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全面承認「第三性別」地位 強調個體平等

2020-12-05 環球網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廣播公司(BBC)4月16日報導,印度最高法院已宣布印度的變性者為「第三性別」。據悉,該項法令賦予「第三性別」者自由選擇自己性別的權利。同時,該法令還指出,人類的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選擇性別的權利。

據報導,該項法令規定,政府必須採取和對待其他少數民族一樣的態度去對待「第三性別」者。這便意味著,「第三性別」者不僅可以享有同等的工作機遇和教育機會,還可使用社會提供的關鍵便利設施。

報導稱,據不完全統計,印度國內的變性者多達200萬人。此外,印度國內還有一個專門用來指代變性者,異裝癖者的術語,那就是「海吉拉」( hijra)。「海吉拉」一詞專門用來指代印度的「第三性別」群體。

另據「第三性別」的遊行示威者消息,鑑於「第三性別」的性別特殊性,這個群體受到社會大眾的排斥,日趨邊緣化。此外,該群體中的多數人生活貧困,他們只能依靠賣藝、乞討甚至賣淫活動為生。(實習編譯:殷然然 審稿:聶魯彬)

相關焦點

  • 一個性別平等的社會,並不會帶來更均衡的專業性別結構
    研究者發現,設想中的「性別平等指數越高,兩性在專業選擇上差異越小」並沒有發生;相反,在性別平等上公認最為前衛的芬蘭、挪威,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專業(STEM)的女生比例只有大約 20%,在 67 個地區中位居末尾;而在阿聯、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等性別平等指數墊底的國家,女生在 STEM 學生中所佔比例將近 40%。
  • 北歐性別平等傳統歷史悠久
    北歐性別平等傳統歷史悠久 2019年11月13日 09:1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閆勇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女性主義的發端與性別不平等的起源
    『田園』一詞主要來自於『中華田園犬』,強調的是一種有別於西方思潮,在地化的女權主義。有些人認為『田園女權』屬於『偽女權』,也有人指出它是女權主義的一種流派。本文並不欲對於這一話題進行討論。但是值得強調的是,『女權主義』一詞作為某種(或多種)意識形態,屬於社會學、歷史學、性與性別研究等跨領域的學術論題。
  • 讓我們一起來正確理解和認識男女平等價值觀
    人格與尊嚴平等是一切平等的基礎,反對並消除任何領域基於性別的偏見和歧視,是男女平等的第一步。  男女兩性智力與能力平等  真正將人與人智力能力區別開來的是個體差異而非性別差異。作為女性,有能力、也有權利對社會事務做出獨立判斷,對個人事務做出自主安排。大量研究表明, 兩性智力與能力的差異並非人們觀念中普遍認為的那樣大。
  • 記憶、傳承與發展:以性別研究推動性別平等主流化
    與會學者圍繞「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歷程回顧及展望」「經驗研究和理論研究共助性別平等主流化」「女性研究的傳承和發展」等議題展開研討。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發展歷程回顧與展望 30年來,中心從初創期到建設期再到發展期,初步形成了多層次的女性研究課程,培養了跨學科的女性學專業人才。
  • 觀點| 性別平等評估理論與方法的國際比較
    基於這些體系得出的性別平等指數成為不同時點國際組織測量和評估國別間性別平等事業及婦女發展狀況的有效工具,相應部分得分是國家/地區性別平等事業發展狀況排名的主要依據。全球性別差距指數(GGGI)是國際社會用來測量性別不平等的指數指標體系之一。
  • 肯定性別差異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
    □本報評論員 趙志疆  今日評論  今日關鍵詞  男女平等  從婚戀家庭到生育、健康,從參政議政到性別歧視,從女性教育到女性就業……每年的全國兩會,「婦女權益」始終是熱點話題,十八大更是首次將男女平等作為基本國策寫入報告。
  • 推動學界性別平等,我們能做些什麼?
    相反,基於種族、性別、地域等社會範疇的壓迫和歧視,由於與社會權力機制兼容,卻往往可以長久地延續下去。歷史上各種社會變革,其本質就是在不斷挑戰這些長期佔據統治地位的等級制度,因此任何大規模改善都需要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時間,甚至出現倒挫和反覆——這提醒我們:人的主觀意志,對社會改變所起的作用,必要但不充分。
  • 科幻星系中,性別不平等仍在上演?
    今日視點  本報記者 張夢然  很久很久以前,一個獨立完整的虛擬宇宙,一場酣暢淋漓的正邪之戰……  不過,在這個遙遠的星系,怎麼還延續著地球上物化女性這一類性別不平等事件?然而,科學家們卻正試圖分析其中的一組性別不平等信號——這是有跡可循的——女主角們的造型是隨著她們權力地位的變化而變化的。  研究人員將這一結果發表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期刊《時尚與紡織品》上,她們指出,系列電影《星球大戰》中,最主要女性角色——帕德梅·艾米達拉女王和萊婭公主的造型削弱了角色的權利感。
  • 印度疫情爆發加劇了男女不平等
    印度封鎖期間關閉學校開展線上教育,但在印度女童使用智慧型手機被視為禁忌,從而女童訪問線上教育課程困難,進一步加深了印度男女不平等。圖中,印度女性正在把牛糞貼在牆壁上烘乾,可以作為家庭用火燃料印度重男輕女思想造成了男多女少局面,再加上女性社會地位普遍不高,出現了大量男性強姦女性惡習。根據印度犯罪記錄局報告,每年印度出現了3萬多起強姦案例,平均每15分鐘發生1宗強姦案,但只有四分之一強姦案被定罪。
