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陽76歲老兵義務守英魂:烈士有個安息地方,我也就放下心了!

2020-12-05 荔枝網新聞

  泗陽縣三莊鎮76歲的程興國老人曾是一名軍人。退伍後,他退伍不褪色,通過近二十年的追尋、奔波,讓很多無名烈士有了安息的地方。

  青蔥翠柏守英魂,年近八旬的程興國拿著剪刀正在程道口烈士陵園修剪松柏。程道口曾是蘇北、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咽喉要道。1941年、1944年,這裡先後打響了「程道口戰役」和「林宮渡戰鬥」。犧牲的烈士就地掩埋沒有立碑。

  「我也是當兵的,萬一我在戰場上犧牲了,沒有一塊碑沒有一座墓,我的家人有所什麼心情呢?所以呢我就下決心,讓這些烈士能有一個安息的地方。」程興國說道。

  1964年,程興國在廣州空軍服役了五年,退伍以後回到泗陽縣郵電局工作。2001年退休以後,程興國捐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在他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無名烈士墓得以修復。想要更好地紀念和緬懷先烈,就要更多地了解和收集烈士的英雄事跡。1997年,程興國又踏上了為烈士尋根之路。

  「附近這些個鄉鎮啊,遠的都排到連雲港灌雲、灌南過來收集這個烈士名單,我在那一個階段呢,搜集到有將近40名林官渡和程道口戰役犧牲的烈士名單。」程興國說道。

  那些年,尋找一直在繼續。因為怕自己來不及,更怕老兵等不起。找到88歲老兵崔保的時候,老人家已經臥床好多年。

  「程道口戰役究竟死了多少人呢?據老百姓講都是1000多口人,唉,少說一點吧,五六百口人,程道口烈士能有個安息地方,我心裡頭也就放下心了。」程興國說道。

  一頁頁、一冊冊,對於程興國來說,記錄下的資料都是寶貴的財富。五年來,程興國行程萬裡,走訪了200多人,收集了上百份相關資料,最終確認了37名烈士的姓名。2013年,當地政府在程道口建了烈士陵園,長眠達七十多年的英烈也終於有了安息地。

