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二元論—心理活動和意識

2021-01-10 最美的季節遇見你

上一篇章說了人性就是人具有的屬性的體現,是人心理的活動的種種體現,這裡要指出心理活動並不是我們的心臟這個器官的活動。

最初把大腦的一系列活動歸咎於心靈,讓大家也誤以為心理活動是心臟這個人體器官的表現活動,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從現代生物學構造理論,人的心理活動或者說心態的變化都是在人體大腦這個最重要的器官裡面產生的,心理活動指的就是意識思維的變化,而平常所說的心靈指的就是大腦。

既然心理活動與心臟沒有什麼關係,那所謂的人性這種人具有的屬性,其實就是與大腦有關係的,平常我們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行為都是大腦在指揮,大腦產生各種指令,通過神經傳輸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而後形成人的各種行為,因此通常所說的心理活動就是人的大腦的活動。理解了這點我們就可以很好地認識這個心理活動的本質。

既然是大腦在操控、指揮、引導我們的所有的行為,那大腦是如何運轉的呢?

自從馮諾依曼創造了第一臺電腦,在本世紀電腦的發展發展非常迅猛,目前電腦已經普及到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移動網際網路和電腦的結合改變了整個人類世界的生活方式和信息交流方式,而這裡電腦的構造也給了我們人類認識我們大腦的形象例子。

電腦在運轉過程中接受外部的信息,變成一組數據,存儲在內存單元中,而後電腦對數據進行分析生成新的指令,從而作出相應的反饋,電腦的這一系列運轉就和人的大腦的運轉一樣的原理,人在接受信息以後會進行儲存,然後進行分析、歸納、總結,並對信息作出相應的反饋,那麼這一過程中的每一個數據單元或者指令就被被稱作一個意識單元,而一連串意識的集合就構成了人類的思想。

無疑我們人類的所有的認知,所有的活動,所有的本能、所有的行為都是與意識緊密聯合在一起的,如果沒有意識,那我們就和巖石、海水、鋼鐵沒什麼不同,那什麼是意識呢?

意識——生命體普遍具有的一種特性

意識是一個很重要的詞彙,尤其是對於哲學研究者來說,如果不能透徹地理解意識,那就不能理解別的更多的概念,幸好我們人類人工智慧包括電腦的應用,從硬體軟體的區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意識。

什麼是意識,我們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大腦中就已經有一系列意識活動在運行。

意識普遍性的定義為:意識是人腦對大腦內外表象的覺察。這裡講意識局限於人腦。學界也一直是將人的頭腦對於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也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叫做意識。

在這樣對意識的一種定義中,明確強調了意識只能是屬於人類大腦獨有的產物。雖然對意識的定義各不相同,但大同小異,意識是人類大腦獨有的產物這一點已經是被學界普遍認同的。

問題是難道除了人類其他生物就沒有意識嗎?外星高等生物呢?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呢?

外星高等生物是否真的存在還沒有明確的答案,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可地球上的其他生物都是沒意識嗎?比如人類的近親類人猿,黑猩猩等靈長類動物呢?

有此疑問我們可以簡單地提出一個假設,意識不是人類獨有的產物,不管這個假設是否正確,也不管這個假設能否得到有力條件的支撐,也不論從哲學的角度還是從生物學的角度去分析這個假設,我們先去認知和思考一些普遍的存在。

先從生命說起,一個有生命的生物體不論是高等的還是低等的,在其體內都少不了一個核心控制單元,所說的這個核心單元是什麼樣一個核心單元呢?有啥作用呢?

