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免疫系統和病原體是一場持續了數十個世紀的「持久戰」這場戰爭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經開始了。
現在,中國這邊有一個非常強力的專家,加入了這場戰爭,讓勝利的天平向免疫系統這邊又靠攏了一些。這個人就是中國史上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邵峰。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關於邵峰的故事。
邵峰出生於1972年,他小時候就是一個學霸。「這可不是我自己說的」,是邵峰在一次接受採訪的時候,很驕傲地說出來。
那時候他的家庭條件雖然不算富裕,但是家人對他也十分關心。知道邵峰想讀書,想出人頭地,所以家裡人從親戚家中,就這樣你一家我一家的,給邵峰把學費給湊了出來。
這種親情的關懷,讓他對自己的家鄉有著別樣的情愫。就是後來從事科研工作,特別忙的時候,也要抽出時間回老家看一看。
面對家人的關懷,邵峰無以為報,只能用更加努力地學習來回報家人的關心。在高中,邵峰的成績常年是全校第一。
到了高考之前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填飽上海交大。因為這是個比較穩妥的選擇。但是邵峰的理想志願是北大,最終他請教了自己的老師,她的老師鼓勵他說:你有51%的希望考上北大。最終邵峰決定,為這1%拼盡全力。在最後一刻改掉了自己的志願,填報了北大。這個選擇是正確的,從那以後邵峰的求學之路變得一帆風順。
1996年,於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
1999年,邵峰獲得中科院生物學碩士學位。
2003年,邵峰正式出國深造,獲得密西根大學的生物化學博士。
2004年到2005年他在哈佛大學開始研讀醫學博士後。
12年的勤學苦練,終於讓他小有成就,得到了國際頂尖的生物醫學學術權威的認可。本來可以就此在美國過上很多人羨慕的技術白領的生活。但是他最終還是決定,回到中國。
要知道當時是2005年,不是2015年。那時的中國還沒有掀起後來那場轟轟烈烈的留學歸國熱潮。那時候在美國當一個技術白領是很多中國學生一生的夢想。
最重要的是當時他還沒有成名,只能算是小有成就。和後來我們所知曉的那些已經在美國成名然後才回到中國的科學家不同,邵峰是剛剛學有所成就回到了中國。
她的老師,朋友,甚至連妻子都在勸說他好好考慮一下回國的有關事宜。畢竟那時候的美國是真正的世界一流科研與技術強國。如果想要做研究,留在美國肯定是更好的選擇。
但是即便如此,邵峰仍舊義無反顧,選擇在中國科研環境還比較惡劣的情況下,回到了中國。
後來邵峰迴憶起那段時光,他感慨道,當時他下午三四點到達北京機場後,休息都沒來得及休息,直接就去了實驗室,向當時實驗室裡所有的免疫學家,講述自己要做的課題,也就是細菌是如何感染和破壞宿主防禦的,並且如何才能防止這類現象發生。
而當時實驗室中的專家加在一起,只有三個人,有兩個人還是學生。就是在科研環境惡劣,自身也不受重視的情況下,邵峰完成了自己回國後的第一個研究項目,並且在世界權威科技雜誌《科學》上面發表了兩篇文章,引發了全球醫學界的關注。
後來隨著邵峰的成績越來越多,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國家也開始把他的實驗室作為重點科研項目重視起來。現在的邵峰已經今非昔比。他不僅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成為了北京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研究所得副所長,還拿了眾多諸如獲傑出青年科學家獎在內的國家知名獎項。
不過對於邵峰來說,即便榮譽加身,他的生活也仍舊沒有改變,一周六天泡在實驗室,平時知道一下學生的實驗,有時間回家看看。或者和學生一起遠遊。
他說相對於登上舞臺,他更喜歡的還是安安靜靜在自己的研究所中做研究。正因為邵峰這樣的科學家,中國現在已經攻克了包括敗血症在內多種難以預防的疾病的免疫問題。
從邵峰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每個成功人士的關鍵標籤都是"興趣"。因此,無論是學習物理還是化學,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從小培養學習的興趣。然而,我們都知道數學是其他所有學科的基礎,各類科學的研究都離不開最基本的數學,因此從小打下紮實的數學基礎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但一提到學好數學,很多人就感覺非常頭痛了。數學是一門很抽象的學科,因為抽象,所以很難理解,而且很枯燥無聊。許多人非常想提高數學成績,但是因為對數學沒有任何興趣,所以,在學數學的時候很被動,一點也沒有主動探索的想法。經常就是,上課馬馬虎虎聽課,下課作業胡亂一抄,思考題從來不看。考試的時候滿頭大汗,題不會做。
其實這個問題,在民國時期就有中國的教育學家注意到了,比如劉薰宇對於這個問題,就明確提出了一個觀點,那就是學習數學必須培養孩子的興趣,如果只是靠死記硬背,孩子是學不好數學的。為此劉薰宇在書中往往會把枯燥無味的數學,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來進行講述。比如他曾經為了解釋函數,讓學生提起興趣,他就想了一個妙招,給大家講段子,比如:
一個故事把函數講得生動有趣,這樣的例子在他的書中比比皆是。他一生論著頗豐,深受人們喜愛,很多人正是讀了他的書才喜歡上了數學。
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在一次演講中就說到:當初正是讀了劉燻宇先生的書,才激發了我對數學的興趣。當代有很多著名的數學家也是非常崇拜劉燻宇的,他說初中學習數學非常讓人頭疼,但後來,接觸了劉薰宇先生的作品,便覺得學數學既簡單、又有趣。
《給孩子的數學三書》(共3冊)是一套豐富有趣的數學故事書,特別適合5-12歲孩子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