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物種演化關鍵:動物性行為真的很奇葩嗎?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什麼是性?根據生物學中的定義,性就是雄性和雌性的生殖細胞為了繁衍後代而相遇。不過,性的過程遠遠比精子與卵子相遇複雜得多。生命中幾乎方方面面都會受到性的影響,就連人類也不例外。生命的日常功能,如吃飯、睡覺和惜命都與性脫不開關係,因為它們都是為了給性提供機會。

在生物世界裡,生存下來的唯一意義就是繁衍。但是,性並非一件簡單的事。

尋找完美的伴侶是一段漫長而艱苦的旅程。只有雙方彼此的吸引力基本一致,性才能提上日程。時機很關鍵,你想要的時候,很有可能你心儀的伴侶對你的性魅力並不感冒。而且,如果你的心上人喜歡的那種性生活不是你的菜,你怎麼辦?你是妥協一下,還是轉而去追求其他可能更合拍的伴侶?如果就是左右不逢源怎麼辦?性與死亡關係密切,而且,不同個體的性慾很少能完全匹配。

性和陪伴有關嗎?和愛有關嗎?和激情呢?和繁衍呢?以上四個問題,答案都對,也都不對,這取決於諸多生物與生態因素。但有一點很清楚——性是地球上任何一種生物存在的關鍵因素。

當涉及性,雌性和雄性的付出有著巨大的差異

對於人類來說,性是慰藉,是享受,是食物,是生命。它既可以帶來無限的愉悅,也可以帶來巨大的痛苦。人類是幸運的,因為對我們來說,性帶來的主要還是愉悅。對於大多數其他生物,性帶來的主要是後者。

我們在探索生物性生活的細節時,一定牢記不要偏離生物與進化的主題。雖然這段旅途大部分相當黑暗,但一路走來卻會趣味盎然。

似乎人們就是偏愛關於性的故事。在某種程度上,只要提到「性」,我們都會興致盎然;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可能會把不少空閒時間用在做愛或者想跟性有關的事上。所以,對於人類而言,對其他物種的性愛感到好奇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整體而言,和其他很多哺乳類動物相比,人類的性愛可以說非常直截了當、平淡無奇,即便跟無脊椎動物相比也是如此。對我們來說,一次成功的(可以繁衍後代的)性無非是將A放入B那麼簡單。如果拋開生物適應度的概念,很多其他動物可能也是這樣。

科學家通常認為,所有的動物的行為方式都是如此,以便最大化自己在後代身上的遺傳代表性,即它們的生物適應度。從果蠅到藍鯨,諸多生物成功地平衡了生存與繁衍的付出與回報,以便讓自己的基因藍圖在它們各自的種群中得以延續。這並不一定意味著生理條件允許它們有多少後代,它們就能繁衍多少後代,因為時間和空間不同,生態條件(捕食壓力、環境條件、資源可用性)也多種多樣,這些都將對其後代的數量造成影響。體現生物適應度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當涉及性,雌性和雄性的付出有著巨大的差異。

我們從一開始說吧。           

雌性的生殖細胞(配子)——卵子是很金貴的。就拿人類為例,女性每個月只排一次卵(僅有少數情況例外),如果排出的卵子受精了,至少未來9個月我們都不用再使用這個功能了。男性每次射精都會產出1.8億枚精子(鑑於最終只有1 枚能成為成功的受精媒介,這其實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一次射精的產出物就可能產生後代,大多數男性在24小時內可以不止一次射精,而且第二天還能繼續如此。基本上可以說,精子豐富而廉價,卵子則稀有且金貴。

兩性之間這種對立、矛盾的關係常常反映在其性行為水平上,因為這自然意味著在選擇配偶的時候,雌性更挑剔。如果雌性有儲存精子的能力,而且已經存下了足夠的精子,那麼按理說它就能將時間花在其他與生物學相關的活動上,比如照顧後代、尋找食物,或逃避天敵。

當然了,這對那些還沒有將精子存在它雌性精子庫裡的雄性來說是個壞消息。不管先來後到,雄性個體總是希望雌性能接受它們的精子,這就預示著它們為了成功留後要進行一番激烈的角逐。

雖然對於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來說,「情場如戰場」都是主旋律,但在一些案例中,性行為和選擇配偶取決於雙方的意願。

如果親代撫育對雌性和雄性的要求都很高,那麼雄性往往就要在何處安放它們的基因藍圖(雌性的質量)方面多做考慮。有的動物在性伴侶的選擇方面更多是出自雙方的考慮,除此之外,還有些動物可以真正享受性生活!想像一下吧,純粹為了享受或消遣而發生的偶發性行為。儘管這種情況相對稀少,但除人類之外,其他生物的確可能為了放縱和愉悅而發生性行為。

