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27歲癌症患者的自白:我是如何把自己「作」出癌症的

2021-01-21 健康界

我27歲,患上急性T淋巴細胞白血病,俗稱血癌。

這個病的患病率是0.67/100000,發病不超過3個月可能就掛了,臨床生存率一年多。

前幾年去世的演員徐婷、「成都最帥交警」秦思瀚,按照我網上查到的資料了解,應該都是這個病。

生病這段時間,讓我真正明白,癌症越來越年輕化,和我一樣生病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在青春年少的時候,父母白髮蒼蒼等待你盡孝的時候,卻有可能比他們早早離開,這樣的痛苦,很少人能體會。

一、我是如何把自己「作」出癌症的!

生病至今,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我會得這個病?沒有怨天尤人,只能說咎由自取,種種跡象,鐵一般的事實告訴我,都是因為我「懶」!

現代醫學已經證實,每個人身上都有癌症基因,發病與否取決於原癌基因是否被激活。我想我的懶,讓我身體內的癌症基因天時地利,電光火石的激活了。

1、壓力大,焦慮到失眠

我是一個對自己很苛責的人,經常會給自己很大壓力,總是很焦慮,焦慮到整夜整夜睡不著。

2、吃飯基本靠外賣湊合

睡眠差導致我不會起來吃早餐,或者隨便打發。我大學畢業後在廣州工作,一線城市的生活壓力也大,吃飯基本外賣湊合。

3、經常晚睡、失眠熬夜

到了晚上好不容易有點時間,更不想輕易結束這短暫歡樂時光。自然也就睡得晚,經常熬夜。

沒有時間好好吃飯,沒有時間好好鍛鍊,沒有時間好好休息,也不想花這個時間,我想我的描述你都懂。

因為當今社會的年輕人有多少個人不是自詡懶癌晚期、熬夜、喝酒、暴飲暴食,有一餐沒一餐是常態,能坐著不會站著,能躺著不會坐,能坐電梯不會走樓梯,懶癌請自動對號入座。

二、患癌後,癌症教會了我3件事!

第一件事:生病真的很昂貴,一定要定期體檢!

生病,真的很昂貴,且聽我算一筆帳。我每住院一次,入院檢查有(下面費用是大概的,具體每個醫院不同,因為在醫院花錢如流水,不忍直視)

大小便,20多元/項;

7-8管血化驗 20多元/項,5個項目100多元;

B超 200多元,視檢查內容而定;

心電圖 70多元;

CT 500多元;

白血病需要經常抽血檢查,如果血象低,會更頻繁,因為需要及時了解以便用藥 20多元。

如果白細胞低,為了避免感染,打升白細胞針,有不同的針,有一個記得是150元/次,一天可能2-3針,而且不會馬上長,還要連續打好幾天,總之打到比較正常為止。

如果血小板低,也會打針,忘記價格了,太低還會輸血,一個單位還是一袋就1500多元,也是不會馬上長的,要輸的話估計也要幾天,問題在於,你還不一定有血源。很多人因為出血不止或者等不到血走的。

如果血紅細胞低,輸血,600多元。

如果發燒,發生感染,這是最燒錢的,需要做各種檢查,還要用抗生素,國產的進口的,總之各種用,而且要用好幾天。發燒不退還會影響後續治療。

如果還有什麼問題的,另外的費用也是另計的,總之啥都是銀子,我就說一些常規見到的,你算算多少錢了,你想想,你現在擁有健康的身體,省了多少錢啊!

所以在此,我鄭重提醒你們,如果可以,請體檢,防範於未然。

如果再有家族病史,請打起十二分精神,去做檢查。

第二件事:不生病你都不知道這些檢查有多可怕!

而且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很多檢查也好痛,你都不曉得這些檢查有多可怕。

【抽血】抽血就不計較了,不過有些人抽不出血也很可怕。如果你看到手臂密密麻麻針孔的,不是吸毒的就是癌症病人了。

【麻醉】麻醉藥真是個好東西,沒有麻醉藥你會經歷更多疼痛,但是打麻藥也挺疼,麻藥打多的問題就是會影響腦子。醫生說是不影響,反正我是覺得我腦子是不好使了。

【骨穿】我覺得稱之為滿清十大酷刑之一不為過。雖然打麻藥,但是全程你都懂。那感覺,你如果徒手轉過螺絲就知道,你想,那個螺絲就這樣轉到你的肉裡,直到你的骨頭,骨穿就是那個感覺,想嘗試的可以拿根螺絲鑽自己手試試。如果遇到鑽不好的醫生,你就是那塊沒有鑽好的木板,真是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啊。有些醫生還會告訴你操作進程,我是最討厭的,速速做完,我啥也不想知道。

