所有道具都不是按照傳統的方式,比如拍古裝片,很容易做一個椅子、屏風,甚至搭一棟樓,但我們得換一個思路,不再是木工,必須去衝壓、3D切割,才能做出各種金屬的形態,必須拆解成一個個零件,拼裝後才能構成場景。」

為了做到這種可用的重工業道具,所有系統都要重新研發。困難可想而知。「當我們的工業部門和人才不夠的時候,就是完全靠人肉扛下去的。」聽到郭帆的這句話,不由得想起湖南人常用的一個詞「霸蠻」。電影《流浪地球》講述的是一個霸蠻的故事,即人定勝天、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壯舉。而電影背後的團隊,何嘗不是一群相當霸蠻的人。在如此規模的災難科幻片裡,如果道具方面沒有工業化的支撐,就只能靠人肉來扛。

所以,《流浪地球》真正為中國電影開創的,不是科幻這個門類,而是奇觀片的可能性。如果以郭帆為代表的電影人再接再厲,我們或許可以在道具和特效方面建立更強的工業和科技能力。《流浪地球》不但為中國科幻電影開了個好頭,更有可能為電影市場砸出一條通往怪獸片、災難片、驚悚片奇觀的新通道。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2」概念海報發布:2023年大年初一見!
    除了過硬的特效加持及細緻的世界觀構築,『國產科幻電影之光』帶來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中國式情感共鳴,最終讓「流浪地球」斬獲超過46億元的票房。 作為真正意義上的國產科幻大片,用『裡程碑』去評價「流浪地球」顯然不太恰當,因為它不是『裡程』而是『起點』,給中國『科幻大片』立了個標杆。
  • 《流浪地球》沒法複製,但科幻電影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3月2日,「三聲·新青年沙龍 」邀請了北京文化電影事業部總經理張苗,騰訊影業副總裁陳洪偉,科幻作家郝景芳,科幻冒險片《拓星者》導演、影評人張小北,未來事務管理局「局長」(創始人)姬少亭,電影製片人關雅荻,共同探討中國科幻影視的發展。《流浪地球》的成功,正在迅速捲起一股科幻影視熱潮。
  • 《流浪地球》拿金雞獎,影評人紛紛反對,這背後究竟說明了什麼?
    2019年度金雞獎,最終結果揭曉,如果說《地久天長》包攬影帝影后和最佳編劇,《紅海行動》拿下最佳導演,《我不是藥神》獲得最佳新導演,都在預料之中。那麼《流浪地球》這部重工業科幻電影,擊敗上述優秀國產電影,拿下最具分量的最佳影片獎,確實是一大驚喜!還記得今年年初《流浪地球》上映短短一周時間,就受到了怎樣鋪天蓋地的抹黑攻擊麼?
  • 《流浪地球》:中國電影「科幻元年」是如何開啟的?
