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問題,幫您了解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

2020-11-24 醫脈通

作者:李思齊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先天性紅細胞膜異常可引起小便呈醬油色,也就是血管外溶血,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以下簡稱遺傳球)是先天性紅細胞膜異常疾病中最常見的一類。它有什麼特點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遺傳球的臨床表現是怎樣的?


該病是一種紅細胞膜蛋白基因異常的家族遺傳性疾病,其臨床表現為程度不一的溶血性貧血、間歇性黃疸、脾大,脾切除能顯著改善症狀。血液學特徵為:1.外周血中可見到許多小球型紅細胞,2.紅細胞滲透脆性顯著提高。

 

患者為什麼會患遺傳球呢?


遺傳球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但臨床上有時會遇到沒有明顯家族史的患者,這可能與基因突變有關。新發病患者的後代中約一半將仍患該病。由於基因異常導致紅細胞膜骨架蛋白異常,膜骨架蛋白與脂質雙層之間的連接存在缺陷,導致脂質雙層不穩定,未被膜骨架蛋白支持的脂質丟失,紅細胞表面積逐漸減少,外形由雙凹形盤狀逐漸變為小球形紅細胞。與雙凹形盤狀的紅細胞相比,球形紅細胞變形能力減退,不能穿越通過脾臟內的細小彎曲結構,致球形紅細胞滯留於脾臟內並被脾臟從循環內清除,紅細胞壽命明顯縮短,產生溶血性貧血的各種表現。

 

如何診斷遺傳球?


診斷遺傳球需要結合家族史、病史、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外周血中小球型紅細胞數大於10%以上和紅細胞滲透性實驗陽性高度提示該病,直接測定紅細胞膜蛋白含量和在基因水平檢測膜蛋白缺陷基因可明確診斷遺傳球,伊紅—5』—馬來醯亞胺(EMA)標記流式細胞術檢測遺傳球具有良好的靈敏性和特異性,現已經成為診斷該病的重要手段。

 

得了遺傳球該如何治療呢?


由於是基因水平的異常所致,目前遺傳球的主要治療方法仍是脾切除,術後黃疸消失,貧血糾正,不再發生溶血。但由於切脾的併發症較多,手術時機儘可能延遲至5歲以上。目前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醫院已經啟動血友病相關基因修復治療工作,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實現在基因水平治療遺傳球。

 

