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高科技領域諾獎也有「搶」的成分?功勞歸了老闆怎麼辦?

2021-01-13 指尖科技說

諾獎也有「搶」的成分?

2018年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頒給了在癌症免疫療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兩位科學家: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ison)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

其中本庶佑的重要貢獻之一,是在1992第一次發現了pd1蛋白,這個蛋白就是後來發現癌症免疫反應中非常重要的蛋白。

那當時這個蛋白是怎麼發現的呢?

本庶佑說他領導的課題組,本來是做免疫抑制因子的基礎研究,包括尋找免疫抑制因子,而pd1是他的科研團隊中的一位同事發現的。

其實他們發現了pd1之後,他們並不知道它的具體作用,研究也到此停止了。

我們可以注意到一個細節:「pd1是他的科研團隊裡面的一個同事發現的」,但是我們現在只知道本庶佑,而對本庶佑團隊中那個具體的發現者一無所知,媒體也沒有報導。

媒體有一個表達可能是更客觀的:本庶佑的科研團隊發現了pd1。

那有人就會說,這不就是下屬功勞被老闆「搶」了的故事嗎?或者說,這不就是下屬功勞被「歸到」老闆的故事嗎?

功勞似乎總歸到老闆?

在職場中,很多人都面臨過這個問題。

在本庶佑的故事裡面,本庶佑這個老闆跟一般老闆又很不一樣,他很謙虛的自爆pd1發現的那段往事。

然而現實生活中,可能不是每個老闆都是本庶佑。

下屬取得了非凡的成績,老闆們可能更多的不是以「沾光」的謙虛心態去看,而是以「佔有」的心態去看待。

很多老闆直接認為成績就是自己個人取得的。

事實上,在團隊的任務中,老闆作為項目的負責人,團隊有功勞,理應把功勞歸到團隊而不是個人。

我們都會覺得老闆搶下屬功勞不好接受。

但是這樣對下屬一定只有壞處嗎?

心理學上有個「畫布策略」,意思是作為員工,在一個項目上,總是給人提供「畫布」的。

老闆在畫布上畫畫,有時候只是畫很簡單的畫,甚至只有寥寥數筆,甚至都沒有畫布的底質那麼好。

即便是這樣,畫布仍然是畫布,要遵守畫布的規則,不與畫畫者搶功勞。

富蘭克林的故事

有一個富蘭克林的故事:富蘭克林的哥哥辦了一份刊物,但哥哥一直反對富蘭克林向他的報刊投稿。

但是富蘭克林不想這樣放棄,於是他經常寫好文章後,把文稿以匿名的方式投給哥哥的刊物。

由於稿件的文章很好,富蘭克林的哥哥經常都會把文章刊登到刊物上,而且讀者的反響也很好。

富蘭克林就是這樣,幫哥哥把刊物的銷量持續提高,而自己不計任何回報。

富蘭克林使用的就是畫布策略。

雖然沒有回報,但是富蘭克林卻通過報刊,理解了讀者的想法,提高了自己的思考和寫作的能力。

這些作用比單純獲得一點稿費有意義太多了,可以說就因為這些工作,為他未來的科學研究和民主思想做了很重要的鋪墊。

畫布策略的重點:

畫布策略強調的是作為員工,把自己的功勞充分給到老闆,自己只關注那些讓自己真正提高的東西,關注那些可以在未來成就自己的事情,而不是當下的收穫。

但話又說回頭,指尖科技說小編也認為,老闆對員工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真的遇到一個充分獲得了員工的功勞,又不講理的老闆,或許也需要衡量一下自己是否值得繼續跟隨。

