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年輕的院士:我不喜歡上領獎臺,因為我喜歡在臺下搞科研

2020-12-04 厲害了俺的國

人體免疫系統和病原體是一場持續了數十個世紀的「持久戰」這場戰爭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經開始了。

現在,中國這邊有一個非常強力的專家,加入了這場戰爭,讓勝利的天平向免疫系統這邊又靠攏了一些。這個人就是中國史上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邵峰。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關於邵峰的故事。

邵峰出生於1972年,他小時候就是一個學霸。「這可不是我自己說的」,是邵峰在一次接受採訪的時候,很驕傲地說出來。

那時候他的家庭條件雖然不算富裕,但是家人對他也十分關心。知道邵峰想讀書,想出人頭地,所以家裡人從親戚家中,就這樣你一家我一家的,給邵峰把學費給湊了出來。

這種親情的關懷,讓他對自己的家鄉有著別樣的情愫。就是後來從事科研工作,特別忙的時候,也要抽出時間回老家看一看。

面對家人的關懷,邵峰無以為報,只能用更加努力地學習來回報家人的關心。在高中,邵峰的成績常年是全校第一。

到了高考之前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填飽上海交大。因為這是個比較穩妥的選擇。但是邵峰的理想志願是北大,最終他請教了自己的老師,她的老師鼓勵他說:你有51%的希望考上北大。最終邵峰決定,為這1%拼盡全力。在最後一刻改掉了自己的志願,填報了北大。這個選擇是正確的,從那以後邵峰的求學之路變得一帆風順。

1996年,於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

1999年,邵峰獲得中科院生物學碩士學位。

2003年,邵峰正式出國深造,獲得密西根大學的生物化學博士。

2004年到2005年他在哈佛大學開始研讀醫學博士後。

12年的勤學苦練,終於讓他小有成就,得到了國際頂尖的生物醫學學術權威的認可。本來可以就此在美國過上很多人羨慕的技術白領的生活。但是他最終還是決定,回到中國。

要知道當時是2005年,不是2015年。那時的中國還沒有掀起後來那場轟轟烈烈的留學歸國熱潮。那時候在美國當一個技術白領是很多中國學生一生的夢想。

最重要的是當時他還沒有成名,只能算是小有成就。和後來我們所知曉的那些已經在美國成名然後才回到中國的科學家不同,邵峰是剛剛學有所成就回到了中國。

她的老師,朋友,甚至連妻子都在勸說他好好考慮一下回國的有關事宜。畢竟那時候的美國是真正的世界一流科研與技術強國。如果想要做研究,留在美國肯定是更好的選擇。

但是即便如此,邵峰仍舊義無反顧,選擇在中國科研環境還比較惡劣的情況下,回到了中國。

後來邵峰迴憶起那段時光,他感慨道,當時他下午三四點到達北京機場後,休息都沒來得及休息,直接就去了實驗室,向當時實驗室裡所有的免疫學家,講述自己要做的課題,也就是細菌是如何感染和破壞宿主防禦的,並且如何才能防止這類現象發生。

而當時實驗室中的專家加在一起,只有三個人,有兩個人還是學生。就是在科研環境惡劣,自身也不受重視的情況下,邵峰完成了自己回國後的第一個研究項目,並且在世界權威科技雜誌《科學》上面發表了兩篇文章,引發了全球醫學界的關注。

後來隨著邵峰的成績越來越多,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國家也開始把他的實驗室作為重點科研項目重視起來。現在的邵峰已經今非昔比。他不僅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成為了北京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研究所得副所長,還拿了眾多諸如獲傑出青年科學家獎在內的國家知名獎項。

不過對於邵峰來說,即便榮譽加身,他的生活也仍舊沒有改變,一周六天泡在實驗室,平時知道一下學生的實驗,有時間回家看看。或者和學生一起遠遊。

他說相對於登上舞臺,他更喜歡的還是安安靜靜在自己的研究所中做研究。正因為邵峰這樣的科學家,中國現在已經攻克了包括敗血症在內多種難以預防的疾病的免疫問題。

從邵峰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每個成功人士的關鍵標籤都是"興趣"。因此,無論是學習物理還是化學,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從小培養學習的興趣。然而,我們都知道數學是其他所有學科的基礎,各類科學的研究都離不開最基本的數學,因此從小打下紮實的數學基礎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但一提到學好數學,很多人就感覺非常頭痛了。數學是一門很抽象的學科,因為抽象,所以很難理解,而且很枯燥無聊。許多人非常想提高數學成績,但是因為對數學沒有任何興趣,所以,在學數學的時候很被動,一點也沒有主動探索的想法。經常就是,上課馬馬虎虎聽課,下課作業胡亂一抄,思考題從來不看。考試的時候滿頭大汗,題不會做。