從生物生命的形成到這個生物生命的消失,這之間該生物的生長、信息和物質交換、活動、繁殖等等都是離不開這個控制單元的指揮。對於生物來說他們的核心控制單元指揮他們接受外界的信息,並對外界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析並作出相應的反饋,有了這樣一系列的機能才可以讓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這也是生物進化過程中的最基本條件。

當生物受到外界刺激或幹擾,生物體的各種神經元將這種刺激信息傳遞到核心控制單元,核心控制單元再作出判斷,並產生相應的指令,這個過程就是一個類似於意識閉合的過程。

由此可以看出至少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所謂的人類意識活動的過程對於每種生物來說都是會有的,因此這種類似人類意識的活動是每種生物都有的,只不過生物進化程度不一樣,核心控制單元對外界的信息分析的細密程度、複雜程度和準確程度都不同。

而某一個意識的形成是人的感官系統接收到信號,變成電流信號由神經組織傳遞到大腦的神經元,大腦神經元再將這種信號轉變成可以在大腦緩存區中儲存的信息,大腦中樞作出相應的反應再多路徑傳遞給身體的各個部位,這就是我們的印象和觀念的形成的機理。

在經過億萬年的進化後,人類的核心控制單元大腦相對其他地球上已知的生物要精密和複雜一些,產生的意識也相對錯綜複雜一些,但人不能站在上帝的角度上俯視萬物,而忽略生物普遍具有的共同性和共通性,我們又不是其他生物,我們又不能進入其他生物的控制單元,又如何知道其他生物沒有意識。

正所謂子非魚焉知魚之樂,而我們又憑什麼能將意識這種產物獨自佔有?不管意識是什麼,我們都不能主觀地將其定義為人類的產物。也許有人要說哲學範疇中講的意識是高等層次的意識,是具有歸納性的,而不是一些簡單的收集和反饋,既然這樣,那我們再分析一下我們哲學範疇的意識和生物學中的意識。

哲學上研究的意識範疇和生物學上的意識範疇是有一定區別的。

生物學上的意識活動行為是宏觀的,這種宏觀的認識中意識是生物普遍具有的,能對外界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和反饋的一種行為,這也是意識生物學的定義。

哲學上的意識是一種主觀的,狹義的定義,將意識定義為人腦的一種反應機能對客觀存在的一種主觀反應,這種反應依靠核心控制單元的物質而存在,依靠能量而傳遞,是不佔空間的東西,物質有形,意識無形,和物質相對存在的。

而我們人類統籌的研究哲學的過程,就是一個對意識反饋不斷實踐和檢驗的過程,所以哲學就是人類的意識的一種集合,因為哲學是從人類大腦統籌、分析、歸納、總結出來的東西。所以哲學範疇裡的意識和生物學範疇裡的意識是不同的概念。

因此我們要更客觀一點地來講的話,我們的研究不應該把其他的生物和人類一刀切開,人類有人類的特點,但畢竟也是龐大的生物群體中的一種,我們不能因為我們的研究而排斥其他生物,當然其他生物沒有能力去研究這種對自身的認識和對客觀認識的可能性,所以他們沒有研究哲學,但是不研究就不等於沒有哲學,也可能狗也有狗的哲學,青蛙有青蛙自己的哲學。如果說一個事物是完全沒有意識的,那這個事物只能是非生命體。

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物質,生物之所以區別於非生物是因為生物具有生命,不僅是因為生物能夠接受外界能量,並進行遺傳再生,而且生物能夠收集信息,並且對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並對信息產生相應的反饋,而且生物是一種有意識的物質,能夠接受外界信息並對接收的信息進行處理分析並作出反饋。

非生物體沒有意識,不管風吹雨打它都不會給你更多信息的反饋,它們只能被動地吸收信息而不能將所接受的信息進行反饋,做出相應的調整並且在控制中心留下記憶。

也許有人會質疑,按照這樣的說法人工智慧似乎是有意識的,那就是有生命的,當然對於人工智慧來說這一切似乎都符合其具有生物體的標準和定義,它既可以接受信息,儲存信息,精密處理信息,並能夠反饋信息。

但是你卻要知道人工智慧對外界作出的反饋只能是人的意識反饋的一種間接指令集合釋放出的一種行為,如果人類不作出相應的程序編制,不增加程序庫中的信息,那人工智慧就不會有新的反饋存在,他自身不能有新的變化。