  如今,作為紅色教育基地,有人來參觀,程興國還會義務向遊客講解這段關於程道口的歷史。即便他不用擴音器、也不是普通話,但他卻講得最深情。

  「這些烈士打下了江山,我們現在享福,我們不做由誰來做呢?我以後一直還會堅持下去。」程興國說道。

相關焦點

  • 「安息吧,英雄們!餘生我會一直守著你們!」
    &nbsp&nbsp&nbsp&nbsp4月1日早晨,泗陽縣程道口烈士陵園,76歲的程興國把一束束野花端端正正地擺放在每座烈士墓前,默默鞠了一躬:「請放心,餘生我會一直守著你們。」
  • 生命禁區」康西瓦,銘記邊關忠誠烈士
    康西瓦,維吾爾語「有礦的地方」。崑崙山與喀喇崑崙山兩大山脈在此相擁,形成了新藏線上著名的康西瓦達坂。站在海拔4269米伸手接天的達坂向東南方向眺望,寂靜荒涼的山坡上有一座高聳的紀念碑,紀念碑所在地就是被高原官兵視為心靈家園和精神高地的康西瓦烈士陵園。半個多世紀以來,107位中國軍人靜靜地安臥在冰峰雪嶺之間。
  • 老山戰區烈士火化場:他們就這樣走向遠方......
    近幾天,接連收到戰友們赴南疆祭悼烈士的微信,一篇篇泣人淚下的感概,一幅幅動人心扉的照片,讓我的思緒又飛到了三十五年前我曾戰鬥生活過的地方——老山戰區烈士火化場。那是個非常的年代,也是我刻骨銘心終生難忘的傷心地。在那個狹小的半山坡,我和師烈士工作組的戰友們歷經180多天,送走了一師部隊對越作戰中為國捐驅的348名英烈。
  • 復旦大學科學家構建國家英魂DNA資料庫
    2019年4月清明前夕,復旦大學李輝團隊利用DNA鑑定技術,還原了烈士的真實身份——他是平遙遭遇戰中犧牲的原八路軍總部某團政委鄒開勝。鄒開勝的女兒今年已經73歲,得知鑑定結果時她不禁落淚——三代人幾十年的找尋,終於得償所願,烈士英魂終得回歸故裡。  DNA是承載信息的關鍵遺傳物質,它幾乎存在於身體的每一處,因此即使是已化為枯骨的遺骸,亦能幫助人們了解逝者的真實身份。
  • 一家三代73年,守衛無名烈士墓,2018年烈士身份終於被揭開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生而無畏的,每個人都有活下去的權力,但是這些先烈們在面臨生死抉擇之時,還是毅然選擇了國家利益和百姓未來。他們的行為無疑是偉大的。在哪些動亂,戰事不斷的年代,戰士們背井離鄉,有的人幸運地活了下來,而有一些卻永遠地留在了陌生的地方。甚至有些人犧牲之後連一個像樣的墓地都沒有,這些往事雖然非常的讓人悲痛,但是對於身處那個時局下的先烈們來說這些都是無法避免的。
  • 手拉手作文清明宏願:英烈們,安息吧!我們定能守好每寸土地
    寫完這封信三天後,他在掩護八路軍總部突圍時犧牲,年僅37歲。那一年,他的女兒小太北只有兩歲。前段時間,我在電視上看了《宜昌保衛戰》。張自忠將軍那種「為國死之決心,決不半點改變」的精神讓我震撼。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20世紀,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變成了東方巨龍。
  • 9旬老兵聚會比去年又少了7個,合影時82歲老兵說:我年輕,站後面
    圖為三個老兵年齡相加261歲,胸口勳章35枚。如今68年過去,最近幾年,當年赴朝參戰的在安徽的老兵每年都會聚在一起,重溫戰爭歲月。10月25日上午,安徽合肥徽州大道一賓館內,40多位志願軍老兵聚到一起,紀念志願軍赴朝作戰68周年,他們的平均年齡87歲。去年的這天,這些老兵也是在這個地方聚會,但是,相比去年,這些老兵又少了7個。
  • 守墓人:夜夜守護墓園,只為逝者安息
    在小說、電影裡,只要提起守墓人,浮現出的影像多半是個滿頭白髮、佝僂著腰的老人,提著一個破舊的燈籠在墓地穿梭……一直以來,守墓人都是一份神秘的職業。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殯葬習慣的改變,守墓人不用刻意去守護墓葬財物了,但他們依舊以墓園為家,白天打掃墓區、清理雜草,晚上巡邏、陪伴逝者。
  • 我在現場|記錄有溫度的人,講述有溫度的故事
    一歲的女兒正在咿呀學語,在她人生經歷的第一個整年裡,來自家人愛的溫暖一直包圍著她。2020,一個個充滿溫度的故事也溫暖著我。因工作原因,我會遇到不同的人,從他們身上我總能捕捉到不一樣的溫度,我把這些溫度一點一滴積攢起來,再傳遞出去,溫暖自己也照亮他人。做有溫度的記者,記錄有溫度的人,講述有溫度的故事。
  • 92歲抗戰老兵被搶劫,心酸落淚……
    一位92歲高齡的抗戰老兵,這個曾經將日本侵略者按倒在地的身軀,卻被自己用鮮血和生命換回的和平社會養育出來的敗類按倒在自家的床上,並搶走了他賴以生計、賴以活命的一生積蓄約一兩萬元現金,何其的瘋狂、何其的喪心病狂!
