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一提到臨床研究就想到隨機對照試驗(RCT),潛意識裡把研究與RCT等同起來。結果問題就來了:試驗分幾組?如何隨機?如何做到盲法?病人不配合怎麼辦?…… 而這些問題往往限制臨床醫生開展臨床研究。
最後得出一個定論:這個臨床研究無法做。
但真的是這樣嗎?
凡是以病人或健康人為研究對象的醫學研究都是臨床研究,其中又包括各種臨床研究類型:實驗性研究(即有幹預,對幹預措施的療效和安全性進行評價,如臨床試驗等),觀察性研究(即無幹預,如RCT)。
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是其中特別的一大類, 即前瞻性的臨床研究。
臨床研究經過了幾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
第一個臨床對照試驗——柑橘和檸檬治療壞血病
1747年,James Lind為了探索壞血病的治療方法,比較了當時用於治療壞血病的 6 種方法,得出了柑橘和檸檬(因為柑橘和檸檬含有大量維生素 C)治療壞血病有效的結論。這項研究被視為第一個臨床對照試驗,這一成果於1753年發表,James Lind 也被認為是臨床對照試驗歷史發展的先驅者之一。
來源:網絡
第一例具備雛形的病例對照研究——Broad Street 水井與霍亂暴發
19世紀中旬,英國倫敦市區暴發霍亂,在John Snow起初調查發現霍亂發生與當地寬街水井汙染有關後。1855年,一位名叫Whitehead的當地官員對霍亂暴發細節信息進一步展開調查,他的研究具備了病例對照研究設計的基本要素,設立了病例組和對照組,回顧調查既往可能的危險因素暴露史,並對兩組的暴露比例進行比較等,在病因學研究方面是一大進步。
來源:網絡
第一個半隨機臨床對照試驗——血清治療白喉試驗
1898年,為驗證血清療法治療白喉的臨床療效,年僅 28 歲的 Fibiger 設計了一項「更為嚴謹」的臨床對照試驗。試驗結果提示血清治療白喉可降低白喉的病死率。根據病人入院的日期將之分配為兩組(隔日交替),這是早期採用的隨機分組方法之一,簡單易行,但當前已被更為嚴謹的隨機分配方法所替代。本試驗被認為是第一個嘗試隨機分配的臨床對照試驗。
來源:網絡
第一個回顧性隊列研究——家庭接觸史與結核病傳播的研究
美國流行病學家 Frost 於1933 年開展了一項家庭接觸史與結核病傳播的研究。依據是否存在結核病家庭接觸史,將研究人群分為兩個隊列,分別計算兩組結核病年發病率,結果提示有結核病家庭接觸史的人群結核病發病率是無結核病家庭接觸史的人群的 2 倍。它被認為是有意識地應用回顧性隊列研究設計的較早研究之一。
來源:網絡
第一個現代模式下的病例對照研究——生殖因素和乳腺癌的關係
1926年,英國衛生部在公共衛生和醫學學科發表了一篇探究生殖因素與乳腺癌間關係的研究,被認為是現代模式下第一個病例對照研究。研究者將500 例乳腺癌患者和 500 例非乳腺癌患者(其他特徵與病例組相似)作為病例組和對照組,並對兩組婦女的職業、新生兒病死率、國籍、婚姻狀態、年齡等因素進行了分析,結果認為乳腺癌與絕經年齡、首次妊娠年齡、分娩次數、哺乳等因素相關,儘管該研究並不是第一次證明低生育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但在病例對照研究的歷史上卻有著裡程碑的意義。
來源:網絡
第一個大規模、多中心、臨床對照試驗——棒麴黴素治療感冒試驗
《柳葉刀》雜誌於1943 年報告了一種新的抗生素——棒麴黴素,它是一種展青黴的代謝產物。為了驗證棒麴黴素是否具有抗感冒作用,在醫學研究委員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RC)的支持下開展了覆蓋英國的一項多中心臨床對照試驗,不同中心採用設計一致的試驗方案。研究結果提示棒麴黴素並不能緩解由感冒造成的痛苦與負擔。該試驗被認為是第一個大規模、多中心、臨床對照試驗。
來源:網絡
縱觀醫學研究的發展,都離不開臨床試驗,臨床試驗只是臨床研究中的一小部分,也是臨床證據的基石。但並非所有臨床試驗的結果都是可靠的,它需要科學的設計、採取恰當的措施降低偏倚的影響,並謹慎地做出解釋。臨床試驗方法學發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經歷了漫長的探索、驗證、發展的過程。
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和努力,臨床試驗的設計方法日趨完善。目的也是為了儘可能地控制偏倚,提高臨床試驗質量,使我們的研究結果更為真實、可靠。因此,科學、完善的臨床試驗方法學是提高臨床試驗質量的重要保障。