【腰穿】相對好些,縮在那裡,然後醫生抽你的腦脊液,數滴數,抽多少就注射多少藥物。然後你需要平躺6個小時,你都只能在床上吃喝拉撒,在床上撒尿,讓我又重溫了紙尿布的感覺。

【化療】人人談之色變,其實化療就是輸液,而且一般化療藥物都很少劑量,但真的是毒藥,就是靠這個殺癌細胞。我們常戲虐:你今天又喝芬達啦?因為有一種化療藥俗稱紅藥水,排尿會變紅。

還有化療藥物影響,為了止吐會用藥抑制腸胃蠕動,你可能便秘,有些人會嘔吐。說到這個耳邊就響起旁邊床那位大叔嘔吐的聲音,他用了幾天藥就吐了幾天,真是吐得那個盪氣迴腸,整個病區都迴蕩著他的嘔吐聲。

化療脫髮是不可避免的,沒頭髮了倒是省了很多洗頭水的錢,也省事多了,也開拓了我新形象巔峰,我發現我光頭其實也蠻帥氣的嘛。

第三件事,有啥別有病!

在醫院,吃不好睡不好,有的病人真的是痛的呻吟一晚的。所以,有啥也別有病,真的是病不起的,又燒錢又痛苦。

如果你覺得人生無趣,生活無望,你真應該去醫院腫瘤內科ICU看看,生命很脆弱,也很堅強。

三、給所有人的建議

如果再給我選擇的機會,我只要我健康,別的我都可以不要。我不想說太多,我只給你個最懶人的忠告:不要熬夜+按時吃飯+適度運動!

俗話說:道理我都懂,但是我還是過不好我這一生。

的確人生中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我就算描述得再生動再可愛,你不痛過,你也不會明白,但請你注意身體。

1、不要熬夜

熬夜的害處,人神共憤,但是又有多少人一直在熬夜呢?熬夜真的害死人,不要熬夜,不要熬夜,不要熬夜,如果可以我真想鑽到你面前,抓住你衣領,告訴你,不要熬夜!!!我們一起生病的小夥伴,都一致提到熬夜的問題,我們都有熬夜的毛病,所以這算報應麼?所以請你不要熬夜,天大的事明天再做吧。

2、按時吃飯

吃飯真的是天大的事!如果可以,你把它看成宇宙這麼大都行。我這樣強調,你知道多重要了吧。給你舉例子,病人一旦吃不了東西,他就沒有多少日子了,因為身體機能開始沒法運作,然後就各種出問題,然後就......所以,請你一日三餐,好好吃飯,均衡營養,好好照顧你的胃!因為身體很誠實,你待它不好立馬給你臉子看。

3、適度運動

每天至少有30分鐘活動。不要久坐!!我知道躺在沙發真的很舒服,但是舒服的事都是死人幹的啊!生命在於運動,這句話不是騙人的,你一直坐著,不覺得身體僵硬嗎?不想死的,麻煩你1個小時起來活動一下吧,求你了。我知道你有時間批閱微博朋友圈,但是麻煩你每天可以走動30分鐘批閱吧。這30分鐘就當每天的運動時間吧,人真的需要每天運動一會的!非常需要!

最後,有很多話我來不及說,我儘量把最重要最關鍵的內容寫出來,希望字字句句能讓你銘記於心,世間少一個像我這樣生病的人,多一個健康的人,也是幸事一件!