另外人工智慧只能是接受人類意識的集合,而不能自主地產生新的意識,所以意識也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的一個最重要的要素,而不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區別。

如果用一種獨特的視角來看的話,人工智慧也可以被稱作最原始的初級生命,因為人工智慧除了不能自我繁衍以外,具有生命體的很多特徵,因此我們也可以認為人工智慧就是一種生命的初級階段。因為相對於生物體的複雜性,這些人工智慧的綜合運算信息的能力還是太簡單,簡單地就像生命剛剛萌發的階段的形態一樣。

有個假設,說將宇宙的生命進行等級劃分,我們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就是第一級的,目前只處於對客觀世界規律的研究,而不能夠改變這些規律;第二級的生物已經可以進行時空轉換,可以進行星際傳送神通就比較廣大;第三級的生命可以隨意創造生命和宇宙天體;當然假設中還有更高級的生命形態,在我們看來這些高級的生命形態就是神,他們創造生命就如同我們創造電腦。當然這只是一個假設。

我們可以將電腦控制程序中的一個簡單的反饋看做是一個意識單元,而一連串意識的序列集合就形成了一個思考判斷或者認知的過程。

如果把思想比作一部電影片段,那麼意識就是每一張膠片,一個非常龐大的意識集合通過整理排列就構成了一種有序的思想。而思想只能是極為發達的生物具有的,這樣的生物具有極為發達的中央控制系統,只有極為發達的控制系統才能完成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所需要處理的意識片段的數量是非常大的,是非常複雜的,而我們人類覺得自己有這種複雜的處理器,所以才能將我們的每一個意識進行有效處理,從而形成我們人類的各種思想。

通過電腦或者人工智慧,我們就可以更好地認知我們的人類的大腦的運作,通過電腦的一個邏輯指令,我們就可以理解意識是什麼,我們可以認知我們的意識是一個什麼樣的形態,他們是如何運作的,而我們的思想又是什麼樣的,這是非常奇特的,如果沒有電腦那我們在理解大腦意識的時候就有點抽象。

當然和人類比較接近的一些高等動物也是具有一定思想的,只不過極其簡單而已,大猩猩、烏鴉等動物都可以藉助工具去完成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這就是一種思想意識運作的過程。通常人類的思考就是將一系列意識片段進行整理和重組,使其變得有頭有尾,井然有序,所以作為一個思想者必須要有大量的意識行為能力,通過意識片段獲取完整有效的信息,通過對信息的接受處理甄別篩選,形成自己的思想。

所以思想這個行為很簡單,但要成為一個思想者那就必須要涉獵眾多的書籍和信息。通過外界的信息的不斷反饋才能夠在自己的思考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思想。這也就是意識和思想的關聯與區別,有時候我們會將簡單的思想說成是意識,這也不足為過。

眼耳鼻舌身意,人的六根聚集著眾多神經,就是這些神經作為信息採集單元,將收集到的各種信息反饋到大腦意識區,通過意識區的處理,反饋出指令,從而又通過神經系統發出指令傳遞到到身體的各個部位,這就形成了人類意識活動的一個最小的片段。

不管是體育運動還是舞蹈或者雜技,都是意識活動的不斷重複,只有對這種信息的接受和反饋都很精確的情況下,才能成為高手。同樣我們被針扎了一下,信息反饋後發出的指令就是及時把手收回來,而其他生物也會有相應的反應,同樣下一次在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大腦會提前發出警告信號,讓我們心生怯意從而保護自己。

當我們正確地理解了意識的含義,我們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思想、精神、靈魂、愛情、哲學、藝術、宗教等等,意識是人類所有一切的知識和文明的起源,有了意識的集合才會慢慢積累產生思想,才會對自然和人類本身有更客觀的認識,才會有創造,才會讓人類的生命得以更好的延續。

生命是離不開意識的,沒有意識的物體,也就是不能接受、處理、分析、歸納、總結信息的物體不具備生命的特徵,而生命也可以看作是一種信息,就如同角色扮演遊戲中的人物一樣,最終的解釋就是一堆話裡的數據,也就是不同的信息。