儘管我國的臨床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2019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上發布的《2019中國臨床醫學研究發展報告》中了解到的信息:美國、中國、英國等國發表的臨床醫學研究論文數量位居全球前 10 位。中國的臨床醫學研究論文數量增長迅速,2018年以 44279 篇位居全球第二。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2009年至2018年我國共發表臨床醫學研究論文 30.23 萬篇。與全球整體變化趨勢相比,我國臨床醫學研究論文增長速度較快,佔全球總數的比重逐步提升,佔比從2009年的 5.06% 增至2018年 13.57 %。
Δ 2000年—2019年全國臨床試驗登記數量及中國藥物臨床試驗登記數量
來源:網絡
該報告全面地反映了國內外臨床醫學研究領域2018年度發展概況,中國的臨床醫學研究論文數量能位居全球第二,都得益於科研工作者對臨床研究的愈發重視及對手握的臨床資源充分合理的運用。
解決臨床問題
臨床科研者因工作上的原因,每天面對大量的臨床問題,而臨床問題正是創新的源頭,因此,從臨床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才是科研創新的正確道路。臨床醫生對於疾病擁有絕對的第一手臨床資料,同時在對疾病預後的跟蹤隨訪(包括疾病的病因分析,治療方案決策分析,預後分析)有很大優勢,而這正是臨床科研開展的根本原因。
打造醫院王牌科室
臨床與科研相結合,才能互相推動和促進,充分整合研究資源和醫學專家,能夠結合臨床的特性和研究價值,提供具有連續性、交叉性、合理性的臨床方案,同時幫助完成各種研究報告和高質量醫學論文發表。
推動人類醫療事業進步
作為指導臨床最重要的依據——臨床診治指南,都是根據一個個試驗,一個個研究總結歸納而來的。如果中國的臨床醫生都不做科研,你是用美國的指南還是用英國的指南?
來源:中國臨床指南文庫(截圖於 cgc-chinaebm.org)
臨床研究的根本是我們每天接觸的病人,目的是從臨床患者中發掘出有臨床指導意義的研究結果,對於臨床研究的發展除了需要科研者的努力也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推動。
目前,國內臨床科研基金級別最高的當屬衛計委的「臨床學科重點項目」。該項目基於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因此只有一些大牛醫院的重點科室申請,支持醫院開展以解決疾病診療問題為核心的專科能力建設。
除了衛計委外,各省市的科委也有不少基金能用於臨床研究。比如,上海市2017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中就有生物醫藥領域科技支撐項目,其中就有不少是臨床試驗。
國外臨床科研基金情況
美國、英國等國都將醫學研究作為國家科技發展的重要內容,將醫學研究作為國家科技投入的重點。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最大作用就是用納稅人的錢去支持生物醫學研究,因此,NIH需要根據其資助策略制定合理的基金分配及預算方案。通過國立衛生研究院路線圖(NIH Roadmap),確定了優先領域,其中就有臨床醫學研究體系的重建。
因此,要使臨床試驗領域在中國得到健康快速的發展,政府對此領域的明確關注,相關政策、資金和資源方面的支持必不可少。
臨度科研根據自身發展的特點和市場的需求,聚焦協助醫生發起的臨床科研,提供嚴謹臨床方法學支撐,幫助醫生解決在數據收集和統計分析的困難,提高臨床研究效率和科學性方面,今年依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臨床研究項目全年業務諮詢量高達 5000+,累計協助完成 600+ 科研成果展示,協助打造華南、華中等地區多家醫院的王牌科室,在腫瘤科、神經內科、消化科等科室的成果顯著。
由臨度科研自主研發的臨度EDC小程序於18年底上線,助力醫生建立資料庫取得重大進展,19年全年累計收集資料庫 280+ 項目,收集病例數高達 100000+ ,迄今為止,臨度科研小程序已覆蓋 300+ 醫院,協助醫生加速完成科研成果產出。
2020年,臨度科研仍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