遺傳球的預後如何?患者預後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


雖然遺傳球是遺傳性疾病,但相較於其他惡性血液病來說預後良好,患者平時生活中應注意預防感染,避免持久的重體力活動,減少劇烈運動。溶血嚴重或出現溶血危象時及時輸血,無症狀遺傳球患者3-5年應做一次B超檢查,了解膽囊有無結石及脾體積變化。希望每位遺傳球患者都能有良好的生活質量。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誤診為MDS的脫水遺傳性口形紅細胞增多症
    全血細胞計數顯示巨紅細胞症,網織紅細胞計數為18.6%,成核紅細胞0.4%。血紅蛋白和血小板計數正常。綜合性新陳代謝不顯著:乳酸脫氫酶1636U/L;鐵蛋白477ng/mL。外周塗片顯示紅細胞大小不均和口形紅細胞增多(圖A:外周血,放大倍數×100;不均性紅細胞異形和口形紅細胞增加[箭頭])。
  • 異常紅細胞形態學圖鑑
    (1)球形紅細胞:見於遺傳性和獲得性球形細胞增多症(如自身免疫溶血性貧血等)。 (2)橢圓形紅細胞 :見於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症(可達25%~75%)、大細胞性貧血(可達25%)、缺鐵性貧血、正常人(約佔1%,不超過15%)。
  • 2020山東醫療衛生考試檢驗醫學考試資料:紅細胞形狀改變的歸納總結
    紅細胞形狀改變有球形紅細胞、橢圓形紅細胞、靶形細胞、口形紅細胞、鐮形紅細胞、棘紅細胞、裂紅細胞和緡錢狀紅細胞。現將這些有關要點總結如下: 異常紅細胞 形態改變 可能機制 臨床意義 球形紅細胞 直徑<6微米,厚度常>2.6微米,似小圓球狀,無中心淡染區 RBC膜先天性或後天性異常而部分丟失,表面積/體積比值減小 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異常紅細胞蛋白病 橢圓形紅細胞 RBC短徑/長徑<0.78微米,橢圓形、杆形 細胞骨架異常有關 遺傳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症
  • 外周血細胞形態學室間質評合輯——紅細胞
    口形紅細胞紅細胞中心蒼白區呈狹窄的裂縫,裂縫的中央較兩端更為狹窄,縫的邊緣清楚,類似微張的魚口。正常人外周血中也可見到少量口形紅細胞,一般為3%-4%,若超過4%則可認為異常。增多時多見於遺傳性口形紅細胞增多症,可見於DIC、酒精中毒、溶血性貧血和肝病等。
  • 相對性紅細胞增多症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相對性紅細胞增多症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一)發病原因  1.暫時性紅細胞增多症 持續性嘔吐,嚴重腹瀉及大量出汗等,均可導致體液明顯丟失,補進水量不足,可引起血漿容量減少,相對性紅細胞增多。
  • 紅細胞壓積 紅細胞壓積偏低是什麼病
    人身體的細胞數量都是有正常值的,一般情況下人的所有細胞都是不超出正常範圍的,但是當細胞的數值一旦變化的,身體肯定是出現了毛病的,那您知道紅細胞壓積是怎麼回事嗎?您知道紅細胞壓積偏低的原因是什麼嗎?今天就來學習一下有關紅細胞壓積偏低怎麼辦的知識,趕快來看看吧。
  •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6年版)
    次要標準(至少符合其中2條):①貧血或不需持續靜脈放血(在未進行降細胞治療情況下)或降細胞治療來控制紅細胞增多:②外周血出現幼稚粒細胞、幼稚紅細胞:③進行性脾臟腫大(此前有脾臟腫大者超過左肋緣下5 cm或新出現可觸及的脾臟腫大):④以下3項體質性症狀中至少出現1項:過去6個月內體重下降 > 10%,盜汗,不能解釋的發熱
  •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一種慢性病,起源於造血細胞的骨髓增殖性腫瘤
    導語:真性紅細胞增生起源於造血幹細胞的骨髓增殖性腫瘤,這種疾病大多常見於60歲以上的老人,而且男性略多於女性。在治療的過程中大多在改善症狀,預防血栓延緩進展為主要目的,如果沒有嚴重的併發症,生存期可以達到10年到15年左右,如果出現血栓或者是出血的話很可能會導致死亡,因此日常的養護對治療該證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血小板增多症進展為骨髓纖維化?這些症狀和治療你需要了解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ET)屬於骨髓增殖性腫瘤,隨著病情的進展,除了出血和血栓等危害意外,也可能隨著病情進展轉化為骨髓纖維化(MF)。蘆可替尼是一種口服的 JAK-STAT 信號通路靶向藥物,不受 JAK2V617F 突變影響,用於治療中危和高危骨髓纖維化,包括原發性骨髓纖維化、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後骨髓纖維化和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後骨髓纖維化患者。本文通過一個病例為大家展示ET繼發的MF的診斷和治療的時機把握,提醒大家要及時洞察疾病變化,及時診斷,及時治療。
  • 譯172 | 進行性共濟失調不總是遺傳病:小腦組織細胞增多症--管昭銳
    組織細胞增多症是一種可以累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全身性疾病。累及小腦的組織細胞增多症可類似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共濟失調,表現出緩慢進展的共濟失調特點3。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描述一例表現為緩慢進展共濟失調的朗格漢斯細胞增多症,其首發和主要神經系統體徵與遺傳性共濟失調相似(小腦組織細胞增多症)。
  • 有4個症狀需立馬就醫,不能耽擱!
    白細胞增多可引起中性粒細胞增多症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白細胞質異常是導致骨髓瘤、白血病以及淋巴瘤的主要因素。 3、紅細胞類血液病 造血系統中紅細胞數目異常增多時可誘發真性或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症。也有部分病人會伴有紅細胞異常減少,如紅細胞受到破壞或過度丟失,紅細胞生成和成熟發生障礙,血紅蛋白跟DNA合成障礙等,從而降低紅細胞水平,誘發或輕或重的貧血。
  • 寶寶「發熱感冒」是小問題,為什麼要化驗血常規?網友:漲知識了
    血常規中密密麻麻的檢驗結果,但判斷究竟是哪個感染引起的,主要看三個指標:《1》白細胞計數《2》中性粒細胞比率《3》淋巴細胞比率(1)白細胞:白細胞肩負的使命是吞噬病原體,防禦疾病。白細胞家族共有5位成員,它們各司其職,是人體與疾病鬥爭的衛士。如果體內的白細胞數量高於正常值,就可能是身體有了炎症。再看平均紅細胞體積和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
  • 【燒腦】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產生,為什麼會發病?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是由單個異常多能幹細胞克隆性增殖引起的疾病。致病巨核細胞數,平均巨核細胞數容量增多,血小板生成可達正常速率的15倍。少數病例也伴有粒-單核細胞集落形成單位和紅細胞集落形成單位的增多。
  • 感覺頭暈乏力,檢查卻發現是血小板增多症,這是怎麼回事?
    最近有個粉絲諮詢,問道,前段時間感覺點頭暈,乏力,以為是貧血,但是還是去醫院做了個檢查,結果卻顯示血小板達到900多,然後醫生就讓做了一些檢查,最後說是血小板增多,諮詢我這個病嚴不嚴重。首先說一下血小板是怎麼回事。
  • 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還是急性白血病?
    血常規檢查結果:白細胞27.6×10^9/L,血紅蛋白117g/L紅細胞4.2×10^12/L,血小板427×10^9/L。血片顯示:白細胞總數明顯增高,見大量異常細胞,建議骨髓檢查。初步診斷:急性白血病可能?病毒感染待排?立即骨髓穿刺檢查,兩小時後骨髓初步報告:急性白血病?當患者父母拿到初步報告時,如晴天霹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