因此即便是雙胞胎,外表長得一模一樣,可他們的意識形態是不同的,思想也會有差別,也就是各自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同的,因此生命就是硬體和軟體的結合體,意識就是我們的中央處理器對外界的信息的捕捉、分析、存儲等的一系列活動。

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知,有了意識我們才有存在感,有了意識我們才能從生活中去尋找美,有了意識我們才區別於非生物體,所以意識是生物體獨有的,是生命的一大表徵,是評判生物與非生物的一項重要標準。

假如某一天人工智慧有了意識,屬於非人類指令輸入而產生的意識閉合,可以自己給自己編程,可以自己創造更新下一代更先進的機器人,那麼人類就真的危險了,當然人工智慧永遠是人工智慧,因為人工智慧是不會有意識的,他們所做出來的一切都是人類意識預判的複製品。可是生命體就是這樣年復一年的在進化中產生了意識,也就產生了生命,從而有了生命體和非生命體的不同,因此一切皆有可能,也可能我們是更高等生物創造的人工智慧。

相關焦點

  • 人性二元論與弗洛伊德超我、自我、本我理論的對接
    精神、心理、人性、意識這些詞語有時候會混用在一起,意識是最基本的單元,心理活動體現出人性,而精神就是具備系統性的意識單元集合,因此要將這些概念的關係熟悉,這樣自己在理解這些著作的時候會更加深刻一點。本我是無意識、非理性、非社會化和混亂無序的。弗洛伊德在這裡說到的本我和人性二元論中的人的自然屬性是基本可以聯繫在一起的,人的自然屬性也是根植在人的基因中,決定人的一切本能欲望,從而指導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本我中的原始的衝動是大腦自行運轉的部分釋放出的化學物質促使人產生一種心理和生理滿足的狀態,而並非是享樂。
  • 人性二元論,為什麼就必須是二元呢?
    信息是存在被記錄,這些信息有些是我們能感受到的,有些是我們感受不到的,然而我們感受不到的,也不可能被記錄的信息會更多,因為人類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還是有一定的閾值,超出人類感知和理解範圍的信息我們是沒辦法記載和理解的。
  • 道德哲學的精髓就在於人性二元論
    小編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並總結出一個理論。人具有雙重的屬性在社會上生存的人才可以叫做人,否則脫離人類社會的則被稱為野人,據說曾經印度就有一個狼孩,後來人類想讓他回歸社會,可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讓他回歸。所以人和社會是分不開的,即便所謂的荒島餘生,也是在人類社會中培養出來的人,後來才分離出去,因此除了自然屬性人還具有社會屬性,這就是人的雙重屬性。
  • 淺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性二元論
    病中翻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不由念及前此我之會突地見有人提出二元論即應聲隨之發聲加以發揮,現在重讀陀思作品回頭檢視,方始悟覺,想必應是自己早年深受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影響的剖釋。所有陀思偉大而豐富絕倫的作品基礎論點全不脫此理念,他以其橫亙古今無與倫比的文學天才創作出他眾多作品底種種情境與靈欲衝突,更以此理念為骨幹,多方探觸,對人性底層作出種種面及層次的追究與闡釋。
  • 人性二元論—人性的矛盾的對立與統一
    其實有很多心理活動,這些心理活動的綜合才形成人的人性,人性中有很多複雜的對立面,譬如情感和繁衍的對立,如果要探究情感,那就從佛教裡面的七宗最開始,佛教是一種哲學,闡釋了存在的必要和合理性,那我們就了解一下。別讓羨慕變成嫉妒和恨。
  • 自我意識與人性——一種踏實的成全
    自我意識與人性自我意識能夠帶來人性上的成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通過不斷作出人性的選擇,使之形成固著和常態,被建構出一種高度。而完成這種使命後,它就可以撤回,功成身退,從而投注於另一領地。比如,通過有意識的認知和訓練,使自覺變成自動、使理性上升為本能、使繼發性生成原發性。
