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陽縣三莊鎮76歲的程興國老人曾是一名軍人。退伍後,他退伍不褪色,通過近二十年的追尋、奔波,讓很多無名烈士有了安息的地方。
青蔥翠柏守英魂,年近八旬的程興國拿著剪刀正在程道口烈士陵園修剪松柏。程道口曾是蘇北、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咽喉要道。1941年、1944年,這裡先後打響了「程道口戰役」和「林宮渡戰鬥」。犧牲的烈士就地掩埋沒有立碑。
「我也是當兵的,萬一我在戰場上犧牲了,沒有一塊碑沒有一座墓,我的家人有所什麼心情呢?所以呢我就下決心,讓這些烈士能有一個安息的地方。」程興國說道。
1964年,程興國在廣州空軍服役了五年,退伍以後回到泗陽縣郵電局工作。2001年退休以後,程興國捐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在他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無名烈士墓得以修復。想要更好地紀念和緬懷先烈,就要更多地了解和收集烈士的英雄事跡。1997年,程興國又踏上了為烈士尋根之路。
「附近這些個鄉鎮啊,遠的都排到連雲港灌雲、灌南過來收集這個烈士名單,我在那一個階段呢,搜集到有將近40名林官渡和程道口戰役犧牲的烈士名單。」程興國說道。
那些年,尋找一直在繼續。因為怕自己來不及,更怕老兵等不起。找到88歲老兵崔保的時候,老人家已經臥床好多年。
「程道口戰役究竟死了多少人呢?據老百姓講都是1000多口人,唉,少說一點吧,五六百口人,程道口烈士能有個安息地方,我心裡頭也就放下心了。」程興國說道。
一頁頁、一冊冊,對於程興國來說,記錄下的資料都是寶貴的財富。五年來,程興國行程萬裡,走訪了200多人,收集了上百份相關資料,最終確認了37名烈士的姓名。2013年,當地政府在程道口建了烈士陵園,長眠達七十多年的英烈也終於有了安息地。
如今,作為紅色教育基地,有人來參觀,程興國還會義務向遊客講解這段關於程道口的歷史。即便他不用擴音器、也不是普通話,但他卻講得最深情。
「這些烈士打下了江山,我們現在享福,我們不做由誰來做呢?我以後一直還會堅持下去。」程興國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