相關焦點

  • 一位27歲癌患者自白:我就是這樣把自己「作死」……
    前央視《東方時空》欄目主持人方靜,胃癌轉肝癌去世,年僅44歲! 出演過《甲方乙方》等著名影視作品的傅彪,因患肝癌不幸逝世,享年42歲。 上過《中國好聲音》,青年歌手姚貝娜,因乳腺癌去世時年僅33歲!
  • 年輕人患癌後的反思:我總是在拼命,一不小心就「拼」出了癌症
    年輕人不能太懶,懶出癌症晚期 在27歲這個風華正茂的年齡階段,被確診癌症,這是多麼讓人難以接受的事情。而2019年5月份就有一位27歲癌症患者發表一篇「患癌後反思」的文章,這篇文章雖然簡短,但是迅速的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字字引人深思: 2016年5月,我被確診急性T淋巴細胞白血病,俗稱血癌。一發病率僅有10萬分之0.67且在臨床上生存期限僅為一年的特殊血液惡性腫瘤。
  • 一群癌症患者成功「自救」的啟示
    保持良好的心態,運用科學的治療方法,戰勝癌症不是神話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強曉玲  實習生 徐蕾 楚婧  「現在想想,作為一名學醫的人,在關鍵的時刻竟然無力挽救自己的親人……」茫茫人流中,張英帶著醫者的思考離開北京。  退休多年的張英來京探望20年未見的老領導——一位曾在西北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口腔醫學專家,如今已經80多歲。
  • 有1/3癌症患者被嚇死?不是段子!
    與此類似,相當多的癌症患者,是被「不治之症」的說法嚇死的。坊間一直流傳一種說法:三分之一的癌症患者是被嚇死的!最近更有研究指出,癌症患者更易被嚇得「心碎」而亡。心碎症候群和癌症「扯不斷、理還亂」!「我感覺心都要碎掉了」,這不僅僅是誇張的玩笑話。
  • 癌症研究探秘:癌症如何進化?
    據一位細胞生物學家說,這是完全正確的。癌症的形成實際上就是一個新寄生物種的進化過程。就像寄生物一樣,癌腫依賴宿主獲得營養。這就是為什麼阻斷癌腫的治療方法能夠非常有效。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分子和細胞生物學教授彼得 迪斯貝格說,由於這種寄生物與宿主的關係,癌腫能夠自己決定生長方式和生長位置。癌細胞的生存不依賴其他細胞,而且它們形成與其人類宿主不同的染色體組型。
  • 如何降低癌症患者發病率和死亡率?早篩是關鍵
    如何降低癌症患者發病率和死亡率?  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40%以上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降低癌症死亡率的關鍵。  如何通過提高癌症的早期發現率,降低癌症患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10月27日,以「專注·早篩的力量」為主題的第四屆「西湖對弈」癌症早期篩查與防治跨界高峰論壇在杭州隆重舉辦。
  • 新冠肺炎救活了癌症晚期患者?
    據《英國血液學雜誌》介紹,一名61歲晚期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前最近感染了新冠肺炎,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原先身體中的癌症細胞卻神奇的自愈了!(左側為感染前,右側為感染後4個月)其實這樣案例在歷史上已經並非第一例了。1868年,一名當時無法治癒的癌症患者同病房有一位患有傳染性皮膚病的病人。不久後,醫生發現該癌症患者在患上該傳染病後腫瘤快速消失!
  • 美國癌症學會:2019年癌症研究大事記
    年至2016年)下降了27%,癌症死亡的種族差距正在慢慢縮小。然而,由於患者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存在著明顯差異,他們所接受的癌症診療服務的不平等現象日趨嚴重。他們(還有一位是英國的細胞和分子生物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開創性地發現解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氧氣適應過程的機制,為人們了解氧氣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也為制定抗擊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 如果我得了癌症,請不要對我說「加油」
    「你無法想像那種日子,每一分鐘都生不如死,感覺自己已經不是一個人。」筆者一位患癌的朋友在終於結束全部化療療程後,這樣描述。 「我在父親得癌症後的兩年裡跑遍了中國各大城市,甚至去求助於神婆、巫術。」雖然事業有成,身家豐厚,他還是坦言面對癌症「無法承受之重」。 癌症,公眾最熟悉也最恐懼的疾病,一張薄薄的確診單,頃刻間就把一個幸福的家庭毀掉。
  • 即將徵服癌症的男人:2020癌症「登月計劃」負責人黃馨祥專訪