在動物王國裡,性可以分為涇渭分明的三類。為了找機會讓配子結合,你先得找到一個配偶。人類理所當然地認為,通過複雜的社交活動,我們能夠輕易地接觸到潛在的配偶。但我們壓根兒不知道自己有多幸運,因為對很多生物而言,光是與異性接觸都能構成巨大的挑戰。

萬一後代沒能茁壯成長,在生物適應度最大化上的努力就會面臨失敗的風險。生物要對少數後代進行巨大的親代投資,或者相反,為了最後能有部分後代倖存而製造大量的後代,才能成功繁衍。

在性這件事上,「正常」的概念完全無法定義

儘管有的動物會使用慣用的策略,但某些個體常常會做出驚人的決定,足以改變親代投資的進程。比如說,如果突然出現了更好的繁衍後代的伴侶,該怎麼辦?如果父母條件堪憂,後代會怎樣?

在性這件事上,「正常」的概念完全無法定義,這一點需要大家謹記。性可以或者應該是什麼路數,根本沒有定數。人類對於「自然而然的性」這一概念的理解實在是太小兒科了,因為如果把「自然」理解為大自然中發生的所有事情,那麼我們會發現,「自然而然的性」發生時,可能會出現一方將鋒利的生殖器刺入另一方前額中,或者是在雌性的卵子成熟之前就讓其受精的情況。

這可怕嗎?可怕。這自然嗎?自然。儘管有時候看起來不可思議,但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會時刻提醒我們,所有動物都能成功繁殖。繁殖的過程也許並不容易,但是一般而言,總能得到結果。繁殖的方式會對各種層級的個體、配偶、群落和種群造成深遠的影響。

性的魔力影響著動物社會的方方面面,它會讓雄性和雌性動物對彼此做出特殊行為。在有的群體中,雄性會強迫(強姦)雌性;而在有的群體中,性是兩廂情願的,或帶有消遣目的。這兩種種群中的社會分層完全不同。在雄性無法或不會強迫雌性的種群中,我們可以看到,雌性在種群等級中佔有完全的主導地位。

除了性行為本身,性也在兩性之間以及除此之外的關係中有著重要的間接影響。伴侶之間的戰略合作關係是由性行為的方式和牽涉其中的特定個體構成並加以強化的。擁有一個性伴侶會提高或降低個體在種群中的社會等級。

我們人類本身也是這樣:代入不同部落或社會階層當中,人類的性伴侶會直接影響未來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檯面上的經濟狀況,到與社群中非性伴侶的間接互動,再到資源獲取的潛力,以及就業(或失業)的狀況。性遠非一種脫離社會的舉動,對於人類或任何其他物種來說都是如此。然而,人類比較特殊,幾乎不受到生物適應度的束縛。

       人類並非只知性事的生物,我們在繁殖範圍之外的認知能力很發達,這讓我們普遍不會特別重視把基因傳下去這件事。現代人就發展出了一系列能避免後代產生的方法,使我們的生活從與生殖直接相關的事務中解放,讓我們可以忙碌於其他事務,同時還能保持性生活的能力。

人類積極地尋找伴侶,卻心甘情願地使用各種避孕手段,極力避免這個星球上其他動物千方百計想要實現的目標。這就是人類這個物種與所有其他物種之間一個奇妙的區別,儘管因為文化背景和地域的不同,我們人類忽視自身繁殖天性的程度也千差萬別。

儘管事實上我們基本不談論繁殖,但性依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時時發生。不幸的是,性的過程相當短,而且和動物王國中其餘的性行為相比,人類的性生活寡淡得很。直截了當地說:人類的性事無聊至極。

男性與女性的生殖器簡單地結合在一起(大多數情況下),而且男性從插入到射精,平均時間通常不到10分鐘。大多數人類在交歡時都處於水平位置,在床上或者一些相當舒適的地點,而且參與雙方都相對配合。

然而在動物王國中,有些物種的雄性會將生殖器固定在雌性伴侶體內數天,以至於對方不得不像拖著一個累贅的性玩具一樣拖著它行動。還有些雌性要在天敵造成的傷口尚未痊癒的時候,或者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被迫配合求愛和性交。

所以說,人類的性行為和動物的如何相提並論呢?在有些情況下,雄性要趁著雌性還沒將它的頭扯下來,搶先把自己的陰莖扯下來,刺進雌性的生殖孔內。人類的性行為絕對無法與此相比。大傢伙兒,外面的世界可是很殘酷的喲。

選自《性本自然》

      作者: (加)卡琳·邦達爾Carin Bondar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譯者: 萬潔/ 王晨

