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城區追根溯源,探索藍藻治理新模式

2020-11-28 紹興市政府網

越城區以靈芝街道曲屯河水域為試點,實施「以魚養水」的藍藻生態治理模式,建立魚--植物--水循環系統,有效解決藍藻爆發問題,持續改善維護周邊水生態環境。

一是調研考察究其因。摒棄打撈及潑灑藍藻劑等未見成效的常規方法,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和實地走訪有經驗的漁民,詳細了解藍藻的爆發原因。據悉,水生物及水生植物遭到破壞後,將影響河道底泥的微生物,使水體富營養化,藻類快速繁殖而爆發。需從源頭入手,通過修復自然生態來根治藍藻。

二是試點投放解困境。2019年7月,將曲屯河作為「以魚養水」的試點,對曲屯河按比例投放2萬尾花鰱2萬尾白鰱,藉助魚苗吞食過濾河道內的浮遊生物,使藻類中的氮磷轉化成魚類自身的氮磷,從而有效控制水體氮磷肥度,緩解水體富營養化。同時増設4隻增氧泵,種植水生植物,提高水中含氧量,為魚類提供優質的棲息場所。此舉措取得成效,藍藻減退,河道生態修復,水質得到淨化。

三是志願服務護長久。組織搭建志願者服務隊伍,開展投放魚苗及巡河保護漁類等相關志願者服務。河道管護志願者聯合農業農村局對生態修復區內的非法捕魚進行有效勸阻。早發現、早上報、早治理,建立長效監督管理機制,營造全民治水、全民護水的良好社會氛圍。