其實這個問題,在民國時期就有中國的教育學家注意到了,比如劉薰宇對於這個問題,就明確提出了一個觀點,那就是學習數學必須培養孩子的興趣,如果只是靠死記硬背,孩子是學不好數學的。為此劉薰宇在書中往往會把枯燥無味的數學,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來進行講述。比如他曾經為了解釋函數,讓學生提起興趣,他就想了一個妙招,給大家講段子,比如:

一個故事把函數講得生動有趣,這樣的例子在他的書中比比皆是。他一生論著頗豐,深受人們喜愛,很多人正是讀了他的書才喜歡上了數學。

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在一次演講中就說到:當初正是讀了劉燻宇先生的書,才激發了我對數學的興趣。當代有很多著名的數學家也是非常崇拜劉燻宇的,他說初中學習數學非常讓人頭疼,但後來,接觸了劉薰宇先生的作品,便覺得學數學既簡單、又有趣。

《給孩子的數學三書》(共3冊)是一套豐富有趣的數學故事書,特別適合5-12歲孩子讀。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年輕的女教授,成為美國外籍院士,單身至今喜歡追星
    大家對科學家的印象,永遠都是戴一副眼鏡,滿頭白髮,一身佝僂,仿佛要是年紀不大都對不起科學家這個頭銜。可隨著時代的變化,科學家早已不是老年學者的專有標誌,現在的科學家也越來越年輕,越來越有個性,並不再是曾經那刻板的模樣,比如今天的主角,當代最傑出的生物學家之一顏寧教授。
  • 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在今年的初步候選人中,年齡最大的為72歲,年齡最小的為39歲,近些年院士年輕化趨勢不斷加強,中國當代科研創新的新生力量在不停的崛起。  今天給大家盤點一下45歲以下的中國兩院院士,不要問我為什麼跪在電腦前,大神們太強,我的膝蓋已經跪穿。
  • 當今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中國當代科研創新的新生力量  在不停的崛起  今天KK給大家盤點一下  45歲以下的中國兩院院士  不要問我為什麼跪在電腦前  大神們太強  我的膝蓋已經跪穿  今年最年輕院士候選人:當時伯克利校長田長霖說「你這個中國留學生創造了一個奇蹟。」  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網站上,他被這樣描述—「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第八屆中國科協副主席、數字多媒體晶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鄧中翰:「他的企業,成功佔領了全球計算機圖像輸入晶片市場60%以上的份額,位居世界第一。」
  • 維塔斯:我基本不上街因為有可能很危險 很喜歡中國的茶葉
    維塔斯:我保護嗓子主要是通過體能鍛鍊 我很喜歡中國的茶葉維塔斯:我只想看著你,你非常漂亮,我不需要茶或者咖啡,我只想看著她,最重要的是她在身邊,看著她就是最大的享受了。維塔斯:是的,我知道,每次我來中國的時候,都會買很多茶葉帶回莫斯科,每次都夠喝很長時間,我很喜歡中國的茶葉。但是這次呢,我想把您帶回莫斯科去,您願意跟我去嗎?許戈輝:可以帶上我的妹妹嗎?維塔斯:當然可以啦。許戈輝:你告訴他我們有一支很著名的少數民族的歌曲,就是趕著你的馬車,帶著你的妹妹就一起去了。
  • 我就喜歡挑戰不可能,因為第二名是頭號輸家
    在過去12個月裡,你也為米蘭帶來的「茲拉坦效應」現在我感覺自己是一個領袖,我在前方駕駛,隊友們跟著我前進。雖然十年前我也效力過米蘭,但2020年的這支球隊跟當初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是一支很年輕的隊伍,大家都非常努力,很有犧牲精神,現在我們也收穫了成果,這不完全是我一個人的功勞。
  • 鞏立姣:我知道有一天我也會站上冠軍領獎臺
    「登上東京奧運會最高領獎臺,才是我驕傲夢圓的時刻」,鞏立姣的目標始終堅定如初。時針撥回2006年的盛夏,那是鞏立姣第一次站上全國比賽舞臺,些許忐忑緊張又夾雜著激動,第四名的比賽結果雖有點遺憾,但也正從那時起,17歲的她就在心底埋下了必勝信念的種子。
  • 顏成鋼:學生科研上熱搜我最開心
    顏成鋼:學生科研上熱搜我最開心 央視網消息:「對我而言,32歲已經評上了教授、博導,這都算不了什麼,我最在乎的還是我培養了多少學生,我培養了多少有潛力的人才。」說這話的,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顏成鋼教授。
  • 【人民日報】走近中國最年輕的院士
    前不久2015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公布,43歲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北生所)研究員邵峰成為最年輕的「新科院士」,也是現有1600多名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  「當選院士我不覺得有任何變化,該做什麼還做什麼。」
  • 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要說到女科學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科研女神顏寧,今天介紹的這位女性科學家叫任詠華,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還在上小學時,任詠華不小心打破了一根溫度計水銀流到手上的感覺和情景,令任詠華瞬間引發了探索的興趣,便開始痴迷於科學探索。
  • 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科研女神顏寧?今天介紹的這位女性科學家叫任詠華,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 來源:科學時報 研發替代能源 很多人認為香港只是一個金融中心,很難開展基礎研究,而任詠華硬是做出了世界級水平的科研。 時間回到1988年,那時候新創的應用科學系的實驗室基本上什麼都沒有,甚至連試管和玻璃瓶都不多。任詠華就從買玻璃瓶開始。
