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的100年裡,隨著逐步步入規模時代,小公司們當然繼續存在著,很多公司甚至在保持小規模的同時興旺發展。然而,在規模經濟盛行的時代,大規模公司會直接與小公司展開競爭,這時候小公司通常難以獲勝。
想想在過去的25年裡,美國許多小鎮的大街上都難覓零售商身影,因為沃爾瑪已經剷除了一切對手。
可是,當我們開始去規模化的時候,我們將會看到與「大壓小」相反的動態變化。在接下來的10年到20年裡,依賴規模作為競爭優勢的公司將越來越多地發現自己正被拔去尖牙,他們在面臨專業性強的去規模化公司時將處於劣勢地位。大公司不會消失,正如在上一時代裡小公司也沒有消失一樣。但是不改變模式的大公司將發現它們的生意正逐步受損,一些當前的巨頭將會垮掉。
《財富》500強中最卓越的領導者將在去規模化的時代裡找到重塑公司的方案。我們很難確切地知道這將如何實現,但是我們能夠看到一些今天正在顯現的策略輪廓,正如寶潔、通用和沃爾瑪的那樣。
這些巨頭公司正在成為平臺,成為平臺的策略就是去規模化時代的一條成長之路。平臺可以獲得巨大的利潤並持久存在,因為眾多公司依賴於平臺來實現自己的成功。這就是為什麼亞馬遜AWS雲平臺已經成為亞馬遜的盈利引擎,營業毛利潤達到23.5%,而亞馬遜零售業務的營業毛利潤約為3.5%。
生氣勃勃的公司已經花費了數十年時間擴大規模,高度針對所在的行業。它們建立了高效的工廠、分銷渠道、零售店、供應鏈、營銷技巧和全球合作夥伴關係。但是現在,它們需要問問自己,是否能夠能夠輕易而精妙地將自己的這些能力租賃給他人,就好像亞馬遜AWS雲平臺將自身的計算能力租賃給超過100萬活躍用戶一樣。
想一想,倘若百威英博啤酒集團不再收購新的啤酒品牌,而是成為一個啤酒平臺,使得小廠啤酒能夠租賃它的功能,生產出新的啤酒,同時,只需要在網頁上點一點便能將之推廣銷售,會是怎樣的情形。
與科技公司在過去幾十年裡如何成為平臺所相反的一面,是科技初創企業通常會從一些微小的事情起步,如用途單一的應用程式。臉書最初只是頂尖大學的社交網絡。條碼支付一開始只處理支付。伴隨公司接觸到大量客戶,智能公司開始允許外部開發者和用戶在他們的技術之上進行開發。
在去規模化時代裡,大公司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小型實體網絡,每個實體都致力於製造出充分迎合一小部分市場的產品。企業所需做到的全部事宜最終都能通過租賃實現。
在業務、產品和平臺的運營過程中,普通人就能領導企業成功,而不再需要受過工商管理碩士項目培訓的人。近期最成功的例子可能就是史蒂夫·賈伯斯的蘋果公司。
公司已經不是在亞當和夏娃的年代就產生了的。它是工業時代的產物,它的創立是為了和諧地管理規模、處理各種複雜的事務。公司既促成了規模,又是規模的產物。去規模化的時代需要新的結構是能說得通的。也許它看起來像海龜計劃,也許它會像尚未出現的某種形態。但可以肯定的是,某種商業組織形式將在不久的將來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