相關焦點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取得了很大成效:保證了供水安全;水質改善,從劣Ⅴ類提升為2019年的Ⅳ類,期間TN削減了削減36.6%;同時打撈藍藻使太湖藍藻爆發時的視覺、嗅覺等感覺效果達到明顯改善。成績是眾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第二,明確提出打撈藍藻越撈越多原文在肯定治理太湖成效的同時,實事求是提出了客觀存在的大問題,如原文第3節的標題就是「為什麼藍藻越撈越多?」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為什麼藍藻越撈越多?在太湖治理十年之際,多家媒體的密集報導,使太湖治理工作背負了空前的輿論壓力!但也在客觀上促成社會各界對「太湖水質」和「太湖藍藻」兩個層面的治理具有一定時滯性的共識。以目前打撈的效率和生物量來看,僅就打撈來治理太湖藍藻還遠遠不夠!同時,藍藻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也不是一兩個政府部門的事情,應多部門聯合協同作戰!
  • 和藍藻水華「較勁」30多年 武漢科學家巧用超聲波治理藍藻
    超聲波洗牙,超聲波治癌,但是你聽說過超聲波治理藍藻嗎?研發這項技術的,正是跟藍藻水華「較勁」30多年的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李仁輝和其團隊。人物簡介李仁輝,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從事藍藻水華的研究30多年,對藍藻的分類、藍藻水華的監測以及藍藻水華的治理做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
  • 中煤地質總局「硬核」助力巢湖藍藻治理
    巢湖沿岸藍藻防控治理項目二期航拍圖 中煤地質總局江蘇局長江公司巢湖項目部統籌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 不同於傳統打撈、藻水分離等藍藻處理工藝,中煤地質總局江蘇局長江公司與無錫德林海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主要採用深潛式高壓滅活藍藻技術處理藍藻。2019年5月,中煤地質總局江蘇局長江公司在巢湖合肥包河區段建設的藍藻治理試驗深井,就取得了良好效果,獲合肥市相關部門高度認可。此次施工的巢湖沿岸藍藻臭味防控強化項目兩口藍藻治理深井直徑均超過2米、深度超過70米。
  • 藍藻生態治理解決方案
    (4)藍藻嚴重影響人類健康,人在水中嬉戲洗澡、遊泳時皮膚接觸含藻毒素的水體可引起皮膚過敏,不慎喝入會引起急性腸胃炎。二、藍藻治理方式對比1.物理法物理方法如圍隔柵欄、直接過濾法、人工和機械打撈等,效率低、費錢、大規模操作困難,該方法無法適用於規模較大的水域治理。
  • 藍藻給太湖亮紅燈 專家建議:跳出怪圈共同治理
    跳出「越治越汙」怪圈,太湖期待共同治理    有關人士指出,太湖汙染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直接導致藍藻的瘋長。因此,這次太湖藍藻大規模暴發,除了天氣原因,水體汙染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追溯太湖汙染治理的歷史,時間可謂久矣,但太湖水質卻每況愈下。
  • 治理藍藻,我們準備好了嗎?
    當我們回首盤點2007年環境科技成果時,不能不想到這樣的問題:藍藻還會暴發嗎?我們找到治理藍藻的技術了嗎?   2007不能忘記的記憶   藍藻此起彼伏引發危機   2007年5月,太湖無錫流域大面積藍藻暴發,遭到藍藻汙染的、散發著惡臭味的水湧進了自來水廠,然後通過管道流進了千家萬戶。
  • 太湖藍藻暴發治理存在的問題與治理思路
    總結太湖治理的經驗與教訓,提出太湖治理應創新三類技術集成思路:「雙減雙增」技術,即流域點源、面源及湖內底泥與藍藻造成的內源的「雙減」技術,增加環境容量與水體自淨能力的「雙增」技術;打撈藍藻和抑藻殺藻的「雙除藻」技術;恢復溼地及生物多樣性的「雙恢復」技術。同時,通過深入推進和全面建立湖長制,加大應用型科技支撐力度和資金投入等保障治理效果,最終達到藍藻暴發消除、溼地和生物多樣性「雙恢復」的目標。
  •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江蘇局「硬核」助力巢湖藍藻治理
    巢湖沿岸藍藻防控治理項目二期航拍圖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江蘇局長江公司巢湖項目部統籌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狠抓項目現場施工和質量管理,有力推動了巢湖沿岸藍藻臭味防控強化項目(二期)實施進程
  • 【砥礪奮進的五年】江蘇無錫:打撈藍藻 治理太湖
    無錫黿頭渚號稱是太湖最美的地方,下午兩點,記者在這裡看到了滿臉熱汗的景區藍藻打撈隊隊長王建偉,他正組織打撈隊員用網格將藍藻圍向岸邊,進行打撈。  王建偉:儘量撈乾一點,多瀝一會兒,越幹越好,天氣熱注意安全。
  • 太湖治理 解決的不僅是藍藻問題
    張運林供圖   2007年暴發的太湖藍藻危機,為太湖的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按下快進鍵。此後的12年,從水中到岸上,城鄉汙水處理、工農業汙染源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以及太湖藍藻水華監測預警等舉措,漸漸讓太湖恢復本來面目。
  • 科技在太湖藍藻治理中顯成效
    資料圖片:2006年6月15日,江蘇省無錫市黿頭渚風景區太湖邊部分水域積聚了大量的藍藻。據介紹,藍藻的出現主要是有機汙染、農業汙染和生活汙染所致。
  • 「水華」催生一個新產業 德林海讓藍藻治理不再難
    ⊙周健記者邵好○編輯邱江12年前,太湖突發「水華」事件,造成無錫全城自來水汙染,「藍藻」一詞就此進入公眾視野;12年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水華災害」未再重現,藍藻治理產業從0到1、規模漸現;12年後的今天,藍藻治理行業的先行者已突出重圍,向科創板發起衝擊。自去年11月以來,已有超過150家公司科創板IPO申請獲受理,覆蓋科創板七大創新領域。
  • 藍藻成太湖揮之不去的憂傷 每年要花7000萬治理
    正是因為大量的汙染物進入太湖,造成適宜藍藻生長的富營養化環境,才引起藍藻暴發。「這當然也和全球氣候變暖有關係,但是全球氣候變暖也正是人類的活動造成所致,所以藍藻肆虐是天災更是人禍。」以江蘇為例,專門成立了太湖辦,不過,治理成效並不明顯。據中新網去年報導,連續八年高強度的治理,太湖流域水環境較2007年有了明顯改善。但從水質現狀來看,距離治理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11月27日,江蘇省太湖辦太湖水汙染防治辦公室(以下簡稱「太湖辦」)副主任張利民在太湖治理工作媒體座談會上如此表態。
  • 納米技術治理巢湖:水中加點「白麵粉」藍藻變「泥土」
    昨天上午,巢湖岸邊開展了一場運用納米技術治理巢湖藍藻的實驗。現場抽出巢湖水放到大水池中,接著專家向水池裡倒進粉末狀納米材料。約一個半個小時後,墨綠色的巢湖水變成了土黃色。專家解釋,通過納米分解,把藍藻變成像泥土一樣的物質,然後經過沉澱,水就會變清澈。
  • 藍藻水華治理曙光初現 相關儀器設備已「待命」
    在近日舉行的第十屆國際產毒藍藻大會上,大會執行主席、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宋立榮表示,總體而言,我國藍藻水華研究和治理工作成效明顯,應該理性看待藍藻水華問題,不必「談虎色變」。  此次國際產毒藍藻大會首次在亞洲召開,為什麼選擇在中國開會?宋立榮認為,一方面是我國水環境汙染引起的藍藻水華問題嚴重,另一方面是我國在水華藍藻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治理經驗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
  • 全國多地爆發藍藻之謎:治理方法效果多一般
    「藍藻暴發主要存在於靜止的水體如湖泊中,是由氮磷高營養化引起的。工業汙染品和農業施肥導致的水源汙染及生活垃圾排放是起因。」清華大學飲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長,藍藻治理專家劉文君說。「湖泊的富營養化是在自然因素和(或)人類活動影響下,因氮磷等營養物質含量過多,造成水體生產力從低向高營養狀態過渡的一種現象或趨勢。」
  • 如何讓社區變成治理共同體?紹興聚合力量作出新探索
    著眼於構建一個個社區治理共同體,紹興市探索以「契約化」共建,推進基層黨建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在這裡,社區黨組織與駐社區單位黨組織、黨員個人籤訂協議,不僅聚合多方力量,更把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引領力,深入到社區治理的管理、組織、聯動、服務等多重環節,治理效能不斷提升。這紙合約,歷久彌新。推進治理現代化,如何加快從「事」到「制」「治」「智」轉變?
  • 做好滇池治理主力軍 爭當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滇池藍藻打撈處置工...
    做好滇池治理主力軍 爭當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滇池藍藻打撈處置工職業技能競賽正式開幕 2020-11-05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什麼是藍藻?
    藍藻是藻類生物,又叫藍綠藻。在所有藻類生物中,藍藻是最簡單、最原始的一種。大約距今35-33億年前,藍藻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現在已知藍藻約2000種,中國已有記錄的約900種。分布十分廣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數(約85%)淡水產,少數海產。