  • 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紀錄者!如何做傑出科研?她,就是答案
    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 最年輕的中科院女院士謝毅:做科研需要一份灑脫
    最年輕的中科院女院士謝毅:做科研需要一份灑脫   2015年3月19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教授榮獲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第十七屆「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成為本屆亞太地區的唯一獲獎人,也是自1998年該獎項設立以來第四位獲得這一榮譽的中國女性。
  • 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紀錄者!如何做傑出科研?她,就是答案
    還在上小學時,任詠華不小心打破了一根溫度計水銀流到手上的感覺和情景,令任詠華瞬間引發了探索的興趣,便開始痴迷於科學探索。夢想:研發替代能源很多人認為香港只是一個金融中心,很難開展基礎研究,而任詠華硬是做出了世界級水平的科研。時間回到1988年,那時候新創的應用科學系的實驗室基本上什麼都沒有,甚至連試管和玻璃瓶都不多。任詠華就從買玻璃瓶開始。她說,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第一次拿到香港研究基金局第一筆資金的情形。
  • 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要說到女科學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科研女神顏寧,今天介紹的這位女性科學家叫任詠華,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還在上小學時,任詠華不小心打破了一根溫度計水銀流到手上的感覺和情景,令任詠華瞬間引發了探索的興趣,便開始痴迷於科學探索。
  • 一家3位院士!李林:我爸爸是院士,我老公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我是炎黃子孫,理所當然地要把學到的知識全部奉獻給我親愛的祖國。——李四光對於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來說,最驕傲的可能不是他的科研成果,或許會是他最寵愛的女兒李林。李林不僅在生活中乖巧可愛,更是繼承他的科學家身份,為中國高溫超導事業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李四光時常欣慰有這樣一位優秀的女兒 ,對自己的女婿也是十分肯定!在我們大眾看來,和諧美滿的家庭背後還能出現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不失為一段傳奇佳話。就連李林自己驕傲的說:「我老公是院士,我爸爸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 我國最年輕的美女院士,科研之路一帆風順,如今氣質如蘭不輸明星
    既然是最高的學術榮譽,想要成為院士是需要不少資歷的,所以我們可以發現,評上院士的人都已經上了年紀,有的院士甚至到了70歲才評上院士,但是近年來我們發現,年輕的院士群體越來越多了,出現了一些40多歲的院士,而這其中就有今天咱們要講的這位,堪稱是我國最年輕的女院士。
  • 沈寅初院士:「我只是個科研成果轉化的啟動因子」
    「我只是個科研成果轉化的啟動因子」——訪生物化工專家沈寅初院士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曼姣 童禹婷 「按照我的上課習慣,是要站著講課的。但我年歲大了,如果一會兒站不動坐下來了,請大家原諒……」每年的浙江工業大學新教師培訓會,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寅初總是溫文爾雅,給新入職的教師上「特殊一課」。
  • 姜雪峰:硫化學這塊「木板」,我喜歡鑽厚的
    經過一年的基礎學習,姜雪峰進入了麻生明院士的研究團隊。當時麻生明已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青年科學家,成為姜雪峰的導師時是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在聯烯烴環化和官能化研究方面處於世界前沿。在姜雪峰博二時,自己的導師當選為科學院院士,那時麻生明成為了我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這也讓姜雪峰更加堅定了自己走的道路,開始有機金屬催化方向的研究。
  • 中國院士名人錄|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紀錄者
    還在上小學時,任詠華不小心打破了一根溫度計水銀流到手上的感覺和情景,令任詠華瞬間引發了探索的興趣,便開始痴迷於科學探索。時間回到1988年,那時候新創的應用科學系的實驗室基本上什麼都沒有,甚至連試管和玻璃瓶都不多。任詠華就從買玻璃瓶開始。
  • 對話|謝震業:站上奧運短跑領獎臺,我憑什麼做不到呢?
    剛剛過完27歲生日的謝震業,正在接過蘇炳添手中的接力棒,成為中國短跑新一代的領軍人物。而他肩負的任務和期許其實比當年的蘇炳添更重——兼顧100米和200米的個人項目,還有4×100米接力。「我希望兩個項目都去拼,都有機會站上領獎臺。」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謝震業表露出了野心,「很多優秀運動員都在做這件事,那麼我憑什麼做不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