  • 二元論企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片面地誇大意志的作用,把意志看成是世界萬物的本質和基礎的哲學學說。其認為把情感意志的性質加以歪曲,將其作用無限誇大,根本否認客觀物質世界及其規律的客觀實在性,主張意志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體,是一切事物產生和變化的決定力量。二元論企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和物質兩個實體。二元論實質上堅持精神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歸根結底還是唯心的。
  • 心理活動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存在決定意識
    心理活動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存在決定意識,這既是一個科學的哲學命題,也是對心理現象準確地描述。沒有高山的地方,人們無法想像高山的巍峨;沒有大海的地方,人們無法感受到大海的遼闊。所以,個體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成長經歷,都可能影響其心理和行為的產生和發展,因此,只有了解了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和成長經歷,才能真正了解溝通對象的所思所想。由於個體生理影響著心理,客觀現實決定著主觀反映,因而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
  • 日本人為何獨獨缺了「贖罪意識」?古老的宗教帶來了非善惡二元論
    神道教的善惡觀讓日本人缺乏一種「贖罪意識」日本神道教之所以能成為軍國主義利用的對象,是因為其有獨特的文化心理。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民族自大心理和民族自卑心理。因為他們的情感受到理性的約束和規範,因而他們保持著很多非理性的因素。因為宗教帶有的實用性色彩,他們基本是需要什麼就崇拜什麼 ,世界上只要是非凡的萬物都是神。並且他們好鬥的性格也很容易造成民族的極端心理。尤其是在爭取權益上,如果這種思想被軍國主義惡意利用,人民成為政府完成一己私利的工具。
  • 意識可以上傳和下載嗎
    在本次似是而非的課堂上,哲學學院王球老師從邏輯、概念的角度為我們闡述意識上傳和下載背後的困境。王老師首先解讀了把心靈上傳到電腦的三種途徑:一是破壞式上傳。通過冷凍、切片處理原始生物性大腦,並記錄每一層薄片中的神經元構造、迴路分布、以及彼此的聯結特徵,再將這些信息上傳至計算機模型,精確模擬神經活動及其動態系統。
  • 柏拉圖:二元論與優生哲學
    柏拉圖作為古希臘最為優秀的哲學家之一,柏拉圖的哲學觀至今仍然影響深遠,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被譽為古希臘「哲學三賢」。哲學是一門關於世界的學科,是關於一切問題的學科。那麼柏拉圖的哲學觀有哪些?柏拉圖雖然最典型的二元論哲學家是笛卡爾,但是早在兩千多年前,柏拉圖就表達了二元論的觀點。二元論是對宇宙存在事物的回答,一般二元論認為世界由物質和意識同時存在,無論是平行存在還是相互交叉,都為二元論。
  • 二元論和非二元論的差別是什麼?
    請接受我的頂拜,先生,我想知道非二元論和二元論的差別。正如您在課程論裡說的,我們要愛奎師那。我們該怎麼做來實現這一點?是以神和靈魂是一體的這個角度?還是以神和靈魂是不同的這個角度?請指導我。 二元論認為神和生物體永遠是兩者。非二元論認為神和生物體實際上永遠是合一的。真實的情況是這這兩個理論都是對了。將這兩個理論綜合到一起的就是Acintya Bhedabheda Tattva。也就是說絕對真理不可思議既一既異。這是怎麼回事呢?主是永恆,全知和極樂的,生物也是永恆,全知和極樂。因此主和生物在性質上是一樣的,就像一滴海水中的化學成分和整個海洋是一樣的。
  • ——笛卡爾的二元論怎麼說的?
    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人的面部表情或大腦活動來觀察他是否感到疼痛。我們可以觀察他的行為,然而,我們不能體驗他的痛苦。我們不能從他的角度來觀察它,因為我們可以從物質的角度來觀察它。關於他的疼痛,我們只能觀察到他的行為和神經活動。我們只能從第一人稱觀察心靈。這使它成為非常獨特的東西。科幻小說經常探討精神和身體之間的關係。