    然而,此前的這些中國科幻電影,所走的可以說都是《瘋狂的外星人》式的路子——寧浩這部電影借用了劉慈欣在《鄉村教師》中實踐的一種創作方式,即把最宏大、最瘋狂的宇宙想像與最普通、最現實的日常生活相結合,把關係宇宙存亡的星際戰爭與鄉村教師的日常授課相結合。但是,它太過於或不得不側重日常層面,以致所有離奇瘋狂的想像完全被吸納進了我們的日常之中。
  • 如何評價《流浪地球》(來源:知乎)
    今天去看了《流浪地球》這部片子,出來以後就一個感受:這部片子就是即使世界已經有了好萊塢,但中國也要發展自己的電影、電影工業的原因。
  • 大叔吐槽:不管是棒球也好,還是露營也好,其實就沒多少女生參加
    不管是以前的動畫《搖曳露營》(《搖曳露營△》為動畫的第二季)也好,還是今年的4月新番《球詠》也好,我們看到的都是妹子們笑嘻嘻地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沒錯,就是笑嘻嘻。但是現實中確實:經常被網友吐槽網友吐槽女高中生根本就不會去露營或者打棒球吧。
  • 劉德華有望參演《流浪地球2》?驚喜現身見面會,曾5字高調回應
    雖說第二部還需要一段時間籌備,但心切的觀眾可以先去影院看看加長版,片方還特意放出了15元觀影的優惠活動。在最近受關注較高的金雞影展上,《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帶著好消息現身。他先是向大家極力推薦了《流浪地球:2020飛躍版》也就是第一部的重映加長版,又和大家分享了《流浪地球2》定檔的好消息。郭帆表示,第二部的籌拍耗費了2年的時間進行思考和創作,定在2023年大年初一和大家見面。
  • 引發的爭論越來越熱 人文解讀《流浪地球》
    要討論《流浪地球》,如果少了劉慈欣,無論話題多麼熱烈,都是要打折扣的。因為他是電影《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監製,也是編劇之一。  電影上映後,劉慈欣已經在不少場合表達他對電影的滿意度。接到記者的電話,他的第一句話也是表達了自己的驚喜——「一時間很難相信這是中國科幻大片的第一次嘗試,即使以美國科幻電影的標準衡量,在特效、故事等方面也達到了一流水準。」  劉慈欣說,他一直認為,好的科幻是把最瘋狂的幻想描述成新聞報導般的真實,「電影《流浪地球》所營造的充滿厚重史詩質感的場景做到了這一點」。  在劉慈欣看來,電影有兩方面評價:一是口碑,二是票房。
  • 都在誇《哪吒》,我偏要吹爆這部接棒《流浪地球》的動畫!
    上映10天,《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突破了22億大關,並榮登中國影史動畫電影票房冠軍,「國漫之光」的稱號當之無愧!《哪吒》在點映之前所受到的關注度並不高,其爆炸式的口碑傳播,還是來自於它本身過硬的質量。有了《哪吒》這個參照物,我們可以更直觀的分析出來,是什麼讓觀眾們發自內心的為國漫叫好,又是哪些元素成為了國漫崛起的關鍵。
  • 我的2020|《流浪地球》憑什麼成為中國第一部爆燃的科幻影片?
    去年春節期間,因疫情而在家隔離,百無聊賴中看了電影《流浪地球》。2019年這部科幻片上映,當時很多人都說它很棒,而我不以為然,看過之後我要說的是:真的很棒!通片看下來,《流浪地球》節奏緊湊,情節完整,再加上特效較為恢宏,製作良心,一開始排片並不佔優的情況下超《瘋狂的外星人》《新喜劇之王》《飛馳人生》後來居上而成為2019新年爆款之作。
  • 從《流浪地球》看國內電影在香港的票房
    中國「第一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在農曆年間於內地上映,成為賣座冠軍。到3月中,該片累計票房達46億人民幣以上,成為中國大陸歷史上票房第二高的電影,僅次於前年的《戰狼2》。不過,跟《戰狼2》一樣,《流浪地球》的票房成績在大陸和香港有很大反差。
  • 豆瓣8.7,完美還原劉慈欣,它比《流浪地球》早四年
    全片14分鐘,並不短,但如果你有時間,建議看完全片。視頻奉上——《水滴》全片「水滴」是什麼?在《三體》的故事中,水滴是三體文明發射到地球的一個尺寸不算大,形狀頗為可愛的水滴形物體。這是個啥呢?密密麻麻的,就是地球艦隊只有看過《三體》原著小說的讀者才知道:接下來,這枚看似人畜無害的水滴,不費吹灰之力地摧毀了人類的整個太空艦隊。真正的秒殺。在原著小說裡,用了兩個非常生動的詞來形容這枚水滴:「上帝的筆尖」和「死神的繡花針」。
  • 中國造:帶「流浪地球」回家!
    《流浪地球》——有人說它可以讓人原諒一切不完美,也有人說它是部沒有失望的中國科幻片。隨著影片的走紅,這句臺詞也跟著火了。此外,《光明日報》發文評價《流浪地球》:「作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開山之作,《流浪地球》所代表的正是華語科幻電影的希望,它的意義不僅僅是將文字化為影像,更是為中國電影行業打開了科幻之門」;《紐約時報》亦稱其為「標誌著中國電影製作新時代的到來」。科幻片?災難片?親情片?