畢竟你接觸的人,總是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你,讓你變成跟他一樣的人。

希望每個職場的人,都能清楚自己要走的路。

相關焦點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諾獎中隱藏的密碼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它決定著自動駕駛行業的進化水平,但在這個切中行業要害的領域,國貨幾乎沒有話語權。每年我國ITO靶材消耗量超過1千噸,而這個領域的高端產品都需要從國外進口。
  • 全真道士梁興揚:諾獎功勞在誰?一場道教醫學參與的混戰
    甚至會懷疑自己,讓自己自卑自賤自輕,甚至讓自己看不清楚現狀和未來,借用@斯庫裡 同學的微博截圖,希望他不要來討伐我侵權,因為我覺得這個截圖會反映出來部分國人心態:嚮往卻因為內心的自卑而自賤。除了道教徒,可能沒有太多人熟悉葛洪這個名字,當然,他還有另外一個名號,叫做抱樸子,句容山上有個@茅山道院 ,西湖邊上有座道觀叫做抱樸道院,葛洪曾經在這裡煉丹,當然,不僅僅在此處,在全國各地其他地方的道教宮觀裡,他作為道教的祖師,被無數後人跪拜崇敬,他已經由人成了我們後人心中的神,因為他在道學上的造詣。
  • 這位中國老人不但辦了中國諾獎,還搶先給今年的諾獎頒了獎
    有一個「中國版諾貝爾獎」眼光獨到,其去年的一位獲獎者,成為今年的諾獎得主!他是香港企業家中最早做老闆的人,是最年輕的百萬富翁;85歲問鼎亞洲第二富豪高位的他,也是他們中做老闆時間最長,最大器晚成,80歲高齡還能開創世界性驕人業績的人,並且還是澳門名副其實的新賭王。
  • 諾獎理財啟示錄
    這個設立最晚的第六項諾貝爾獎,雖帶了幾分「名不正言不順」的意味,卻也是諾獎之中唯一保持了五十幾次「全勤」(自獎項設立以來)的獎項,但它看起來卻似乎不是很受社會各界的歡迎。諾貝爾的曾侄孫彼得·諾貝爾,曾連續數年的多次強調,瑞典中央銀行頒獎給股市投機者,涉嫌商標侵權,完全體現不出諾獎原本「改善人類境況」的精神,拉低了該獎的格調。
  •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功勞之爭,為何大家都公認楊振寧是偉大科學家?
    著名科普學者卓克則認為這個功勞屬於楊振寧,因為在科學共同體看來,這個領域屬於楊振寧。這聽起來似乎有點不講道理,科學研究又不是搞選舉,著名能由旁觀者的觀感來決定呢?年底公司業績大漲,功勞會記在誰的頭上?肯定是記在總監頭上呀。現實社會就是這麼不公平,貢獻大的人,有時候功勞卻要歸功給別人。為什麼呢?因為功勞這件事,跟金錢和權力不同,它的分配機制,不完全按照通常理解的貢獻大小,而是按照這個領域屬於誰。如果你在別人的領域做出貢獻,貢獻再大,功勞還是屬於這個領域的所有者。
  • 2020諾獎頒給玩「拍賣」的人,這個獎含金量還剩幾何?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塵埃落定,它頒給了兩個研究拍賣的人,這導致很多人非常詫異,拍賣也配得諾獎嗎,諾獎含金量還剩多少?因為與拍賣有關的諾獎足足頒了三屆。1996年,威廉·維克瑞(WilliamVickrey)因為提出「維克瑞拍賣(VickreyAuction)」共享了該屆諾貝爾經濟學獎。2007年,諾獎表彰了三位「奠定了機制設計理論的基礎」的美國經濟學家,其中羅傑·邁爾森(RogerMyerson)最有名的文章之一就是「最優拍賣機制的設計」。
  • 2020諾獎頒給玩「拍賣」的人,這個獎含金量還剩幾何?
    實際上,如果我們翻開歷屆諾獎名錄,會更加詫異。因為與拍賣有關的諾獎足足頒了三屆。 1996年,威廉·維克瑞(WilliamVickrey)因為提出「維克瑞拍賣(VickreyAuction)」共享了該屆諾貝爾經濟學獎。
  • 諾獎得主根策爾:尊重科學才能不斷進步
    接到諾獎委員會的電話時,這位68歲的教授正在開視頻會議。當電話中傳來「這是斯德哥爾摩」時,完全沒有想到的他甚至激動地流下了眼淚。沒有期待所以更加驚喜接受媒體採訪時,根策爾解釋說:「我並沒有(對諾獎有所期待)。
  • 數十名諾獎科學家晚節不保,做微商、招靈媒、收割全球韭菜?
    順著這個詞摸瓜,我驀然發現,很多昔日的諾獎大神們早已改弦易轍,輕則問道玄學,重則搞起偽學術、偽理論,有的乾脆走穴賺錢,加盟傳銷公司,收起了全球韭菜的智商稅。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這些多餘的、有害的細胞成分就需要一個機制來「消滅」。還有一個原因,細胞自噬能提供能量,因此在細胞飢餓時,這一機制也會啟動。 這個機制,就是「細胞自噬」,細胞藉此分解無用蛋白,實現細胞自身的代謝需要和某些細胞器的更新。 別小看這個機制,一旦沒法充分完成,就可能導致一些疾病,比如帕金森症、糖尿病以及部分腫瘤的發生。相應地,搞清楚其機理,生產相應的藥物,則有望治癒這些病症。
  • 學渣逆襲諾獎,發明專利為公司賺上億,公司高興得獎勵他700元
    它是亞洲第一個發達國家,直到現在它依舊在各領域中領先於亞洲各國。比如在自然科學領域,這個領域的強大是經濟、教育水平發達的象徵。,要在50年內獲得30個諾獎,而從2000年開始至現在2020年,在20年的時間裡他們獲得了20個諾獎,平均每年一個。
  • 數十名諾獎科學家晚節不保,做微商、招靈媒、收割全球韭菜?
    本來以為「晚節不保」這詞,也就適用於三番五次被爆數據作假的直播帶貨的網際網路前輩和老闆們;直到前兩天我學到一個新詞組:Nobel Disease。順著這個詞摸瓜,我驀然發現,很多昔日的諾獎大神們早已改弦易轍,輕則問道玄學,重則搞起偽學術、
