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南回歸線》
作者:[美]亨利·米勒
譯者:楊恆達 職茉莉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4
亨利·米勒是一位有爭議的作家。他最初發表的自傳性三部曲《北回歸線》(1934)、《黑色的春天》(1936)、《南回歸線》(1939)都是先在法國面世的。由於他作品中露骨的性描寫,英語國家長期拒絕發表他的作品,所以他最初在英語國家默默無聞。英語國家的廣大讀者讀到亨利·米勒的上述三部作品,首先還要感謝盟軍在1944年以後來到巴黎。英美軍隊的軍人及隨軍人員在巴黎市場上發現了亨利·米勒的書,爭相傳閱,並把它們偷偷帶回國。亨利·米勒的作品意外地比流行的文學精英的作品獲得了更廣泛的讀者,但是,由於許多人仍然把亨利·米勒看作專寫「淫穢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都無法在美國公開發表。後經過長期努力,美國終於在1961年對《北回歸線》解禁,允許它在國內公開發表。兩年後它又得以在英國公開發表。隨著他其餘作品的解禁,亨利·米勒的名字在美國乃至世界變得家喻戶曉,他被上世紀60年代反正統文化運動的參加者們奉為自由與性解放的預言家。
亨利·米勒1891年12月26日生於紐約一個德裔裁縫的家庭。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因為逃避德國的兵役而來到紐約的,儘管像許多來到美國的德國移民一樣,他們很快就被美國社會同化了,但從亨利·米勒的創作與言論中,仍然可以看到德國文化的許多影響。在這方面,亨利·米勒既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又同歐洲文化、尤其同德國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對人生與社會的哲理思考,往往顯示出德國思想家的某些特點,有入木三分的洞察力與敏銳而豐富的想像力。後來,在1930年至1939年近10年中,他又長期生活在法國,對歐洲文化有了進一步了解。所以,他對西方文化、西方現代文明的批判不僅立足於美國,而且立足於歐洲,有一定的普遍性。
亨利·米勒的父親是一個沒有多少文化修養的裁縫鋪老闆,嗜酒成性。亨利·米勒出生後不久,全家從曼哈頓搬到布魯克林,居住在工廠和小商小販中間。亨利·米勒所處的家庭條件和社會環境並不優越,他也沒有受過正規高等教育。1909年他進入紐約市立學院學習,兩個月後即放棄學業,然後從事過各種各樣的職業:水泥公司的店員、陸軍部的辦事員兼不拿薪水的《華盛頓郵報》見習記者、父親裁縫鋪的小老闆、電報公司的人事部經理,以及洗碗工、報童、垃圾清理工、市內電車售票員、旅館侍者、打字員、酒吧招待、碼頭工人、體校教師、廣告文字撰稿人、編輯、圖書管理員、統計員、機械師、慈善工作者、保險費收費員、煤氣費收費員、文字校對員、精神分析師,等等,有的工作他幹了甚至不到一天。豐富的生活經歷為亨利·米勒的創作提供了廣泛的素材,他在經歷中的深入觀察和深刻感受又使他的創作不落俗套,既有堅實的生活基礎,又有富於哲理的思想內容,並以創新的形式加以表現。亨利·米勒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顯然比同時代的美國作家要晚,成名也晚。年紀比他輕的海明威、福克納、菲茨傑拉德等作家,在上世紀20年代都已小有名氣,或已有了相當的成就,而他那時卻還在為生活奔忙。他發表第一部作品時已經43歲,可謂大器晚成。但在文學上,成功得晚自有晚的好處,由於作家思想已比較成熟,又有豐富的閱歷,所以更容易一開始就形成自己的風格,作品中反映的問題也往往更為尖銳,更一針見血。
亨利·米勒曾自稱為「流氓無產者的吟遊詩人」,可以說,這是對他自己創作風格的最好描繪。自從發表第一部作品《北回歸線》以來,他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社會批判風格,專寫一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物,通過他們來攻擊西方社會,並不惜使用汙穢的語言。他所寫的人物大多是他在生活經歷中接觸過的,所用的語言也是他所接觸的那一階層普遍使用的語言。他通過筆下那個表面粗野的社會來表達對西方社會深思熟慮的看法。就這方面來講,他雖然比大多數作家出道晚,但一出道即顯示出優勢。
《南回歸線》發表於1939年,是亨利·米勒最初在法國發表的自傳性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三部作品的書名有一定的對應關係,「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又分別叫作「夏至線」和「冬至線」,在「夏至」和「冬至」之間,是「黑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