    而這打破了所有還原論者的假設,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你該怎樣選取攻擊目標,選取的理由又是什麼呢?只是因為你活檢的是這裡而不是那裡?你是在打地鼠,但你不知道你打的是哪一隻地鼠。你打了這隻,另一隻又冒了出來。在我看來,我們唯一的機會是同時進行被我稱之為「微觀殺滅(micro killing)」和「宏觀殺滅(macro killing)」。
  • 結婚不滿一年,27歲女子身上長出「鉛球」!醫生:已是晚期…
    27歲的浙江麗水女子 乳房長出 27歲女子身上長出「鉛球」 就醫時竟查出罹患癌症晚期 阿媛(化名)今年27歲,在麗水市區一家公司工作。剛剛結婚不滿一年的她,夫妻恩愛、家庭幸福。可今年年初,她竟被查出罹患乳腺癌,且已發展到癌症晚期。
  • 腫瘤院長寫給癌症患者的一封信:得了癌症別自責,真的不是你的錯
    今天,我要為大家分享一封信,信來自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普外科教授石漢平,他告訴我們,癌症患者不應該責怪自己,因為我們不能決定自己得不得腫瘤。不是我們做得不夠好,或者做錯事才得的腫瘤。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教授所說的話。親愛的讀者,我的心情深深地和你聯繫再一起。你好,我就很好。
  • 癌症病人到了晚期是不是很痛苦?專家呼籲:讓患者有尊嚴地死去
    在衰竭過程中,很多患者體會到自己正在向死神靠近,對他們來說,這是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對於癌症晚期患者來說,不僅治癒之路漫長,有時候可能活著比死亡更痛苦,所以很多患者會直接選擇放棄。那這樣對嗎?癌症晚期,乾脆直接不治了?很多人都認為,癌症一旦到了晚期只能等死。而事實上,有些癌症即便是晚期,依舊有治癒的希望。
  • 獲諾獎的癌症免疫療法在頒發前就已造福長沙患者
    他們通過抑制免疫負調節機制,發現了一種新的癌症治療方法。 你或許會覺得,實驗研究與臨床應用還隔十萬八千裡。但實際上,基於他們的研究,一種被稱為 " 免疫檢查點治療 "(以下簡稱免疫療法)的療法已經應用於臨床治療,並從根本上改變了一些特定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療結果。而這種療法的部分新藥近兩月已在國內上市,長沙已有患者用上了新藥。
  • 為什麼這幾年一得病就是癌症,癌症到底為什麼這麼普遍?
    癌症是一種基因病,多數發生在中老人。癌症的發生不是一天半天的事情,是經過幾十年慢慢形成的。隨著年紀的增大,體內的癌細胞最終形成了可怕的腫塊,就是我們常說的癌症。在以前,一個人最多能活到40歲就死了,根本就沒有回到癌症的發病年齡。所以現在生活水平變好了,人活得更長了,癌症患者自然就出現。我們的診斷技術進步了。
  • 32種癌症10225例癌症患者的研究揭示TP53基因的新功能
    由貝勒醫學院分子病毒學和微生物學教授Larry Donehower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研究了來自癌症基因組圖譜的32種不同癌症的10225例患者樣本,並將它們與法國索邦大學分子生物學教授Thierry研究團隊在分析了這個龐大的數據樣本庫後,對TP53基因突變如何影響癌症有了更透徹的了解。他們發現,在所有被研究的癌症類型中,TP53突變在存活率較低的患者中更為常見。他們也找到了一種更準確預測預後的方法。Donehower說:「我在突變TP53腫瘤中發現了四個上調基因,其表達與患者預後相關。如果這四個基因高表達,那麼患者更有可能預後不良。
  • 拜登力推的「癌症登月計劃」會實現嗎,癌症真的能被攻克嗎?|癌症|...
    2015年,拜登年僅46歲的大兒子博伊因膠質母細胞瘤去世。次子不學無術,被寄予厚望的長子卻不幸英年早逝,這對拜登打擊很大,但這也讓拜登努力要攻克癌症。臨終前,大兒子對拜登說:「爸爸,答應我,繼續前進,不要停歇。」這句話深深刻在了拜登心裡,成為了人生的一種信念。
  • 關注飲食健康,癌症患者活過100歲不是夢想
    宋美齡40歲查出乳腺癌後,她戒掉了抽菸、熬夜等不良習慣,並且很長一段時間裡,時刻關注飲食健康的問題。其飲食以清淡為主,日日不離果蔬,除了把控飲食的質量,還開始控制飲食的次數。因此,雖然經歷了兩次乳腺癌手術,宋美齡依然活到106歲的高齡。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飲食結構的變化,癌症的發病率也不斷攀升。
  • 用好「心藥」,癌症治癒率提高50%(患者篇)
    二、「心病」不是「病」,卻真能要人命「心病」也是通俗說法,於腫瘤患者而言,就是消極心理。《大眾衛生報》曾報導這樣一則消息,湖南某地一位年僅49歲的陳先生,在陪朋友道醫院體檢時,順便給自已作了個腹部B超,結果發現肝部有腫塊。他懷疑B超有誤,第二天再次到醫院複查,經一系列檢查,最後被確診為肝癌中晚期。
  • 癌症≠死亡,「第四種」治療方法讓患者實現與癌共存
    王女士(化名)的母親今年74歲,本該是安享晚年的年齡,2018年12月,卻不幸查出右半結腸潰瘍型腺癌II期。抗癌的這1年半以來,王女士一直陪伴在母親身邊,照顧母親。王女士說「母親很能吃苦,很少向我埋怨治療的痛苦,她也很相信我,相信我所說的『謊言』。我們是彼此的支撐,我告訴自己,一定要陪母親把病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