  • 18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圖1 諾貝爾獎章(圖片來自圖蟲創意)自從1901年第一次頒發以來,諾貝爾獎已經走過了120個年頭,經過百年風霜洗禮,諾獎已經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具分量的獎項縱觀諾獎的百年曆程,可以發現諾獎已經與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多個被授予諾獎的研究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謂實至名歸。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獎項因為種種原因頗具爭議,甚至最後被證明是錯誤的。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1926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十八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圖1 諾貝爾獎章(圖片來自圖蟲創意)自從1901年第一次頒發以來,諾貝爾獎已經走過了120個年頭,經過百年風霜洗禮,諾獎已經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具分量的獎項縱觀諾獎的百年曆程,可以發現諾獎已經與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多個被授予諾獎的研究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謂實至名歸。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獎項因為種種原因頗具爭議,甚至最後被證明是錯誤的。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1926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他們接到獲得諾獎電話時都說了些什麼?
    三位從事丙型病毒肝炎(C型肝炎)的科學家醫生榮獲了今年諾獎桂冠。拉斯克獎得主再次榮獲諾獎三位科學家醫生也都是榮獲諾獎「風向標」——拉斯克醫學大獎的得主拉斯克獎評選委員會主席,諾獎得主約瑟夫·戈登茨坦說「想獲諾獎,還是爭取先獲拉斯克獎吧,之後獲諾獎就八九不離十了。」
  • 「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系列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
    日前,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生態、財經、科技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每日一場,邀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厄溫·內爾、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登·格拉肖、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麥可·萊維特、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裡克·馬斯金、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等嘉賓參與對話
  • 2018·第五屆諾獎醫學峰會9月開啟 世界頂級專家齊聚中國探討腫瘤...
    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第五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主席、北京世諾醫學交流中心名譽理事長阿龍·切哈諾沃(Aaron Ciechanover),大會組委會主任、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副理事長劉延寧出席了發布會並發表講話。
  • 拓撲、細胞自噬、分子機器,中國距離諾獎這些領域還有多遠?
    本文圖片均為 視覺中國 圖細胞「吃掉自己」實現自救雖然在生命科學領域相對落後,但在細胞自噬這個具體方向上,我國科學家處於領先地位「自噬」字面意思是「將自己吃掉」,實則是一種細胞自身成分降解和循環的基本過程。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由人締造的科學奇蹟——諾獎評選流程 諾獎的評選流程被分為2個主要的階段:提名和評選 提名階段:在諾獎頒發的前一年9月,由諾貝爾委員會向各個領域的傑出代表性人物送出
  • 對話諾獎得主:科學領域國際合作不能停止
    諾貝爾獎帶來了哪些啟示,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認識,這幾乎是每年十月諾獎揭曉時,人們都會關注的一個問題。10月5日至12日,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在今年諾貝爾獎揭曉前夕,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連續多天推出主題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的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貝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中國科學家參與對話,吸引900餘萬網友線上觀看。在活動中,中外科學家就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如何開展國際合作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和交流,其中不少觀點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