  • 《心物二元論》:天才數學家笛卡爾的哲學論
    唯物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爭了那麼多年,最終還是沒有結果,這是由於思辨是無法證實的。這個世界物質與思維同樣重要,只是先後問題,如果說有一個統一,那這個統一的名稱既不叫物質,也不叫思維,而是叫世界。即像「水」中的「氫」和「氧」之爭,離開了「氧」就是「氫」,離開了「氫」就是「氧」,兩者合一就是「水」。「唯」的概念就是「一」,無論是唯物,還是唯心,他們始終是支持「一」的概念。
  • 姚老師講心理---淺談從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看心理學
    哲學不再研究世界某一範圍、領域的問題了,而是研究整個世界一切事物、現象的共同本質和普遍的規律,如世界的本源,物質和意識的關係,世界的基本狀態等問題,從而形成了唯物唯心兩大派系。 哲學基本問題有兩方面的內容: 第一方面: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何者為本源的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歷來有兩種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學上形成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陣營、兩個基本派別、兩條對立的路線。
  • 笛卡爾心身二元論主導當代心靈哲學論域
    自從賴爾等行為主義哲學家對笛卡爾實體二元論的批判成為新的論證經典後,笛卡爾主義心身二元論的解決方案就不再流行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笛卡爾關於心身區分的哲學洞見效力盡失。行為主義、心身同一論、功能主義等流派的迅速轉換,昭示著當代心靈哲學的發展面臨重重困境。
  • 笛卡爾:何為心物二元論?
    笛卡爾通過證明上帝的存在和上帝不會欺騙我們,保證了我能夠用理性清楚分明地認識的東西,就必然是真的。有了上帝這個絕對的保證,笛卡爾就可以超出單純思想著的「我」,認識其他東西,由此建立起物質世界的存在性。通過將物質實體的本質還原為「廣延」,笛卡爾就把一切物理對象的本質還原到最基本的數學對象,也就是數字和長度上,從而為他用數學方法處理一切物理問題鋪平了道路。到這裡,笛卡爾確定了精神實體的本質就是「思考」,而物質實體的本質就是「廣延」。從本質上說,這兩者之間沒有任何共同點,「思想」是完全不需要身體的純粹精神活動,而「廣延」是一種純粹物理和數學的屬性,和思考以及精神屬性完全無關。
  • 放棄二元論: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讓我們誤解世界!
    答:這是它的高效率和高適用性所致。人的本能意識默認為唯物思維,所以人很難突破這種思維邏輯,並且,由於長期的習慣性認識,人們不自覺地就成為了唯物主義者。更由於唯物是人長期以來把握事物的方式與方法,習慣和有效如兩把枷鎖,將人鎖定於唯物思維的桎梏中,人們的意識始終無法掙脫。問:唯心主義不是人的一次反叛嗎?
  • 心理諮詢師進階之精神分析學習 弗洛伊德的意識層次理論
    比如如果我問你:你正在幹什麼,你會馬上回答你正在進行的活動,這就是意識,即我們能夠隨意而清楚地覺察到的主觀經驗。而弗洛伊德在研究很多精神病患時發現,人們除了這些明確能覺察到的意識之外,還有一些決定人的行為的意識,但這部分意識不能被覺察。甚至他認為能被覺察到的意識只是意識中的一小部分,就象海裡的冰山,能看到的僅僅是一露出水面的那小部分,而絕大部分冰山都位於水面下方。
  • 意識不是幻覺
    在產生感受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接收到外部的經驗,而取用意識就是我們對外部事物的接收過程。如法蘭克西所寫,「取用意識使感知得到的信息能被心靈的其它部分取用,這個『心靈的其它部分』也就是『你』——由這些心理系統組成的個體。」在你對「紅色看起來是什麼樣的」有所體驗之前,你首先得看到紅色。法蘭克西認為,取用意識是真實存在的,它不是幻覺,儘管他也表明,從科學角度出發對它的研究才剛剛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