  • 安息造句和解釋_安息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安息(ān xī)。近義詞有:歇息,休息,安歇,安眠。安寧,平靜。[蕭紅《生死場》:「二裡半的麻婆子被殺,羅圈腿被殺,死了兩個人,村中安息了兩天。[巴金《滅亡》:「他把死當作自己底義務,想拿死來安息他一生中的長久不息的苦鬥。」]休息,多指睡眠。[老舍《駱駝祥子》:「疲乏後的安息是最甜美的享受。」]死的婉辭。多用於對死者的悼慰。
  • 89歲老兵治癒,出院前決定「百年」後捐獻遺體!
    ,而精神光照後人在這場戰「疫」之中還有許多老兵也給我們留下了感動……86歲老兵請戰:我和傳染病打了一輩子交道1月26日晚86歲老兵張景道來到大慶市衛健委遞交「請戰書」,請求參加戰「疫」(醫務工作者)日夜奮戰在醫療前線我實在坐不住了我在崗43年基本是在防疫戰線度過的為此我向領導請求參加戰鬥分配我幹什麼都可以……
  • 關心關愛抗戰老兵用心用力做好服務
    「謝謝黨和政府的關心照顧,經常來看我……我很好」今年已88歲高齡的代長銀老人於1951年12月參軍入伍,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及剿匪戰爭,1958年3月退役,服役期間多次榮獲軍功。如今代長銀老人因腦梗造成下肢癱瘓,不能直立行走,說話也不太清楚,需要子女長期照顧。
  • 假如2020是一場電影,這50個場景我們永不能忘
    、有感動、有大愛的史詩巨作假如2020是一場電影當我們再度重溫時這50個畫面總有一個瞬間直抵我們內心深處永不相忘01「沒有特殊情況,大家不要去武漢。」7歲的女兒一邊哭一邊撒開了手說:「媽媽,那你答應我一定要平安回來。
  • 抗戰老兵馬士弘辭世 102歲弟弟馬識途題輓聯記錄傳奇人生
    我身邊的人,幾小時前還跟我說話,轉眼就犧牲了。想起一首唐詩寫著『戰士軍前半死生』,我很是感慨。」2015年4月初,得知華西都市報當時即將啟動《壯士出川——重走抗戰路》的報導後,馬士弘在家中欣然為本次報導題詞「抗戰老兵」四個字。其子馬萬傑說,爸爸一輩子樂觀堅強,對國家前途命運大事很關心。讀書、看報,寫作。住院前不久,還拿著放大鏡寫東西。他眼睛都看不清了,但是還寫蠅頭小楷。
  • 聽老兵講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16歲參軍2次立三等功 90歲沂蒙老兵孫呈玉 孫呈玉,沂水縣四十裡堡鎮三十裡村人 沒有國哪來的家 95歲沂南老兵高卓堂 提及當年離家光景,高卓堂顯得很「不在乎」,「出去當兵了,哪兒還顧得上家裡,那時候就只想著把仗打贏,有國才有家,沒國哪來的家?想其他的那些沒用」。
  • 基督徒該守安息日嗎?
    神賜福給第七日,將其分別為聖,因為在這日神歇了祂一切創造和造作的工,就安息了。」(創2:2~3)神為何在第七日歇了一切的工,安息了呢?因為人有了神的形像,將會使祂的榮耀得著彰顯;神的權柄也將要施行,以徵服祂的仇敵撒但。只要人彰顯神並對付神的仇敵,神就得著滿足而能安息。
  • 汶川地震十周年丨映秀守墓人:孫子長眠的公墓,是安息的歸宿
    住在漁子溪村的62歲張國富和78歲胡建國,常常走到家門口的觀景平臺上俯瞰映秀鎮,眼光總像電影裡的鏡頭般從遠處拉回近處:213國道東西兩側的漩口中學遺址和遇難者公墓。作為漩口中學遺址和遇難者公墓的守護者和守墓人,張國富和胡建國的孫子長眠映秀公墓。△胡建國。
  • 一個老兵與一座渡海作戰紀念園
    來源:老兵e家微信公眾號 作者:仲崇嶺、徐彬燈樓角,地處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角尾鄉,古稱「極南」「盡南」,是祖國大陸的最南端。隔海相望,這裡也是祖國大陸距海南島最近的地方,與海南省澄邁縣相距不足20海裡。
  • 61 名抗戰老兵相聚南京,憶崢嶸歲月訴戰友之情
    △抗將名將後人與張修齊、馮宗堯兩位抗戰老兵合唱《大刀進行曲》    99 歲的老兵徐夢西也拿過話筒,唱了首《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    就這樣,《畢業歌》《滿江紅》…… 一位位老兵站起來,一首首激昂的旋律響起來。    今年 99 歲的上海老兵夏世鐸已經是第四次參加聚會了。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法律系的他,朗誦了一首自己寫的詩歌,與現場的老兵共勉:" 儘管我已不再年輕,我的生活依然充滿激情;儘管我已不再輝煌,我的熱血始終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