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也有「搶」的成分?
2018年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頒給了在癌症免疫療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兩位科學家: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ison)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
其中本庶佑的重要貢獻之一,是在1992第一次發現了pd1蛋白,這個蛋白就是後來發現癌症免疫反應中非常重要的蛋白。
那當時這個蛋白是怎麼發現的呢?
本庶佑說他領導的課題組,本來是做免疫抑制因子的基礎研究,包括尋找免疫抑制因子,而pd1是他的科研團隊中的一位同事發現的。
其實他們發現了pd1之後,他們並不知道它的具體作用,研究也到此停止了。
我們可以注意到一個細節:「pd1是他的科研團隊裡面的一個同事發現的」,但是我們現在只知道本庶佑,而對本庶佑團隊中那個具體的發現者一無所知,媒體也沒有報導。
媒體有一個表達可能是更客觀的:本庶佑的科研團隊發現了pd1。
那有人就會說,這不就是下屬功勞被老闆「搶」了的故事嗎?或者說,這不就是下屬功勞被「歸到」老闆的故事嗎?
功勞似乎總歸到老闆?
在職場中,很多人都面臨過這個問題。
在本庶佑的故事裡面,本庶佑這個老闆跟一般老闆又很不一樣,他很謙虛的自爆pd1發現的那段往事。
然而現實生活中,可能不是每個老闆都是本庶佑。
下屬取得了非凡的成績,老闆們可能更多的不是以「沾光」的謙虛心態去看,而是以「佔有」的心態去看待。
很多老闆直接認為成績就是自己個人取得的。
事實上,在團隊的任務中,老闆作為項目的負責人,團隊有功勞,理應把功勞歸到團隊而不是個人。
我們都會覺得老闆搶下屬功勞不好接受。
但是這樣對下屬一定只有壞處嗎?
心理學上有個「畫布策略」,意思是作為員工,在一個項目上,總是給人提供「畫布」的。
老闆在畫布上畫畫,有時候只是畫很簡單的畫,甚至只有寥寥數筆,甚至都沒有畫布的底質那麼好。
即便是這樣,畫布仍然是畫布,要遵守畫布的規則,不與畫畫者搶功勞。
富蘭克林的故事
有一個富蘭克林的故事:富蘭克林的哥哥辦了一份刊物,但哥哥一直反對富蘭克林向他的報刊投稿。
但是富蘭克林不想這樣放棄,於是他經常寫好文章後,把文稿以匿名的方式投給哥哥的刊物。
由於稿件的文章很好,富蘭克林的哥哥經常都會把文章刊登到刊物上,而且讀者的反響也很好。
富蘭克林就是這樣,幫哥哥把刊物的銷量持續提高,而自己不計任何回報。
富蘭克林使用的就是畫布策略。
雖然沒有回報,但是富蘭克林卻通過報刊,理解了讀者的想法,提高了自己的思考和寫作的能力。
這些作用比單純獲得一點稿費有意義太多了,可以說就因為這些工作,為他未來的科學研究和民主思想做了很重要的鋪墊。
畫布策略的重點:
畫布策略強調的是作為員工,把自己的功勞充分給到老闆,自己只關注那些讓自己真正提高的東西,關注那些可以在未來成就自己的事情,而不是當下的收穫。
但話又說回頭,指尖科技說小編也認為,老闆對員工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真的遇到一個充分獲得了員工的功勞,又不講理的老闆,或許也需要衡量一下自己是否值得繼續跟隨。
畢竟你接觸的人,總是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你,讓你變成跟他一樣的人。
希望每個職場的人,都能清楚自己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