相關焦點

  • 同性性行為的起源與演化的新猜想
    自然界中,人類已經在1500多種動物中發現了同性性行為,並且廣泛存在於主要的演化支,從靈長目到棘頭動物門不一而足。而對於同性性行為的起源與演化也是眾多學者一直研究的話題。從演化生物學的意義上來說,異性性行為能夠繁衍後代。因而,經常有人會問:如果非異性性行為不能導致繁殖,進而造成個體與種群生存的「不適」,那麼為什麼這些性行為會隨動物的進化而演化,並且在發現有同性性行為的動物族群中沒有出現滅絕的現象? 傳統層面上對於同性性行為通常存在適應性與非適應性的兩種解釋。
  • 解密中國古人類演化
    《解密物種起源少年科普叢書》正在熱賣中點擊了解更多即可購買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中國古人類演化。我們人類是有文化的生物,有區別於其他生物種類的行為特點,自誕生之日起便開始對生存環境的適應與改造過程,並且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中國地域遼闊,氣候適宜,歷史悠久。古人類學和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表明,這裡是遠古人類起源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地區,地下蘊藏著豐富的舊石器時代考古信息。
  • 《物種起源》-達爾文的物種演化理論力作
    與演化論針鋒相對的觀點叫做設計論,其觀點認為所有的生物都是在某一個時間點,由某種超然的存在一次性設計出來的,之後也就再也不變了。各種宗教當中,神明創造萬物的說法一般也都是屬於設計論的範疇。接下來我們就來說一說那些反對者的質疑。第一個質疑,眼睛這樣複雜的器官也是進化而來的嗎?
  • 演化皆因緣:物理定律雖然根本,但偶然性才是物種進化的關鍵
    如果宇宙中有一個和我們40億年前完全一樣的初始地球和太陽系,在那個地球上會演化出和我們長的一樣的外星人類嗎?雖然宗教通常都認為人是神按照自己的形象來創造的,各種科幻小說中外星人也都有和我們相似的身體結構,但這種相似的類比,在我看來就過於簡單了。
  • 演化路上的分岔口
    每一個物種的演化都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途中會經過許多分岔的路口,誰也不知道下個路口會遇到什麼。就這樣,眾多岔路口中,在其中一條不起眼的小路上走來了現在的人類。從樹根開始歷經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化,用盡全力分枝壯大,開枝散葉,樹上的每個葉子結點都代表著一個辛勤的物種。相信這些物種在其演化過程中也曾迷茫或彷徨過,但進化本身就是一場負重的狂奔,需要不停地在每一個岔路口做出選擇。而每一個選擇,都將通往另一條截然不同的命運之路。
  • 解密物種起源少年科普叢書丨魚類稱霸
    《解密物種起源少年科普叢書》正在熱賣中點擊了解更多即可購買恐魚——恐龍算什麼,在我面前都是弟弟「恐」字一族,就像是海賊王路飛的「D」字一族,可謂是物種演化中佼佼者。恐龍是大家比較常見的,除此之外,其實「恐」字輩的動物還有很多,像是恐鱷、恐象、恐豬、恐狼、恐鳥等。
  • 中國學者發現5億多年前「四不像」動物 填補了物種演化間的關鍵環節
    中國學者發現5億多年前「四不像」動物 填補了物種演化間的關鍵環節時間:2020-11-09 13:11   來源:唯美村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學者發現5億多年前四不像動物 填補了物種演化間的關鍵環節 【中國學者發現5億多年前四不像動物】長著蝦的身體、有5隻眼睛、揮著粗壯的鉗子這樣的四不像
  • 聖經解密:從聖經中的生物演化看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聖經中其他比較明顯的關於生物演化的例子還有兩個!1、上帝創造陸地上的動物的時候,是按照各從其類的方式創造的!而不是一下子創造了包含所有變種的動物!比如,上帝只創造了一男一女,但是全球有多少種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人!
  • 探索生命演化的歷程,才是最迷人的事
    《解密物種起源少年科普叢書》正在熱賣中點擊了解更多即可購買貫穿所有生命歷程或者聯繫所有生物物種的最基本的東西又是什麼呢?探索生命演化的歷程,才是最迷人的事!他們平凡生活中,因為穿插著古老生物的故事而變得絢麗多彩,將這些故事編撰成冊,就是我們看到的《解密物種起源少年科普叢書
  • 雲南天文臺專家解密《流浪地球》背後的科學
    雲南天文臺專家解密《流浪地球》背後的科學,《流浪地球》劇照 掌上春城訊你看《流浪地球》了嗎?不,你二刷《流浪地球》了嗎?在電影《流浪地球》中,太陽的不斷膨脹使地球不得不背井離鄉,遠遁太空……看完電影後,你是否也在很多科幻迷一樣想像:現實世界中的太陽,真的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嗎?「流浪地球」真的可能發生嗎?靠近木星真的會被撕碎嗎?