  • 《流浪地球》不但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大家爭論的,是《流浪地球》到底只是一部合格的中國科幻,還是它真的已經足夠和國外的優秀科幻片相提並論。   《流浪地球》當然是相當中國的,它的故事背景設定,和裡面主人公的行事方式,都是我們最熟悉的中國式思維。   而這種中國式思維,也早早就在劉慈欣的原著裡面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 《哪吒》破9億,卻出現和《流浪地球》類似的狀況:漫威式動漫?
    《哪吒》破9億,卻出現和《流浪地球》類似的狀況:漫威式動漫?《哪吒魔童降世》客觀上的確是目前國產三維動畫中的最佳,目前豆瓣評分8.9,十分不錯,和年初的《白蛇緣起》一道,富足想像力之下的經典魔改,在人物、情節和視聽呈現上都衝著一股勁。
  • 災難大片不止有《流浪地球》,《獨立日》和《流感》也是「災難」
    老父親們喜歡的是血肉橫飛、義薄雲天的戰爭片,老母親們喜歡的是家長裡短、婆婆媽媽的倫理劇,兩種人之間經常相互鄙視,這都無可厚非。但是有一類電影擁有及其廣泛的群眾基礎,不管你日常是喜歡文藝片也好,愛情片也罷,再內斂的人都躲不開這類電影的魅力,那就是——災難片。人類有一種很普遍的情緒,叫杞人憂天;也有一種很共識的情懷,叫英雄主義。於是合兩者精華於一體的災難片,帶給觀眾們無與倫比的「爽」感。
  • 《流浪地球》與豆瓣,都被打了「一星」
    導讀近日,有網友曬出截圖稱,在豆瓣上,有人發布了對電影《流浪地球》的好評,而且影評獲得高贊,但在集贊後,評論者又將好評改為差評。還有影評人表示,收到了「將好評改差評可以給錢」的私信。一時間,引發網友對豆瓣評分機制的質疑。甚至還有人質疑,將好評改為差評的是不是被收買了。
  • 熱搜書單點評:真正客觀的評價《流浪地球》,是希望,更是失望
    熱搜書單點評:《流浪地球》很多人誇讚,說這部電影真正的將中國科幻電影的製作水準拉上了國際級,這是不可否認的。據韓子昂的表述:在一次災難的救援任務中,數不清的手將這個孩子送到我面前,那背後的每一雙手,都是這個孩子的爸爸媽媽。這個孩子的出現,就傳遞出一股濃厚的人文關懷色彩。作為觀眾,完全可以接受這樣的設定。但是讓韓子昂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才說出韓朵朵的身世,這就是導演和編劇想要強行拔高思想境界的表演了,這是對觀眾填鴨式的情感綁架,是不能接受的。
  • 想要看看「流浪地球」的目的地?試試 NASA 出品的太空旅行工具
    事實上,半人馬座 α 可能是在科幻作品中登場最多的系外星球:阿西莫夫在上世紀創作的小說《Homo Sol》以及《基地》系列中均提及遷徙到半人馬座 α 的人類文明;《阿凡達》故事的發生地潘多拉星則是半人馬座 α 星 A 恆星系裡的一顆衛星;而最近大熱的《流浪地球》設定中,地球流浪的目的地正是半人馬座 α 三合星之一的比鄰星。
  • 四年打磨,《流浪地球》正式開啟中國科幻新紀元
    作者 / 魏建梅「中國科幻(電影)在今天終於啟航了」——在1月20號《流浪地球》舉辦的「和大劉一起看《流浪地球》」的超前觀影現場,大劉含淚說道。一直以來,科幻電影都是國產電影的一大軟肋。自三年前《三體》被宣布啟動以來,人們似乎看到了科幻電影的曙光,「中國電影科幻元年」的時代起點也一直被大家呼喊著,盼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