  • 李立新丨獨立與平等:婚姻家庭立法對女性發展的平衡支撐
    未來順應個體獨立的時代發展趨勢,將男女性別(身份)平等的根本置於財富分配的性別公正,對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與適用,堅持財產平等下的身份獨立,以經濟平等支撐女性獨立。而從已頒布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看,它在總體價值理念上對個體人格獨立和兩性平等的追求毋庸置疑。但全面客觀地給予觀察和評價,不得不說,它在支撐女性獨立平等方面有亮點亦有缺憾。首先是身份獨立的加強。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對女性身份獨立平等的加強,首先體現在對家庭成員範圍的明確。
  • 精神健康中的性別不平等!
    難道真的存在性別不平等嗎?近日來自西班牙巴斯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最新成果證實女性確實比男性更容易患有抑鬱症或焦慮症等精神疾病。女性更容易患有精神健康問題巴斯克大學研究人員使用12條目的一般健康問卷(GHQ-12)調研了西班牙3個不同地區在2018、2017和2014年的數據,囊括了所有年齡段和不同社會地位的被試人群,結果表明,女性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比例明顯高於男性,女性患有抑鬱症或焦慮症的比例也比男性高得多。
  • 科學家強調性別差異對大腦功能的影響
    2017年2月27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一篇發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JNR)上的最新評論性文章中,來自阿斯頓大學阿斯頓大腦研究中心的教授Gina Rippon及其國際合作者強調了如何改善性別差異性研究
  • 經濟發展特徵、住房不平等與生活機會
    事實上,房產已經成為英國等西方主要工業化國家居民財富積累的重要方式(Pahl, 1975),其投資回報率高於同期其他投資回報率(Farmer & Barrell,1981),房產積累財富成為改變個體社會地位的重要途徑。因此,住房不平等不僅是職業或勞動力市場不平等的結果,而且是社會不平等的原因。第三,該理論指出住房服務影響的廣泛性和可轉移性。與其他投資相比,住房投資的知識門檻不高,覆蓋面廣。
  • 英語的強勢地位與漢語文藝復興
    即使在中國本土,英語的強勢地位也毫無遮飾地展現著。全民學英語的激情早已顯露了英語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漢語學人即使對此局面心存不甘,但最終也不得不承認英語的強勢地位。許多在中國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開始以英語為會議語言,便是這種態勢的明證。承認英語的強勢地位等於承認語言構成了一個階梯體系,其潛臺詞無疑是其它語言的現實功效低於英語,英語學得好的人高於那些英語差的個體。
  • 機遇不平等:概念、機制與啟示
    我們試圖將社會環境納入分析框架,根據不平等發生的時間——出生前還是出生後,從個體和社會兩個維度,重新構建不平等的分析框架,見表1。從個體層面,出生前即先天的因素比如基因、性別、種族和家庭出身是無法改變的,而出生後即後天因素如教育、努力程度、得到的幫助、職業等則可以改變。比如說,個體可以通過改變努力程度、教育水平來克服先天的劣勢,實現社會流動,從而改善因先天因素形成的不平等。
  • 中國男女童入學率性別差異全面消除
    報告顯示,中國已經實現了中小學教育中的性別平等。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教育性別平等,將提升女童義務教育普及程度擺在重要位置,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來保障女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2008年,中國全面實現城鄉九年免費義務教育,此後男、女童小學淨入學率均保持在99% 以上,男女童入學率性別差異全面消除
  • 讓每一束花朵盡情綻放—延安實驗小學男女性別平等專題講座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培育男女平等先進性別觀念,要堅持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從平時抓起。延安實驗小學十分重視在學校領域落實性別平等教育,我們一起把男女性別平等教育帶進校園、帶進課堂、帶進思想。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延安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心理諮詢中心主任——石梅,她分別為延安實驗小學六年級的男生、女生帶來性別平等專場講座。
  • 流動的性別:除了男性/女性,我們如何描畫「性別」的多樣性?
    2010年塞雷娜·南達(Serena Nanda)的一項研究顯示,中性人社群中的大多數成員出生時都被認定為男性,即便其中某些人是性別交叉者。她發現中性人生活在組織嚴密的社群中,形成了她所謂的一種「制度化的第三性別角色」。歷史上,中性人被認為是無性戀者,以其神聖特質而著稱,但是在當代印度社會,其中很多人靠從事性工作和某些宗教祈福祝禱活動來賺錢。
  • 流動的性別:除了男性/女性,我們如何描畫「性別」的多樣性?
    除此之外,作者也在書中探究了當下如火如荼的性別平權運動與性別多樣化的具體實踐。無論是#MeToo運動,還是粉紅糾紛運動,這些抗爭與實踐的基礎都是試圖質疑和挑戰傳統對於性別運作的預設,也為我們打開思考性別平等與性別多樣化的更多可能。以下內容經出版社授權摘編自《性別是流動的嗎?》一書第三章部分內容。摘編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