  • 那些被稱為「活化石」的物種,真的停止進化了嗎?
    它們是已經停止進化了嗎?這是不是意味著一個成功的物種誕生後甚至不需要太多改變,靠苟就能千秋萬代,走上物種巔峰?回到鱟的進化故事,鱟的祖先可以追溯到4.8億年前,它們的足開始出現分工,前足用於行走、遊動或捕食,後足演化出用於呼吸的鰓。
  • 動物界的這些奇葩交配行為,令人眼界大開,生物課可學不到這些
    地球生命有38億年的發展史,任何物種從始至終只追求兩件事:生存和繁衍。這是兩件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野生動物在野外生存壓力非常大,面臨著天敵的威脅,同時還要擔憂著自己的下一頓晚餐如何獲取的問題。一些野生動物的交配並不是那麼中規中矩,甚至非常奇葩,今天我們就可以好好了解一下。
  • 你好毒—從有毒動物看生命演化
    它們真的有那麼可怕嗎?有毒動物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呢?讓我們打開這本《有毒》來找找看。一. 用毒至深漫威漫畫宇宙裡有一個叫做「毒液」的英雄,原本是新聞記者的艾迪因為受到不明外星物質共生體的入侵與控制,就此成為了一個亦正亦邪的另類超級英雄。
  • 怎樣判斷新物種? 物種之間有什麼區別?新物種怎樣演化而來?
    ,他認為,新的物種是從原有的物種演化而來的,所有的生物都有或多或少的親緣關係,那麼在給它們進行分類的時候,就應該要體現出它們相互之間的親緣關係。於是後來的生物學家們逐漸將林奈的分類體系發展演化,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域界門綱目科屬種」的不同層次,其中「種」是最基礎的一層,代表著一個單獨的物種,而幾個相近的物種就組成了一個屬,幾個相近的屬組成了一個科,幾個相近的科組成了一個目。只要我們知道了某一種生物的分類級別,就能大概知道它們和其他生物的親緣關係了。
  • 科學家發現古代有袋類動物新種 揭示袋熊掘洞行為演化
    科學家發現古代有袋類動物新種 揭示袋熊掘洞行為演化 2020-06-26 11:57: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於曉 責任編輯:於曉
  • 【科技日報】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嗎?
    如果鳥類是由一類恐龍演化來的,似鳥的恐龍化石應該大量存在於1.45億年之前,可是,在世界範圍內,卻長期缺少侏羅紀時代的似鳥類恐龍化石證據。「針對鳥類恐龍起源說的一些質疑,研究的關鍵是要找到一些確鑿的化石證據,特別是在1.5億年以前的化石證據。」徐星介紹說。
  • 這裡的鳥,沒有最奇葩,只有更奇葩
    在加拉帕戈斯旅行,去探尋10大奇葩動物「Big Ten」,陸鬣蜥、海鬣蜥、藍腳鰹鳥、軍艦鳥、火烈鳥、象龜、紅石蟹、加島企鵝、海獅、加島信天翁……近距離地觀賞並了解它們。這一次,我們把視線轉移到了鳥類的身上,在加拉帕戈斯上,這裡共有186種鳥類物種出沒,其中26種是僅生活在這裡的特有種。對於鳥類來說,加島,是賴以生存的伊甸園,而對於人類來說,它們,是打開生命演化的一把鑰匙。
  • 為何同性性行為在動物中如此普遍?
    注意,本文中作者故意沒有使用「異性戀的」(Heterosexual)或「同性戀的」(Homosexual)這樣的詞彙,以避免讀者將人類的性觀念代入到無關人類的動物性行為領域
  • 心理理論的發展與演化
    研究者認為,個體能夠對自我、他人或其他物種的心理狀態進行歸因,這種推斷系統之所以被視為一種理論,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內部狀態無法被直接觀察,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一推斷系統可用於解釋和預測行為。40多年來,來自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臨床心理學以及人類學領域的學者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探究和解釋心理理論的認知機制和演化淵源。這一重要的心理能力是否為人類獨有?
  • 吳聲對話吳伯凡:什麼是新物種?誰是推動新物種進化的根本動力?
    吳伯凡:新物種是你提出來的。其實一個詞的流行,一定是因為它觸動到了一個時代的痛點和癢點,就像這幾天大家都在說「油膩」,一定是時代群體的一個情緒點的聚合。我們今天的的確確出現了很多案例,我們把它叫做新物種也好,把它叫做奇葩也好,歸根到底,很多新物種就是奇葩——它是過去沒有出現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