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去年轉鬥陰山腳,生得單于卻放卻。今年深入於不毛,胡兵拔帳遺弓刀。」
——貫休《塞上曲》
將近76載歲月,這個國度發生了太多的變化,曾經的硝煙密布,戰火紛飛場景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人潮湧動、高樓林立,科技進步、經濟騰飛、教育普及這些東西都是前人們不曾能夠想像的世界。雖然他們沒有見證過這一切,甚至都沒有想像過這樣的世界,但是他們卻是這個新時代的締造者,他們在這個國家最危難的時刻挺身而出,他們為國家每做出的一份貢獻,為百姓每做出的一次犧牲都為這個民族的未來多添了一塊磚、一片瓦。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生而無畏的,每個人都有活下去的權力,但是這些先烈們在面臨生死抉擇之時,還是毅然選擇了國家利益和百姓未來。他們的行為無疑是偉大的。在哪些動亂,戰事不斷的年代,戰士們背井離鄉,有的人幸運地活了下來,而有一些卻永遠地留在了陌生的地方。甚至有些人犧牲之後連一個像樣的墓地都沒有,這些往事雖然非常的讓人悲痛,但是對於身處那個時局下的先烈們來說這些都是無法避免的。
還有一些人,他們的屍骨經過了幾十年歲月依然沒有回到到自己的家鄉,俗話說落葉歸根,無論屍骨在何地能夠被送回到家鄉安葬都是一種對亡者的尊敬和慰籍。本文所要講述的故事就是一個英魂歸故裡的故事,這個故事的時間跨度長達七十餘年。一家三代堅守73年,守衛無名烈士墓,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烈士身份終被解開。守墓者的使命也終在多年之後得到了完成。
三代守墓者
在山西平遙的一個小山村中,有兩座同時建起來的墓地,他們都是屬於已經犧牲的我軍戰士的墓地,不知是何時出現的,當地的村民只知道這是當時在此地區駐守的部隊留下的,兩人是同時犧牲的,最後經過部隊的安葬後他們的墓地就安置於此。公元1945年,由於作戰需要在這裡駐守的部隊即將離開,這兩座墓地和裡面的屍骨自然要被留在此處,於是部隊就找到了一個當地的百姓,希望他能夠幫助照看這兩座墓地,待部隊完成作戰之後再做下一步的安置。
這種犧牲在外鄉的軍人們大部分的安葬方式都比較簡單,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沒因為墓地無人看管最終變成了荒野孤墳,有了老鄉的照看和打理,兩位已故戰士的戰友們才放心地離開了。被委託的這名老百姓對墓中的二人基本上沒有什麼了解,只是隱約的知道好像其中有一個人姓「周」,其餘的信息就不知道了,在五年之後的公元1950年,其中一個墓地擁有者的後人找到了這裡,他們將墓中先烈的屍骨帶走了,這番尋找歷程也是十分的艱辛,好在當時逝者所在的部隊還在附近的一些地區,家屬最終還是找到了這裡。但是另外一個墓地很多年過去了都一直沒有人來尋找過,被委託的老鄉依然多年如一日的看守著這個一直沒人來認的墓地,他知道這是他自己承擔下來的責任,無論多少年都要堅持下去。
最後這個村民等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天都沒有能夠等到這個逝去先烈的後人來尋找,即便自己已經壽命將終,但是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還將這份使命傳承給了後人,他的兒媳婦名叫賈林香,在公公死後她就接下了這個看守和打理墓地的使命。在那之後的每年清明或者其他節日她都會到墓地去,為墓地打理雜草和培土。雖然墓中的逝者在這裡沒有任何的親人,但是他依然在死後有人為他掃墓除草,和那些留存在荒郊野嶺的孤墳比較起來算是非常幸運的。
賈林香雖然不知道墓地的主人到底是誰,但是她也非常的清楚這是一個為了和敵人作鬥爭而犧牲的英雄先烈,就算自己的公公不特意叮囑自己,自己也會主動承擔起這份責任的。時間再一次地向前推移,轉眼幾十年時光又過去了,但是這個墓地依然沒有人來辨認。賈林香已經六十多歲了,墓地離家也有著很長一段的山路,自己已經走不動了,於是她就將這個工作交到了兒子的手中。於是這個家族的第三代人繼續承擔起了看守烈士陵墓的責任。賈林香,窮極一生都沒有什麼偉大或者遠大的理想,她僅僅希望一家人的生活能夠幸福美滿就可以了,如果說有夢想的話那可能就是希望這份堅守了幾十年的墓地能夠有一個好的歸宿和終結吧。
英魂歸故裡
在賈林香的過往歲月中,她也曾經無數次的想要探知墓地主人背後的故事,以及他的後人的消息,但是最終都沒有任何消息。但是在她年老之後終於得到了一個機會,她在一次非常的偶然的機會,認識一位叫做王京利的歷史研究者,而他的主攻方向就是軍事歷史,有了王京利的幫助賈林香總算是看到了一絲希望。他們首先是從烈士所在的這支部隊下手,希望能夠找到這支部隊現在依然健在的老戰士,從老戰士的回憶中找到一些此類的信息。他們查閱了各種各樣的資料,想知道當年到底是哪支部隊駐紮在此地,他們經歷過那些戰鬥?為何會將這兩個墓地留存在這個地方?
和一些歷史資料保存部門取得聯繫之後,他們獲得了很多重要的信息,他們走訪了該部隊還健在的一些老戰士和一些老戰士的後人,希望能夠從他們那裡得到一些關於墓地的信息,但是因為時間過去太久了,他們沒有能夠獲得有用信息。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賈林香想到了兩個墓地中的一個,在上世紀中葉被逝者的後人來認領了,她們是不是可以從這裡下手獲得一些有用信息。根據其中一個墓地擁有者桂幹生的後人的說法,另外一個墓地的擁有者是有兩個可能的,首先是一個叫做廖綱紹的人再其次就是鄒開勝。一家三代堅守73年,守衛無名烈士墓,2018年烈士身份終被解開。
她們首先找到了廖綱紹的後人,廖老戰士的後人也是在多方的尋找著逝者墓地的所在地,這次他們也是非常迅速的來到了山西參與辨認,可惜最後的結果卻讓廖氏後人比較失望,墓中的戰士並不是廖綱紹。所以最終的目標就鎖定在了鄒開勝身上,這一次他們的想法是正確的,墓地中的逝者正是鄒開勝,所以看守的老人曾經聽到是「鄒」而不是「周」,他的後人們不遠千裡來到這裡認領了老前輩的屍骨,公元2018年在多方協助之下將鄒開勝的遺骸帶回了家鄉安葬,最終賈林香一家三代人,長達73年的看守使命也得到了完結。
結語
鄒開勝於公元1916年出生在湖北,公元1932年入伍,成為了一名光榮的戰士。他的從軍生涯經歷了多次慘烈的戰鬥,但是非常不幸的是他沒有能夠存活到最後,隨部隊經過山西平遙的途中,部隊在此遭遇了敵人的襲擊,鄒開勝在這次襲擊中腹部中彈,被送至戰地醫院後搶救無效犧牲,當時和他同時進入醫院的還有桂幹生,同樣都是重傷。那時候的醫務條件十分簡陋,在轉送途中就離開了人世,在當地居民的幫助下二者被安葬在了墓地所在的地方。最終二人的後人都將戰士的屍骨帶回了各自的家鄉,也算是對兩位先輩最大的慰藉了。
參考資料:《塞上曲》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